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起点与宗旨:《论语·学而》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92 次 更新时间:2017-07-22 13:57

进入专题: 论语  

黄朴民 (进入专栏)  

《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儒家做人做事的基本逻辑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循序渐进、互为依存的纲目。在这八大纲目中,又以“修身”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开宗明义,以“修身”这个大本说起,就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了,即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该如何立身为人?当遵循什么样的途径?当把握什么样的要领?当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而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使“修已安人”的理想转化为现实,使“修身为本”的追求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应该说,《学而篇》给人们提供了“修身”的门径。这些具体方法概略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致力于学习。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的“圣人”,“困而不学”的“斗筲之人”都是极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非学习无以掌握知识、明白是非、升华境界,无以脱胎换骨,由生物人进而为社会人,能够尊道明德,知书达礼。

至于学习,既要有正确的态度,能折节向学,虚怀若谷,即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是“学”,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另一方面是“习”,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到实践中去印证,去升华,使之成为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所谓“学而时习之”。应该说,孔子所主张的“学习”,是“知”与“行”的融会一体、完美统一。包含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正确认知规律。“学”是基础,非“学”则“习”无所依托,就失去了根底与方向;“习”是转化,非“习”则“学”无有意义,就不能真正提升能力,运用知识。两者不可偏废。这其实揭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反映出孔子对待知识的通脱识见与高明境界。

其次,是主张“修身”要有主次轻重,把思想修养放置在优先考虑与践行的位置。这其实也是强调“学习”的重点与中心是“德义”,而不是一般的知识与学问,即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所谓“修身为本”,说到底是“孝悌”为本,“忠诚”为本,“诚信”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很显然,孔子及其门徒提倡在“修身”的过程中,要抓纲举目,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主忠信”。这表明,“修身”的核心内涵,是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这是理想化的学习方向,也是纯粹化的修身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人们“修身”的终极归宿,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目标,外在的物质诱惑可加拒绝,外在的感官享受可以放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切都以“就有道而正”为皈依,从而实现尊道明德之学习初衷。

其三,是强调“修身”必须超越世俗的功利得失,应该以达观的心态,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碍,走出浅尝辄止的行为误区,致力于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总之,要“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把“修身进德”坚持到底,为做人做事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修身”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也是非常不易的。就过程言,它是长时段的努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能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社会反应言,它存在着被他人所轻忽,甚至所误解的可能性,有必要超越得失成败的羁縻,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此,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同时他还给人们指点了实现超越的途径,“贫而乐,富而有礼”。应该说,孔子的这一认知是尊重实际、切中肯綮的:贫穷之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心绪恶劣,满心不快乐,乃是十分自然的;富贵之人,锦衣玉食,权势炽热,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最容易逾越制度,率意妄为——君不见,就在今天,我们还不是动辄听到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在那里神气活现,大声吆喝“我爸是李刚”“我爸就是国法”吗?可见,孔子言“贫而乐,富而有礼”,是何等的深刻,实具有超越时空的启迪意义,而且更为高明的是,孔子这番话也区分了不同阶层之人“修身进德”的各自侧重,“贫穷之人”重点应在追求乐观、达观之上;“富贵之人”的重点则应该落在谨守礼制、收敛低调之上,正所谓“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孔子的思路可谓深谙辩证法的精髓。

能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区分学习的主次性,能够体认学习的长期性,那么所谓君子的“修身为体”识见及其相应要求就可以落到实处,就能够真正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完美人格,真正养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优秀素质,从而最终实现理想化“修身”的人生至高境界。

当然,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修身”是否卓有成效,还必须立足于“和”的基点,既做到和谐有序,收放自如,把捏分寸,恰到好处。这种“和谐”,固然是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上的理想形态,但是,在个人道德修养践行与人格完善努力的过程中,它又何尝不是必有之义和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学而篇》以“修身”为首要之务,以学习为“修身”的根本途径,不是偶然的,孔子与儒门实有其深意存焉!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论语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2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