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主任)、澳门国际休闲学院校监、曾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澳门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导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中央委员。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人。《美与时代》杂志社编委、《现代城市研究》杂志社编委。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体策划与创意等。先后出版《生命美学》(河南人民,1991)、《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现代阐释》(上海三联,1997)、《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2002)、《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江西人民,2009)、《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1993,2017年再版)、《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学林,2008)、《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上海学林,1995)、《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2002)、《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香港银河,2010)等著作30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潘知常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主任)、澳门国际休闲学院校监、曾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澳门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导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中央委员。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人。《美与时代》杂志社编委、《现代城市研究》杂志社编委。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体策划与创意等。先后出版《生命美学》(河南人民,1991)、《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现代阐释》(上海三联,1997)、《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2002)、《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江西人民,2009)、《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1993,2017年再版)、《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学林,2008)、《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上海学林,1995)、《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2002)、《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香港银河,2010)等著作30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论文
- 让一部分人在中国先信仰起来
- 为美学补信仰之维、爱之维:从王国维"接着讲"
- 生命美学是“无人美学”吗?
- “塔西佗陷阱”并不是塔西佗本人提出的 ——关于“塔西佗陷阱”的正本溯源
- "美在境界"、"境界本体"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 因生命,而审美
- 实践美学的美学困局
-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 环境问题的美学困局
- “知我者谓我心忧”:“塔西佗陷阱”四题
-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陷阱”?
- 在宗教与美育之间
- 生命美学:“我将归来开放”
- 何谓生命美学
- 城市与乡愁:一种关于成长的生命美学
- 海子:“太阳之子”
- 中华文明第三期:新的千年对话
- 否定之维:“灵魂转向的技巧”
- 美育问题的美学困局
- 美学的重构:以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为视域——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走向世界——启蒙美学的夭折
- 明中叶美学范畴的演进
- 启蒙美学的狂呼猛进
- 明中叶启蒙美学的崛起
- 书画之道—中国书画艺术的根本精神
- 关于生命美学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定位
- 神圣之维的美学建构——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
- 在终极关怀的维度重建美学
- 向头顶的星空致敬
- 论审美活动的生成方式——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论审美活动的结构方式 ——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
- 荒诞的美学意义——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审美回忆:生命的反刍——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审美想象:“阿米达的魔杖”——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审美体验:生命之思——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在时间中征服时间——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距离与超距离——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认识·直觉·游戏 ——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何为艺术”与“何时为艺术”——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何谓创造,何非创造”——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写作到阅读——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作品到文本——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非功利性到超功利性——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在边缘处探索: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
- 丑的美学意义——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丑到荒诞——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形象到类像——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否定性主题——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多极互补模式——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商品社会与当代审美观念的重构——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电子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的重构——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
- 关于大众艺术——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从美到丑——关于当代审美观念的转换
- 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從電視敍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
- 旅游:“熟知非真知”——漫谈旅游中的美学
- 旅游:找回过去的自己 也找回未来的自己
- 潘知常 李琦:宋祖英——“东方茉莉”的表演政治
- 潘知常 彭海涛:声音系统的权力实践——春晚主持人分析
- 批判的视境——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的四个世界
- 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新世纪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 把战争带回中国—大陆传媒中的伊拉克战争形象
- 镜子背后的声音——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形象
- 世纪困惑 ——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之一
- 启蒙的批判与对于启蒙的批判——关于20世纪中国的文化主题
- 中西形态:“法自然”与“立文明”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中国美学的“道”
- 在思想的道路上——中国美学与西方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
- 从二元对立思维到多极互补思维:“历史为谁而存在?”
- 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中国美学的"真"
- 道家·禅宗·海德格尔
- 儒家·道家·海德格尔
- 美学的重建
- 为生命美学辩护
- 还原预设:一个美学的误区
- 美学的困惑
- 生命美学:美学的现代视界
- 美学何为
- 生命的悲悯: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是野蛮的
- 美学:从独白到对话
- 超越知识框架:关于美学的提问方式
- 超越主客关系: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 三论生命美学的人学背景:从自由到选择
- 再论生命美学的人学背景:“我的觉醒”与“美学的觉醒”
- 生命美学的人学背景:“人是什么”与 “人是X”
- 生命美学:诗与思的对话
- 林昭与海子:抬望眼,仰天而问
-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 李后主为什么是“李后主”
- 从终极关怀看中国艺术
- “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
- 为爱转身、为信仰转身:美学新千年的追问
- 重要的不是美学的问题,而是美学问题——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时评
随笔
- 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 生命美学的原创性格
- 关于生命美学的几则札记
- 王世德先生:生命美学的护航者
-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再版后记
- 觉者——林逸鹏杨培江双个展《各造其极》序
- 觉者——林逸鹏杨培江双个展《各造其极》序
- 游戏机:"心理镜象"的幻影
- 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
- 生态问题的美学困局——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之三
- 终极关怀:向头顶的星空致敬
- 大众文化:从“事实的财富”到“思想的财富”——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欲望叙事:从大众传媒到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为人类造梦:技术时代的神话——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皇帝的新衣”——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时尚的尴尬:不是我,是风——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玩的就是心跳”——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广播电视与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报刊书籍与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百年惊梦:自我的放逐与文化的异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电影:梦幻工厂——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MTV:当代人的“视觉快餐”——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广告形象与欲望修辞——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流行歌曲:当代青年的心理魔杖——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摇滚:当代青年的世纪狂欢——关于大众文化的思考
- 没有爱的市场经济就必然会走上彼此投毒乃至自我投毒的绝路!
- 触摸城市的灵魂——对于城市雕塑的一点期望
-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富人
- “澳门模式”与中国文化复兴之路——由澳门回归十一周年想到的
- 我的文学梦
- 黑白木刻中的记忆与梦想——张宜银先生版画作品印象
- 序言——"已经到不得不说些什么的时候了"
- 情穷造化理 学究天人际
- 我看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作品
- 无病呻吟
- 我们是女孩
- 瘦身的陷阱
- 想起了冬妮娅
- 非常的年代
- 追逐时尚 超越时尚
- 走出男性的目光
- 速配的时代
- 南京的伤感
- 纸上的卡拉OK
- 生活在别处
- 《红楼梦》与美学的新千年
- 最後的晚餐——春节联欢晚会与国族想象
- 涂鸦:另类的青春话语
- 逃向生活——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
- 美学在澳门
- 怎样在美学上去反省“南京大屠杀”
- 《南京!南京!》,不像宣传的那么好看
- 说《聊斋 乔女》:丑女无敌
- 爱的审判——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
-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 “我审美 故我在”
- 美在境界
- 爱美之心 人才有之
-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 美学何处去
- 从庄玄到禅宗:中国美学的智慧——中国美学与西方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
- 王国维:生命绝唱
- 关于中国美学精神的思考
- 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 重读安徒生童话
- 《哈姆雷特》:“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冯小刚的《夜宴》谈起
-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 “通向生命的门”——生命美学三十年
- 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著作
演讲
- 生命美学:归来仍旧少年
- “以信仰代宗教”——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信仰建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 从“黛玉之死”看高鄂续书的失败
- 《三国》、《水浒》贻害中国
- 知美“所然” 更要知美“所以然”
- 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民生新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做“好活动”与“做好”活动 ——关于“电视活动”的策划
- “八小时以外的”曹操
- 《金瓶梅》导读第一讲
- 前《红楼梦》时代:失爱者的哭泣
-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美学的创世纪
-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中国的《夜宴》
- “四大奇书”与美学中国
- 《三国演义》:问天下谁是英雄
- 《水浒传》: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
- 《西游记》:逃避自由
- 《金瓶梅》:裸体的中国
- 文学的理由:我爱故我在
- 为学术的人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主题演讲
- 再谈“没有爱万万不能”——从“文化转向”反省“改革开放三十年”
- 没有爱万万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反省“改革开放三十年”
- 阅读与人生——在南京图书馆的报告
- 为爱转身、为信仰转身:中国人为什么走不进天国——三论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 带着爱上路——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主旨演讲
读书
- “教我灵魂歌唱”
- “一切放下”与“一切提起”
- 《红舞鞋》:忏悔之鞋
- 《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爱的救赎
- 《皇帝的新装》:丧钟为谁而鸣
- 超验之美:在信仰与自由与爱之间
- 《中国美学精神》再版后记
- 朝圣者的灵魂史诗——王汉川博士《天路历程》译本序言
- 《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再版后记
- 《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恩的心
- 《丑小鸭》:浴爱重生
- 《海的女儿》:“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
- "无路是赵州"——观《大墨南京——赵绪成师友心作》有感
- 跋连明博士新著
- 《现代传媒设计教程》序
- 十年一剑——读林逸鹏教授新作有感
-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 《悲惨世界》:以爱之名
- 从《三国演义》到“三国气”
- 从《水浒传》到“水浒气”
-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冯小刚的《夜宴》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 《悲惨世界》:以爱之名
- 重读安徒生童话
- 《日瓦戈医生》:爱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