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关于“羊”的美学采访

——《东方文化周刊》的羊年“大家访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2 次 更新时间:2015-02-12 14:52

进入专题: 羊年   美学  

潘知常 (进入专栏)  

1、《说文解字》中将美的字源解释为:羊大为美。由此羊和美牢不可分,惹得汉字们纷纷来求“在一起”,便有了祥、鲜、洋、善等,似乎只要和羊沾亲带故,便会美好起来?

是的,这是因为羊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羊被人类驯化大约在6000—11000年前,距今9000-7800年的河南贾湖先民就已经有了羊,当然,这很可能还是野生的,不过,也可能已经是家畜,而且,羊的肉、乳、皮、毛是我们的列祖列宗的重要的衣食用品,同时,因为羊距离日常生活更近,因此,对羊的感受就不仅仅是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是精神感受。这样,羊,也就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炎帝姓姜,就与羊有关。另一个大名人伏羲,“羲”中也有羊字。东汉时期许慎编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其中收入的羊部字,有28个,20世纪80年代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录的羊部字更多达200多个。

2、中国当代知识界在美的起源问题上,流传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羊大为美”,一种认为“羊人为美”,认为分别体现了感性之美,自然之美;理性之美,社会之美。您持哪种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美的感悟与思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也“爱美之心,人才有之”。早年的人类并没有美的感念,但是,他们却对于那些在生活中自己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与自己所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的东西有着深刻的体查,于是,就像我们今天往往把美女作为美的代表一样,他们也会将羊作为美的代表。因为“羊”和“鱼”一样,在食物中都是最鲜的。鲜,是人类在生命进化中所把握到的对于生命进化最为有益的对象,是人类所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随之,再以“羊”象征那些在生活中自己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于是,就有了“羊大为美”。至于“羊人为美”,则不是将羊作为感性的象征,而是作为精神的象征,是在以羊为图腾的对象身上所看到的美,它同样象征着那些在生活中自己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不过,这些自己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不再是感性的,而已经是精神的了。

3、近人马叙伦提出“羊女为美”。许慎《说文解字》云:“媄,色好也,从女,从美”。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人的“美”的观念本源于观赏有姿色的美女。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这种说法与上面两种一样,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美的感悟与思考。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面两种看法,是从感性与精神的角度,而这种看法,则是从性的角度,不过,跟前面一样,在性的选择中,容貌美丽其实正是身体健康的表征,与“鲜”最为有益于身体健康一样,因此,不但在与之结合的时候会激发生命的激情,而且也为彼此的孩子的身体提供了有益的保证,所以,同样也是人们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东西。这样,与“羊大为美”、“羊人为美”一样,“羊女为美”所道破的,还仍旧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秘密。

4、为什么中国许多文物取材于“羊”?是因为“羊”字描绘出了中国的最基本的美学轮廓吗?

这可能还是因为羊与我们民族的密切接触。我们民族可以说是“龙的传人”,不过,那指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我们民族是“羊的传人”。我们列祖列宗最早的职业,可能就是一个 “放羊娃”,家中有羊,“喜洋洋”;饭桌上有羊,“美洋洋”。例如“羡”,其中就有羊,是人被馋得望着羊直流口水的样子。而且,羊还被用于进献、祭祀、巫术,遍及生活的众多方面。因此,文物中多取材于羊,也就不奇怪了。

5、《说文解字》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甘为甜义,说的是口舌之乐。中国人最初的审美意识是起源于味觉吗?

羊,最大的特点就是“鲜”。在生命进化中,“鲜”与“腐”相对,“鲜”的东西有助于生命健康、生命进化。直到今天,新疆的烤羊肉串,兰州的手抓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烤全羊,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成都的羊肉汤锅,苏州的藏书羊肉,重庆的烤全羊……也还是脍炙人口。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十分强调羊,也正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恰恰是从口舌之乐加以提升和总结的。应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饮食的国家之一了。对此,西方学者曾经给以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国暴露出来了比其它任何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性”。联想殷周青铜容器的仪式功能大多是建立在饮食功能之上、联想在“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使用的酒和食物, 应该说,如果说,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是起源于性意识,那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就确实是起源于味觉。

7、在中国的审美历程中,“美”什么时候脱离了具体的感觉,脱离了功利,实现了超越,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成为真正的“美”?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第一个真正比较合乎美学要求的定义,应该是伍举的:“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楚语上》)一反过去,伍举偏偏不“以士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要以“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为美,以“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为美,甚至以“服宠”为美,这意味着“德义”取代了声色味的感官享受,在中国成为美的内涵。当然,为我们所更加熟悉的,是孔子的定义:"里仁为美",还有孟子的定义:"充实之为美",以及老子的定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都意味着脱离了具体的感觉,脱离了功利,实现了超越,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成为真正的“美”。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羊年   美学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95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