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版的励志故事
在安徒生的众多童话中,最令我们心灵震撼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最令我们麻木不仁的,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
“心灵震撼”,是因为小王子为救助皇后所诉诸的努力,深深打动了中国的读者;“麻木不仁”,则是因为在中国的读者中很少有人真正读懂《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毫不夸张的说,阅读过《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中国读者数不胜数,能够正确理解《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中国读者,却是凤毛麟角。
在中国读者那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成了丹麦版的“为民捐躯”的故事,成了缅怀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励志故事,然而,隐含其中的爱的救赎的主题,却偏偏被漠然视之。
“为什么大殿里充满了忧虑和悲哀”
在中国,要真正理解《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实在不易。
还在幼年时期,我们就已经获悉了“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训诫,在学校,一定要当头,在社会上,一定要出头,在单位,一定要领头。于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无非就是两个字:成功,而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还无非就是两个字:金钱。这样,从金钱开始的为成功而拼搏,一时之间就成了众多国人的奋斗目的,然而,往往是事后回首,才凄怆发现:从钱开始的成功与幸福、快乐根本不能划等号: “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金钱能买到爱情,但买不得真爱。”
于是,诚如人们所说,有玩心没玩胆,有玩胆没玩款,有了玩心玩胆和玩款,人却玩不起来了,萎靡不振了。据2004年全国首份“职业倦怠(Job Burnout)指数”调查显示,70%的白领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白领们面对着因压力而过早脱落的头发,日渐消瘦的脸庞,在辗转反侧于每个不眠之夜之后,只能仰天长啸,一声叹息。如果这时去问他们:“幸福感在哪里”?则十有八九他们就会当场失语,甚至失声呜咽。曾几何时,他们会想当然的以为,随着财富的增加、社会声望的提高,单位权力的增加,也就能够理所当然地得到与之对应的幸福感、快乐感。然而,在前面等待着他们的却偏偏不是这样。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恰恰是那些社会上认为最应该“幸福”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才经常出现不幸福感,“烦躁易怒”的,占了70.5%,而“疲惫不堪”的,则占了62.7%,“心情沮丧”的,占了37.6%,“疑虑重重”的,占了33.1%,剩余的,也是“挫折感强”。由此可见,幸福快乐,看似近在眼前,其实却远在天边,如海市蜃楼,虚无飘渺,正如那句老话,有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有钱,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收益递减”的定律,财富越增长,赚的钱越多,人生却反而越容易懈怠、越容易毫无乐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无独有偶,《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皇后遇到的,也是类似的懈怠。
这是一个权力很大的皇后,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喜欢什么就占有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对鲜花的喜爱,则是她的特殊癖好: “她的花园里种植着每季最美丽的、从世界各国移来的花。”而且,“她特别喜爱玫瑰花,她有各种各色的玫瑰花:从那长着能发出苹果香味的绿叶的野玫瑰,一直到最可爱的、普罗旺斯的玫瑰,样样都有。它们爬上宫殿的墙壁,攀着圆柱和窗架,伸进走廊,一直长到所有大殿的天花板上去。这些玫瑰有不同的香味,形状和色彩。”
无疑,玫瑰花象征着皇后在花的海洋中过着幸福美满的甜蜜生活。可惜,接下来却峰回路转,令人非常意外:“但是这些大殿里充满了忧虑和悲哀。皇后睡在病床上起不来,御医宣称她的生命没有希望。”看来,财大气粗的皇后的“财”确实是很“大”,但是“气“却明显不“粗”。本应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的皇后,现在偏偏奄奄一息。此时此刻的大殿,也少了一份人性,多了一份忧虑;少了一些温暖,多了一份悲哀;少了一份爱心,多了一些寂寥。正如英国一句名言所说:“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悲哀;不爱任何人,则充满恐惧和忧虑,生犹如死。”
救赎之路
继之而来的救赎之路无疑令人眼花缭乱。
皇家最聪明的御医宣布:“只有一件东西可以救她”,那就是 “送给她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一朵表示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情的玫瑰花。这朵花要在她的眼睛没有闭上以前就送到她面前来。那么她就不会死掉。”
然而,这样一朵玫瑰花却又实在难觅。
“各地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送来许多玫瑰花——所有的花园里开着的最美丽的玫瑰花。然而这却不是那种能治病的玫瑰花。那应该是在爱情的花园里摘下来的一朵花;但是哪朵玫瑰真正表示出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情呢?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路高人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齐聚一堂,“诗人们歌唱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一朵。消息传遍全国,传到每一颗充满了爱情的心里,传给每一种年龄和从事每种职业的人。 ”但是,结果却收效甚微。
爱情不行,那就转向亲情。
一个幸福的母亲给出答案,“我知道这朵花开在什么地方,” “我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那朵表示最高尚和最纯洁的爱情的玫瑰,是从我甜蜜的孩子的鲜艳的脸上开出来的。”但是,御医说,“这朵玫瑰是够美的,不过还有一朵比这更美,”
“是的,比这更要美得多,”另一个女人说。“我看到它在皇后的脸上开出来。她取下了她的皇冠,她在悲哀的长夜里抱着她的病孩子哭泣,吻他,祈求上帝保佑他——像一个母亲在苦痛的时刻那样祈求。”
可是,面对完美无缺的答案,御医却仍旧摇头,“悲哀中的白玫瑰是神圣的,具有神奇的力量;但是它不是我们所寻找的那朵玫瑰花。”
“不是的,我只是在上帝的祭坛上看到世界上最美的那朵玫瑰花,”虔诚的老主教说。“我看到它像一个安琪儿的面孔似的射出光彩。年轻的姑娘走到圣餐的桌子面前,重复她们在受洗时听作出的诺言,于是玫瑰花开了——她们的鲜嫩的脸上开出淡白色的玫瑰花。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那儿。她的灵魂充满了纯洁的爱,她抬头望着上帝——这是一个最纯洁和最高尚的爱的表情。”但是,那个聪明的御医仍旧说,“愿上帝祝福她!” “不过你们谁也没有对我说出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
由此,随着聪明的御医的一次次否定,我们终于恍然大悟,他就是为了把读者逼迫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遇,为的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此,其实西方的美学大家们早已提示:
奥古斯丁称之为:“从理性到绝对的这一跃”。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的译者成官泯解释说:“只有在之一跃后,才终于能有切身之感”,于是“就与所谓‘挑水砍柴,无非妙道’的圣俗无碍的境界划清了界限。神圣与世俗的界限和张力正是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所在,属世的一切只有通过超越才能得其意义。否则,吃喝玩乐乃至烟花柳巷都成了文化之精深,妙道之至境崇高神圣的维度安在?现实生活中果圣俗无碍了,所谓德行安在?所以,在基督教看来,个人的信仰,乃至普泛的哲学,其精髓尽在这一跃。”
斯特伦称“这一跃”为“根本转换”。他是如此阐释的:“根本转换,是指人们从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罪过、无知)中,彻底地转变为能够在最深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这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最可信和最深刻的精神实体。”
“这一跃”,还被柏拉图阐释为他所毕生渴慕与探索中的“灵魂转向的技巧”,或者被奥古斯丁阐释为他所毕生推崇的华丽“转身”:“我们厌恶我们的黑暗,我们转身向你,光明产生了。从前我们是黑暗,现在我们已是在主里面的光明了。”
当然,“这一跃”也被歌德阐释为“化蛹为蝶”:“我们欣然接见这个蛹一样的人;我们就此实现成为天使的保证。一层蚕茧裹着他,快快把它剥下!他将过着神圣生涯变得美丽而又伟大。”
为爱转身
《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提供的,正是“这一跃”,也正是这“根本转换”、这“灵魂转向的技巧”、这“化蛹为蝶”,也可以称之为:为爱转身。
皇后的小儿子就是因此而出场。
“他的眼睛里和他的脸上全是泪珠。他捧着一本打开的厚书。这书是用天鹅绒装订的,上面还有银质的大扣子。” 他“念着书中关于他的事情——他,为了拯救人类,包括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在十字架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也就是聪明的御医所期待的答案, “没有什么爱能够比这更伟大!”
答案揭晓!
“皇后的脸上露出一片玫瑰色的光彩,她的眼睛变得又大又明亮,因为她在这书页上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从十字架上的基督的血里开出的一朵玫瑰花。”
皇后说, “我看到它了!”她说,我“看到了这朵玫瑰花——这朵地上最美丽的玫瑰花——的人,永远不会死亡!”
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读者,恰恰就是在这里,却亟待加以解释。
因为在中国的读者心目中,爱无疑也是尊贵的,但是,却远非如此神圣。
其中的区别,可以从西方学者阿德勒曾经做过两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中窥见,第一个对比, “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与“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第二个对比,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与“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无疑,在很多的中国读者心目中,他所谓的爱,无非就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与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可是,安徒生所呼唤的,却是 “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与“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在这里,需要的是一个爱的转身。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到:“转身遇到爱”。在转身之后,遇到的,就是这样的爱。它不是来自“有死的肉体”,而是来自“不死的灵魂”。它是西方学者蒂利希憧憬的“人生的原体验”。
也就是说,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体验。你是一个人?那你就一定会与爱同在。你要像一个人一样去生活?那你也就一定要与爱同在。
保罗说:“我活着,然而不是我活着,而是基督在我身上活着。”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推演一下,“我活着,然而不是我活着,而是爱在我身上活着。”这,就是所谓人生的原体验。
特蕾莎修女说:“愛,直到受傷”;张爱玲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是所谓人生的原体验。
带着爱上路
在不朽的小说《你往何处去》中,维尼裘斯曾经这样问使徒彼得:“希腊出产智慧和美貌,罗马创造权力,你们带来了什么?”彼得则极为虔诚淡定地回答:“我们带来了爱”。
《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同样为“我们带来了爱”。
安徒生说过:“在我们走上上帝的道路上,苦楚和痛苦消失了,爱和信仰留下了,我把他们看成黑天空的彩虹”。
西方有人在评价安徒生为什么会写出如此美好的童话时也说过:“神的火花在这个沉默的小男孩的心灵中孕育,像一场风暴那样不可抗拒。凡是上帝触摸过的人,不管他遭遇到多么无礼的对待和多么巨大的困难,他仍能实现他的梦想。”
而我们也要说:为爱转身,毅然做爱的传人,从而首先把自己交还给爱,并且带着爱上路,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爱的奉献,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大踏步前进的前提。这是因为,转身之后,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平等、自由、正义等价值的更加重要,更加值得珍贵。于是,我们也就不再可能回过头来重新置身那些低级的和低俗的东西之中了。借此,我们被有效地从动物的生命中剥离出来。
也因此,为爱转身,不在于制造奇迹,而在于让人类感受到美好的未来的存在,美好的未来的注视,美好的未来的陪伴。而当一个人把人生的目标提高到自身的现实本性之上,当一个人不再为现实的苦难而是为人类的终极目标而受难、而追求、而生活,他也就进入了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此时此刻,他已经神奇地把自己塑造而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得以从人类的终极目标走向自己,得以从人之为人的目标把自己塑造成为自己。
总之,爱就是愿意去爱。只要你是简单的,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世界。爱的结果,或许并没有在现实中获得回报,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它维护着人类生命存在当中的“必须”与“应当”——尽管这“必须”与“应当”最终究竟是否能够实现是完全未知的;它又推动着每一个审美者都必须在心灵中重新认领自己,都必须亲自出面去再次见证自己的良知尚在,并且把自己从心灵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它体现着一种对于“完美”的“完美”追求,无疑,这“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仍旧愿意相信,只要我们去努力追求,去信仰,去追求,就会得以无限地接近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总而言之,“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不是"我忧患(逍遥、解脱)故我在"、"我反抗故我在",而是——"我爱故我在",一切都唯此而已,一切也都仅此而已!
西方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宣布:
偶尔总还得有人哪怕是单枪匹马地忽然做出榜样来,把心
灵从孤独中引到博爱的事业上去,哪怕是被扣上疯子的称号,
这是为了伟大的思想不致绝迹的缘故。
人最终将只在教化和慈爱的功业中寻到他的快乐,而不是
像现在那样在残忍的欢愉,例如贪食、淫荡、虚饰、夸耀和互相
嫉妒竞争中寻找快乐,难道这只是一个梦想吗?我深信决不是梦
想,而且这样的时间就要临近了。”
确实,只要我们从自己开始,只要我们借助“灵魂转向的技巧“,在 “这一跃”的“根本转换”与“化蛹为蝶”中实现“华丽的转身”,这一切,就绝对不会仅仅是一个梦想。
我深信:这样的时间已经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