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爱美之心 人才有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72 次 更新时间:2014-11-04 09:53

进入专题: 美学  

潘知常 (进入专栏)  

直立的神奇与奇迹

在《导论》里我已经讲过,美学,首先是为人类的。“没有美万万不能”和“爱美之心”,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正是因为重要,所以,美学也就必须去回答:为什么它竟然如此重要? “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这个问题犹如古希腊出现的那个斯芬克斯之迷,倘若人类不允许自己浑浑噩噩地存在于世,那就必须予以回答。

确实,爱美之心的诞生,是一个人类生命发展史中的一个神奇,或者说,是人类生命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

换言之,准确地说,爱美之心的诞生,应该是人类生命发展史中的神奇之神奇、奇迹之奇迹。

我这样说,是因为,不要说爱美之心的诞生了,仅仅人自身的的诞生,就已经是一个神奇、一个奇迹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诞生在宇宙世界里完全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不可思议到如果再重复一次都完全不可能,倘若早一分钟或者晚一分钟,就都结果全然不同。你们看,这是不是一个神奇、一个奇迹?而且,再从人类自身来看,人类的诞生也完全不可思议。例如,人的直立。在中西方的学者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人的“二足而无毛”的特征的概括,确实,直立,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特征,但是,它也是一个神奇、一个奇迹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哲学老师可能说过,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可能说过,人类的手最重要,其实,对于人的诞生来说,劳动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在人类学会了劳动之前,他就已经是人了,原因就在于,他的直立。直立,已经使人成之为人。而且,从美学的角度,一定要记住,脚,也远比手要重要,它是人身上的第一个人性的器官,也是第一个审美的器官。没有站立的脚,也就没有人,更没有后面我就要讨论的审美。

不过,直立又是一件直到今天在我们看来还几乎绝无可能的事情。要知道,暂且不说在一个爬行的世界里,站立起来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例如,站立起来以后,在很多年代里人一定是像小孩一样走不好路,摇摇晃晃的,慢慢腾腾的,那岂不是给许多天敌的偷袭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吗?人怎么会如此之傻、如此之蠢?再说了,直立并不像我们现在想像的那么简单。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动物绑在门板上,然后把这个门板上竖起来,竖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动物的血液就供应不上来了,这就是说,动物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一样,但是它经常是把血往左右打的,一旦改为把血液往上下打,它就不行了。人最初也是爬行动物,可是,他为什么一定要站立起来?何况,一定要知道,人本来大概都是能够活200岁的,可是,这一站,就把寿命站掉了一大半。试想一下,是不是非常不值得?那么,人类为什么还非站不可?

我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会开玩笑说,现在的人每天都拼命地吃喝玩乐,然后再拼命地锻炼身体,太麻烦了,我有个简单的建议,就是爬行。你只要坚持每天都爬行,你的身体一定就会越来越健康,而且会长寿。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是有的。因为人的很多疾病都跟直立有关。人站起来以后,比如说,高血压、比如说心脏病、比如说头疼头晕,就都出来了。你们谁还听说过哪个动物头疼、头晕的呢?可是,人就不行,人就经常头疼头晕。比如学生下午来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我要是批评他们,他们就会不服气。说这不怪我啊潘老师,我头晕!确实,他们这样一说,我也就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有权利头晕。腰疼也是一样,我们没有听说动物的腰会疼。因为动物的腰不重要,所以也可以说它根本就没有腰,但是人就不同了,站起来以后,腰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中轴,所以人的腰会腰肌劳损,会疼。还有一个,就是女性生孩子时候的疼痛,这也是唯有人类如此,雌性动物在生产的时候并不疼痛,只有人,在生孩子的时候特别疼痛,为什么呢?因为人站立起来以后,腰的位置改变了,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在生育的时候的巨大困难。

可是,直立的神奇与奇迹也恰恰就在这里。一方面是绝无可能,一方面却是非站不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按照现在一般的说法,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但是,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说法也解释不了直立现象,因为现在动物园的猴子也还是不会直立。当然,这也难不倒我们的哲学老师,他们会曲为解释说,这是因为当时的猴子把地上的果实吃完了,于是他不得不站立起来摘树上的果实,站着站着,它就不再爬下了。这种说法猛一听有点道理,可是仔细一想,实在很不严谨。动物园里的黑熊,每天都站起来作揖,哄着游客给它丢食物,可是,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其中的哪一只黑熊最后就干脆站立起来。因为它是否直立,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它的身体条件,而不是它的兴趣。猴子也是一样,站立起来去摘取树上的果实的情况是肯定存在的,可是,那无非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吧,可是在一天的24小时里呢?它的常态动作一定还是趴下。何况,就是从更好的休息的角度,它一定会采取的姿势,也一定是趴下。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地球的洪水泛滥来寻找直立的原因。有学者说,地球存在一个洪水时代,其结果,就是猴子也被冲到了水里,为了在水里生活,猴子不得不天天站着。多年以后,等到洪水消退,猴子爬上岸以后,就变成直立的动物了。显然,这种说法仍旧是很不严谨。试想,其中有两个漏洞该如何去解释?一个是,江河湖泊都并非游泳池,不可能都是50公分高,都适合猴子站立,那,如果再浅一点呢?猴子自然是还是会趴下。如果再深一点,例如深到十几米、几十米,那就还是要趴着。我们能够这样设想吗?猴子们就千百年来围绕着50公分高的岸边站成一条线?这不是笑话吗?还有一个漏洞,就是掉到水里的并不止是猴子,而是所有的动物。那,老虎、狮子、大象等等,它们后来上岸以后为什么就没有直立呢?

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的诞生确实是一种神奇、一种奇迹。不过,还有一种现象的而繁盛,却更为神奇,更是奇迹,这就是爱美之心的诞生。

为什么灵魂要寻求美

如果说人的诞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么,爱美之心的诞生就更是不可想象的了。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承认,爱美之心是与人类的诞生同步的。

西方学者艾伦•温诺就发现:“尽管艺术活动对于人类生存没有明显的价值,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却一直从事于某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玛克斯•德索也发现:"审美需要强烈得几乎遍布一切人类活动。我们不仅力争在可能范围内得到审美愉快的最大强度,而且还将审美考虑愈加广泛地运用到实际事务的处理中去。”

马斯洛则说得更加明确:"审美需要的冲动在每种文化、每个时代里都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时代。”

我在前面讲了,人能够站立起来本来就已经是一种神奇与奇迹了,可是却又“站”出了爱美之心。这是不是神奇之神奇、奇迹之奇迹?要知道,还是那个西方学者艾伦•温诺,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莫名的困惑:“艺术活动并不只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而是人类活动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即使在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大部分精力用于不折不扣的生存斗争的情形下,也不曾放弃过艺术创作活动。”可是,“艺术行为提出了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动力促使人去从事一项无助于物质生存的活动?” 确实啊,又不能吃,又不能穿,更不能拿去赚钱。但是,为什么人类非爱美不可呢?

爱默生说: “为什么灵魂要寻求美,这是不可问也不可答的。”可是,我们却欲罢不能,我们也必须去问也必须去回答。

我们知道,在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对于所有的动物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苛刻到什么地步呢?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的很多很多位。任何一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存在奢侈的环节、多余的环节。一旦存在,那最终的结果一定就可以想象,就是被淘汰。因为在那种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你多一个环节,你就多一份生存的艰难,多一分生命的负担,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你被淘汰。另外一方面,如果你少一个环节呢?哪怕是就少小数点后面多少位后的一点点,那最终你也会被淘汰。因为你还是会输给其它的竞争者。例如,科学家就发现; 蜜蜂窝所使用的材料是最经济的,它的底部是三个棱形, 而且,每个棱形的内角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的数据一一钝角109°28′、锐角72°32′都完全相同,一分不差。我们可以设想,一定也有多了一分的或者少了一分的蜜蜂窝,但是,制造这些蜜蜂窝的蜂群一定已经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人也是一样,例如皮肤的白色或者黑色,其实这完全就决定于大自然的选择,阳光辐射如果强的话,人体内的维生素D的合成就减少,黑色素则增多,其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黑皮肤,反之,黑色素就减少,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皮肤。头发也是一样,白种人的头发都是亚麻色的,看上去还有点透明,这是因为只有亚麻色才容易吸收阳光的热量,在寒冷的环境,这是必须的,犹如浅白的皮肤也具有保温作用,而黑人的头发是黑色的,而且还是卷曲的,这也是出于隔离阳光所带来的热量的必须。还有身高,有一门科学叫生态学,这门科学里有一个贝格曼规律,说的是在冷的气候地区, 恒温动物的身体就会比较大型化;而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恒温动物的身体就会比较小型化。显然,这与能量代谢的热力学有关,身体的大型化,往往散热就比较慢,当然就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恒温。由此我们看到,北方的大个子和南方的小个子,其实也是大自然的选择的结果。

鼻子也是这样,观察一下会发现,不同地区的人的鼻子也是不同的,例如欧洲人的鼻子、亚洲人的鼻子、非洲人的鼻子。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鼻子每天都要把14立方米的空气送到肺里,而且,这立方米的空气都还必须符合特殊的要求,温度要在35%,湿度在95%,可是,我们知道,不同的环境的气温是不同的,因此,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也相当大,那么,怎么办呢?那就只有依靠鼻子自身的调节来解决了。例如,欧洲人的鼻子就比较长,因为他们那里的气温比较冷,鼻子长一点,就可以为空气加温。非洲人鼻子比较短,而且是横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他身体里的热气要一下就呼出来,而外面的空气也要一下就进去,如果再加温,那不就成火炉了吗?

何况,人类的进化还是靠“轻装上阵”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之为人,并非自然史的简单延伸,而是一次巨大的变异。我们知道,就动物而言,它的所谓“它养”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于植物的“自养”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否定。正如科学家所发现的:“事实上,植物是唯一的一种‘生产性’的生命物质。它们借助于光从简单的矿物里制造出所有的它们的物质。一切其他的生命形式都是‘破坏性’的。它们需要植物所形成的能量丰富的物质,用来生产它们自己的结构。动物和人是最厉害的‘罪犯’。” 不难看出,动物“它养”的生存方式的奥秘在于: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植物的劳动成果,为自己向更高水平进化提供了时间。其中的道理正如阿西摩夫所发现的:“随着生物体结构越来越复杂,似乎就越来越依靠从饮食中供应有机物,作为构筑其活组织所必需的有机‘基砖’,理由就是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原始有机体所具有的某些酶。绿色植物拥有一整套的酶,可以从无机物中制造出全部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只有人类,则缺乏一系列酶,不能制造许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其他种种必需物,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现成的。这看起来是一种退化,生长要依赖于环境,机体便处在一种不利的地位。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环境能够提供这些‘基砖’,为什么还要带着用来制造这些‘基砖’的复杂的酶机器?通过省免这种机器,细胞就能把它的能量和空间用于更精细、更特殊的效用。” 在我看来,这正是人类之所以进化成功的关键所在。假如说动物是无意识地利用了这一点,人类则是有意识地利用了这一点。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是最为“精明”的,轻装上阵,就是他的致胜之道。

可是,既然如此,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无法回避了,这就是:爱美之心的诞生。

置身于如此严酷的世界,人类偏偏为自己进化出了爱美之心,难道不是自寻烦恼吗?难道不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吗?至于说爱美之心是形象的思维或者审美的认识,那也绝无可能,作为一个高度精密的有机结构,人类生命活动竟然会进化出与认识活动彼此重叠的功能?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毫无疑问,任何奢侈的可能都是绝对不会存在的。唯一存在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生命过程中的必须,不,完全应该说,是必须的必须。换句话说,美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美却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因为“万万不能”,所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才不惜千辛万苦地一定要把爱美之心进化出来。

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

而我们的美学研究,无非也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具体来说,对于“没有美万万不能”和“爱美之心”的考察,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第二个是:“人类为什么非有审美活动不可?”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人类的特定需要,“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对于人类的特定需要的特定满足,“审美为什么能够满足人类?”

在我的这次讨论里,准备分为四讲,第一、二讲回答第一个问题涉及的关键词是两个:“未特定性”与“无限性”;第三、四讲回答第二个问题,涉及的关键词也是两个:“超越性”与“境界性”。

而在第一讲和第二讲里,我准备要讨论的是第一个问题: “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也就是人类的特定需要,“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和“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的历史根源的角度加以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未特定性”;第二个方面是从“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和“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的逻辑根源的角度加以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无限性”。

在这里,有必要把“根源”这两个字解释一下。可能有认真者已经注意到了,前面的历史根源、逻辑根源,都与“根源”有关。一般的美学讨论,往往会讲到审美活动的起源,但是很少会讲到审美活动的根源。起源,是指的审美活动何时发生,根源,则是指的审美活动为什么发生。有的教授在书中甚至连审美活动在哪年哪月几点几分诞生的都可以告诉你。可是,从时间看,人类有文字描述的历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只是世界存在时间的万分之四;从空间看,人类有文字描述的历史仅仅只是个别地区,更全面的材料我们并不掌握,因此,非要去谈审美活动的起源,我们就必然要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而审美活动的根源问题就不同了。它问的是: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其实,在美学讨论中,我们只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我讲完以后你们都知道了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那你也就及格了。

因此,我在这里讨论的是审美活动为什么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审美活动何时发生的问题。审美活动何时发生,就叫做“起源”,审美活动为什么发生,就叫做“根源”。

我们首先来看审美活动的历史根源。

从历史根源的角度,需要回答的问题叫做:爱美之心,人才有之,也就是说,爱美之心只有人才有。而动物是没有的。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爱美之心只有人才有之,为什么人一定要为自己进化出这样一个特定的需要来,这样,我们就从人和动物区别性角度,把人为什么非审美不可讲清楚了,把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清楚了。这是第一个角度,是从人的发展的纵向的角度来看,讲的是“人才有之”。而从逻辑根源的角度,需要回答的问题叫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说,也就是说,爱美之心,必然人皆有之,只要事人就一定都有之。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人都有这样一个特定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从人和人的共同性的角度,把人为什么非审美不可讲清楚了,把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清楚了。这是第二个角度,是从人的发展的横向的角度来看,讲的是“人皆有之”。

我认为,只要把这两个角度都讲清楚了,那么,我这次所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 “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也就可以讲清楚了。

审美活动与模仿、表现、游戏

下面,我们就首先从“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和“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的历史根源的角度来讨论。

当然,由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于人类的诞生同在,这已经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了,很多很多的学者都已经用大量的材料证明过了,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从“是什么”甚至“是不是”的角度来讨论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为什么”,也就是:“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和“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

而要对“为什么”加以说明,我们就一定要明确,“爱美之心”的产生一定是与人类在进化过程的迫切需要有关,而且,一定是性命攸关。

可惜,并不是很多美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美学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是从摹仿、表现、游戏等角度入手,去加以说明。然而,却也始终未能服人。

就以摹仿为例,审美活动就是摹仿的愉悦?当然也不无道理。因为审美活动也确实存在再现生活的一面,可是,审美活动也还有并不再现生活的一面,像音乐,《十面埋伏》再现了秦汉相争的历史?那《二泉映月》再现了什么呢?睿智的美学家如亚里斯多德发现了其中的缺陷,他补充说,审美活动确实是摹仿,不过,它摹仿的不是现实而是理念、理想,后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干脆说:美是生活,美是“应当如此的”生活。可是, 理念、理想以及“应当如此的”生活还是现实吗?显然已经不是。因此,审美活动不是摹仿。

还有美学家说,审美活动就是表现的愉悦,这也同样具有一定的道理。可是, 痛哭和欢笑也是表现,可是它们为什么却不是审美活动?看来,仅仅只是表现还是不够的,还要表现得好,表现得有意义。遗憾的是,这里的“好”与“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表现的内涵。因此,审美活动不是表现。

美学家还说,审美活动就是游戏的愉悦。确实,无功利而愉快,在这个方面审美活动与游戏真的非常一致。可是,游戏就是为玩而玩,而且,玩过就算,审美活动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此, 审美活动也不是游戏

何况, 模仿、表现、游戏似乎还都不是审美活动的最为根本的源头,例如,我们还可以问:人之为人,为什么要模仿、为什么要表现、为什么要游戏?可见, 在模仿、表现、游戏的背后还有着亟待首先去加以追问的问题。这就是:人之为人,为什么要去进行审美活动?模仿、表现、游戏追问的是审美活动出现于什么,可是,我们首先需要追问的却是审美活动为什么会出现。 “人类为什么非审美不可”?“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无疑,在我看来,这才是迫在眉睫的第一追问,也才是至关重要的原因的原因。

从动物的快感的诞生得到重要的启迪

可是,人之为人,为什么要去进行审美活动?要说明这个问题,当然也很不容易,人首先要活着,可是,这似乎与审美活动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审美活动肯定不是人之为人的最为现实的需要,人要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可是,这似乎还是与审美活动并没有什么关系,审美活动也肯定解决不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人之为人,为什么要去进行审美活动?

幸而,我们可以从动物的快感的诞生得到重要的启迪。

大自然的存在形态有三种:植物、动物和人。而在这三种形态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植物,既没有快感,也没有美感。但是,当从植物进化到动物的时候,就出现了快感。当然,动物是没有美感的。但是,从动物一旦进化到人,也就又出现了美感。显然,在这样的有序的进化链条里,一定蕴含着某种奥秘。

可是,这个奥秘何在呢?

我们来看快感。

快感,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会说,它的功能无非是趋利避害,趋生避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快感看做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因为我们人类也同样具备快感,因此,我们不难体会到这种自我保护的存在与重要。凡是对生命有利的,快感就会用快乐来吸引靠近,凡是对生命不利的,快感就会用不快来提醒你躲避。比如你的手碰到了火,于是不快感会让你在第二次就不再去碰,再比如你吃到了你的身体特别需要的食物,那么快感就会在第二次再次提醒你去选择。当然,这一切对于人类来说,都已经太家常便饭了,因此往往被忽略不计了。可是,不难想象,这一切对于动物来说,在进化的路上却实在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无疑太重要太重要了。

非常凑巧的是,有两个人类自己的失去了快感的病例,可以让我们目睹快感的重要作用。

美国有一个小孩,名叫保罗,他生下来以后,就没有快和不快的感觉,结果他的父母发现,实在没有办法把他带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都是用快感和不快感来为自己的生命导航。我们都在用快感鼓励自己去做什么,也都在用不快感阻止自己去做什么,但是这个小孩却没有这样的功能,他把手放在火上,手背都烧焦了,可是他却不知道躲避。而且,下次他还是会把手放上去。他摔到坑里,腿都被摔断了,可是却根本不知道疼,竟然还是笑呵呵的。你们看,这样的小孩怎么能够被带大呢?

无独有偶,我前一段看电视,看到在中国的云南,有一个家庭,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小孩也是这种情况。他们的父母本来在门外地打工,后来发现也打不成了,因为必须每天在家里看着这两个孩子。可是,这两个孩子淘气得父母根本就看不住。他们不但是经常摔得鼻青脸肿的,而且还养成了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自残。因为他们发现只要自己摔断了什么、什么地方流血了,父母就会心疼,就会流泪,就会答应他们提出的一切要求,于是,就干脆要挟父母,要好吃好喝的,他们会拿刀在自己腿上猛砍,不惜砍下来一块肉来,父母一看,当然害怕了,于是他们要什么就赶紧给什么。当然,再怎么摔怎么砍,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疼。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像他们这种情况,别说父母不严加看管,即便就是父母严加看管,他们也未必能够顺利地活下来。

快感是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是否有一种喜与厌之类的情绪倾向,是一切生命体与无机自然界的根本区别。 把木头烧成灰,木头不会表示喜与厌。 但蠕虫在被火烧的时侯就会以强烈的扭动来表达自己的不适。而快感也确实起着导航的作用。每当受到实在或潜在的危险时,就会有一种不快感,因此你才会避开它。饥饿感则逼迫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寻找食物从而维护了健康, 每当我紧张地写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后,就会有一种要吃鱼的强烈感觉,我知道, 这是饥饿感在暗自导航,引导我去寻找含有某种元素的食物。而饱感则是对我的成功寻找的一种鼓励。

再如,许多动物都是利用味觉快感去为生命导航的。鲑鱼是在淡水河中孵化成鱼苗的,但很快就要洄游到海洋中去觅食,直到产卵时,才又回到原来出生的河流中, 相距遥远,它是怎样找到的呢?原来,是故乡河流中的特殊的气味, 就是这种特殊的气味刺激着它,最终丝毫不差地回到家乡。

对于进化过程中的冒险、创新、牺牲、奉献等行为的鼓励

不过,我一定要强调,尽管快感的趋利避害,趋生避死的功能非常重要,但是也毕竟最不是最重要。因为,快感毕竟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对于进化过程中的冒险、创新、牺牲、奉献等行为的鼓励。不难想象,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风险,何去何从?一切都是未知的。很多的事情,对于动物个体来说,未必是好事,但是对于种群来说却是必须的,也有些事情,对于动物来说是有助于自己生存的,但是对于种群来说,却恰恰不利于生存,可是,这一切又如何加以判断?就是理性高度发展的人也无法做到,何况是动物。那么,动物该如何去选择呢?快感,就在为他们导航。对于动物来说,快感不但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且是一种自我鼓励。生存无异赌博,而快感,则鼓励着自己去选择正确的方向。

要鼓励动物去冒险,鼓励动物去选择。所以,动物的快感之所以出现,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它去追求它本来不敢追求的东西。大自然的进化就是这样,“物竞天择”,它只选择那种敢冒险的、那种觉得冒险才痛快的动物。结果,慢慢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快感鼓励的功能,对于动物而言,某些追求、某些冒险的结果很可能是死,但是它有快乐。它就宁肯为一“快”而丧生。这才是动物的快感的最根本的原因。

鼓励生命去与懒惰抗争,主动突破生命的疆域,迎接环境的挑战,以避免被严酷的进化历程所淘汰。有时,它鼓励的甚至是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 过分的自私只能走向灭亡,故快感要去鼓励一种无私。 而快感或痛感的消失则是生命力衰竭的象征。我们看到,人类进化正是在用快感和恶感作为指挥棒来指导动物的行为,

以动物的性快感为例,在生命的进化史上,存在着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大多数动物的性行为都是机械的,没有性交前的抚爱,细菌、 原生物甚至没有神经系统却也能完成性的交配,可见,性快感并不是性交之必需,至于珊蝴、 蛤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干脆把性细胞排入水中,可见无性繁殖也是存在的,不难想象,相比之下,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要安全的多,因为无性繁殖是不负责任的,因此也就没有任何危险,有性繁殖就不同了,危险会无数倍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说,选择了有性繁殖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死亡。。

设想一下,第一,从此它必须拖家带口吧?要养活自己的老婆、孩子吧?可是要知道,动物的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看看《动物世界》里面的节目,你们就会发现,动物要吃一顿饱饭,也非常不易,狮子已经是动物之王了,但是,即便是狮子,在一星期里也往往只能吃上一顿饱饭。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获来的猎物还要先给母狮子和小狮子吃,那么,他的死亡系数是不是更高了?第二,从此它必须事事率先牺牲自己,本来,它是种群中的强者,规避风险的能力也最强,可是,现在它却必须主动迎向风险,天敌来的时候,它不是迅速逃跑,而是掩护自己的妻子老小逃跑,那么,它的天敌消灭它的机会也就成百倍地增加了,对不对?因此,就动物自身而言,它是绝对不愿意选择有性繁殖的。

可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回过头来想想,如果采取无性繁殖,那么,它的基因就会永远像一个在电脑上无数次复制的文件一样,不会有任何变化。可是,这样一来,遗传基因就可能会传不下去的。因为它无法应对大自然的苛刻挑选,比如说,尽管你的遗传基因现在很适合生存,但是如果自然条件一变,你可能就生存不下去了,例如温暖的气侯变成寒冷的气侯。但是有性繁殖就不同了,因为有性繁殖会有很多的遗传基因的分支,甚至会有变异,结果,这些遗传异基因有的是抗冷的,有的是抗热的,有的是既不抗冷也不抗热的,一旦大自然出现巨变,这其中的某一支,就有可能会生存下来。这样我们不难看到,有性繁殖虽然对个体生存极为不利,但是对于遗传基因的良性传递却是极为有利的。

显然,性快感,就是动物在选择有性繁殖这样一个正确的进化方向时的自我鼓励。对于动物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赌博,但是,快感却在冥冥之中指引着它们去选择正确的方向。

我们来看看孔雀的例子。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班上去动物园参观,老师都会说,女同学要穿得漂亮一点,这样,孔雀一见到你,就会开屏了。确实,雄孔雀都有一个美丽的大尾巴,开屏的时候也特别漂亮,可是,如果转念想想,那么大的一个美丽的尾巴,一定也是风险系数极高的尾巴。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知道,孔雀的食物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获得的,可是,为了养这么一个尾巴,它所需要的食物一定是其它动物的一倍甚至几倍,还有,一旦遇到天敌,即便是找到一个麦秸垛之类的藏身之所,它的大尾巴也无处躲藏,正应了那句话:顾头不顾腚啊。可是,既然如此,雄孔雀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一个美丽的大尾巴,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大尾巴为荣呢?显然还是与性快感有关,是性快感在鼓励它这样去赌博、去冒险。因为只有养了这样一个大尾巴,雌孔雀才会注意到它,也才会考虑与它交配。当然,有人解释为这是雌孔雀的对于美的选择,那无疑并不正确,其实,这是因为雌孔雀的胜于机会是有限的,而且还每次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它势必要选择遗传基因优秀的雄孔雀来交配,可是,雌孔雀怎样才能知道谁的遗传基因最为优秀呢?这显然是一个难题。于是,她们就认定,长了一个美丽的大尾巴的雄孔雀的遗传基因一定是优秀的,因为他们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够养活自己的大尾巴,开个玩笑,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那些成功者啊,既然有权有势或者有名,那一定是能力很强啊,所以,长了一个美丽的大尾巴的雄孔雀也就最终脱颖而出了。

前一段我在报纸上还看到两只狼的报道,这两支狼应该是“夫妻”,母狼的腿负伤了,猎人发现了它们的行踪以后,就放十几猎狗去围捕。猎狗很有经验,它们都是死咬那个母狼,而不去咬公狼。结果,形成的局面就是那只公狼在十几只猎狗里冲进冲出,每次冲出来,一看,母狼没有跟出来,于是,就回头再冲回去,就是这样的几进几出,直到最后,母狼先被咬死,而这个时候,公狼也已经精疲力竭了,于是,猎狗们再把它咬死。

我想谁都无法否认,这个故事有点让人感动。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禽兽不如”,说实话,对于很多的男人来说,还真的就是这样,就是“禽兽不如”呢。不过,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同时也还在想一个另外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公狼为什么拼死几进几出?为什么拼死也要与自己的另外一半在一起?要知道,它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因为它们根本就不会谈恋爱。那么,是什么让它觉得这样以命相抵是值得的?其实就是性快感。无疑,这个时候如果它逃跑,那无疑是对它个体有利,可是却对群体不利,于是,性快感就鼓励它作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再给大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虽然血淋淋,但是却非常有助于说明我快感的自我鼓励作用。螳螂,你们都有印象吧?可是,你们知道螳螂是如何进行交配的吗?曾经有一个刊物,就采用了螳螂交配的照片。画面上是一只雄螳螂,在他下身还在进行交配的时候,他的头却已经被雌螳螂吃掉了。显然,这是动物界里最残忍的一幕,但是,却也是最为常见的一幕。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螳螂是一个低密度的物种,也就是说。雄螳螂和雌螳螂见面的的机会非常稀少,一旦彼此邂逅,那对于雄螳螂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走了桃花运了,只要抓住这个机会,它的遗传基因就有可能传下去了,可是,它又绝对不能奢望还有第二次的机会。那么,它应该如何去做呢?最佳策略就是尽可能延长他们之间在一起交配的时间,而且,它必须帮助雌螳螂储备更多的营养,因为只有这样,它的精子与雌螳螂的卵子才有更多的机遇结合。

我们想想,在所有的动物里,大概只有人是采取的夫妻天天睡在一起的方式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爱情?这完全都是后人的臆测,其实,这是因为最初的男人们要确保女性在排卵期是完全跟自己在一起的,因此才采取了天天强迫她睡在一起的做法,只是到了后来,才把这种夫妻同眠的方式演绎为爱情。而雄螳螂的宁肯让雌螳螂把自己的头吃掉,无疑也是为了拖延交配的时间,何况,这样还能为自己的后代储存营养,于是,为了自己的遗传基因能够传下去,雄螳螂也只能拼死一搏了。当然,雄螳螂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想得如此清楚,但是,性快感却会以快乐的方式为它导航。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性快感就是对于雄螳螂“风流”一时的自我鼓励。

一生中只能做一次爱的动物不止是螳螂。 例如蜘蛛。雄蜘蛛在做爱后也是把躯体奉献给雌蜘蛛。所以,雌蜘蛛专门选身材高大的雄蜘蛛做爱,这样,不仅做爱时能够高潮迭起,令后代获得优良因子的遗传的,更加重要的,做完爱后还可以有一顿美食。

鲸鱼的例子也是这样,在电视里会经常看到,在海边一旦有一只鲸鱼搁浅了,很多鲸鱼就会跑来趴在他旁边,很多的学者对此困惑不解。有些学者说,这是因为鲸鱼大脑里的雷达导航系统失灵了,怎么办呢?那就把它运回深海。但是很奇怪的是,只要还有一条鲸鱼搁浅,其它的鲸鱼就一定还要游回来。后来,有一个科学家又做了一个解释,他说鲸鱼有一种舍身忘死、保护同类的快感。当一个同类遇难的时候,其他的鲸鱼就一定要来救他。而且,如果哪一只鲸鱼不来相救,那它就不是一条合格的鲸鱼。显然,这个学者的解释是更符合实际的。我们都还记得海豚救人的故事吧?我们可能见到了不止一次的报道,小孩掉在了大海里,于是,海豚就来相救。想想真让人奇怪,很多时候连人自己看到了这种情况,都不去搭救,或者要先收钱再去搭救,海豚何至如此?显然,是存在着互相帮助的快感这一自我鼓励。

讲到这里,我就还要重提达尔文了。过去我们熟悉的,都是那个 “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因此我们以为大自然就是靠“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和搏杀而进化的,可是,我在导论里介绍过了,其实这都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提到的思想,可是,在他的第二本书《人类的由来》里,他已经明确放弃了这样的想法,有个学者做了统计,在这书里“适者生存”只出现过两次,其中还有一次是为了批评“适者生存”这个观点而出现的。但是,有一个词,达尔文却用了九十多次,就是:爱。看来,达尔文后来逐渐意识到,什么样的动物种群才最终能够进化起来呢?一定是彼此互相帮助的动物种群,而且,越是互相帮助就越是可能进化。看来,动物种群的进化也是一场豪赌,比较短视的动物种群会采取自私自利的以邻为壑的生存策略,比较有眼光的动物种群却会采取鼓励风险与自我牺牲的策略,当然,也还会有其它的生存策略,这当然也都是生存的赌博,最终的胜利者是谁呢?显然,就是彼此互相帮助的动物种群。我们在鲸鱼身上、在海豚身上、在公狼的身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快感。

当然,与我的美学讨论密切相关的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快感还会有全新的理解。过去,对于快感,我们往往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往往以为是客观存在着的某个对象,引起了我们的快或者不快,一切仅此而已,因此也就忽视了去进而探讨其中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不难看出,事实是:什么东西对于趋利避害、趋生避死乃至创新、进化、牺牲、奉献有益,动物与人类就会对什么东西有快感,而不是什么东西自身能够产生快感,动物与人类才对什么东西有快感。反过来说,什么东西对于趋利避害、趋生避死乃至创新、进化、牺牲、奉献有害,动物与人类就会对什么东西有不快感,而不是什么东西自身能够产生不快感,动物与人类才会有不快感。

我还要强调,这个基本的思路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住。因为以后我讲美学其实还是与这个基本的思路有关。例如,我们往往会误解,以为是因为这个东西好吃,我们才会喜欢吃它。其实,是因为这个东西吃了对你的身体有好处,因为吃这个东西符合你的生命需要,所以你才会喜欢吃它。否则,人喜欢吃的东西狗为什么就不喜欢吃呢?对不对?

知道了快感的来龙去脉,美感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美感又是什么呢?它同样也是对生命进化中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一种自我鼓励。在这个意义上,美感与快感其实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当然,美感又有其特殊性,严格而言,美感是一种只属于人类的特殊的快感。

与快感有着内在的同一性的美感

首先,我们来看看与快感有着内在的同一性的美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强调,美感仍旧是在为生命导航,人类在用美感肯定着某些东西,也在用美感否定着某些东西。美感所追求的都是在人类生活里有益于进化的东西。美感就是用自己的肯定与否定来推动着人类去实现它或者回避它。因此,关于美感,我们可以用用一个最为简单的表述来把它讲清楚:凡是人类乐于接受的、乐于接近的、乐于欣赏的,就是人类的美感所肯定的;凡是人类不乐于接受的、不乐于接近的、不乐于欣赏的,就是人类的美感所否定的。

从这个思路出发,人类历史上的种种审美活动,才可以得到深刻、准确的解释。

我们知道,对称与比例,是人体美的一大特征。例如,我看到一个资料说:人的头长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双臂等于身高的长度;叉开双腿是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举两手使中指指端与头顶齐平,这时候肚脐眼是伸展四肢端点的外接圆的圆心而两腿当中的空间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人平伸双臂可沿人体做一个正方形,人伸展四肢可以沿人体做一个圆形。

因此,美女帅哥总是与对称、均称有关。其实,这是因为对称、均称往往更符合进化的方向。美国科学家对数百名男女大学生的匀称性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发现,身体匀称的男性,体格明显强于同年人;同时,他们还发现,相貌端庄的人,有害基因被携带的可能性往往更小。苏格兰斯特灵大学的研究也证明,英国人也好,狩猎民族哈德扎人也好,在不喜欢不对称的脸孔上都是一致的,其实,这也与对称的面孔更符合进化方向有关。越往原始社会,生存条件就越残酷,因此不像今天,还可以迁就,也可以更多地去看重精神的东西,例如爱情,在原始社会,身材匀称、相貌端庄,就意味着生存的机遇,而相貌不端、身材畸形,则意味着生命的危机,那个时候,人类还远没有成年,还十分脆弱,面对大自然的种种 淫威,更往往束手无策,一点小小的残疾,一次轻微的患病,就可能结束一个人的生命甚至一个家族的未来。所以,对于人体来说,美与健康以及是否适应环境是否更好地生存是相对应的。这样,择偶时不可能不去对异性的是否美女帅哥认真加以考虑。由此可见,美女帅哥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乐于接近的、乐于欣赏的,但是其中的原因却在于,他(她)们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更符合进化的方向。我们都一定记得荷马的描写,在美丽的海伦进来之后,所有在场的老者都对她肃然起敬。为什么会如此?当然是因为他们海伦的美丽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乐于接近的、乐于欣赏的。

再看一些医学界的研究:在审美过程中为什么会关注皮肤?因为被我们称之为“丑”的皮肤恰恰是病态的,也是人们不乐于接受的、不乐于接近的、不乐于欣赏的。例如腊黄的皮肤,就与肝和胆有炎症有关,乳白色的皮肤,意味着呼吸系统失调,苍白而发青的皮肤,很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油性大的皮肤,则是消化系统失调的结果。

其实,身材的匀称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解释。这就是“黄金分割”。在自然与人类进化中,只有符合黄金分割的才能够进化起来,这是人们早就获知的规律。所以,人类的眼睛早已训练有素,看到任何一个物体,只要可以上下等分的,就一定是看到符合黄金分割的上下等分的物体才格外舒服。这已经不言而喻。换言之,凡是符合符合黄金分割的上下等分的物体,人们才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但是其中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更符合进化的方向。

顺便讲一下,女性的身体不但要在上下等分的时候符合黄金分割,而且在左右等分的时候还要形成S形,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潜规则。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在看左右等分的物体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十度的夹角,而当我们把这个十度的夹角的运行轨迹从上到下勾勒出来,就会发现,恰恰是一个S形。这意味着,人类的眼睛更喜欢曲线,而不喜欢直线,所以才“曲径通幽处”啊。而我们经常说,女性的身体从前面看应该是一个S形,从后面看,还应该是一个S形,我们也特别强调女性身体的三围,道理就在这里。生命进化的越是复杂,就越是呈现为曲线型,生命进化的越是简单,就越是呈现为直线型, 因此,对于曲线,人们才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当然,其中的原因还是在于,曲线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更符合进化的方向。

再看看以女性的以肥胖为美。女性以肥胖为美,这在中西方的古代都是一样的,原因在于,只有胖一些,才容易怀孕,也才容易持家。比如说,你们发现没有,所有的女生都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早熟,在初中的时候,男生还什么都不懂呢,女生已经都像个小大人了,知道学习,爱管闲事,当然,也爱给老师送个小情报,呵呵,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古代人都去世得早,三四十岁就告别人世了。这样一来,一个女性如果生孩子太晚,那她的最后一个孩子就太年幼,甚至还在哺乳期间。作为丈夫,当然不愿意找这样的妻子。结果,早熟的女孩就特别受欢迎,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结果,就是早熟的女孩的遗传基因被流传了下来,所以,现在的女孩普遍都早熟啊。

还有一个,就是女性身上的脂肪普遍比男性多出10%。那么,这又是为了什么?

首先,是因为这样的女性更加能够抵御风险,例如,起码是更加抗饿,因为身上的脂肪比较多,古代的男性当然喜欢选择这样的女性。所以,具有肥胖遗传基因的女性就容易存活下来。

其次,脂肪是女性生殖的必要条件, 因为女人的身体对是否需要排卵是非常敏感的。而脂肪含量则是将来自己的孩子的营养储备,所以,如果低于一定的阈值,那无疑就不宜生育。看有关的体育报道的时候,你们会注意到,甚至女人的月经都会受体重也就是脂肪的影响,据说,有些运动员只通过三磅体重的增减,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月经的周期。因为达到体重的24%,这是开始月经的低限值。 为什么美国女子的初潮从一个世纪以前的15。5岁降至今天的12。6岁?就是因为她们的生活水平(营养状况)在不断提高, 脂贮存量在普遍增加。还有一些材料介绍,只有在脂肪含量达到体重的28%以上,才有可能怀孕。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古代的男性对于肥胖的女性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完全就是从进化的方向来考虑的。

当然,我们今天开始强调瘦身了,不过,这并不是说古代的以肥胖为美就错了,而只是说,今天我们看待女性的而标准不再片面强调生育这一第一也是唯一的条件了,于是,女性自身的玲珑有致的性的特征就被突出了,突出的结果,当然就是以瘦为美。因为,只有瘦,胸和臀才会被突出出来。不过,我们也不要造成误解,以为“瘦骨精”从来就是美的,在古代就不是这样,哪怕“楚王好细腰”,也不是真的强调女性的瘦,而是该瘦的地方要瘦,瘦是为了突出重点的。而现在为什么女性一方面要瘦身,一方面又要隆胸?道理也在这里。

可惜的是,有的女性不了解这样的历史沿革,因此也弄不明白古代的肥胖为美与今天的以瘦为美。还有女性心里很恐惧,遇到我就说,潘老师,我怎么喝凉水都会胖呢?于是,我就跟她开玩笑说,我应该恭喜你的,要知道,你的遗传基因是自古以来最好的遗传基因,如果是古代,那会有多少帅哥来追求你啊,又不浪费粮食,又脂肪丰满,太优秀了,真遗憾,你生不逢时。

还有一些审美现象,也必须从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角度来解释。比如,在很长时间内,男性的脖子都是以短粗为美,而且最好还有一个喉结,西方称之为:“亚当的苹果”,意思是吃下第一口苹果的时候,就卡在了这里。可是,现在的男性的脖子却往往以细长为美,这种现象应该怎样去解释呢?再看女性,古代女性的脖子一定不能短粗,而是一定要细长,这就是所谓“粉颈”,这是与“玉颜”与“酥胸”彼此搭配的,三者不可或缺。你们可能都见过,在一些现代的原始部族,女性都要带项圈,以便把脖子拉长。不过,女性的脖子却从来就没有短粗为美的历史,恰恰相反,它始终是细长为美。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男性的脖子为什么一定要短粗。我们知道,男性是每天都要在外面捕猎的。他的命运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追着猎物跑,一种是被猎物追着跑。不过,不论是追着猎物跑还是被猎物追着跑,都会天天面对着与猎物的生死搏斗,显然,如果脖子比较长而且细,就很容易被猎物一口咬住,因此,脖子长的男人往往会先被咬死,因此,他的遗传基因也没有机会流传。而脖子短而且粗的男人就相对容易生存,因此,女性在选择丈夫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选择脖子短粗的,在她们看来,这样的男人生存的几率要更高,用我在前面说过的话来讲,短粗的脖子是女性所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因此,短粗的脖子就是美的。那么,女性的细长脖子又为什么是美的呢?一句话,细长脖子就证明她不是男性,脖子细长却没有任何风险,也不必外出狩猎,且过着优裕的生活。“我的脖子就是细长,因为有我强大的老公在,你能把我怎么样?”“我老婆的脖子就是细长,但有我这个强大的男人在,你能把她怎么样?”这样,细长脖子就成为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成为美的。

顺便说一句,男女之间美的差异,大多都可以从类似的上述角度来解释。例如,为什么男人喜欢漂亮的女性,女性却喜欢强壮的男人?弗洛伊德不是就说过女人的躯体是风景而男人的躯体是机器吗?再比如男女性的身体都是黄金分割的近似值。但是男性最美的身体比例是8:5,女性最美的身体比例是5:3。 男女的身体都像个鸡蛋,但是男人肩宽于髋,女人髋宽于肩。男人的身体呈T字形,女人的身体呈S字形。男人的身体以直线为主,女人的身体以曲线为主(女性的前胸和后背是两条s线)。再如, 男性的后背是虎背,女性的后背却是蛇背,有句话说“男人的背是山,女人的背是水”。男人的后背有“麦凯斯菱”,女人的后背却有“圣涡”。 这都是为什么?其实还是人类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乐于接受在制约。女人喜欢男人的虎背熊腰,因为这是生存力量强大的象征,而她在拥抱男人的背部时,也希望感觉到的是山,是力量和安全感。但男人不喜欢自己的女人虎背熊腰,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无能,无法让自己心爱的女人享受安逸的生活,因此,女人的背就应该证明她不是男性,就应该似水柔弱,由此,才能够反衬出男人的强大。

再看看男性的美髯问题,美髯,其实也就是长长的胡子,在当代社会,美髯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现在每天早上男性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刮胡子,这已经是一种卫生习惯了。但是,在古代社会却不同,美髯,往往是一个男性是否是一个大帅哥的标志。那么,男性为什么要长胡子?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是,因为“荷尔蒙”。这当然也是一种解释。可是,我们看看动物里面的类似现象,就会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如果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男性长胡子以及男性的胡子的之所以被称之为美,主要是因为符合了生命进化的要求,也是人类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结果。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看狮子。雄狮子和母狮子之间有什么差别?一般来说,母狮子体型比较小,而雄狮子体型一定很大,但是,是不是雄狮子的体型就绝对大?其实也不是。关键在于,雄狮子对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是特别在意的,尽管这个部分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但是,它还要把它养得好好的。我们可以形象地想象,狮子如果一天吃五斤肉的话,那它起码要花几两肉的营养来养这个部分,那么,这个部分是什么呢?就是雄狮子脖子上的那一圈毛发。不难发现,雄狮子脖子上的这一圈毛发特别长。奇怪的是,母狮子就特别喜欢脖子上有一圈毛发的雄狮子。原来,在生活非常困难的环境里,身体的强壮雄伟,无疑就是最大的资本。当然,就也必然是母狮子首选的佳偶。可是,有的雄狮子当然自身就很强壮雄伟,可是,有些就未必了。那么怎么办呢?雄狮子发现,他还可以去欺骗母狮子,怎么去欺骗呢?靠脖子上的那一圈毛,它可以大大增强的它的凶猛、它的体型。这样一来,雄狮子脖子上的毛发特别长的,母狮子就容易选中,因此它的遗传基因就容易遗传下来,结果,慢慢雄狮子脖子上的毛就越来越长。所以,我们现在在看电视片的时候会发现,雄狮子都几乎像一座威猛的小山似的,实际上它也未必真有多么庞大,主要还是他身上的那一圈毛发增加了他的威猛。

接下来我还要谈谈讲男人的胡子,实际上,男性的胡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男性在强调自己身体的强壮雄伟,胡子长,无疑会对身体有一种夸张的感觉。我们想一下,哪怕就是现在,平时走在街上,你突然看到一个人,长着李逵张飞们的大胡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一定是他的身体比较强大,对不对?而我们直到现在在排电影的时候,只要演到土匪,也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一脸大胡子,对不对?而且,今天人们在恐惧的时候,还会汗毛竖立;在愤怒的时候也会怒发冲冠;在仇恨的时候,也会说“令人发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需要的时候,人的汗毛都还是会动的。想象一下,其实这还是为了夸张自己的强壮雄伟的身体吧?或许,这样一来,对手就知难而退了呢。

女性的乳房与男性的胡子非常类似。女性的乳房为什么是高高隆起的?其实,从生理机制上很难解释。有人说,乳房发达,说明生育功能强,这种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虽然妊娠会导致胸部隆起,会导致乳房特别丰满。但是,乳房的大小和母乳的多少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看看其他的哺乳动物,它们并没有隆起的乳房,可是却照常哺乳子女。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构成乳房的绝大部分是脂肪,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生产母乳的乳腺组织。乳腺一般有15-25个乳腺小叶,它们从血管里获得各种养分以合成母乳,然后,制成的乳汁通过输乳管,最后由乳头送出。不难看出,在这里,脂肪对于哺乳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所以,百分之九十的脂肪组织使乳房显得圆润、丰满又是为什么呢? 何况,过分丰满的乳房还会导致运动的不便,也与身体健康无关。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唯独人类女性的乳房如此发达呢? 原来,这都是出于女性对于男性的吸引的需要。男性非常看重的,是女性的繁衍后代和养育后代的能力,而且会误以为乳房的大小与此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女性要吸引男性的关注,就会有意地借重于丰满的乳房。结果,乳房比较大的女性的遗传基因就得以流传,逐渐的,人类的乳房就开始变得发达起来了。由此看来,乳房丰满之美,也还是人类乐于接近,乐于欣赏,乐于接受的结果。

丑,是对生命的否定性评价

谈了美以后,一个相应的问题就不能不谈了,这就是丑。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我们就把它概括为美,那么,不乐于接受、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的又是什么呢?难道不就是丑吗?换言之,如果说美是对生命的肯定性评价,那么,丑,则是对生命的否定性评价。

为了说明问题,我想举两个人类公认的丑来做个剖析。

一个是粪便。

粪便被古今中外公认为丑,可是,在美学讨论里却几乎难倒了所有的美学家,都知道它丑,可是,要说明它为什么丑,那可就难乎其难了。比如,美学家往往认为和谐的就是美,于是,有人就问难说,难道粪便就不和谐吗?呵呵,其实粪便还真的挺和谐的呢。那么,应该怎么去论证粪便的丑呢?我认为,只有从人类为什么不乐于接受、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入手。

要解释粪便的丑,只要借助一句成语就可以了:“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狗,大概是动物里面不多的叛徒之一。因为它的祖先是狼,但是,它却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可是,背叛归背叛,也不一定就非要去吃屎呀。其实,这也是狗的无奈。原来,在狗进入了人的生活圈子以后,它离开了自己的原来的食物链,可是,人类又没有办法给狗提供充裕的食料。要知道,养狗的可大多是穷人,而且,甚至越是穷人,他们家就越养狗。为什么呢?因为雇不起看家护院的,那狗总起码可以看家护院吧?所以穷人反而会养狗。可是,穷人又没有办法给狗提供足够的口粮,狗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怎么办呢?总不能再回复野性去吃人呀。后来狗慢慢发现,人的粪便还能再吃一次,其中还有一点营养,尽管很少。结果,忠心耿耿的狗就慢慢不但吃肉而且吃屎了。这就是“狗行千里吃屎”的真实原因。

那么,人为什么就不吃屎呢?是因为臭吗?那臭豆腐不是也臭吗?我相信,人类一定反复试吃过,因为过去的生活非常困难,人连地下的观音土都吃了,粪便他不可能不试吃的。可是,吃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一,毫无营养,人的胃不如狗的胃强大,对粪便加以再消化,显然无法做到。第二,粪便里面的细菌,却足以让人得传染病,所以,人类在任何灾荒的情况下,粪便他都是不再动的。这样一来,粪便为什么是丑的?可以说清楚了吧?因为它对人已经毫无用处了,不但已经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为什么人类说大便是丑的呢?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因为对人类来说,它已经没有任何的用处了,人类不乐于接受、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所以,就把它称之为丑。

还有一个是蛇。

蛇,人类普遍认为它是丑的。但是蛇为什么是丑的呢?如果我们问蛇,蛇肯定会不服气,蛇身上的营养价值低吗?蛇的生存能力差吗?蛇长得不好看吗?你说它爬来爬去爬的姿势难看?可是,什么叫难看呢?难看,其实是因为人类不愿意看,人类只要愿意看,它就不难看。前苏联有一个童话作家,他就模仿小孩看见蛇的眼光,写了一句有名的话:“那么长”。你看,孩子就没有说它丑。那么,人类对蛇为什么会有丑的判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也就是说,从人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说,蛇曾经是最有害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的,人类不乐于接受、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所以就把它称之为丑。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问候话,现在是“你好吗”?可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彼此的问候曾经有几句呢?一共是三句。过去你们父母那一代见面时,经常是问“吃了没有”,因为在中国几千年里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中国人最常问的就是“吃了没有?”那,在“吃了没有”之前,中国人在问什么呢?敬爱如过去中国人问的是“有饭乎”?那么,更早的时候,就是问“有恙乎”?因为过去的医疗条件差,扁鹊又不是全中国都是。所以经常是一得病就肯定是死。汉族人的平均年龄也就大概30多岁。但是在“有恙乎”之前,中国人是问什么呢?“有它乎”?一见面就问前面有它没有?什么东西这么厉害,一见面就互相问。实际上,古代的它在今天是这样写的:蛇。因此,古代人一见面问的就是“有蛇乎”?也就是,前面有蛇没有?因为如果有蛇,那可是没人敢过的。只有在有了牢固的建筑和从山上搬下来以后,也在从山上和河边退到了内陆,这时候,蛇的影响才稍微小了一点,但是还是无处不在,因为蛇这个动物所需要的防范条件太高。人类最怕的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个是蛇,一个是狼。人类最怕的是这两个东西。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东西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但狼还好防一点,因为狼的防范条件比较低。你只要把门关起来,狼基本上就可以拒之门外了。但是蛇不行,你就是盖了房子,只要什么地方有个洞,蛇就有可能进来,而且蛇进来以后,他藏在什么地方,你都根本不知道。所以,人类对蛇的恐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如此看来。为什么我们说蛇是丑的呢?主要是与他对我们生存发展的巨大危害作用有关。所以我们说,蛇是丑的。其实,无非就是我们不乐于接受、不乐于接近、不乐于欣赏,所以,就把它称之为丑。

美感是一种只属于人类的特殊的快感

其次,我们来看美感是一种只属于人类的特殊的快感

前面我讲的,都是美感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鼓励,但是你们很快就会想到,这个自我鼓励是否是与快感完全一样?如果完全一样,那么我又为什么要称之为美感呢?我在前面讲过,快感是一种生命的自我鼓励,现在又说美感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鼓励,那么,二者是否存在区别?如果存在,那么这区别又究竟何在呢?

美感之所以取代快感,并不是偶然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自我鼓励。具体来说,假如快感主要是对身体、生理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自我鼓励,那么美感则主要是对精神、心理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一种自我鼓励。美感的诞生是对快感的进一步的拓展,快感赌的是身体、生理的进化,美感赌的则是精神、心理的进化。

在这里,我们实在应该为人类的美感而自豪。我们知道,地球的年龄已经45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却大约只有1500万年,因此,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喻为一天,那么,人类在其中所占的,不过是几分钟,至于有精神活动,那不过是人类的几分钟里面的最后几秒而已。其中的艰难与神奇,著名的《万物简史》一书中有着精彩的描述:

请你想像一下,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的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乐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工夫。

显然,美感的产生所对应的,就是地球与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最后几秒钟里的神奇。

人类的进化与动物有相同,但是也有不同。对于人类来说,不但有生理的进化,还有心理的进化,不但有身体的进化,还有精神的进化。心理学家一般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面对的主要是身体的、生理的问题, 第二个时代,面对的主要是精神的、心理的问题。显然,精神的、心理的问题较之身体的、生理的问题要远为复杂。何况,人还会无端地“胡思乱想”,因此,问题就更加复杂了。那么,人类如何去寻找一种理想的精神的、心理的生存方式?当然,这正是美感得以被进化出来的全部理由。所以美感是一种只属于人类的特殊的快感。在精神的、心理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正是用美感来为自己导航,用美感来赌博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精神的生存方式,用美感来肯定某些东西和否定某些东西。而且,凡是人类赌精神、心理方面应当这样进化的,就会用美感来加以鼓励,凡是人类赌精神、心理方面不应当这样进化的,就用丑感来阻止自己。

同时,人类的精神生存还往往陷入某种僵化、停滞、保守状态,往往不断重复着单调、无聊、无趣,最终甚至走向衰退。这无异于人类的一种“自欺”。而美感则鼓励人们去追求变化、偶然、多样、差异,追求那些真正属于人的东西、独一无二的东西、不可重复的东西、最具价值的东西。它挺身而出,把人类带出精神的迷茫,带向未来。

因此,美感是人类在精神维度上追求自我鼓励、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拒绝美感,就会导致精神的贫血。可以说,是生命自身选择了美感,生命自身只有在美感中才找到了自己。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相比较而言,快感倾向于守恒,而美感则倾向于开放。就快感而言,它满足于给定的条件, 外在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会产生快感,发生了变化,则会产生痛感。,它不怕重复,口味一变就说“吃不惯”,这并不是消极,象大熊猫之与箭竹,象鱼之与水。幼小的鸣禽假如掉到地下,被冻得张不开嘴,母亲即便看到也不会再喂它,因为它只会按照机械的程序办事,谁张嘴就喂谁,不张嘴就是不饿,而杜鹃的后代虽然混在队伍里,但因为在饿了张嘴这一点上是一样的,而且它的嘴张得还更大,结果就专门去喂它吃东西。当然,我说快感倾向守恒,也并不是说快感就是保守的,我的意思只是说,快感的边界比较清楚,因为快感是身体、生理的一种探索,而身体、生理的探索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比如说,一百年,比如说,一千年,实际上,快感无疑也在变化,但是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说,它更多的却是守恒的,因为我们短促的生命很难清晰感受到它的变化。

而美感就不同了,它是开放的。《当代哲学主流》的作者施太格缪勒就说过:“动物, 即使是最聪明的动物,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结构中,在这种环境结构中, 动物只获得与本能有关的东西作为抵抗它的要求和厌恶的中枢。相反,精神却从这种有机的东西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冲破狭隘环境的外壳,摆脱环境的束缚,因此出现了世界开放性。”美国学者加登纳就发现:动物的感知方式主要是“定向知觉”和“偏向知觉”, 而人的感知方式就不同了,除“定向知觉”和“偏向知觉”之外,还有“完形知觉”、“超完形知觉”和“符号知觉”三种。而且,也恰恰就是这三种,最终导致了人类的精神的产生,而精神是不存在边界的。

同时,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的更新也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一点,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比如说,我们现在特别喜欢那些口感好吃的食物,但是自己的身体却并不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身体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脂肪的大量进入。所以,生理的快感,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生改变的。再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吸食鸦片,因为吸食鸦片有快感,但是,对人的身体却没有好处啊,那么,身体为什么会快乐呢?这又怎么解释呢?其实,这正是因为人的身体对鸦片的危害还没有认识到,它还没有这样的不快的功能,过了很多年,由于吸毒的人的身体都逐渐逐渐淡化出局,由于大自然逐渐地把这样的遗传基因消灭掉,那个时候,人类对吸食鸦片就会有不快感了。显然,相比之下,美感就不存在这样一个明确的边界。

当然,快感倾向于守恒与美感的倾向于开放,还因为快感是以群体为特征的,而美感是以个体为特征的。快感是对身体、生理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自我鼓励,因而也只能是以人与动物自身为手段的。美感却是对于精神、心理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的自我鼓励,所以它必然是以人为目的的。人的精神、心理的创新、进化、牺牲、奉献,当然是为了种族,但也是为了自己。因为你只有在精神、心理上去创新、进化、牺牲、奉献,你才是人,否则你就还不是人啊,对不对?这就完全与动物不同,动物的快感只是出于动物种群的进化的需要。也因此,快感人人相同,但美感却不可能人人相同。

顺便说一句,有些人喜欢说动物也有美感,也懂得审美,其实,这样说只有类比的意义,其实,是非常不严肃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动物的快感只是为了种族,而人的美感却不仅是为了种族,而且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自己。同时,动物有快感,完全是因为感觉到这样做无疑对他们的生命进化有利,但是,这种“感觉”却是与对象完全处于同一个自然过程的,却并没有意识到意义、价值。因此,快感只是美感的基础,而且,也仅仅只是基础。在这里,“意识”,是区别快感与美感的关键。当生命的需要的表现不再是直接通过生命活动,而是通过“意识”。当“意识”不再是反映,而且更是本体。当对生命“有利”这一现象不在是由“本能”而是由“意识”来决定,当对象也开始成为精神享受的对象,美感,才开始诞生。

简单说,如果没有将自己看做人的意识,没有将自我对象化的意识,美感就根本无从谈起。当然,将自己看做人的意识以及将自我对象化的意识在美学中非常重要,但在这里还只能简单提及,不过,在后面的两讲里,我还会重点予以说明。

快感倾向于守恒与美感的倾向于开放还可以从动物的“特定性”与人的“未特定性”来说明。

“未特定性”是和动物的“特定性”相对的概念。如果我问:动物和人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是劳动,也有些人会说是直立,这些回答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动物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还在于“特定性”与“未特定性”的不同。这也就是说,动物天生会什么就会什么,如果不会,则到死也不会。我们经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我们也经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难发现,大自然精心安排的所有的动物的进化链条都是非常完整的。谁吃谁,谁被谁吃,都是预先设定的,因此,动物连生存器官都是先天的。比如,我们把猫的胡子剪了,那它还有多强的生存能力?我们肯定就不敢预料了;我们把鱼的鳞剪掉呢?那它还有多强的生存能力?我们肯定也就不敢预料了。这就是说,动物的生存能力是先天的,动物的生存器官也是先天的,而人与动物相比,存在一个什么样的最根本的区别呢?人的生存能力是后天的,人的生存器官也是后天的。也就是说,人生下来以后,大自然没有赋予他任何一个特定的功能,比如说人跑的快,比如说人跳的高,比如说人飞的远,比如说人看得远,所有的动物一生下来都有特定的器官。比如说鱼的鳃。比如说蜘蛛的网。但是人一生下来,什么都没有,看遍所有的人类进化史的资料,也没有任何一个资料证明,人一开始就是强者,也没有任何一个资料证明,人一开始就有特定的的生存工具。倒是有好多材料证明,人是宇宙中的最弱者,弱到什么地步呢?弱到了所有的动物自古以来就知道一件事实:人肉最好吃。这是很多动物都知道的,碰到人,他的一顿饱餐就有了。人,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跑不快,就是趴在地上跑,四肢朝地都跑不快,可是人还要站起来跑,千百年来都像个孩子,摇摇晃晃的,那不是跑得更慢吗?所以人肉最容易吃到,而且最好吃。《西游记》唐僧的肉为什么妖精都说好吃,这其实就是出自人类的远祖记忆。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有一个科普作者介绍,在远古的时候,什么动物最软弱呢?人。人是最容易被吃到的,而且人肉最好吃,在很长时间内,人都是这个下场。

所以很多学者说,人是最软弱的动物。也是最可怜的动物。是上帝的乞儿。甚至,即便是斯芬克斯之谜,昭示的也是这一点:早上和晚上是腿最多的,这岂不是说,人到最后,还是一个弱者?为此,20世纪最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他说:人是被“抛”这个世界上的。这,当然是人和所有的动物都完全不同的,所有的动物,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世界的恩赐。大自然说:你去吧,我给你一个生存的空间,然后你好好地过日子去吧。只有人到这个世界上,世界给他的宣判是:抛弃。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人这个最弱者,最终却变成了最强者。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会如此呢?也还是因为人是“未特定化”的。动物却是“特定化”的。事情的发展真是很奇怪,动物一开始很强,可是多少万年过去了,它还是老样子。例如老虎一开始是森林之王,当然到现在还是森林之王,但是人类呢?一开始只是森林里的逃遁者,可是现在却早已超出了森林,成为了地球之王,甚至宇宙之王了。你们说,这是否非常奇怪?

但是,这也并不奇怪。人像动物一样,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自身存在着很多很多的局限。不过,人又与动物不同。动物无所谓局限,它生下来是什么到死就还是什么,因为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局限,而人不同,他知道了自己的局限。这是人类的不幸,但也是人类的大幸!而人的可贵也就在这里。他绝不服输,他一定要超越这所有的局限,结果,局限一个一个地都被他超越了,这,就是人之为人的伟大。

哲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之为人,其机体、生理、行为与环境之间在生存空间、感受模式、效应行为、占有对象等方面存在一种弱本能化的关系,即未特定化的关系。而动物的机体、生理、行为与环境之间在生存空间、感受模式、效应行为、占有对象等方面却存在一种强本能化的关系,即特定化的关系。后者的先天化、固定化、本能化、封闭化,使得它驯顺地与世界之间保持一种彼此对应的非开放性。就一般情况而论,毫无疑问,特定化正是动物在世界上占有其生存特权的原因所在。然而,世界并非一个恒定不变的环境,于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一部分动物就会被迫丧失自己的生存特权。然而,求生的本能又会反过来逼迫它去寻求新的更复杂、更灵活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系统等非本能的进化途径和适应模式。显而易见,人,正是这被迫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特权而又顽强地去寻求新的更复杂、更灵活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系统等非本能的进化途径和适应模式的动物中的成功者。而未特定化,则是人为自身所赋予的全新的性质。

这样,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确实是一种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和“匮乏”的存在,例如,面对特定的环境,动物必有特定的器官与之相适应。而且,动物的特定生存方式也就决定于这一特定器官,例如鱼的鳃。而人类却没有完全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定器官。自然没有对人类的器官应该作什么和不应该作什么的规定,甚至连在什么季节生育都没有作出任何规定。以至于,严峻的局面是,只依靠天然的器官,人类根本无法生存。人的生存能力实在是相当差的,又没有任何的生命的遗产。因此卢梭说人是被剥夺、腐烂的动物,格伦说人类是有缺陷的存在,莱辛说人类具有不可抵御的虚弱,赫尔德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儿童,确实,都不无道理。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此,人又必须去不断创造自己的“完善”,不断克服自己的“缺陷”和“匮乏”。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借助于超生命的存在方式才有可能生存。正是生命功能的缺乏与生命需要的矛盾使得人类产生了一种超生命功能的需要。结果,就必然出现这样的一幕:人类只有满足了超生命的需要才能够满足生命的需要。对于人类而言,第二需要是第一需要的基础前提。因此人类的生命存在与物质活动必然是同构、同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并非只是接受了知识的动物。在动物,只能把对象体会为某种功能,但是却绝不可能把对象体会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功能中立”之物。蜘蛛对于落在网上的苍蝇是认识的,但是对落在地上的苍蝇却一无所知。把整体事物从特定功能中分离出来,把事物的部分从它在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分离出来,对于动物,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一切对于人类来说,则是完全可能的。最终,人也就使自己区别于动物,人不再仅仅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而且更是唯一一种不甘于有限的存在。未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则成为人之为人的全新的规定。向世界敞开,就成为人类的第二天性,或者说,成为人类所独具的先天性。

不难看出,人类的这一使得自身在适应环境方面降到了最低极限的生命结构的“非特定化”,必然导致其自身为了维持生存而必然从生命的存在方式创造出超生命、非本能的存在方式,以便从中求得生存与进化。

为了更好地讨论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阿德勒的“自卑超越说”。西方的心理学家,一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弗洛伊德,他有一个学说,叫“性欲升华说”,说的是什么呢?“美是性欲的升华,”就是说人的性欲自己得不到的时候,他就把它投射到了想象当中,也就成为白日梦,这就是美的来源。不过,我觉得他的看法还是简单了一些。倒是阿德勒的看法更值得我们注意。虽然他的名气不如弗洛伊德大,但是他的“自卑超越说”却很值得注意。

阿德勒写了一本书,叫《从自卑到超越》,当然,这本书研究的是人类个体,但是我们也可以拿来对比人类群体。阿德勒发现,有些人在小的时候被人看不起,别人总说他(她)太笨、太丑、太没出息,结果长大以后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个小男生、小女生最后就真的不行了,窝囊一生,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小男生、小女生最后却偏偏特别成功。那么,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被童年时代的打击激发的。他(她)一开始觉得特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但是因此也就特别努力,要发奋,要图强。最后呢?偏偏他就最行。

人类也是一样,人类也面临一个从自卑到超越的进化过程,一开始,人类是到处被动物赶着吃的,全世界响彻的就是一个声音:人肉最好吃。结果,人被吃来吃去吃到最后他总要想办法生存呀,他总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啊,最终,他偏偏就做到了什么呢?我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人一开始是“一无所能”,但是被逼到了最后,他却是“无所不能”。他本来没有动物飞得高,没有动物跑得快,没有动物跳得远,那怎么办呢?他为了不断的给自己创造生存的机会,不断的给自己创造未来,因此就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就要不断的为自己创造出一些新的所能,结果,最终人类就超出了动物。因为一个一个的局限、一个一个的困难、一个一个的所不能都被他超越了,超越到了最后,他就无所不能了。

更重要的是,人在一开始还是为了需要而有所创造,就根本而言,还是与动物是一样的,我饿了,我才去创造,我被逼急了,我才去创造,可是,到了后来就转变为为了创造而有所需要,最后,更干脆就是我的创造就是我的生命需要了。 用今天的时髦语言说,这应该叫:为创造而创造!结果,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就与动物完全区别开了。与动物不同,人类是必须借助超生命的存在方式才能存在,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超生命的需要之后,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于是,“未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创造性”,就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意识到,人的诞生,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伟大。而人类的美感呢?当然也就来自对于这里的艰难与伟大的自我鼓励。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赌博,而人类却用美感鼓励着自己,在万分的艰难中,坚定不移地朝向正确的方向。

这,就是从快感到美感的全部过程,其中也蕴含着人类进化的全部神奇与奇迹。

人类最大的奥秘就是“不足”

而从这个角度再去看“爱美之心“,我们就一定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俄罗斯有一个大诗人,叫普希金,他有几句诗,写得很精彩——

啊 人们啊,你们都好象

你们的那位祖先夏娃一般:

给了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

一条毒蛇在不停地召唤着你,

把你叫到那棵神秘的树前:

摘下一枚禁果来给你尝尝,

否则天堂对你也不是天堂。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也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人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而且,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箫伯纳同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没有得到,自然是想得到,得到后,却又担心失去,总之,都是不满足。你们看,人类的生命就是这样的不满足,倘若不是无穷无尽的创造,无穷无尽的创新,就无穷无尽的追求,那即便是天堂,对人类来说,也不是天堂了。同样的,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老话:“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不足。确实,人类最大的奥秘就是“不足”。

赌与动物不同

而这“不足”,最初的时候,就是体现为:赌自己不是动物,或者,无论如何,反正我就是要与动物不一样。

比如说,最初,人类一定是像亚当和夏娃刚刚看到自己的那样为之而怦然心动:“我变了,我不再是动物,我是人!”由此,也就必然热爱自己的身体的意识,以及相应的对原始的动物祖先的身体的一种本能的反感。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两个:“二足而无毛”。第一个是站立,这个我在过去已经说过。动物是爬行,那人就非站不可。这一站,人类就有了人类特有的臀部——猿猴的骨盆窄而长,而人却有了短而宽的骨盆,臀部的附着面积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爱神”,其实希腊文的意思就是有美丽臀部的女神。这样一来,人类丰满的臀部与动物瘦小的臀部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再加上胸部和腰部。胸、腰和臀就成为人体的三段乐章,所谓“三围”。第二个是皮肤。看一看中西方的诗歌,就会发现,春天是人类最喜欢赞美的季节,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皮肤是汗毛最少的,他和动物完全不一样。所以,人类对四季的转换的感受也是最分明的。这就不像动物,它的毛发可以调节温度,因此四季的差别对它来来说,就不是很大。人的皮肤是没有办法调节温度的,所以对春天就特别敏感。人类动不动就写“春江水暖鸭先知”、“池塘生春草”,道理就在这里。

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这是千古名句,也是对于春天的最为细腻最为具体的感知。 池塘周围,向阳处的草得到了池水滋润,而坡地又挡住了时时来袭的寒风,因此,它复苏得很早。在早春中,它的青青之色更特别的鲜嫩,越发欣欣向荣。而在远处的林间, 柳枝上也开始出现迁徙初到的鸟儿,也开始了快乐地鸣叫。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呢?要知道,诗人在其中的发现确实是非常精彩。 向阳处的春草, 林间的鸣禽,这些都是在太微不足道了,太细小了,往往为世人所疏忽,所难以察觉, 只有谢灵运,在“卧疴对空林”而且“衾枕昧节候”之际,久病初起,心灵被突然触动,于是,锦心绣口,写出了千古名句。然而,现在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想想,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其实更因为人类的“无毛”,所以,才对于春天特别敏感。因此,早春正是人类所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

还有,中西方的诗歌里也经常歌颂云气、烟气、水气、暮霭、雨雪、清风,这些东西为什么是美的?动物为什么就不认为它们是美的?这就与人类的皮肤密切相关啊。动物是多毛,而人是无毛,因此,云气、烟气、水气、暮霭、雨雪、清风,一定都是他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可是我要问,人类的这种无毛的皮肤又是怎么来的?一定是赌来的。因为人类不屑于与动物一样,因此,动物的皮肤不是多毛吗?那我的皮肤就以无毛为美,动物的皮肤不是粗糙吗?那我的皮肤就以白嫩为美。

女性白嫩的皮肤,我们经常叫做“肤如凝脂”,其中就有多少合理性?完全不是。而且,白嫩的皮肤还特别容易在艰难粗砺的环境中受伤。最初也无非就是要赌自己不是动物,要赌自己与动物完全不同,因此,在皮肤的选择上也就要与动物背道而驰。或许,由于基因变异,我们的某一位祖先的身上出现少毛甚至无毛,可是,也因为如此,她就在所有的人中变得与众不同,也会引起异性的格外关注,于是,也就意外地获得了繁衍后代的特殊待遇,她们的皮肤也就有了优先流传的机遇。而在西方美术史上,希腊美女芙丽涅因为作职业模特,结果受了她的行为有伤风化的控告,她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拼尽全力,可是却无论如何也说不服愤怒的人们,最后,他急中生智,干脆上去把她的衣服脱去。顿时,令人惊艳的身体完全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众人惊呼为美。于是,法庭判她无罪。希腊美女芙丽涅令人惊艳的身体当然不只是令人惊艳的皮肤,但是却无疑肯定包含甚至首先就包含令人惊艳的皮肤,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一见到希腊美女芙丽涅的这一切,就马上意识到应该宣判希腊美女芙丽涅无罪呢?还不是因为人们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

顺便说一句,西方美学家莱辛曾有著名的一问:是否要让拉奥孔穿上衣服呢?拉奥孔是西方著名的雕塑,但是,其中的人物却都是裸体的。因此,莱辛才有此一问。可是,我孤陋寡闻,似乎还从未看到有哪位回答说,应该让拉奥孔穿上衣服。为什么呢?男人的皮肤因为还需要在野外劳作,因此还暂时无法要求以“肤如凝脂”,可是,少毛乃至无毛的皮肤,在男性的身上也仍旧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创造。 它是人们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的,因此,完全不需要任何衣服的遮挡。

又如樱桃小口,我们在评价女孩的时候从来都是以樱桃小口为美,而“血盆大口”则是从来就没有被作为美的对象过的,至于个别的好莱坞女演员以大嘴著称,那只是个例,不能改变人类的普遍审美标准。那么,人类人为什么喜欢樱桃小口呢?这其实与人类的站立有关。动物的生存是爬行的,因此,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主要就是靠鼻子和嘴建立的。动物首先是在地上闻,闻到了以后就逐渐接近猎物,然后就是用嘴去咬,去撕。我们有一个错觉,以为动物是靠眼睛,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动物的眼睛不可能看的很远,而鼻子就不同了。各种气味,很远之外,就可以闻到的。在典型的例子是狼在捕猎的时候,它们都是不紧不慢地在后面尾随着,直到一闻对方的粪便,发现对方已经精疲力竭了,它们才会一拥而上。性的交配也是,动物都有特别的嗅觉,可以从对方的粪便里嗅到排卵的准确时间,因此,也才不会浪费掉自己的精子。而嘴的功能就更重要了,它们无疑越大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吃得多,而且吃得快。而吃得多和吃得快,无疑是生存的基本条件。1975年到1978年春,在河南南阳的方城县当过两年的知识青年,我就发现,我的很多农民兄弟,他们在吃饭的时候,拿筷子一搅,那个面条就搅上来了,然后两口就吃完了,可是我们这些城市孩子就不行,所以每次基本上是弄一碗汤,弄不了几根面条,干活的时候就饿得不得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动物为什么一定要大嘴了。

可是,人却为什么偏偏以小嘴为美呢?其中的奥秘在于人的站立。人一旦站立起来,鼻子与嘴就都远远脱离了地面,结果,眼睛和脑门的关系开始变得重要了。你们看古希腊的雕塑,从来脑门都是亮亮的,很宽阔,绝对不像猴子那样是个窄脑门。西方人甚至把脑门叫做人的第二张脸,在他们看来,那才是人类真正的脸,也是人类为自己进化出来的“脸”。确实,人类也就是用对于眼睛和脑门的赞美,来赌自己是人,而不再是动物。嘴也是如此。前几天我在外面作报告,有人提问,在原始社会,什么样的女性才是美女呢?我的回答很简单:美女是在当时最不像动物的女人。因为这些女性跟动物离得最远,因此人类就乐于接受、乐于接近、乐于欣赏,这样,她们就成为美女。小嘴的由来也是如此,无非就是因为它离动物最远。。否则你永远讲不清楚,难道大嘴有什么不好吗?其实就是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我们要赌离动物越远越好,所以我们赌自己的嘴要小一点,因为动物的嘴大。由此类推,那是当然,如果我跟这样的美女结合,后代的遗传基因也一定是最好的啊。

顺便讲几句,再如人们所崇尚的“希腊式的鼻子”,也由于它是人类进化的确证。在动物的面部,最重要的是嘴, 其它器官则服从于嘴。人的面部,最重要的则是额头、眼睛,因为它是理性的象征。其它器官通通处于辅助的地位。也正是因此,作为联结面孔上下部的桥梁,鼻子的重要性就无法忽视。塌鼻粱之所以丑,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中断了与额头的联结,使鼻子更多的属于嘴巴的进食功能,令人产生肉欲、 粗俗的联想。“希腊式的鼻子”之所以美,则因为它与额头的联系更为明显。

顺便讲一下女性的鼻子。前面我讲过欧洲人、非洲人鼻子。其实,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为什么倾向于以男性的大鼻子为美,而又以女性的小鼻子为美?对此,你们还是要从人类的进化来考虑。要弄清楚女性的鼻子为什么一定要小,就首先要弄清楚男人的鼻子为什么一定要大。那么,为什么呢?当然与男性经常在外面做激烈的野外运动有关,或者是追逐猎物,或者是被猎物追逐,但无论是追还是被追,他的肺活量都必须很大,所以,他的鼻子一定也要大一点,否则,他就没有生存的机会。这样,女性慢慢就知道了,鼻子大的男性才有更可能存活,于是,她们就去嫁那些鼻子大的男人。结果,大鼻子的男性往往就会被称之为“帅哥”。可是,女性的鼻子又为什么一定小呢?那当然是因为女性自古以来就不出来,那她要那么大的鼻子干什么呢?又不要逃跑,也不要进攻。所以,鼻子小,男性才喜欢,鼻子小,才证明她是女性,所以,鼻子小,男性就乐于接近、乐于接受、乐于欣赏。

推而广之,其实最早的审美都是与赌自己要远离动物有关的。动物爬行,那人就一定要站;动物浑身长毛,人就一定要无毛。而且,人类的眼睛不能太大,眼大当然是好,但是眼如果太大,人类也要骂,怎么骂呢?说他是牛眼;人类的脸也不能太长,太长了人类又开始攻击他了,说他是驴脸;人类身体也不能太胖,太胖,人又要攻击他了,长的像头猪;身体瘦一点总好一点吧?也不能太瘦,为什么呢?人类又攻击他了,说瘦一点像只猴。顺便说一下,人类最反感的,就是猴子。人类可以把猫、狗、虎、豹、蝴蝶、金鱼、天鹅甚至狐狸当成审美对象,但是人类却非常顽强的就是不愿意把猴子作为审美对象,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而且,人类什么都不耍,偏偏耍猴,偏偏把猴当做丑角,要去嘲弄之,耍弄之,鄙视之,为什么呢?当然是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原始容貌的反感。所以谁要是接近于猴子,他就反感谁,难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要宣布:“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因此,赌自己与动物不一样,赌自己不是动物,是人类精神进化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蕴含着人类审美的内在奥秘。许多似乎看上去令人费解的审美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例如金发碧眼的美女。 这实际是一种神奇的基因变异,但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且更加明显区别于动物,因此也就更加易于吸引男性的目光。金发碧眼的美女,也就特别引人注目,并且直到今天。可惜的是,现在金发碧眼的女郎已经越来越少,科学家预言,金发碧眼的美女将会在200年内绝种。

再如登高,向极限高度攀登,是人类的一大审美活动。可是,人类为什么会热衷于此?究其原因,是因为海拔6200米是目前世界上种子植物分布的最高极限,而人类永久居住的最高限则无法超过海拔5500米,动物也如此,一旦超过海拔6200米这个极限,也无法找到取食、繁衍的空间。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一旦越过了6200米,也就进入了生命的全新空间。而这正是动物所无法做到的。也因此,人类正是通过登高来告别动物,也宣布着自己与动物的完全不同,并且把它称之为美。

还有一个,就是长寿之美。人类有一句话,叫做“扶老携幼”。这无疑与动物不同,动物就只“携幼”,但是却绝不“扶老”。但是,人类却要旗帜鲜明地不但要“携幼”而且要“扶老”。 看看一位学者所提供的人类的寿命表:青铜时代,18岁;古罗马时代,29岁;文艺复兴时期,35岁;18世纪,36岁;19世纪,40岁;1920年,55岁;1935年,60岁;1952年,68岁。试想,68岁意味着什么?传播基因?繁殖后代?无疑都不是,既然不能再传播基因也不能再繁殖后代,那么68岁的老人为什么还要活着?无疑是因为他(她)还有着更为神圣的精神追求。显然,这一切都意味着人类在顽强地反叛生命基因的制约,也意味着人类在以寿命的不断增长来宣布自己的与动物的根本不同。

赌与创造的过程相同

不过,赌自己与动物不一样,赌自己不是动物,这毕竟还只是粗糙的审美,那个时候,人类是左躲右闪,在“躲”什么呢?又在“闪”什么呢?就是在“躲”与动物的相似、在“闪”与动物的雷同,而在躲闪的过程中,人类有意无意也就走上了正确的进化方向。不过,这毕竟只是初步的,当人类的爱美之心逐渐成熟起来,赌自己与动物不同,也就逐渐被赌与创新、进化、牺牲、奉献同在取代了。与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相同,也就是与动物不同。而我在前面已经说明过,与创新、进化、牺牲、奉献相同,也就是去赌与创造的过程相同。

在这个意义上,过程就是美,过程就是天堂,结果则是地狱。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行书,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再到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奥秘,就是它们都是草稿。这提醒了我们,人生最为可贵的,就是草稿,就是过程。再如西方的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就是美的象征。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把西西弗斯讲成一种努力进取、不断奋斗的典型,实际上是错误的。西西弗斯的故事不在于鼓励你去努力奋斗,而是告诉你说,什么奋斗的成功都不是最终的意义,最终的意义就是奋斗本身。西西弗斯的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呢?你满头大汗把石头推到山顶,可是刚刚等你想休息的时候,石头又哄然一声地坠落了,于是你还要很快乐地唱着歌下去再推。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永远生活在创造当中。所以西西弗斯的故事其实就是赌博,你要想的得到生活的快乐、生活的美,那你就去赌西西弗斯的生活是有价值的、过程是有价值的。

索洛古勒曾经赞美托尔斯泰: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却纠正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爱我所具有的一切。西方电影大师文德斯则说:我比较喜欢“旅行”,而不喜欢“抵达”。另外一位电影大师茂瑙则说:不管在哪儿,我都不在家。中国的李白说得更为精彩:“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确实,生命就在长亭短亭之间,美也就在长亭短亭之间。对于动物而言,归程是肯定的,归程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却恰恰相反,过程是肯定的,归程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归程”已经成为“过程”,“归程”也已经被延伸成为“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过程,就是一切。

中国的禅宗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过去曾经在我的一本书的后记里面引用过,现在又把它放在了我博客的封面上,这句话是:“掷剑挥空,莫论及与不及”。 其实,它的意思与“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这样一种人类生命发展的基本特征,事实上也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最为根本的理由。人类是生活在过程里的,而这种过程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类永远不满足,永远希望追求更美好的和最美好的东西。而审美活动则把这一切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换言之,对于这种生命过程的关注,就使得人类开始关注到了人类在动物身上永远找不到的创造的属性、开放的属性、创新的属性、面向未来的属性和追求完美的属性。而这些根本的东西,当它表现在审美活动里的时候,就成为了审美活动的至高无上的使命。

相比之下,王勃《滕王阁序》:里说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路之人”、“他乡之客”就都不是爱美的人,因为都不肯活在当下。诗人海子写过一首诗歌,其中说,“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也很不赞成,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明天何其多?从明天开始,就意味着永远都不会开始,因为永远有新的明天,正确的选择是,应该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鲜花永远是美的象征了,因为,它最精彩也最深刻地体现了美的根本特征。实际上人类对鲜花的追求,也就是对自己生命过程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动物都是对鲜花没有兴趣的。花开花落永远不会打动它,它有兴趣的就是结果,但是人却不同,正是在鲜花的身上,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真谛,那就是开花。在原始社会,那个时候人的生活非常压抑,那个时候人的生活完全是为功利的目的存在的,他没有任何的自由的空间,没有任何休闲的空间。所以,也发现不了鲜花的美。到了农业,生活安定了,人们不再仅仅计较于结果了,过程的意义才显露出来。于是,鲜花的美也才脱颖而出。我们可以这样想:鲜花为什么是美的呢?你们千万不要想象说:因为鲜花本身就是美的,然后我的大脑去反映它,而且说,真美。这就错了。对于人类而言,生命只有在过程中才灿烂,而鲜花也就因为印证了这一点而灿烂美丽。

因此,当我们注重结果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鲜花的美,但是当我们注重生命的过程时,我们就看到了鲜花的美。它可以完全把我们人类的这种对更理想、更美好、更自由的生命向往的心态完整地见证出来。生命就是一个开花的过程,和结果无关,而且这个开花的过程是非常灿烂的。释迦牟尼是净梵王的儿子,什么幸福生活都不缺少,但是,有一天早上,他在四个城门看见了生、老、病、死,突然他意识到,生命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功名利禄之类。于是,他就出家了。后来,他成了佛教的开山祖师。

那么,他所发现的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关于他的 “拈花微笑”的故事吧。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要开始说法的时候,,大梵天王来到了座前,他向释迦牟尼献上了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就下去坐在了最后的位子上,准备凝神静听释迦牟尼的说法。很有意思的是,释迦牟尼接过了鲜花之后,却一言不发,只是拈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各位弟子去看。这下子,大家可就都茫然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是,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在下面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我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我把这无上的大法,付托给摩诃迦叶。”你们看看,这是不是很有点高山流水的味道?一边是拈花,一边是微笑,那么,其中的奥秘何在呢?就在于彼此对于生命真谛的洞察。人生的真谛就是要永远快乐地生活在过程里,而不要过多地去关注结果。只有过程才真正的人生。这就是释迦牟尼对于人生的领悟,当然也是摩诃迦叶对于人生的领悟。而鲜花的美,也正是他们因此而与之建立起来的一种价值关系。所以,师傅一碰鲜花,大徒弟在下面就会会心地微笑。

显然,正是这种对于过程的关注就导致了我们对鲜花的欣赏,因为,鲜花的美就来自于生命的过程,它正是生命过程的见证。

据说, 二战结束的时候,德国的柏林已经是一片废墟。当时,有两位访问者曾有如下的对话:

问: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

答:一定能。

问: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答:你没有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问:一瓶花。

答:对, 任何一个民族, 处在这样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 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我必须说,岂止是柏林如此?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啊。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美学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58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