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男,1958年生于浙江绍兴市,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黄朴民解读论语》、《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等;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学术月刊》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下载爱思想APP,推送实时更新
黄朴民
黄朴民,男,1958年生于浙江绍兴市,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黄朴民解读论语》、《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等;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学术月刊》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黄朴民 刘旭峰:《老子》兵学思想新释
- 读与思:也说《孙子兵法》的研究主题与方法(上)
- 感受儒家思想方法论的永恒魅力
- 黄朴民 姬丽君:中国古代兵学发展脉络
- 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
- 白立超 论先秦时期战争方式演变与兵学思想递嬗关系
- 黄朴民 章丽琼:羊祜《平吴疏》的战略决策思维
- 从宋襄公到孙武子——古代战争形态的变化(下)
- 从宋襄公到孙武子——古代战争形态的变化(上)
- “建元改制”的风波
- 《孙子》的著录、流传及版本
- 《孙子兵法》的篇序以及内在逻辑
- 《春秋繁露》考略(上)
- 仁本的精髓——《论语·里仁》浅解
- 三晋兵学的建树及其特色
- 试说诸子学说对战国兵书的渗透与影响
- 黄朴民 孙建民:“算无遗策”:李泌《平叛策》的战略指导
- 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进展与特色
-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 中国历史上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特色
- 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鸟瞰(上)
- 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战略的决策及其实施
- 黄朴民 把梦阳:东西战略格局的演进
- 《孙子兵法》的吴文化特征
- 告别边缘化的史学研究
随笔
- 追忆爸爸
- 黄朴民 郭相宜: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研究进路
- 假道灭虢:一场弱肉强食的疯狂盛宴
- 南冠楚音:春秋时期少见的“爱国”范本
- 自毁长城:伍子胥之死的寒蝉效应
- 棠棣之花——感人肺腑的手足之情
- 陈咺的大实话
- 《孙子兵法》的精髓是战略思维
- 哀姜之“哀”
- 读《孙子兵法》札记
- 喋血大漠:汉匈竞逐的关键一战
- 怎样读《孙子兵法》
- “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中国古代兵法的道德属性
- 再读《史记》
- 理想人格的塑造:《论语·公冶长》释义
- 自勉的镜子: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 践行“礼乐”的一个范本:《论语·乡党篇》发微
- 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 上下同欲者胜
- 平凡中的崇高:追忆魏老师
- 黄朴民 陈壁生: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读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
- 我与王汝涛教授的学术情缘
- 兵学思想史研究中的“瓶颈”及其突破
- 论语读绎·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 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 王莽的历史悲剧
- 门外说“礼”
- 三百年春秋历史的三个特征
- 两部遗编晋到唐——忆业师王仲荦先生
- 岳麓书社:我兵学研究的第一推手
- 赵炯《琴鹤斋文存》序言
- 笔名闲谭
- 仁之大者:魏得良教授
- 也谈《论语》的体系与读法
- 《中国兵学通史》:讲述思想嬗变与军事变革
- 黄朴民 姬丽君:中华文化中的反省意识和忧患意识
- 对深化《孙子兵法》研究的几点思考
-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我的高考
- 楼学礼老师的慈悲
- 人往低处走:宋显昌老师印象
- 中国古代兵法的道德属性
- 杭大历史系的亮丽风景线:“强力三人组”
- 徐规先生的金玉良言
- 也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 称谓中的文化底蕴
- 黄朴民 孙建民:制敌命脉 混成一统——高颎《取陈策》解读
- 《中国兵学思想史》为何写,怎么写
- 睿哲非凡的旷世明君:汉文帝
- 五行问题与《孙子兵法》
- 追求“功利”:《孙子兵法》的核心精神
- 汉代“独尊儒术”表象的背后
- 揭“大一统”真谛,倡“张三世”新声
- 风光郭子仪,寂寞李光弼
- 岳飞为什么不得不死
- 历史人物评价之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
- 黄朴民 熊剑平:知行合一:王阳明兵学思想管窥
- 答辩追忆
- 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
- 从《文选注》看《孙子》成书的渊源
- 四十余年的变迁
- “大不攻小,强不侮弱” ——墨家军事思想的特色与意义
- 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传统的特征
- 历尽沧桑留本色——忆田昌五师
- 为“仁”之进路——《论语·雍也》旁通
- 黄朴民 孙建民:清军入关后谋夺天下:洪承畴《取中原启》的战略指导方针
- 知人论世的样本:《论语·先进篇》品藻
- 怎样读《武经七书》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孙子兵法》与人生感悟
- 黄朴民 孙建民:范文程入定中原策的高明之处:从政治高度把握军事问题
- 飘然高隐:古代功臣自我保全之道(一)
- 秦汉兵学简论
- 萨尔浒之战
- 黄朴民 孙建民:“雪夜对”:赵普谋划国家统一时的战略权衡
- 《管子》的兵学思想
- 魂兮归来——痛悼丁冠之老师
- 英伦之行速写
- 黄朴民 孙建民:邓禹“图天下策”中辅佐刘秀的以弱自处、以柔胜刚之术
- 兵儒互补论
- 儒之大者:《论语·阳货》要旨揭橥
- 荀子军事思想简述
- 读史的三个境界
- 论诸葛亮用人之失
- 范蠡兵学思想述要
- 战功韬略都不顶尖的关公,为啥就成了“武圣人”
- 黄朴民 张琼:韩信“背水阵”胜因新探
- 黄朴民 孙建民:邓禹“图天下策”的战略思维
-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典范,取决于他的稳重
- 宋襄公与孙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对待暴力使用限度的正反相合
- 都是朋友圈害的——论诸葛之失
- “夷夏观”与“文明圈” ——秦汉民族文化问题片论(一)
- “夷夏观”与“文明圈” ——秦汉民族文化问题片论(二)
- “夷夏观”与“文明圈”
- 拥抱妈妈
- 古司马法与前《孙子》时期的中国古典兵学
- 功臣宿将侯君集与谢晦的政治悲剧
- 普州太后许黄玉
- 黄朴民 孙建民:从刘伯温的战略谋划看朱元璋的成功
- 黄朴民 孙建民:商鞅辅佐秦国争霸天下的地缘战略谋划
- 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 黄朴民 孙建民:隋相高颎的灭陈构想:经济打击与战略突袭相结合
- 学术兼容与兵儒合流
- 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困境与转机
-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逼出来的反叛
- 晋文公的图霸战略
- 黄朴民 孙建民: “先计后战”的典范:王朴《平边策》的风采
- 黄朴民 孙建民:“算无遗策”:李泌《平叛策》的战略指导
- 苻坚的大度与厚道
- 范文子的战略远见
- 黄朴民 孙建民:韬光养晦 ,后发制人——朱升《时务对》的战略智慧
- 光武帝刘秀的“知雄守耻”
- 野心家王敦与桓温的皇帝梦
- 江华岛之行
- “不以无过为贤”的政治智慧
- 暗箭难防——熊廷弼之死
- 从终点回到原点——传统政治的轮回
- 黎子耀教授学述
- 黄朴民 孙建民:东汉开国第一人——邓禹与他的“图天下策”
- 大师的宽容——读《胡适文存》
- “不以无过为贤”——刘邦、王猛的用人襟怀
- 苻坚的战略误判及其历史教训
- “背水阵”中的兵学旨趣——读《孙子兵法》札记
- 决定楚汉相争胜利归属的《汉中对》
- 鞍之战:晋景公伐齐
- 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的诗词情结(上)
- 地理环境与战国七雄的军事战略抉择
- 战国七雄的战略地缘形势
- 檀道济的悲剧人生
- 南辕北辙: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断想
- 兼济与独善的彷徨——解《论语·微子》
- 醉心于布拉格的神韵
- “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的评价
- 兵要地理环境对春秋列国战略关系的影响
- 春秋时期中等诸侯国的战略地缘环境
- 解读春秋四大国的战略地理
-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老子的治国之术
- 先秦诸子的“愚民”观
- 泡菜滋味:韩国的饮食文化
- 孤单之旅:韩国的秦汉史研究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缅怀王汝涛先生
- 心灵鸡汤:宗教在韩国
- 风华绝代,西施其人其事
- 韩国的教授
- 政治搏弈:魏孝文帝迁都
- 兰亭的御碑
- 母亲的目光:我的高考
- 王充的另一面
- 无毒不丈夫:张杨为何难逃一死
- 迂得可爱:董仲舒装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传统在韩国社会的“淡出”
- 小人公孙弘
- 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 《孙子兵法》与现代社会竞争
- 战略方向选择失误,就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 起点与宗旨:《论语·学而》的逻辑
- 大学忆旧
- 内圣外王之道:《论语·尧曰》的境界
- 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 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 哥舒翰的英雄末路
- 教育的境界:《论语·述而》阐释
- 郭子仪的成功之道
- 伍子胥:“亚父”的尴尬
- 历史,究竟是什么?——宜兰县史馆遐思
- 一张试卷中的历史记忆
- 从争霸到兼并——晋阳之战的标志性意义
- 国策与国运 ――析汉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
- 真相难觅:《赵氏孤儿》背后的历史重构
- 感受《孙子兵法》的永恒魅力
- 战略均势与弭兵大会
- 晋献公的成与败
- 外说“礼”
- 歧路彷徨:汉末儒林群生相
- 诸葛亮——理想人格的象征
- 《隆中对》的怪圈
- 困惑的历史
- 历史的“冷”与“热”
- 拿道德唱高调的教训
- “背运”的李广
- 孔门造神运动
- 有才无德——吴起印象
- “奇葩”君主梁惠王
-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
-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司马穰苴
- 败笔
- 孔门的“另类”
- 从春秋大国角逐看当今国际战略格局
- “事君数,斯辱矣”:从胡惟庸到年羹尧
- 萨孟武讲《红楼》《水浒》的启示
- 英雄郑庄公
- 白起范雎生死劫
- 研究历史的三个境界
- 大学者的学术失误
-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读书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