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检察官和联邦警察局官员10月1日宣布,已经起诉华裔商人、化学专家黄锡文,指控他窃取商业机密为其个人和在中国的企业牟利。黄锡文现年55岁,化学工程师、催化剂专家,1998年进入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入籍美国,定居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
代理联邦检察官吉尔·威斯特摩兰·罗斯和联邦调查局北卡州分部主管约翰·A·斯特朗称,黄锡文学成后曾在几家为美国政府、军方和私营企业研发技术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工作,其间窃取大量商业机密并带回中国,为他本人和其他人牟利。
检方指控黄锡文2004年至2008年在美国一家政府研究机构工作时窃取大量知识产权,包括与军用车辆油箱相关的技术。检方称,黄锡文此后在一家美国企业任职,其间窃取500多份机密文件,包含与30种产品相关的商业机密信息。2012年至2014年,黄锡文供职于夏洛特的另一家美国企业,后者指认黄锡文窃取100多份文件。检方向法庭提交的文件显示,2014年3月,这家美国企业发现黄锡文的行为并将其解雇。他随后回到中国并出任一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检方指控黄锡文利用在美窃取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为他及他在中国任职的企业谋利,犯罪时间从2006年开始,直至今年5月返回美国时被捕。斯特朗声称,这种行径“把我们(北卡)州的经济和民众的就业置于危险境地”。
——黄锡文是否有罪,最后需由法庭判定。此处无权置喙。只是我读到在墨尔本的《大洋日报》编辑的报道,觉得颇有问题。这篇报道没有老老实实叙述新闻,加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议论来组织新闻稿件,于是倾向性便很鲜明了。我再查看网上新闻,国内有些网络纯粹摘引美方检控的报道,客观性清晰,不加任何态度,有些转载全部使用墨尔本《大洋日报》的稿件。这篇颇多感情色彩的报道之标题是:
《美华裔专家被控窃密 “报效祖国”竟成罪证》,副标题是:涉军用车辆油箱技术 留学申请成动机。—— “竟成”二字耐人寻味。
文章在叙述案件情况时,有这样夹叙夹议的话:
“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一说法,美国司法部网站发布的新闻稿在列举黄锡文所涉罪行之前,居然拿黄锡文当年的入学申请材料说事,引用说,黄锡文的‘梦想是学习更多先进技术报效祖国’,他出国是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以后‘带着新掌握的技术和研究技能回到中国,在中国执教’。”
“只是,这些话可谓长期以来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申请材料的典型‘模板’、‘套话’。如果不强调自己学成以后打算回国、没有留在美国的企图,就可能遭到拒签。”(《大洋日报》10月6日A.14版)
报道称中国学生申请留学时所谓“报效祖国”只是一句蒙老外的套话,这句自我暴露的大实话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在西方遭遇了普世价值规则的狙击。对中国人而言,说某句话未必是诚实话或真话,只是敷衍的应对而已,老外怎么你就当真了呢?咱中国人不是说什么都算数的。即使是宣誓的文件,也可以不当严肃谨慎的表态,甚至没有想过是否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会想到将来会为之负上法律责任。这便是“似是而非的轻率表态”。到后来被追究的时候,多数中国人都会理直气壮地抗议:那只是一句套话!但是要知道这次可不是在中国,在郑重场合需要100%的认真作证,在西人看来却是完全当真的。西方文化不能宽容一个人的不诚信,说谎是第一大过错。可惜《大洋日报》的编辑却说:这是我们的套话而已!潜台词是:美国法官,你真不开窍!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国人习惯性的套话,只是一直没有人质疑其中的文化问题罢了。我现在犯难的是:究竟那句套话有多少真实性?我认为中国人肯定是爱国的,也爱家庭,但更爱自己。至于在什么时候爱国,那一定是在满足自我愿望之后。中国人肯定没有普世价值之公平对待人类的观念,通过损害别国来爱国,肯定不会迟疑,即使移民也是如此,这叫“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中国留学生的那句套话,还是用中国俗语解释比较合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这是两可的说法,需要的时候它是真实的,不合适的时候,就会说:那只是一句套话!
肯定有部分人确实是这样想的,学成回国,为中华复兴服务;但是也有不少人抱着从此离开中国、不再回去的想法,眼下姑且蒙混过关,先把老美官员稳住再说;有些人是抱着两可的念头,自己本来就没有想好,抱着机会主义的态度,到时候哪里好挣钱好出息,我就在哪里混,如果能够同时享受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品质的优惠条件和文化福利,那就perfect了!——黄锡文是否这样想,不敢肯定,可是他后来的行为显示出他当初的表态可能是真的。唉,要猜透中国人的真实想法,确实很难。
早在120年前,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气质》一书里就说过:“仅仅听取中国人的说话,是不可能了解他的真正意思的。…说话者本不打算说出心里的话,只是说些多少相关的事,希望你从中推论出全部或部分意思。”(P43,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12)
“最没有文化的中国人,也能扭曲、低声地即席虚构出貌似合理的借口,其奇异的创造力令所有的人吃惊。外国人中,没有一个人郑重考虑过这种做法,或者思考过可以凭借什么更为适宜的方法保住一个人的‘面子’。事实经过最严格的压缩、积淀,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过分吹毛求疵的外国人甚至要求一种超凡的求索能力,上天,下水,入地,对之穷追不舍。然而就是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最无知的中国人也有坚定的信心保证自己不至于失败,他能够回到茫然无知的浑沌状态中去,充分保障自己不被问倒,以便脱身而逃。他‘不知道’,他‘不明白’,这两个回答,就像仁慈的上帝一样,掩盖了多少罪孽。”(P47,同上)
检方认定黄锡文“真正动机”的理由还来自他2014年回中国后写的一篇文章。检方在法庭文件中用英文翻译了这篇中文文章,称黄锡文在文中叙述了他是如何成功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的。根据司法部新闻稿,文章标题倒译过来,意为《圆梦之旅》。
文章写道:“过去16年来,我一直梦想回到中国,去实现我的抱负。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在美国国家研究机构和世界最大的化学企业工作过,也在美国的一些小公司工作过。我的目标是学习、消化、积累,并为实现梦想做准备…因此,近两年来,我开始计划和安排,最终于今年回到了中国,开始我自己的‘圆梦之旅’。”(《大洋日报》10月6日A.14版)——从法证的角度而言,黄锡文16年前填写的申请理由和16年后的自豪表白,动机和信念都是一致的,并没有说谎。所以法庭的取证并没有任何违背逻辑之处。
我的看法是:“报效祖国”是不是事实呢?编辑只要准确报道事实就是了,如果是,那么对于美国方来说,拿了我的机密技术去报效你的祖国,那当然就是罪证了。“报效祖国”实在没有太大问题,窃取他人的商业机密和军事机密技术,触犯法律,承担法律责任,理所应当,广东人说得好:“食得咸鱼抵得渴”,做得出来的事情,不怕担当。世界上做间谍没有多少道德上的亏心,哪个国家的人不做间谍?做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可是,黄锡文是真正的中国国家间谍么?似乎不是,他是窃取机密为中国企业和自己牟利,说明他当年并没有肩负间谍使命到美国去卧薪尝胆。那么他当年的申请陈述是否真实呢?或者是借口,也是潜意识的信念,反正鬼知道。媒体却要曲加掩饰,质疑人家的法律取证,对本人说过的话,可以以“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申请的模板、套话啦”来狡辩,既把一国国民性的臭屁股亮出来,又始终不愿接受国际普世规则的道德。这就表示丝毫也不愿意进步了。
看来史密斯的判断今天依然有效:“中国人总是不讲事情的真实理由而言它,除了凭其所言猜测其意图外,别无其他技巧。”(P48,同上)无论黄锡文当年申请留学美国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今天他自己的行为已经为他当年的表态做了证据,在10月2日北卡州西区联邦法院听证会上,黄本人承认他犯有一项商业间谍罪。
《大洋日报》的报道不经意地流露了中国人的惯例,这是不打自招的文化证据。因为我们是很不以为然的,所以是不加掩饰的自供状了。“似乎”,“居然”,“说事”,“模板”,“套话”,这些透露了中国人似是而非思维、轻率蒙混方式与对他人认真追究之反感的典型心性,“套话惯例”的自白只能证明我们在任何地方所给出的理由都不会是真正的理由,所表示的态度都不是真实的想法,宣誓作证可以耍赖,官样文章司空见惯,到关键时候就拒绝承认。难怪我们没办法在中国本土实现法治。
把中国特色的大话、套话、模棱两可的说话、夸张话、假话、文学色彩的华丽话、不经大脑不加推敲随口就说的话,拿到国际上在种种文件里随意写上,之后反而责怪他人当真,莫非中国人直到今天还是那样的“忽视精确”,善于“误解”,习惯“混沌”和刻意“欺瞒”?
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拿它当作问题”: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始终堂而皇之地认为:找借口、说假话,在法律文件上给出虚假陈述,只是我们中国人寻求达到目的而蒙混对方之理由模板,我们作不真实的证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们以此为犯罪证据,那才是你们的问题。直到今天,中国人始终认为诚实心性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基石,而且以不诚实、找借口来追究责任是他国文化对中国人不够宽容或者文化歧视的表现!
这里看似涉及一个细节的反应,其实关系着很重要的心性冲突。还是亚瑟·亨·史密斯说的:
“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引以自豪的思维习惯之一,就是坦诚地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怎么想,就怎么说。…直来直去的本能实质上仍然控制着我们的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和亚洲民族经过不长的接触,就会发现他们的天性与我们不同——事实上,处于相反的两极。…我们不会着意于迂回曲折、拐弯抹角,也不会借用别称委婉表达本来很简单的意思,而他们却都不想简明言之。”(P42,同上)
那么今天大量的中国人走向世界,与别人在一个社会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共同面对种种社会事件,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心性习惯和文化反应不能尽量地与主流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靠近的话,那么文化冲突下所承受的结果,是否可以归结为别人的文化歧视呢?下面再摘引一件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进一步观察此一议题里中国人心性的自我问题:
本年9月3日在墨尔本Box Hill发生了一件在华人圈闹得沸沸扬扬的“辱华事件”。大致情况如下:一位不满18岁的西人女子,抱着动物应该被保护的想法,进入中国人开的宠物店质疑。在很多国家很多动物权益保护协会团体都认为,动物不该被放入宠物店被购买,许多人士都会进入宠物店内抗议。当时该西女失控,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在双方言语冲突中,发生肢体碰撞,该女顾客做出了用脚踢店员的攻击行为。事件发生后,一些华人自媒体言之凿凿,指控是“几个小混混来华人宠物店里偷东西不成,就打人,骂‘f×××ing Chinese’”。华人群体一片哗然,纷纷表示“中国人不可辱”,对提出疑问的华人,通指为“汉奸”“冷漠”,微信群里混战作一团。凭着这些一面之词,甚至是编造的东西,一些华人领袖和媒体,由此断言西人辱华,一些中年华人举着牌子上广场示威,高呼口号“中华民族不可辱”,要求澳洲社会道歉。——以下是《大洋日报》社评的摘要:
随着各方确切信息的披露,事情已经趋于平静了。案件也正在走着法定程序,结果指日可待。然而回望事情的由来、发展和华人反应,却又犹如一面镜子,照出许多东西来。
首先照出了华人信息圈的混乱和无序。这个事件的信息源是一个知名微信公众号,在没有经过彻底核实的情况下,就冲动地将信息冠以“严重辱华事件”标题发布,阅读量达到近10万人,很大地误导了读者,让许多在墨华人义愤填膺,进入盲目的反种族歧视群体冲动中。这个信息圈子,不可谓不乱呀。可是想想,以前的华人信息圈不也是一个样吗?许多信息要么错误,要么偏激,要么过度的解读。
其次,也照出了新移民的浮躁和冲动。这次事件中,信息源是欠准确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新老华人对信息的判断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老华人大多理性,更倾向于此次事件是孤立治安事件而非种族歧视。而大量的新移民则选择了对信息的盲从,选择了浮躁和冲动。(也夫:所谓Boxhill辱华事件又是一面镜子,《大洋日报》头版“大洋潮”评论,2015-9-11)
此一事件的反应方式,所有中国人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而且正如上面引述的“这些话可谓长期以来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申请材料的典型‘模板’、‘套话’”那样具有浮躁和任性之典型性。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一件一件地证明,似乎直到今日,中国人还是那样惯性地随心所欲的作风,还是那样惯性地似是而非地思维,可以不需要追究事实真相就贸然表态,可以在差不多的模糊状态下就冲锋上阵,可以不诚实做虚假证供,可以不考虑是否会误解或者未经证据确认就做出结论,可以为了达到一时利益之目的就随意找出借口或欺瞒对方,却毁了自己一生的信誉...
似是而非轻率表态的作风早该休矣!不过我以为,也还是中国成语说得深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上述种种表现都出于同样的文化心性惯例,不认真和无诚信,不精确和低品质,不扎实和非理性,都围绕着同一个文化价值观和习惯性而互相发酵而成。凭借着这样的作风,又已经成为了世界次富大国、正在裹挟着中国财富的旋风横扫全球,是否可以长盛不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并且不会成为他人共同防范与拒绝的对象,是值得三思而后行的。但愿我们的种种粗疏混乱、热闹呱噪与不守秩序、任性自大可以确保我们自己继续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