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电视节目,挣扎在低俗与通俗之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9 次 更新时间:2014-11-20 19:59

进入专题: 电视节目   低俗   通俗  

潘知常 (进入专栏)  

(2007,8,30,《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潘知常(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新闻背景:近日,广电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节目,赢得舆论一片美誉。中国青年报一份网络调查也表明,超过95%的人认为当下电视节目有低俗化倾向。

  取悦大众、吸引眼球可以说是电视的立命之本,怎样才能摆脱“低俗”,似乎成了它的永恒难题。


  龚丹韵:作为美学研究专家、节目策划人,您是否也觉得时下的电视节目低俗?

  潘知常:应该说存在某种低俗化倾向,但从量上看未必多,只是负面影响比较大。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通俗”与“低俗”之间把握的失衡。自二十世纪以来,与传统的口语媒介、书面媒介不同,电视等新媒介甫一出现,就与大众密切相连,不再是贵族精英的文化产物,改变了大众感知现实的方式,成为了解世界的中介。因此,它生下来就必然倾向“俗”,不俗不足以承载向“大众”传播的功能,俗是它的特点,而非缺点。只是俗还有“通俗”与“低俗”之分,俗同样可以俗出文化、俗出美学,俗出品位,不必只能是拳头、枕头、噱头。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两者,不是一网打尽。事实上,现代社会变化之快捷、结构之复杂,使人们难以撇开大众传媒去感知世界,也就不可能把通俗本身驱逐出境。

  龚丹韵:在后现代语境中,连美丑的界限都能被质疑,我们又如何界定传媒内容是通俗还是低俗?

  潘知常:一个很简单的界定标准:不能视丑为美,视美为丑,混淆两者。有人常以美丑无标准来为自己辩护,其实毫无说服力。电视媒介并不涉及很高的美学问题,它涉及的只是道德底线、职业底线和美学底线。观众对叫停《第一次心动》普遍支持,由此可见触犯底线,是普通大众都具有的辨别能力,现在的媒体人并非不知,而是蓄意不为。以为不低俗恶搞,娱乐节目就吸引不了观众,控制不了遥控器。

  这样的心态,完全是对观众的误判。不可否认,电视无法附庸风雅,通俗是电视的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它面对的大多数受众,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和“常识分子”,但观众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应是“低俗分子”的代名词!

  龚丹韵:换言之,如何带领人们玩得有文化,有美感,是大众传媒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潘知常:是的,有一种说法:继20世纪“和平”与“发展”之后,21世纪还需面对的第三大课题,就是娱乐。经历了几个世纪,人类的审美活动,已从高高在上的神圣感,回归到日常生活。正视世俗社会,追求平凡人的幸福,倾听自己内心的渴望,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价值的恢复。由此诞生的大众文化,也不承担思想家的重任,而是以轻松面目出现。娱乐,日渐成为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娱乐也要有文化含量。如何让人开心地笑一次、健康地笑一次,本身就是极富难度的严肃课题,考验着媒体人的业务水平。遗憾的是,大多数电视媒体人还缺乏相应的文化准备,没有水平做出有美感的娱乐节目,只好以弱智媚俗、撒娇撒泼、土得掉渣的低俗恶搞来替代。这并不是幽默。长此以往,既获得不了大众认可,也在玩火自焚。这方面,电视人不妨借鉴出版界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界也不知通俗为何物,误以为就是色情八卦,频频触犯道德底线,而现在,市面上能够发现越来越多通俗却富有意味的畅销书籍。我常对媒介人说,“做节目”为什么要用“做”这个字眼?这意味着它本身包含着劳动当量,娱乐节目不是简单的生产,也需要挖空心思,尽力体现美学眼光和水平。

  龚丹韵:“收视率为万恶之源”,也有不少人把电视的低俗化倾向,归咎于冷酷的资本逻辑。

  潘知常:要“重”收视率,但不能“唯”收视率。电视本来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只有技术更替,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能够批量复制、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大众文化的传播才成为可能。产品的“大众性”“通俗性”也必须经由市场才能得到验证。如果说这就是“资本逻辑”,那我觉得它其实很好,一点也不“冷酷”。离开经济的支撑,撇除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大众文化本身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可否认,与商业拥抱的大众文化,在难以遏制的利益冲动面前,很有可能滑向低俗,不再关心精神生活的意义,更侧重于如何成功销售、大量批发。但同时,正因为集体用脚投票,它也可能更注意倾听多数人的心声,捕捉平凡生活的每一个闪光。收视率,即吸引眼球,未必要以低俗的方式,也可以通俗获得认可,并且是更为长久的认可。

  除非我们退回到前工业文明,否则大众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根本无从回避。与其耿耿于怀,不如换个思考角度:资本只是工具,只是一把双刃剑,关键还在于人的主动选择。

  龚丹韵:如此说来,作为警醒,禁令也在情理之中,为何效果却不被看好呢?防止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倾向,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潘知常:必要的限制和批判,是媒体时代的必然。但它毕竟只是市场时代的引导方式而非主导方式。最最重要的,还是娱乐节目市场本身完全成熟。对低俗节目的反感,我想大家都是一致的。防止低俗化倾向,有两件事很重要,其一是培养更多能做出美味节目佳肴的“巧妇”,更多真正会娱乐、懂业务的电视人才。其二,就是慢慢构造一个全民健康娱乐的氛围。我希望幽默文化能够在中国发芽生长,中国的文化传统一贯比较沉重,缺乏幽默和娱乐美学的土壤,为此,我们先要学会健康的笑,开心的笑,美学与文化的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娱乐文化的成熟,走向“通俗”而非“低俗”。

进入 潘知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电视节目   低俗   通俗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29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