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还是“无知”?
安徒生的童话,最让我心动的,是《海的女儿》,最让我心痛的,也是《海的女儿》。
老黑格尔说得确实精彩,熟知非真知。在中国,被熟知的东西太多,因为无知而熟知的东西更多,可是——真知的东西却太少太少。《海的女儿》在中国的命运就是这样。
当然,还不仅仅是《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丑小鸭的故事》写的是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变成白天鹅?
不过,更要命的,当然还是《海的女儿》,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小美人鱼是一个爱情的精灵?
每每遭遇这一切,我就会想,安徒生老先生倘若地下有知,定会寝食难安。而且,何止是安徒生,愚钝如我,一个安徒生童话的爱好者,每念及此,心情也久久难以平静。
祭坛上的爱情
爱情总是令人心醉的,尤其是在“戏不够,爱情凑“的中国。
可是,最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怪诞现象,偏偏也就发生在中国。难怪一位著名作家竟然愤愤地说,我们中国文人连创造一篇像样的爱情故事的能力都没有。
《海的女儿》,在中国也就因此而被顺理成章地推上了爱情的祭坛。
为了和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长相厮守,小人鱼失去了漂亮的鱼尾、甜美的声音,而且,还不得不忍痛在刀尖上跳舞......可是,这一切,她所深爱的王子却全然不知。这,当然是一般人所无法做到的,当然更是相爱中的每个人所特别希望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所谓“奉献”之美。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爱情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究竟是杀死王子?还是——杀死自己?小人鱼作出的抉择尤其让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因为,她的答案是:当然只能杀死自己。因为杀死王子也就意味着杀死了自己的选择、杀死了自己的坚持、杀死了自己的爱情,因此,只有杀死自己,即便是变成泡沫,也仍旧要含泪向王子张望。
无疑,这就是爱情!在爱情世界里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呢?只有“愿意”与“不愿意”!“愿意”永远大于“应该”。愿意就是一切。只要愿意,就是快乐;只要愿意,就是幸福。
我已经能够想象到,看到这里,一定已经有不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又已经湿润了眼睛。或许,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安徒生?正是他,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以让无数痴男恨女有可能在《海的女儿》的字里行间一掬热泪?!
“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可是,且慢。且让我们认真地把《海的女儿》通读一遍,而且——只需要通读一遍。
重读《海的女儿》,开篇就映入眼帘的,是小人鱼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与之相对比的,是她的祖母:“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是对于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是感到不可一世”。尽管因为没有一个不灭的灵魂,死后就只有变成水上的泡沫。但是,“我们放快乐些吧!”老太太仍旧说。三百年,这毕竟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
可是,小人鱼却心有未甘。她偏偏要向命运说:不!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呢?”小人鱼悲哀地问。面对两重世界、两个灵魂,两种归宿,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条光荣的荆棘路。在这里,向“鱼尾”告别,其实也就是向“动物”告别。而对于直立的人类来说,“脚”当然是自己的第一个人性的器官。疼痛?那是当然。我们的祖先在勇敢地站立起来之时,又有谁不是从刀尖上含笑走过?
显然,《海的女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成人”故事,而并非一个爱情故事。向着“人”而破茧化蝶,甚至不惜飞蛾扑火,这就是小人鱼的抉择。“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
可是,既然是要“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那么,为什么会爱上王子?
其实,老祖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只有当人类中的一员爱上了小人鱼之后,才会分一个灵魂给她,小人鱼也才有可能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
小人鱼的一切努力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只是,她失败了。
那么,小人鱼最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了吗?
答案却是肯定的。
可是,这已经与爱情无关。
中国读者几乎都没有去关注《海的女儿》的最后几段,虽然,每个西方读者一定都清楚地知道,那——才是作品的高潮:“‘我将向谁走去呢?’她问。‘到天空的女儿那儿去呀!’别的声音回答说。”在这里,在前面的“海的女儿”、“人的女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天空的女儿”。“天空的女儿”与爱情无关,尽管她们也没有永恒的灵魂,可是,她们却可以“通过”“善良的工作”去创造,“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不灭的灵魂”也就应运而生。
答案已经十分清楚了,最终为小人鱼“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不是爱情,而是——爱。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看来,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爱情。“爱情诚可贵”,然而也是“爱情两个字好辛苦”。不过,就关注如何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成人”故事来说,爱情更偏偏是一个亟待超越的环节。
问题的关键在于,爱情当然美丽,可是,爱情却不能不期待结果。稍加回顾,当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爱情名篇,大多都是爱情的独唱,彼时彼刻,她他尽可呼天抢地,酣畅淋漓,例如四处苦苦寻妻的俄耳浦斯,为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挑着儿女与妻相会的牛郎,而一旦两人共同在场,则难免令人尴尬,要想不尴尬,那除非是瞎子配聋子。也因此,经典的爱情往往都与婚姻无关,试想,白头偕老的文学经典可还有人见到?其中的原因就在这里。
小人鱼邂逅的也是这样一个困境。爱情中的她,“得到”,无疑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议题,因为,倘若得不到,她就无法“成人”。于是,她对王子的爱情等同于拥有他,像拥有一尊石像或者一件玩具;于是,她关注“王子是否得知我的付出(救援)”超过了关心“王子是否获救”;于是,她太在乎“王子是我的”,至于“王子是爱我的”,这个问题尽管更重要,但是,却始终被她置若罔闻。
于是,小人鱼遭遇了最为残酷的重创:王子并不爱她。
何况,还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小人鱼本来是要通过被爱来拯救自己,可是,这岂不正是把王子当成了手段?王子作为爱的对象竟然被手段化,这,究竟是在“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还是在毁灭着一个不灭的灵魂?!
而安徒生的全部聪颖也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爱情,可是,每个人却都必须“成人”。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够“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可是,每个人却都必须“成人”。
失之爱情的东隅,却得之于爱的桑榆
再联想安徒生的凄婉身世:三次恋爱失败,毕生孤苦一人,细心的人立刻就会意识到,《海的女儿》正是安徒生的大彻大悟的见证。作为一个200年前的大城市里的打工一族,文学之路的成功与丘比特的爱神之箭的屡屡与之擦肩而过,使他幡然醒悟:爱情的失败,也并不就是人生的失败,而且,爱情的成功也并不就是人生的成功。只有在一个热衷于把“得到”作为“成人”标志的国度,才会如此倚重爱情。而在一个坚定地将“付出”作为“成人”标志的国度,最受重视的,却是——爱。看一看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名著《金蔷薇》中写下的关于安徒生的故事——《夜行的驿车》,看一看美国作家房龙写下的传世之作——《安徒生——举世无双的童话大师》,细心的读者立刻就会释然。
而“海的女儿”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像她的“父亲”安徒生的人生一样?小人鱼也曾经为了爱情的目标全心全意地奋斗过,可结果却是:王子一点也不知道,而且,他根本不爱她。小人鱼的爱情失败了,她那凭借凡人爱情而得到“不灭灵魂”的梦想也破灭了。但是她在爱情中学会了爱,她也为所有的人带去了爱的力量。当爱的魅力打动了所有人、征服了所有人的时候,在那些漾满喜悦笑容的脸上,她看到了自我的实现——爱,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她,“成人”了。
因此,失之爱情的东隅,却得之于爱的桑榆。这,其实就是《海的女儿》传世的全部秘密了。
爱情与爱不同,爱情是期待“得到”的“付出”。“爱情”需要另一个“爱情”的回应,“爱情”期待彼此拥有,一句话,爱情不能没有结果。而“爱”则完全不同,爱是以“付出”作为“得到”的。爱,也不需要对方以任何的给予作为回应,“爱”,更不期待拥有,还是一句话,爱只是一个过程。而且,“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正是小人鱼最终的发现,可以“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的,不是“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手里”乃至不惜“对他献出我的生命”的所谓“爱情”,而是不断奉献着的“爱”。我爱,故我在,我不爱,则我不在。一切的一切就是这样的简单。
安徒生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青春永驻的她,从大海那又白又轻的泡沫中缓缓升起,那美啊,只有上帝才能想象;后一代人把前一代人埋葬,但是,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女神永远活着!”
是的,“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
“爱情”终难长久,但是,“爱”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