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品质:种种细节总是费思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61 次 更新时间:2012-12-11 12:43

进入专题: 细节  

吕嘉健 (进入专栏)  

又是讨论细节!为免读者诸君的不耐烦,只好稍微絮叨几句开场白。我一直那样执着于追究细节,因为在我的信念里,细节就是一切,魔鬼既在细节里,上帝也在细节里。不必看大事大情,只看细节,可以洞察一切。凡是有大企图者,必然通过所有细节的认真执着和高质量生成而成就他独立特行建构的系统。我曾经研究过钱锺书的《管锥编》,我在一篇论文里特别指出钱锺书是以细节文化史和原型细节片段的层累集纳建构其中国文化的母题系统的。我敢断言:如果中国人想要在文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首先要在全部细节上认真执着起来,像德国人和日本人那样,否则一切免谈。本文只谈细节决定品质和人性。

自从有一本书畅销以后,有一句话成为了流行的名言:“细节决定成败。”把细节强调到那么重要位置的,是一派非常严谨的理性主义者,一切大事小情都按照严密周到的计划和程序科学管理和执行,一个细节不合格,就所有事情都通不过。在这样的观念看来,在细节上不认真不严格的,那么在整个系统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腐败性的。这种性格和作风和西方古代一句著名的军事谚语有关:“掉了一个钉子,就坏了一个马掌;坏了一个马掌,就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就输了一场战役;输掉了一场战役,就毁灭了一个王国。”——看看,这种层层推理扩大的后果演绎波澜思路,恶果就像一块石子投到水里,一圈一圈涟漪逐步扩大演变,这是把世界上的事情都看作是一个严密完整的丝丝入扣的系统,认为每一个细节都是环环紧扣的,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一个细节可以脱离得系统的关系,一荣俱荣,一败俱败。所有的细节构成了一个完美合作的结构,只有所有的细节都做好了,那么才能够使到整个系统达到最优状态,得到最成功的结果。

其实这样的理性主义性格和思维与中国人的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中国人便在现代化的大门口老大不情愿地扭扭捏捏了一百多年。近日又看到一个反思甚至反对现代化的诗人于坚这样说:“现代化起源于西方。西方的现代化有强大的持续千年的理性传统保证。理性保证着现代化的做工,理性主义和做工是经验的积累。西方文化追求不朽,不朽不仅仅是观念;追求崇高,崇高不仅仅是观念,它们也是做工。因此,一座座坚固的大理石教堂、城市屹立千年。在德国,我亲历从一次列车转到另一趟列车只有五分钟时间的惊险,当我乘坐的列车停下,另一趟列车也徐徐驶来,同时停下,那就是我要转的车次,走过去,只用一分钟。还有两分钟可以发一下呆。这种做工是一种专业精神,知识体系、精致的设计、操作手册、规章制度、施工图纸,是慢工出细活的工具理性,是精确计算的数学、几何、严格的合同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检验制度、法律制度,一分一毫也差不得。”“国人骨子里不喜欢规范化,不适应契约。人们与世界的关系依然是感性的,怎么感觉好怎么做。而‘感觉好’的非理性一旦实际起来,却是只要致富,怎么都行。规范、契约总被阳奉阴违地修改、偷工减料、歪曲、省略……某种太极图式的对规则的灵活机动,使中国保持了感性和魅力,也令中国式的现代化天真、粗野、缺乏标准,暗藏着危险。现代化的宏伟象征激发起来的激情以及多快好省、见利忘义的做工,是否在时间中埋伏了隐患?是否也能够像纽约1902年完工的熨斗大厦那样屹立百年?”(《现代化再思》,载南方周末2012-11-15)

这个诗人的结论是:现代化是基于西方千年发展下来的工具理性,因此他们觉得很合理自然甚至很舒服;但是对于很感性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精确严谨到细节的现代化,根本不适应,也很不舒服!作者虽然似乎不敢明确地号召反对现代化,然而言下之意却为13亿中国人感到文化的别扭。他很精彩地也是以细节来说事的:“日本的现代化教育重在教如何做,这种教育精确到训练学生如何排队,排队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米之间。学生上课的内容包括接电话的姿势,接通后的话语顺序、在洗手间扯下卫生纸的张数,每次恰好三张,够用,也不浪费。与之相比,中国学生也许上了十年学,拿起电话来,还是说:‘你猜,我是谁?怎么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气愤地挂了电话。”——我实在不明白于坚诗人在叙述中国人乱七八糟的腐败细节时,究竟是希望保留这种感性,还是批判这种感性?这大概也是国人细节上缺乏逻辑的最典型的例证吧?我只是惊异于作者为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人之不肯接受或者不愿意执行精确的现代化明规则来张目,言下之意是说:我们深厚伟大的华夏文化向来就以不拘小节著称,西方的工具理性是些什么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永远有理”的理由了。——需要特别批评的一点是:现代化并非仅仅只是工具理性这样的简单平面,于坚在前面说到西方人崇尚不朽和崇高的精神,已经用了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一下了。至于同样崇尚儒学和禅宗的日本,也能够实施精确的现代化教育,诗人又自己戳了自己一下。因此,为中国人在细节上的感性浪漫寻找民族根性的开解理由,只是诗人的酒后不拘小节而已,诗人的论述一般比较富于诗意罢了。

于坚诗人说到打电话那个细节,我倒是有类似的经验。我内子有个朋友,广州女士L,每次来电话,几乎都是我先接到的,她的习惯开场白就是当头棒喝:“你老婆在吗?”每次一定会让我突兀3秒,以为黑社会追杀上门了。她从来不问好,不自报家门,单刀直入直接杀向我老婆。这让我想起我在悉尼的college学习英文,每个学期新课程一定会有一个打电话的主题,从最简单的call某人、询问、接线,到各种需求的电话交流协商,例如投诉,咨询,预约,请求地区顾问帮助,order商品,call的士,叫餐,朋友聊天,西人的明规则必然是按照“电话公共交往程序”纡徐进入主题,就是一套程序操作的细节训练,清晰明白,自尊他尊不卑不亢,各种基本条件背景交代清楚,一问一答如行云流水。我由此明白什么叫做公共知性的细节生活。然而反观咱们中国人,那种不得体的电话你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某天早上6点正,我和内子还在沉沉酣睡,忽然电话铃声大作,我赶紧跑到客厅,拿起电话一听,原来是Mary来电,找我内子的。她刚刚从美国回来,拿起电话就想和我老婆聊天。老婆要上班得6:40才起床,半醒半睡地和她嗯哪应答,像上厕所般哼哼呀呀,气得我拼命咳嗽连声。那边电话里大概听出了什么暗示,问道,还在睡觉么?老婆只好说,啊,不不不,不要紧。继续咿—唔—嗯—哑的应答。那边兴致不减,大谈美国风光如何壮观和她的种种奇遇,不用说,我这一天的睡眠就此罢休了。过后我就说老婆,这个时候Mary不知道还是6点钟吗?凌晨6点不睡觉干嘛?你干嘛就不敢说就是还在睡觉呢?真是不可理喻!想想这位女士也真不拘细节,下次我也要在凌晨6点给她拨一个电话!老婆说,你烦她不着,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练功了。在她看来,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在早上6点睡懒觉。气结!

某日在课堂上,我随口就对老师问道:“Give me a English Dictionary! Please!”(给我一本英语词典,请求你!)老师就笑眯眯地戏谑作势挥手打我一下。我马上就意识到说话不对了,立即改口说:“Could I have a English Dictionary? Please!” (我可以得到一本英语词典用一下吗?请求你!)老师立即喜笑颜开地递给我一本英语词典,一面点头默许。原来我是用了中国式的直率命令方式表达了一个请求,显得多么的无理和生硬,英语不会这样向人请求帮助的,英语的礼貌性用语和婉转表达方式非常讲究。由此想到我们许多习惯的细节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冲突,种种细节总是费思量的。于是想起我刚刚进入英语班学英文时,有一次一个香港老师问我一个问题,我干脆爽朗地答道:“NO!”香港老师立即厉声训斥道:“我最憎恨别人用中国式的英语回答问题!”接下来她就不再理睬我了。我纳闷了很久。后来终于明白,英语在回答否定性的问题时,应该这样说:“NO, Thank you!”(不,谢谢!) 哎呀,一个细节用语就让我的文明素质尴尬地暴露无遗,或者说,因为一个细节的差错,我也不知道怎么的难以融入别人的文化主流。然而这个香港老师对我一个英语文盲的无知错误表现出来的憎恨态度,却缺乏一个老师应有的启导态度和方法,她的气愤是不是也是一种亚洲作风的表现呢?这个老师的情绪化态度让我想到凡是在中国商店买东西,售货员找补零钱给我们时,总是随手就把零钱和收据扔在台上,好像怕她的玉手碰到我们粗俗的爪子,沾了她的光或者害怕我们要吃她的豆腐一般,且莫说她的脸上憎恶所有人的表情了,仿佛我们顾客欠了她一个大人情似的。我总是想,究竟她的不愉快心情来自何处?对比西人售货员,一定会在见到每一个顾客时微笑问好:“How are you?”,且要郑重其事地把找补的零钱送到你的手心,再说一声:“Thank you!”友好或者敌对的态度不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建立起来的么?

让我们执着地看看中国人在细节上的潜规则特点怎样造就中国人的性格罢。我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中国人做事不认真的态度才造成了习惯造假呢,还是因为习惯造假了才对任何事情不够认真,因为胡适先生曾经用中国人的口头禅“差不多吧”来概括中国人的文化习性,名之曰“差不多先生”。1894年出版的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中说到:在中国盐业专卖中,总是实施一些反复不定的度量标准,“购买者付出的是每斤16両,得到的却是12両。而且这是公开这么做的,同伙的交易人都这样做。这里没有欺骗,即使人们考虑过了,也不过当作是盐业中的‘老习惯’。”我想直到今天中国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多少,最近一次我回去和老朋友在他开的餐馆吃饭,点菜的时候,我说叫一个河虾吧,我在悉尼吃的都是海虾,但是我特别钟情于家乡的小河虾。于是我就点了一斤河虾,但是朋友就说,一斤肯定不够,因为餐馆的惯例是一斤海鲜之类的,最多只会给你七両,大家对于短斤缺両是心照不宣的,你最少要点一斤半吧!当时我就想,打折扣也是中国性格的一种细节吧?

史密斯的结论是这样的:这个民族缺乏精确性的观念,并且不懂得精确性究竟是什么。他告诫人们,对于中国的历史案卷,其中的数量统计,太容易使我们受骗了;对于中国人的人口调查的数字,我们必须留有广大的余地。——对此我的补充是:中国传统文人习惯华丽夸张的文风,在历史书里动辄有斩首百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类的形容语,左传春秋史记就开了这样的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文史哲不分家,历史是文学,文学也就是历史,老百姓宁愿相信野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诸葛亮,也不会相信《三国志》里的记载。以致今日,中国人宁愿相信小道消息的“世说新语”,也不敢相信冠冕堂皇的新闻报道。我不知道在文化史上这究竟是因为我们的报道报告缺乏精确性的观念,还是由于造假盛行而造成了民族集体性的小道猜疑心理。无疑的,专制政府肯定是遮蔽真相的造假之王,百姓也因此养成了对真实事实麻木蒙蔽的障碍心理。所以今天中国某个事件中死亡多少人,往往在新闻里是不可信的,我原来居住的城市有一次恶性下毒事件,民间说死亡人数是32人,但是市委往上报的数字却是28人,因为党报总编告诉我,超过30人死亡就是非常严重的大事件,要上报中央,所以必须擅自改变一下数字。关于这次事件死亡的真实数字对于全社会来说最后始终还是一个谜,但是老总给我说的改动数字的做法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不知道造假在中国是不是最严重的罪行,反正隐瞒遮蔽是一种习惯,数字的虚构是经常的做法。

关于缺乏精确性的细节且不再说了吧。我想说的是所有细节在中国都是不够认真的,模糊糊弄是中国人公认的良好品德,因为模糊表示灵活和圆转,善于糊弄是聪明滑头三十六计的本事。文学史家赞美朱自清时都喜欢用“外圆内方”这样的褒辞,我不知道这内外是如何和光同尘而至于精确平衡的,反正许多细节上都是可以用暧昧和狡猾来形容,这样的判断同样可以用在周恩来先生的身上。因此在中国管理制度的难以实行,一定会和一切细节的层层打折扣有息息相连的关系。比如多年前我兄弟所住的公寓,因为他楼上的一家住户对于物业管理不断加收的管理费有意见,认为出处不够明确,也没有详细的依据,所以拒绝缴交水电费。物业管理机构一次一次去催交费用无果,于是就把整幢大楼的水电切断了,结果整幢大楼的住户闹得民怨沸腾,后来物业管理机构只好把那家住户的线路单独切断。但是那家人家的男主人还是不服,就私自接通电线,偷电!结果物业管理机构也从此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他家偷电,他们偷用的电费就由所有住户来分担了!令人费解的却是,所有住户竟然也忍气吞声,任由这样的荒唐事情持续了几个月。后来这件事怎样了结,我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我想所有中国人对于细节的宽容,逐渐积累下来,最后竟然可以使到事态复杂到无以复加,难以对之理性处分。在这个事件当中,本来物业管理收费的细节应该是可以详尽说明的,而那家住户不服,物业管理机构也不应当把整幢大楼的线路切断,这样连坐要挟的做法在细节上就无理得很,接下来那家住户偷电,物业管理也不再追究,又是匪夷所思的一种荒唐细节,让所有住户来为野蛮行为“寻租”,而所有住户也对之“宽容”接受,这样一种得过且过息事宁人的性格,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想想,剪不断理还乱,“算了吧”的态度,也是中国人的一种“良好修养”!

联想起上面那件事情,是由于我在中国的妹妹最近也在做物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她说,由于小区的住户们对物业管理机构有意见,也就经常拒交物业管理费用,于是她总是没法按期收取到各家住户的物业管理费,总是一家一家的奔走,每一家都各出奇招躲避,或者在约定的时间和你失约,或者拍门不应,或者一拖再拖,或者怨声载道,总之就是一切都在麻烦和纠缠之中,老胡说,这叫“折腾”。我知道中国人一般都很害怕出租自己的物业,除了房子的租金不是那么容易如期收到之外,更多的问题常常是当租户搬走的时候,房子一定会留下许多问题,或者毁坏了基础设施,或者是擅自改变了房屋的内部结构,或者是非常肮脏,或者是留下一大堆垃圾杂物,或者是留下一屁股水电电视使用欠账,搞到一切物事都惨不忍睹,且不说得到那些租金是多么的艰难。当初双方签订的条约,到最后一定是一纸空头支票,这就是开始的时候可以把能够说出的好话说尽,到手以后什么事情都会不算数,或者会平白无故地生出许多新难题。这好有一比:追求一个女孩的时候万般殷勤,一切都可以承诺,上了床以后就翻脸不认人,反正已经睡过了,吃亏的就不再是我了。大的原则从来不会作数,许多细节都是一笔糊涂账。对比我们在悉尼出租房屋的情形,一定是经过中介机构,你的押金交由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中介和房东都无权动用。在结束租赁前你必须提前20天通知中介,中介会召集一些专业人士来评估你的租住状况,告诉你必须在搬走之前要做好什么事情,如果你没有保证房屋的质量如同你当初入住时候的水准(当初是有详细记录和照片为证的),包括损坏,弄脏,留下杂物等等,就会从你的押金里提取资金请人修缮整理一新。如果你欠下一屁股债溜之大吉,好吧,网络上会有如实的记录,下一次你再想租赁的话,你一定会受到所有房东和中介的拒绝。我想西人在管理上所做的所有不厌其烦的细节工作,就是具体法治最好的例证。

某年我回国的时候,一个昔日的女学生告诉我,她居住的海景小区,是全市最新最好的一个小区,物业管理很好,大家都安居乐住,但是在最早买下来的一幢物业里,由于那幢物业是整个小区里最便宜的一幢,所以那里的住户们都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一个群体,他们也觉得住在这幢楼里最憋屈,因而也有些破罐破摔。住户们总是在高楼上扔垃圾,一袋一袋的垃圾经常凌空而下,塑料袋装的垃圾总是半途解体,于是化作仙女散花,有时听得啪嗒一声,推开窗子一看,小区的空地上五彩纷呈,一地狼藉。丰满而略呈富态的女学生愤愤然说道:“没有钱的人素质就是差!”这句话让我听来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撼,不知该作何应对为好。天女散花的行为与认为穷人素质差的判断在中国可以说是经见不怪而永远得不到改造的两大细节,它们息息相关,但是无论是所有的居民还是管理者,或者是社会学批判家,从来没有人愿意在制度和具体操作上加以具体改进之。扔者一如既往心安理得地扔,摇头者一如既往鄙夷不屑地摇头,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固执傲慢地表示群众是愚氓,所以不配享有民主,一民主天下就会“天女散花”,所以中国永远需要权威主义。

好了,不想再说物业管理和住户的种种弊习细节了。其实任何一个细节都是颇费思量的。HY,我以前一个英语班的同学,最近回国一行,带着女儿回到北京省亲。不料弟妇一看见她的女儿,就大惊小怪地责备道:“你怎么让她穿这样的衣服?你们真是那么穷吗?连好衣服都舍不得给她穿?要穿名牌的呀!名牌,你知道吗?国内的孩子都穿名牌!”HY登时就脸上下不来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回来遇到我以后,就说,“我们决定离开悉尼了,在这里太土了,和国内的差距太大了,没有娱乐,生活无聊,冷冷清清的,除了学习和工作,什么都没有了!连女儿穿的衣服也没有档次,真是让我丢脸。”我说,“你是不是买不起名牌衣服给女儿?你先生年薪超过十万哪!犯不着给人家一说,你就乱了分寸!”她说,“那也不是,但是这里的人穿衣服都很随便,我们也就不必太过讲究了。一切都以健康为主吗。再说了,在这里穿得那么好,穿给谁看呢?”我说,“那就是富贵而不归乡里,如衣锦夜行了?其实你也知道给孩子穿太好的衣服是没有必要的,转眼就不合身了,小孩子过于讲究,对她有什么意义?你总不至于因为穿衣服的小事,就完全否定了你们自己当初选择出国的决定吧?我想悉尼人总不是属于落后的吧?是因为西方人不以衣冠取人,这个和中国人先敬罗衣后敬人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她愕然了一会,无言低首。

接着我就沉思,觉得咱们中国人在许多细节上的观念都没有一个认真的考量,其实也是因为在整体上缺乏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如果因为被亲戚朋友在小小的细节上加以嘲笑,就怀疑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可以看出当初他们在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是缺乏深刻的思想动机的。所有的细节都是联系着整体文化文明的,假如不能够在穿衣服的细节上给亲戚朋友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说明活着也是很糊涂盲目的。与此相关的细节就是,认为悉尼不够热闹,西人都很闷,西方的大城市比不上中国的繁华等等。对此我的解释就是:西人的确不像中国人那样在表面繁华上下工夫,西人本来就不喜欢大唱卡拉OK,不爱夜夜宴饮应酬,不爱衣锦夜行炫耀富贵。但是西人爱运动,爱在自家园林侍弄花草树木,爱旅行,爱读书,爱喝酒,不是西人闷骚,而是咱们中国人的爱好没法和他们沟通,你学不到他们热闹的东西,他也不会跟咱们扎堆。如果你来到悉尼认识不到这样的文化差别,那么你就是身子出国了,而心理还在中国。像奥运会和世博会,西人是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办的,你看看伦敦的奥运会怎么办,你就会明白个中道理了。

HY对于许多细节都觉得没法揭开疙瘩。接下来她的没有细节可以证明的判断结论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我认为,成见,感觉,猜疑这三者是中国人判断事情的基本出发点,不需要任何值得考证的细节证据——她对我说:“我家老公觉得在悉尼没有前途,他也想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发展。因为他总是觉得升不上管理层,西人总是排斥我们华人。”我说,“你们的结论未免经不起推理。你家老公年薪超过十万,这就是人家看得起他的IT技术水准。他为什么升不上管理层?第一,他来到这里有多久?三年。而他一直是为某家中介公司工作的,他不属于现在这家银行。这家银行怎么会给他升上管理层呢?第二,他的英语绝对不好,一个人的英语能力不优秀,怎么可能在英语国家里做管理工作呢?第三,你家老公只是一个专业技术精英,他擅长管理吗?虽然他在中国的时候是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但是西方管理有他自己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文化,你不符合它的管理文化,他就不会让你做管理人员。”她听后,沉思良久,说,也是。我说,“不要轻易得出别人歧视我们这样的结论,凡事不要光从自己的逻辑去看问题,一两个细节联系着整体的问题,何况所有的细节都应该经得起完整的系统分析。如果对于种种细节都没有严格的厘定和分析就妄然下结论,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有问题。”由HY的感受我想到,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种种细节都缺乏严格的鉴定和反思,这种思维上的缺陷往往是我们系统错误的根本原因。

假如要给本文做一个结论的话,我想从三方面来归纳一下:其一,我们需要从具体而微的认知方式上建构中国人的精确化思维品质。凡事要讲完整周延的细节证据,要像侦探一样将基本事实弄清楚至每一个细节,然后在逻辑的轨迹上细致分析,将所有细节之间的隐秘联系链接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慢慢发展出我们的“公共知性”,大家才会达成理性的共识。社会才会在明规则的轨道上阳光操作。种种细节总是费思量的,“费思量”就是必须用心于细针密线的串珠成链,这是我们是否具有思想品质和从细节分析推导完整价值观的现代性品质。其二,细节决定品质,品质决定成败。所有的细节构成了我们整体的文化和文明的系统,无论是在自己人的社会,还是在国际人际交往之间,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在这个世界上,公认在所有事情上最认真最严格地讲究细节的,是德国人和日本人,同样地,他们的整体系统也是具有最优质量的。其实西人有时候在细节上也会因小失大,2010年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的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海湾因为技术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最标准的做法执行,一百多个技术指标只是做到了22个,结果漏油事故一发生,导致后续麻烦无以复加,为了处理漏油善后事件,不仅仅要耗费近百亿美金,还引致该公司的股价狂跌,不但该公司损失了几百亿美元,还连累到英美两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下滑。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一个马掌坏了,导致一个王国的颠覆。细节决定成败,再没有比之更有说服力的了。这样的案例对于中国人来说,极具振聋发聩的效果。如果中国人希望我们的整体优化,应该从此在所有的细节上认真讲究起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对我们细节的批评而得出文化歧视的结论,因为无可否认的是,中国人从来就不打算在细节上做一个优势主义者。我们的漏洞之无处不在,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其三,细节关乎人性品质,人性品质决定文明内涵和文明高度。所谓善恶无小事,一花一世界,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一片沙漠,一叶知秋,都是说细节表现出整体的素质和人性的本性。我不怕不讨好地指出:中国人在国际上素有不文明的声誉,其实并不是我们有什么大奸大恶的表现,全都是“小节”上的放浪,可惜我们都很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现在有些富裕了,就更其傲慢放肆,然后就对别人的批评表示极端的反感,以为他人对我们是羡慕嫉妒恨。这种这么粗糙的无产阶级作风,连他人批评自己的焦点在哪里都尚未弄清楚,自然是十分缺乏反省自我的反思能力的。假如我们具有认真追究每一个细节的知性能力,假如我们在乎每一个小品上的文明品质,我们一定可以重塑中华文明的基本形象。你有没有真正希望得到全球化尊重的诚意?先修复你的细节系统再说吧!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细节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79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