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历史,究竟是什么?——宜兰县史馆遐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20 次 更新时间:2017-05-09 00:01

进入专题: 宜兰县史馆  

黄朴民 (进入专栏)  

2013年8月14日下午1时许,我的台湾朋友、桃园机场检疫部门的王先生亲自驾车,带着我从台北的台湾大学修齐会馆出发,用约50分钟的车程,穿越连绵10多公里的雪山隧道,来到位处台湾岛东北的宜兰。

宜兰旧称噶玛兰或蛤仔难,为平埔族噶玛兰族生活之地,由于位于兰阳平原上因此也称作兰阳地区, 1796年来自漳州的吴沙,带领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移民台湾,从淡水沿着草岭古道驻垦兰阳平原和头城地区,继而发展出二城、礁溪、四城、壮围、宜兰城等溪北屯垦区,开拓了宜兰的发展。

宜兰号称台北的“后花园”,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风光如画,物产殷阜,民风淳厚,人文温煦,是理想的生活憩息之地。

缘是之故,我就萌生了去宜兰实地感受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兴趣。

由于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我的宜兰之行采取的是“剑走偏锋”的路线,没有到礁溪泡温泉,没有在龟山岛眺望太平洋,没有探胜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不曾在罗东夜市做饕餮之徒。兴冲冲地跑到城镇的兰阳博物馆,却赶上周三闭馆歇业,只能在外面绕走一圈,留个外观的印象,唯一完成的传统项目,就是参观了座落在宜兰五结乡冬山河风景区内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然而,有了对宜兰县史馆的访问,我觉得所有的遗憾,所有的欠缺,实际上都已经得到了弥补,足以给自己的宜兰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说得上是“不虚此行”了!

宜兰县史馆紧挨着宜兰县政府的左侧,周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碧草如茵,暗香浮动,加上溪流潺潺,鸟语婉转,可谓是整个宜兰环境文化的一个缩影与象征。

县史馆面积不大,也就1000平方米左右,所陈列的内容也很一般,无非是介绍宜兰历史与文化的来龙去脉而已。在我这样的看过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大陆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游客眼里,宜兰的县史馆,那真的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展馆了。

但是,我却觉得宜兰县史馆又是一个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宜兰县史馆的最大特色与最大价值所在,就是它的观众参与性。现在几乎博物馆的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也可以讲是一个不小的局限,是它的展示方式局囿于展品的陈列,以一大堆文物,配之以一些图片、文字,出现在广大参观者的眼前。参观者只能用眼睛看,或听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条件好一些的,或许再加上耳机设备播放馆中所陈列内容的介绍。这实际上造成了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真正沟通与互动的隔膜,知识的传播是外在的灌输,而非内在的体验。科学但不艺术生动,接受但不天然融合,无法真正唤起生命中的认同意识,无法真正贯通参观中的物我对应。

而我所见过的宜兰县史馆,却剑走偏锋,别开生面,引导人们与陈列展品进行高明而鲜活的互动,从而穿越表层的历史现象,进入对历史本质的深层思考与感悟。

这种参观者与博物馆的互动,在宜兰县史馆中,最集中反映的,是展示的结束部份,设置了“历史是什么?”的问答专题,希望每一个参观者,在参观了宜兰的历史文化展示之后,以小识大,触类旁通,思考并回答一个非常沉重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究竟是什么?人们到底是从何处来,又要到哪里去?将一个本该由历史学家或哲学家来解答的命题,让所有参观者来共同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见仁见智,可以郢书燕说,目的是引发思考,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凝聚共识,认知历史。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互动,最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宜兰县史馆先是以古今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有关“历史”认知的文字做为参照坐标,让人们有一个可资参考的维度。如引录了史学家杜正胜先生的名言:“历史就是史家与史料之间的对话。”等等。

与此同时,宜兰县史馆还别开生面地设置了一个投稿箱,让大家将自己的意见用笔书写出来,投入稿件箱中。定期从各式各样的回答中遴选出有意思的答案。将它们配上回答者的照片、手迹,注明回答者的身份,制作成精美的挂页,陈列在“历史是什么”的专题栏目上。这真是一个富有创见的举措。

我认真地看了一部分被遴选出来的普通人关于“历史究竟是什么”的解答,第一感觉是深深的感动与惊诧。那些答复可谓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充满着睿智,洋溢着幽默,片言只语,尽见机锋,另辟蹊径,弥足珍贵,至少比杜正胜先生的程式化解答生动百倍,有趣得多。现节选部分,和读者诸君分享。

“历史像手电筒,可以照亮灰暗,让我们不会迷路。”(张立奇,宜兰市育才国民小学学生)

“历史有如悔过书,设法引以为戒,纠正未来的错误。”(林亮昕,宜兰县立凯旋国民中学学生)

“历史,是一种可以让我们不须穿越时代就可以了解过去的——学习。”(黄晨贤,宜兰县私立慧灯高级中学学生)

这些留言,道出了历史的功用与价值,孩子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历史作为人类社会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值得重视,值得借鉴,人不能割断历史,也无法拒绝历史,历史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变得明智,少走弯路,不犯错误,历史是沟通古今的渠道,它似乎无用,然而,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历史是一间博物馆,你可以学习到知识,但不能确定都是真品。”(林惟馨,宜兰县中道学校学生)

“历史是人与时间的科学实验,只要滴一滴液体,就出现不同的变化。”(刘宸玮,宜兰县罗东国民小学学生)

“历史,是生命的雕刻师,凿刻出人类最真实的像貌。”(张欣珮,宜兰县立东光国民中学学生)

“历史是一道洪流,将上游的智慧冲刷而下,汇集成广阔的知识平原。”(林柔榕,宜兰县立罗东国民中学学生)

这一类的留言,似乎较之于前一类更为深刻,在充分肯定历史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这些留言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历史的复杂多样性,认知到对历史应该抱有怀疑精神。历史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它不等于全部的真相;对接触到的大量历史信息,需要去伪存真,去芜取精,否则,就会被历史的虚假信息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迷失自我,丧失主体性。要透过历史的表象,进入历史深层次的本相,关注历史的内在规律,感悟其中“不同的变化”。这种历史意识,对孩子们而言,当然是过于深奥的,但是,他们毕竟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了,这显然是难能可贵的。

“历史像擦子的皮屑,擦过就不会重来了。”(关呈羽,宜兰市育才国民小学学生)

“历史是一幅画,先人打草稿,后人添加色彩。”(张君纬,宜兰市新生国民小学学生)

“历史,写下曾经的对与错。”(林岂霆,宜兰市力行国民小学学生)

“历史仿佛是游戏,储存经验值,升等、进步。”(吴沅君,宜兰县立头城国民中学学生)

这些留言,更是让人读后感慨良多,对这些孩子的历史文化自觉有新的认识。他们已初步进入了历史价值判断的层面,历史的对与错、真与伪,善与恶、得与失,利与弊,美与丑,是否存在?是否合理?这些历史的本质性命题已渐渐成为其思索、讨论的对象。历史的延续性,古今的贯通性,也已变成了他们认知历史的切入点。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这些留言的孩子也有了淡淡的历史感伤情怀,开始懂得历史不可能重复,无法重来,过去的也就永远过去了,与其日后后悔,不若当下努力。珍惜现在,其实就是尊重历史。这显然是通过理解历史而把握眼前,立足现实而展望未来。

历史,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机械传承,而是真正的生命自我觉醒、自我升华。这些孩子从这样的起点进入历史,这意味着他们是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出一份精彩的历史答卷的。这令人欣幸,更令人鼓舞!

“历史是欲望的战场,情感的坟场,思想的牧场。”(欧阳群,宜兰县立复兴国民中学学生)

“历史是沙漏中的流沙,时间流下,智慧留下。”(叶承昀,宜兰县立罗东国民中学学生)

“历史如一列不停驶的火车,火车本无始终,有始终的是乘客。”(郭欣玫,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学生)

“历史是时间铺叙的绝句。文化流转是平,干戈群起是仄,音韻绵长。”(刘明洁,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学生)

当读到上述留言时,我的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地受到巨大的震撼!且不说这些留言比喻的到位,形象的饱满,文字的优雅,情怀的美妙,“文化流转是平,干戈群起是仄”,是何等的生动,“欲望的战场,情感的坟场,思想的牧场”,这又是多么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这些留言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思维的深邃。“时间流下,智慧留下”,寥寥八字,道尽历史的启示价值,不停的是“列车”,上下的是“乘客”,说明历史的终极宗旨。毕竟,历史对人们而言,其根本的功能,在于帮助大家体悟生命的意义,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有所作为,在实现人生中的阶段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每时每刻都已过河,即所谓《周易》中的“既济”,但是,在永恒的宇宙之中,人是非常渺小的,人们费尽心血所取得的那点成绩也是微不足道的。人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可能走到尽头,永远无法最终过河,即《周易》中所说的“未济”。人可以了解部分的历史,但永远无法掌握全部的历史;人可以无限地还原本相,但永远无法真正认知本相;人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彻底地拥有真理。历史的睿哲在于它始终在那里揭示这些生命的真谛,这些留言的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这个启示,又用美妙的笔墨婉约地留下这种生命体验的“雪泥鸿爪”,实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为之”了!历史对他们而言,已经绝对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承,而是切切实实成为了生命的自觉,精神的洗礼,这才是对历史的本质属性的重新发现,也才是对历史的终极价值的最高认同。

从留言人的身份来看,绝大多数是宜兰当地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中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当地的历史教育之普及与深入的程度,早已达到令人钦佩的境界,俨然已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气象,这毫无疑问是造就当地民众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功底,气质情操风流蕴藉,举止风度优雅脱俗的重要背景,这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这就是无坚不摧的软实力。另外,这些中、小学生有关历史的认知及其所下的定义,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也恰好表明了,当地的中、小学生,不必背诵统一的答案,不必遵循教条的引领,而从小就植根于思想自由的天地,浸润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良好氛围,没有僵化的侵蚀,于是,自然也不会有长大成人后沦为“脑残”一族的危险。

的确,“历史不定义什么,但你可以从中寻求自己的定义。”(高若暄,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学生) 小小的宜兰县史馆,让参观的人们有机会得以叩问历史,感悟人生,拥抱睿智,启迪心灵,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它开门的意义!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宜兰县史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2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