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学生社团编辑了一部作品集,承蒙信任,专门送了我一本。闲来翻翻,突然有了一个发现。在这些不免幼稚的作品中,竟然充满了伤感、伤心、幽怨、愁绪……一掬多愁善感的伤心泪水,似乎就是其中的主题。可是,这一代人在情感上的潇洒自如、简单明快不也是早就为世人所知吗?难道,在当代社会,无病呻吟也成为一大时髦?
在传统社会,无病呻吟被不屑一顾。在人们的眼中,有病与呻吟是一致的,只有有病呻吟才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呻吟是一种奢侈,只有有病时才能享用。前些年,当年的知识青年到处写回忆文章,并且在现在的青年人面前大肆炫耀,就是一个有病呻吟的例子。在这些当年的知识青年看来,现在的青年人根本就没有呻吟的权利。如果一定要呻吟,就肯定是无病呻吟。看来,身体健康也未必就是好事,起码,就从此失去了呻吟的权利。不过,如今想想,这,好象也没有什么道理。呻吟为什么就一定要与疾病有关系呢?母猪哼哼,又有什么理由,哼哼就是哼哼,哼哼就是理由。同样,呻吟就是呻吟。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理由。而我们在当今的青年人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为呻吟而呻吟,所谓无病呻吟。随便听一听那些红透中国的流行歌曲,"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阳光之中找不到我,欢乐笑声也不属于我。从此我只有独自在黄昏里度过,永远没有黎明的我"、"你的谎言像颗泪水,晶莹夺目却让人心碎。花瓣雨,飘落在我身后"……像爱情歌曲,人们公认它大多是蓝调的,充满了"心痛"、"感伤",多愁善感、浪漫虚幻、生生死死、清清纯纯。至于一些青年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说法,就更具深意了。例如:"十六岁的花季"、"多梦季节"、"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这一切,本来都应该是隔岸观火者的观察,而现在却被青年人自己道破。这说明当今的青年不但在与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相隔离的状态下大肆染着自己的多愁善感,而且还在津津有味地旁观、欣赏着自己的多愁善感。过去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现在却是"不赋新诗也说愁"。无病呻吟,已经成为当今青年人的生存方式。
然而,无病固然可以呻吟,但是,有时候呻吟本身却又有可能就是一种病。当今青年人的多愁善感,其实还是因为生活中的缺少情感。在生活中,他们已经与死去活来的爱情、高山流水的友情、相濡以沫的亲情绝缘。而无病呻吟则是一种代偿。生活中越是简单,想象中就越是浪漫,生活中越是无情,想象中就越是矫情。就象为浮躁、空虚、无聊而浮躁、空虚、无聊,以致于一方面不惜借助电梯、汽车来帮助行走,另一方面又天天早上满头大汗地跑步;一方面不惜花费大把的钞票去享受营养丰富的食品,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去减肥瘦身……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无病呻吟也是如此,本来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却仍旧大呻特吟,为呻吟而呻吟,无疑正是出于玩味呻吟的需要。因此过去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却是表演"悲""喜"、展示"悲""喜"。而且,悲也并非"痛不欲生",而是"否极泰来","喜"也不是"喜从天降",而是"乐极生悲"。《涛声依旧〉的伤感一改《枫桥夜泊〉的思乡,《纤夫的爱〉的滥情也一改《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拉船一何苦?")的劳苦,《小芳〉中虚假的忏悔、《中华民谣〉中"人生能有几回合"的言情表演,就更是如此了。结果,呻吟成为一种愉悦表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来自情感本身,而是来自对于这种情感的旁观、游戏与吟唱。这样,尽管当今青年人丧失根基的飘泊,借助情感的的幻象而得以支撑,在生活中无法企及的东西,在呻吟中也得以企及。但是,谁又能说,无尽地翻唱这一切之日,不就是不断地丧失自由之时?
无病呻吟,当今青年人情感夜泊的枫桥!
无病呻吟,当今青年人情感表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