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英伦之行速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3 次 更新时间:2019-05-01 11:23

进入专题: 英伦行记  

黄朴民 (进入专栏)  


卡斯莱顿


读过《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简·爱》等小说的人们大概都会得出这样的共识:英国最让人迷恋的,不是她的都市,而是她的乡村。可以这么说,一个旅游者,如果没有和英国的乡村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就等于不曾真正到过英国!


当我们在2007年第一次来到曼彻斯特,探望我那信奉天主,当了60余年修女的姨妈期间,我和我女儿很幸运地有过一次美妙的英国乡间之旅。所到达的地方,就是曼彻斯特近郊的卡斯莱顿,一个极其普通,甚至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识的小镇。


连绵的小山和溪谷编织出一幅美丽雅致的图画,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山峰地区。这里是最适合徒步旅游的地方,徜徉于幽深静谧的小路上,人们可以充分享受悠闲的漫步乐趣。


所谓“山峰地区”,是指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之间的德比郡内的国家公园(1951年建立,整个英国的第一家),这里的自然风景是英格兰北部所特有的旷远低谷。山峰地区又分为北部的黑峰和南部的白峰。


卡斯莱顿是有名的黑峰地区的一个普通乡镇,云霭沉沉的天空,低矮连绵的丘陵,四季常青的草地,典型的英国田园风光。友人C小姐驱车将我们带到这里。也许正是冬季的缘故吧,时间虽是下午2时许,但小镇上几乎见不到人的踪影,只是偶尔有几辆汽车悄然无声地从我们身边驶过,表明时间不曾停止,大地没有沉睡,生活还在继续,而且小镇同样也进入了现代社会。


脚下,是一条条鹅卵石的小路,眼前,是不知其年代的建筑,历史就像在这里进入了甜蜜的沉睡,小镇处处流淌着淡淡的怀旧气息。一句话,这些小路,这些民居,它们其实象征着某种生活的境界。远处,几只绵羊在旷野中晃悠,在英国,好像连牛羊也能够“悠闲自在”,突然明白了古人讲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的道理!


而视野的尽头,参差不齐的树,苍劲地屹立在那里,给这幅油画般的图卷,增添了些许生机。小镇,除了宁静,还是宁静,不,岂止是宁静,这简直是寂静!漫步在卡斯莱顿街头,会让人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纷扰和烦恼。


在街角的小小广场上,我们终于发现,小镇上除了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几个孩子正在那里嘻闹着玩球,他们玩得很开心,也很专注,并没有在意我们从他们的旁边经过。


信马由缰,漫无目标地走着,我们又有新的发现:眼前出现了一条小小的溪流,它从村镇中蜿蜒穿过,那溪水浅浅的,清澈得能见到底,有几只鸭子在上面凫水飘游,那份惬意,连人都要羡慕,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哦,原来在自然的国度里,连动物也是这般的自由。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若都能单纯地活着,那又该有多好!而湍急的溪水,则也预示着卡斯莱顿,乃至整个英国依旧富有生机活力!


最后,终于找到了镇上的小邮局,在那里买了几张以卡斯莱顿小镇景物为画面的风景明信片,写上地址,贴上邮票,再投入邮筒。给整天一个下午的卡斯莱顿之行画上一个句号。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可是,我们已经十分感恩,尽管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毕竟让我们得以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而回归到宁静的乡野,有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了与英国乡村的融为一体。


在我看来,卡斯莱顿也可以讲是英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体现着悠闲、高雅、舒缓、惬意、尊贵。英国人之所以温文尔雅、雍容华贵,甚至可以说是守旧拘谨,其根子就深深地扎在乡间,这种风范,这种气质,这种内涵,这种意蕴,这种气韵,从一开始就在卡斯莱顿这样的地方培育,到了后来,才渐渐地走向伦敦这样的都会,走向整个的世界!


卡斯莱顿,我们终生都难以忘怀的曼彻斯特近郊之旅!


切斯特


如果说卡斯莱顿是一个小镇,那么,切斯特就是一座小城。的确,相较于伦敦古典气息夹杂着现代文明的繁华,曼城工业文明起源地的喧闹,切斯特是一个很静谧很安逸的小城市。


切斯特位处英格兰的中北部地区,距离英格兰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不远,驾车从曼彻斯特过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切斯特具有悠久的历史,向上可追溯到罗马时代,在中世纪,它是抵御海盗入侵英格兰北部的要塞之一,而利用流经城市的迪河(River Dee)便利的水运,它也曾一度成为繁荣富庶的通商城市。


如果要对切斯特作一个最简洁也是最准确的定位,那么,就只能如此说:切斯特,一座渗透着优雅、充彻着宁谧的古城。


作为一座中世纪以来风韵犹存,让人第一眼见它就能喜欢上它的古城,它属于历史,没有沾染现代化的浮华与躁动,近乎原汁原味地保存着中世纪的韵致。


四座城门,一圈城墙,将切斯特古城区环绕成一个中世纪的凭吊之处。而那些城墙与城堡,正是通向历史记忆深处的闸门,帮助今天的人们去追寻和回味往昔的光荣与失落。当你在砖块垒成的城墙上漫步时,你的思绪一定会穿越时空,会情不自禁地悬想:数百年来,究竟有多少阴谋、厮杀、交易、友谊、爱情,发生在这低矮城墙内外?可是,它们的终极意义又到底在哪里?还不都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我们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沿着古老的城墙旧址走了一圈,见到了很多肥大的灰松鼠。一同去的朋友说是从澳大利亚引入的灰松鼠,似乎很适应英国的气候,繁殖了很多,侵占了生存资源,英国本土原有的红松鼠现在已经几乎消失了踪影。这也是生物入侵的一种吧,我想。虽然我们多年来耳熟能详的都是澳大利亚的兔子灾难,可谁又知道澳大利亚的松鼠对于英国的松鼠而言,也是灭顶之灾呢?


紧紧毗邻着切斯特的北面城墙,有一条河面并不宽阔、水波淡定不兴的河流,它的名字就叫迪河,别看它是一条并不起眼的河流,但却是切斯特的生命之河!数百年来,它总是那么沉稳而静静地流淌着,但却见证了切斯特这座城市的兴衰沉浮。


给所有到过切斯特的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或许是切斯特的建筑,它富有独特的个性与无穷的魅力,黑木为柱,白土为墙,这是切斯特小城建筑的特色,更是切斯特文化的标志。在这些建筑之间的空隙处,往往植有几棵树木,树与屋纠缠在一起,显得特别地自然,特别地和谐,让人不能不感叹:树与屋的舞蹈。原来一切都那么鲜活,那么动人!


切斯特市中心的商业街是步行街,我们去的时候恰好是周末,街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潮,也算是这个安静的小城里最热闹的景象了。在切斯特的街头,我们还见到了多处的卖艺人,他们萨克斯管中吹奏出的音符,给小城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看他们如此投入,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尊严。


还有比较Remarkable的,就是商业街尽头见到的一辆劳斯莱斯。虽然英国是劳斯莱斯公司的总部,不过这些天来我亲眼看到的也不过这区区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似我这般的凡夫俗子,委实觉得气质高贵的很。有当地的小孩跑到车边上拍照。同行的朋友笑谈,普通英国人一辈子也就乘坐两回劳斯莱斯,一次是在自己的婚礼上,一次是在自己的葬礼上。老子说,“多则惑,少则明”,正因为稀罕,才特别显得珍贵!这哪里像我们国内的“土豪”,一掷千金,纸醉金迷,“豪”是“豪”了,钱的确多得夜里做梦也会笑醒,可毕竟是“土”,“土”得掉渣,半点文化的气息也不见。文明与野蛮,它们的分界,也许恰恰就在这里。


鳞次栉比的中世纪建筑,川流不息的各类车辆,造就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组合,商业街的两侧,就是那些别具一格的切斯特木结构“排屋”, 它似乎在提醒人们,在拥有当下,走向未来的时候,不能舍弃过去,割裂历史,否定传统,否则就会成为无根的一族,漂浮在没有希望的虚幻之中。


当然,切斯特像所有其他的欧美城市一样,教堂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切斯特大教堂恢宏庄严,气象万千,是切斯特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这座始建于公元10世纪的大教堂。它曾经让多少代人的灵魂有所皈依!


市政厅就在城市的中心,算是整个小城中最气魄的建筑物了。权力,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表现为显赫与眩目,在切斯特似乎也不例外。不过,切斯特市政厅还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即便是在中世纪的建筑中,同样能够干现代化的新事业,哦,旧瓶原来可以装新酒!


切斯特古城的东门,上面建有一座宏伟的钟楼,无论你身处小城的哪一个位置,它都能出现在你的视线之中,它象征着切斯特的文化密码,不管是怎么宁静、怎么悠然,时间总是在悄无声息地流逝,作为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对过去要珍惜,对现在能把握,对未来有期待。


风貌各异的城门、爬满青藤的城墙、黑白分明的排屋、堂皇气派的钟楼、巍峨屹立的教堂……将切斯特,这座平凡却蕴涵无穷魅力的小城,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巨大天幕上,英格兰人自己之所以为之骄傲,海外观光客之所以为之吸引,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切斯特,英格兰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小城!


面对她,赞美之辞,会显得苍白;走近她,去追寻那历史深处的记忆。切斯特,她曾历经沧桑,但却始终怀有梦想……


伦敦


伦敦,大不列颠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也就是英国----的首都,一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它曾经是世界的心脏,至今依然是让人向往的地方。它的雍容典雅,它的博大气派,它的深沉厚重,给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在我曾经到过的几座世界著名城市中,纽约充斥着商业气息,巴黎飘荡着艺术旋律,柏林流淌着硬汉血液,东京呈现着平民风采,而伦敦,则蕴涵着贵族精神。


这种贵族气派,在伦敦是无处不在,伦敦的街景,慵懒地透出一种诗意的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典建筑,在伦敦市区内可谓触目皆是,无言地诉说着历经千年的荣耀。白金汉宫前的维多利亚纪念柱同白金汉宫本身,更是在执着地提醒游览者,在这里,你能读懂英国,它的尊严,它的光荣。


随着军乐团鼓声的渐渐远去,白金汉宫前的英国皇家卫队换岗仪式进入了尾声,围观的人潮慢慢退去,我们开始沿着气势恢弘的白金汉宫前林荫大道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大道尽头的海军部拱门,这里可是“日不落帝国”之梦的象征。走过拱门,就是伦敦的心脏地带:特拉法特广场,矗立在广场中心的纳尔逊将军纪念柱,毫无疑问,始终是英国民族精神的支柱,庇护着英国这个国家能够历经坎坷而一直前行。


伦敦的厚重与大气,更体现在古典与新潮的水乳交融,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浑然一体。走近国会大厦,这个世界近代民主的发祥地,你就能读懂所谓普世价值的核心精神,走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处英国国教驻跸之地,则能让你明白,英国人的气质原来是通过宗教而积淀,而驰名天下的“大本钟”,则让你想起了《三十九级台阶》那部经典电影,当然,人们也一定会到那座伦敦塔桥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这可是伦敦拥抱世界的一张名片,而就在塔桥的旁侧,就是那著名的伦敦塔,作为囚禁自由的历史见证,当年,与伊丽莎白女王角逐争夺英伦三岛统治权失败的苏格兰玛丽女王就曾经被囚禁于此处,并在这阴暗的囚禁地被砍掉脑袋,然而,她的儿子詹姆士,最终又在伊丽莎白女士去世后登上了王位,历史的吊诡真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伦敦塔,这座英国的“巴士底狱”,数百年来它一直沉默地屹立着,帮助人们完成对历史的穿越!


当我们徜徉在暮霭初起下的泰晤士河畔,我们理解了河水原来可以承载起一种民族精神;当我们眺望着庄严宏伟的圣保罗大教堂,我们庆幸幸亏世上有宗教可以用来安顿人们的灵魂;当我们从一座座经历过数百年沧桑而依旧沉默地屹立于狭窄街道两侧的屋宇前穿行而过时,我们似乎真正明白了平时经常挂在口头两个词汇的内涵——历史与传统


这就是伦敦,这就是英国!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英伦行记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11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黄朴民读史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