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没有爱的市场经济就必然会走上彼此投毒乃至自我投毒的绝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5 次 更新时间:2014-11-20 20:13

潘知常 (进入专栏)  


一场震惊华夏的“三鹿事件”,短短数天之内,就已经波及“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古城”、“雅士利”等几十家国内知名乳制品企业,而且从婴儿奶粉产品波及到液态奶产品,再波及到雪糕、奶糖、蛋糕等衍生乳制品,人们不禁在问:中国乳业怎么了?“中国制造”怎么了?


有人说,三鹿事件的警示是不法分子唯利是图,也有人说,三鹿事件的警示是无良奸商利欲熏心,还有人说,三鹿事件的警示是因为行政机构监管不力,可是,在我看来却又 “都是”但是又“都不是”。因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事实上,这一切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有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学生答:害怕是“毒米”;老师又问:李白为什么“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答:因为喝的是“假酒”,这当然是个笑话,但是也是一个让所有的人都笑不出来的笑话。想一想大米里的“石蜡”、火腿里的“敌敌畏”、咸鸭蛋、辣椒酱里的“苏丹红”、火锅里的“福尔马林”、银耳、蜜枣里的“硫磺”、木耳里的“硫酸铜”,不难发现,严重的问题在于:投毒的恶性互动已经开始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彼此投毒——不少人、不少厂家、不少部门都为了谋求私利而不惜对“他者”投毒,可是,“他者”却也在同时向自己之外的人、厂家、部门投毒,“我”当然不吃自己生产的奶粉,可是“我”却又在吃“他”生产的大米、又在享用“他”生产的咸鸭蛋、辣椒酱;而“他”虽然不吃自己生产的大米、咸鸭蛋、辣椒酱,但是却在吃“我”生产的奶粉。于是,投毒就成为彼此投毒,也成为变相的自我投毒。在我看来,这才是三鹿事件所带给我们的切肤之痛、永远的痛。


那么,我们怎么会竟然走到这样一条彼此投毒乃至变相的自我投毒的绝路上来?要知道,这些彼此投毒者事实上很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熟人,甚至很可能就是我们的亲人,他们固然是在奶粉里“投毒”,可是,他们也同时在大米、咸鸭蛋、辣椒酱里“中毒”。因此,沿用传统的“寻找替罪羊”的思路,是无法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必须转换思路。而且,一旦转换思路,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存在于市场经济进入中国之后所出现的严重的“水土不服”。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一种“信息的不对称”,也就在于一种彼此之间完全无从把握的“囚徒困境”。因此,贪婪、无情、奸诈、欺骗的机会是始终存在的,也因此,彼此投毒乃至变相的自我投毒的可能也是始终存在的。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贪婪、无情、奸诈、欺骗之所以必然是一种为所有人所不齿的负面现象,彼此投毒乃至变相的自我投毒之所以无从肆意泛滥,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的背后,还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人性的底线和爱的准则。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孕育和诞生是和基督教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西方最早的企业家也无非就是一群为教会投资理财的精英,他们为上帝而工作,而不是为自己敛财。因此,支撑他们勤奋工作的力量恰恰是来自于人性的底线和爱的准则,而市场经济的大厦也正是建立在人性和爱这块牢不可破的基石之上。在“信息的不对称”的市场经济的“囚徒困境”背后,必然存在着一条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恪守的不言而喻的“潜规则”,这是人性的规则、爱的规则。任何踏破人性底线、践踏爱的准则的市场行为都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和放逐。这是无论市场竞争如何激烈西方社会也始终能在良性轨道上运行的根本保障,这也是无论西方人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如何急迫也都绝对不敢肆意侵害他人利益的人性保障和爱的保障。


可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在引进西方的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却没有及时建立为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人性底线与爱的准则。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只是无爱的市场经济——这无异于一座建筑在沙堆上的“大厦”;而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潜规则”也不是人性的底线和爱的准则,而是——没有规则。结果,没有“潜规则”的市场竞争,自然也就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无所不为,无法无天。而彼此投毒乃至变相的自我投毒的那样一种可能之所以在许多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都没有转为现实,但是偏偏在中国却迅即就转为现实,道理也就在这里。


这样来看,三鹿事件的警示就根本不在于这些天来已经为人们所频频提及的那些不法分子、无良奸商的出现(当然,对他们的惩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于为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人性规则与爱的规则的亟待建立。要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爱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没有爱的市场经济要比计划经济坏一百倍,没有爱的市场经济就必然会走上彼此投毒乃至变相的自我投毒的绝路!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29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