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
吕嘉健,1954年11月11日生,广东人。教师,学者,随笔作家。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广西梧州师范学校科研处主任,副校长,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4年定居澳大利亚悉尼,现居于墨尔本,为自由文化人。在国内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出国后开始研究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问题。主要著作有《中国地域文化论》(合著)、《兼美的文化批评》、《文化逸品》、《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教育审美学》(合著)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发表随笔300多篇。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和若干文学研究论文奖。
论文
- 论人的本性
- 心性: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心性”的心理学尝试诠释
- 无知的自我欺骗与良知封存的心理机制
- 论宋人苟且心性之生成
- 错觉-幻觉的膨胀与自恋的满足
- 自恋:优越感的虚荣与自卑感的补偿
- 控制错觉与控制辩证法
- “平庸之恶”的过度批判与“无思”的默认设置
- 错觉的发生与经验的歪曲
- 虚荣的“气概之争”
- 歇斯底里的虚荣欲望
- 错觉、默认与确认偏误
- 文化心性的默认设置
- 钱锺书论“助哭”与“诈泣佞哀”之解读 ——从荒唐的风俗到士大夫的堕落
- 默认惯例与自以为是
- 论“确认偏误”
- 规训社会与自制力的生成
- 论“有分寸的傲慢”与“非理智的虚荣”
- 人与人讲道理难于上青天
- 日本人的“拙”与东瀛礼治
- 历史上日本为什么挑战中国
- 恭敬如仪:日本礼仪背后的羞耻心和“去功利化”
- 道义论之虚荣与大思维之悖论
- 论信念的纠结与重构
- 陈寅恪与钱锺书“论韩愈”之评说
- 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格及其首鼠两端之表现
- 安娜·卡列尼娜之死:神经症危机的解脱
- 爱欲背后的复杂心性
- 过度反应与社会互动的失范
- 暧昧悠远的蒙娜·丽莎与灵魂撕裂的安娜·卡列尼娜
- 我们如何走出躁郁性人格?
- 给“知识分子道义担当论”祛魅
- 对“政治沉默”之不宽容背后的思想心理
- 基于国家主义价值观的爱国主义思想基因
- 中国人相信宪政么?
- 一个母爱自恋情结及其道德绑架的反思
- 连坐法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刻影响
- 论安娜·卡列尼娜罪恶感之心魔
- 使女人胜于男人的那些秘密
-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情欲心魔
- 论钱锺书的文化旨趣与他的研究方式
- 为被感动的承诺和激进的正义感葬送了独立与自由
- 論旁觀者錢锺书
- 一半秋山带夕阳
- 反思中国社会的公共理性问题
- 论“钱锺书文体”
时评
随笔
- 选择或改变本性中的“前存在路径”
- 自恋错觉-幻觉的多种社会形态
- 心性的默认设置
- 人道主义政治与文化同化的冲突
- 匪夷所思的自我憎恶情绪与任性的自毁根基
- 吕嘉健 :心魔狀态与逆反的冲动
- “锚定效应”与默认陷阱
- “鸟笼效应”与默认陷阱
- 默默地认同的陷阱
- 海鱼腥还是河鱼腥?
- 逆反心理与隐形的报复
- 如果你患有“受虐敏感症”
- 耐心理解日本
- 对“小日本”与“大日本”之反思
- 在“变态”的日本“常态”的中国人
- 社会契约心理与公共理性
- 寻求共享的自尊和理智的默契
- 你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吗?
- 从自己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看自己?
- 虚幻的“爱情”与被曲解的“情欲”
- 当女人出色之后:盛女OR剩女?
- 身份认证与文化冲突
- 悉尼看海并观日落
- 你是一个明白人吗?
- 似是而非轻率表态的作风早该休矣
- 重建我们的“敬畏之心”
- 文化冲突:社会心理与文化政治问题
- 偷窥与被算计
- 同呼吸共命运与任性的对抗
- “美色恶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心理诠释
- 我们需要宽容私域情欲吗
- 禅的故事:常识启蒙
- 问题青少年Teenagers
- 一意孤行与伟大的妥协
- 社会偏激心理与病态社会
- 唯我主义的施-受关系式
- 重新反思一切:回到常识启蒙
- 如何看待“广场大妈“的欢腾与公共社会的失范——具体法治的进化之路
- 在不优雅的时代向往优雅
- 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
- 不找借口、自我认同与独立自由的心性
- 讲理从“家”开始
- 一些令人难以接受但需要反思的观点
- 延缓判断与公平对待有争议的问题
- 一个争议频发与过度政治参与的社会
- 漫说好教师和坏教师
- 论英雄与异人—— 关于一种文化原型的比较批判
-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 “残酷即仁慈”或相反
- 论独立知识分子的纯粹
- 给“输不起”或“输得起”一个理性交代——一个心理原型的分析及社会对应方式
- “律政佳人”与“老婆大人”
- 到底是中国人
- 愿你毫无障碍地热爱你的祖国
- 重建中国的常识观
- 我们能够不计较么?——中国计较文化略论
- 许多需要重新学习的行为方式、细节、方法和策略
- 人性和品质:种种细节总是费思量
- 当你的脑袋被驴踢了之后——匪夷所思的愚昧言行是怎样发生的
- 和儿子讨论中西教育的文化区别
- 何妨做一做列那狐的角色——比政府更理性,比官员更有智慧
- 细节透视:总体品质的或者见微知著的——“把细节同总体联结起来”之日常生活批判
- Lost的“苹果”象征——对电影《苹果》的文化分析
- 妇姑勃谿的坏脾气
- 仇恨是一剂有毒的药
- 随笔写作与“精神的自由”
- 我们国民性中所需要的科学素质
- 面向真实的勇气和知性
读书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