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黎子耀教授学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58 次 更新时间:2018-08-30 23:08

进入专题: 黎子耀  

黄朴民 (进入专栏)  


1978年,我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82年,也即我大学毕业的当年,我考上了杭州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业师是黎子耀教授,专业方向为先秦史,这可以说是我比较规范治学的开始。

黎子耀教授,湖南汉寿县人,1907年3月生。幼读私塾多年,后赴常德入湖南第二师范附小,学名明浩。1923年,入长沙明德中学,得以在诗文方面受教于刘永济、吴芳吉、苏雪林等名师硕学。192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之后,曾因身体原因辍学数年,至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史学系。先后任教于苏州女师和贵阳女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权即系其在苏州女师任教期间的学生。1941年起,任浙江大学史地系讲师、副教授。其间,与谭其骧、缪钺诸先生相友善,并给时为大学一年级生的李政道“中国通史”课程考试100分的成绩,成为当年浙大教学史上的一个佳话。1949年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大学时期,子耀师受教于系主任李剑农教授,对中国经济史甚感兴趣。1937年,因国难由苏州回湘,家居一年,撰成《补后汉书食货志》。其上卷于1943年发表于《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同时发表于《思想与时代》杂志。该集刊未能续出,故下卷始终未曾公开刊布,这实为一大憾事。

在浙大任教期间,阅读正史,上起汉魏、下及南北朝。并辑录刘知几《史通》对各体史籍的评论。关于刘知几在学术上的贡献,写有《刘知几思想述评》一文(载《思想与时代》月刊第卅期,1944年)。此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史通》一书的内容:1.论史籍的体裁;2.论作史的方法;3.论史家的修养;4.论读史的鉴别。此外,还指出刘氏的治学精神:谨守求真之义,甘冒犯侮之嫌。难能可贵,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又在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之前,刘氏已经提出文体改革的主张,这也是世之论文学源流者所不可不知的。“我没有钱给大家,所给的只是一根钱串子,以便将来自己寻找钱。”

这门课程,子耀师讲了几遍,还准备据此着手编写一部中国史学史,因十年动乱而中辍。已完稿者,仅及南北朝而止。魏晋南北朝史学一章中,他曾挑选几节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计为:《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地位》(1979年第三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编篡学》(1981年第一期)、《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旁支——地记与谱学》(1982年第二期)。最后一篇中探讨了中国地方志的起源与家谱学发达的原因。

子耀师著史之志虽未得酬,但在育才方面却是有收获的,他所指导的学生与助手继续他的事业,勇猛精进,十年之功,终写成了一部《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颇得读者的好评。

1965年,他研究李心传的史学,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辑录李氏对熊克《中兴小历》的评语共五百余条,分为十类,编为《中兴小历李氏考异类辑》,计十万字。此书之辑,便于考订熊书。四库馆臣辑熊书时,误认此为完本,其实残缺颇多。仅就《系年要录》援引到的《小历》文字来看,熊氏原本有而今本无者,多至七十八处。这样,子耀师就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个案分析获得了自己的学术判断,即四库馆臣的话,并不足完全置信。

此稿辑成之后,子耀师进而想写出《<系年要录>引用史料目录》和《<系年要录>引用史籍叙录》。他又想到李氏对《日历》和其他史籍的利用和考订亦可分别辑录并加以整理。在当时的原始史料中,《日历》是权威性的,但从《系年要录》的考证来看,《日历》也并非是完全可以依据的。李氏利用《日历》之处固然很多,驳正它的也不少。这样,就值得将李氏对《日历》取舍两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成为一编。又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所利用的史籍,大都为李氏所利用。这些史籍的资料为《北盟会编》所引用。而李氏在《系年要录》又有所考订者,为数不少,可以编成一部《<三朝北盟会编>李氏考异》。又如:《系年要录》中对王明清《挥麈录》既多采用,又多驳正,也可以汇集成帙。由于时局的影响使他的这些设想都无从实现,后来他的研究兴趣便转到经学方面了。

传说文王困而演《易》,子耀师则困而读《易》。他自己认为:以前读易,不知所云,学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再重读《易经》,遂发现《易经》原来是一部西周社会史,更具体地说,它是一部西周社会对立冲突史。他将《易经》内容分为十类,加以注释,注本初稿曾请著名先秦文献专家王驾吾教授审定。王氏习《易》,向来不出汉宋两派,但对子耀师的观点都颇为推重,赞许说:“凿破鸿濛,自成一说,为读《易》者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奴隶社会阶级斗争来说,有凭有据,信非唯心逞臆之谈。《易》无达占,故《易》注较他经为多,然尚无如尊兄所说者,盖得助于马列主义为多也。”

不过,在今天看来,子耀师如此解《易》,也是受当时流风的影响所及,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回想我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几篇论文,同样是动辄引用“经典作家”的语录撑场面。杭州大学历史系的81届,也即“文革”后首届研究生中,有一位研究“圩田”问题,一开始论文在导师那里就通不过,原因无他,就是不曾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后来总算找来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语,才得以提交答辩。今天说来,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关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子耀师首先断言八卦中包含阴阳五行思想。写了《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一文(载《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几年以后,他发现乾坤两卦的内容,就是阴阳五行思想的具体化。乾卦讲天道,即太阳的运行规律;坤卦讲地道,即月亮的运行规律。日月运行,乃有宇宙,故《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在乎其中矣。”

关于《易经》的写作方法,子耀师首先提出《易经》是一部谜语集。它以象征文学的手法反映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系辞传》引),正是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

子耀师的《易》注,历时十年,稿凡三易。最后又以焦氏《易林》作为旁证解经,丰富了注文的内容。稿本定名为《周易秘义》。

子耀师认为儒家经典多用隐语,以《易》、《诗》为尤著。先秦注经,亦以隐语释隐语,《彖辞》、《象辞》是如此,《毛传》释《诗》亦复如此。这种注经的传统,至汉魏之际而中断。因此他深有感慨地说:“王注行而《易》义失,郑笺作而《诗》义亡。”

对经学中的其他经典,子耀师同样有精湛的研究,如关于《诗经》,他写了《<诗经清庙之什>中所见西周礼制考》(载入《西周史研究》陕西社会科学院编)。文中一方面指出《诗经》中包含阴阳五行思想,另一方面叙述了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下先秦吉礼的源流。又如关于《尚书》的研究,他写了《<洛诰解>献疑》一文(载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集)。

在他生命最后阶段,他克服白内障眼病带来的困扰,凭惊人的记忆力,致力于先秦经典文献的研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发凡起隐,提玄钩要,在魏得良教授的协助下,先后撰著和出版《周易秘义》(浙江人民出版社)、《老子秘义》(三秦出版社)、《周易导读》(巴蜀书社)、《论语秘义》(陕西人民出版社)、《周易黎氏学》(陕西人民出版社)等著作。其学术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推重,其本人也以著名易学专家在学术史上享有一席之地。

子耀师从撰写《后汉书·食货志补》为学术研究的起点,突出反映了他考镜源流、钩沉史实的雄厚功力;中年后转入史学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与教学;晚年则从事以《周易》为中心的先秦思想文化史的探讨,系统形成以“《周易》黎氏学”为标志的学术思想体系。这三个阶段以及其中的转折,实际上体现了子耀师治学上的显著特点与高明境界:早年治经济史,宗旨在于求其“实”;中年治史学史,宗旨在于求其“通”;晚年治经学,宗旨在于求其“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研究境界的递嬗历程,是科学理性地走向治学自由世界的通途。尽管历史研究者在具体学术路数上各有不同,但是,求实究真、会通识变、明理致用当是共同的研究宗旨与价值取向。

与学术贡献相比,子耀师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则更堪称楷模,令人高山仰止!他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可谓不遗余力、乐此不疲。而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却毫不萦怀、视若浮云。他是1942年的浙江大学副教授、高教4级,这一当可就是整整37年,1979年才出任教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事情,可是,子耀师却淡定自若地走了过来。我在他门下亲炙前后整整三年,离开杭州大学后,也曾无数次庭趋请教求益,但从未见他曾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他始终认为:学者的本色是治学,超脱点为好,单纯点为好,要有豁达的心态,超然的气度,进入陶渊明诗句所倡导的境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是,这并不等于泯灭是非的界限,出主入奴、阿谀逢迎,而是超越眼前的得失,摆脱俗务的羁绊,坚守自己的原则,维系自己的纯真。为此,他一再提醒我们这些门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不能突破底线,所谓“心之官则思”、“我思故我在”,就是他最为喜欢的格言。弘一法师有偈语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我心目中,子耀师已经完全进入了这样优雅的人生理想境界!

子耀师是2005年5月以99岁的高龄驾鹤西去的,他寿届期颐,这当与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他曾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说明人生有如雪泥鸿爪,充满着各种偶然性:当年抗战胜利,浙大从贵阳回迁,途经武汉,武汉大学的师长、同窗都慰挽他留在母校武大任教,他说行李已发往杭州,且自己一直未到过杭州,观光美丽的西湖乃是自己的一大心愿,于是就随着浙大大队人马回到杭州,可谁知这西湖一看,就是整个后半辈子啊!当时,子耀师是微笑着讲述这一切的,我也是微笑着聆听这一切的,但心里却多少浮起一层淡淡的忧愁:人生犹如春梦,应当珍惜拥有!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黎子耀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02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黄朴民读史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