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走不出卑贱的精神牢笼――― 小说《化妆》的“穷困卑微精神心理学”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56 次 更新时间:2013-01-02 23:15

进入专题: 化妆  

吕嘉健 (进入专栏)  

好的文学作品是永恒的,因为它揭示的精神心理具有人性的普世价值。本文分析一篇多年前的短篇小说,为当下中国人的“穷困卑微精神心理学”作证。

曾经读过魏微的短篇小说《化妆》,初读时觉得奇特,再读后震惊,三读后知道是一篇非凡之作。这是一篇刻画“穷困与卑微精神心理学”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深刻之作。魏微写得相当刻薄,“刻薄人善作文字”,否则就没有好文学了。它是否曾经获得过什么奖项,我不知道。最初发表于2003年第五期的《花城》,后被收入当年的文学精品集中,又被洪治纲先生收入《最新争议小说选》。洪治纲说:“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争议,但是其影响范围却是有目共睹的。它们在叙事内涵上所触及的一些社会伦理秩序和价值观念,显然都突破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恪守的某些标准,或者说,大大地超出了人们内心固有的一些基本经验,同时又隐含了某种诡秘的人性本能,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意味。”洪的话不错,虽然他没有任何一句具体的评论,但是值得我感谢他对这篇小说的青睐。

《化妆》写的是婚外情中一个年轻女子的“卑贱精神心理学”,简言之,这是一篇心理小说。算不上什么爱情小说婚外情传奇,与浪漫和相思以至暗渡陈仓的疯狂刺激都不搭界,却是借恋情表现“卑贱者心理”的艺术分析。关键情节就是主人公的“丑陋化妆”。

女主人公许嘉丽十年前是一个大学生,穷困不堪,青春寂寞。所以沉默,讷言,平庸,所以默默无闻。她中等姿色,唯有一双大眼睛很美,时常焕发出神采。大学四年,她不敢谈恋爱,因为太穷了。快毕业时,在邻市的一家中级法院实习,却无可救药地不可抑止地爱上了所在科室的科长,一个36岁的精明强干的法官。法官当然爱她,年轻的22岁的少女,有着枝繁叶茂的正在盛放的身体,何况法官的老婆是那么庸俗难耐。嘉丽这时候是人生最美丽的年华,何况压抑多年的爱情,在势利的大学里早就无处消解的了。越是贫困的小资产阶级姑娘,越是爱情最蓬蓬勃勃的发烧。嘉丽明明知道这是一段毫无希望的恋情,却越发疯狂地沉迷下去。她明明知道科长只是要和她睡觉,并非想要离婚而娶她,他有孩子,他的地位不允许他道德越轨。但是嘉丽叹了一口气:因为她爱他,所以她得服从他。

然而嘉丽很穷,衣着寒酸,因此她非常敏感,就在钱的问题上和科长暧昧地计较起来。科长要送她戒指,她抵死也不要,她不能收钱。科长送她衣服,说你其实挺好看的,只需要稍稍打扮一下。她扭扭捏捏地接受了,但是觉着这些衣服还是低俗,偷偷的到百货商店去验证,结果她很伤心,这些都是低档货,他舍不得钱!她几乎感觉到自己比娼妓也不如了。

科长实际上也是一个穷人,所以对情人只能花费很有限的金钱,不能满足嘉丽作为一个女人的虚荣心。嘉丽就在感觉到似乎被爱着与被嫖着的心态下矛盾地偷情,苦中作乐。半年实习期结束了,科长最后没有忘记还要再“干”一次,干完后就给了嘉丽300块钱,嘉丽带着巨大的耻辱感接受了,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

十年过去了,许嘉丽经过奋斗,有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成为了社会的白领,有钱了,过着奢华的表面化的生活,但是她不快乐,钱对于她没有任何意义,虽然没有人还会鄙视她,但是她却感到生活毫无意义,因为她没有爱情,谈过几个男朋友,可是最后都走了。她还时常会想起十年前的科长,虽然她躲避他,不想再跟他来往,但是那毕竟是她曾经唯一的爱和疯狂的宣泄。想起科长,她会情不自禁的泪如雨下。科长多次给过她电话,她仓黄逃避,她明确地撒谎,说她已经结婚了,但是还是惦念着他。

十年后的今天,科长又找到了她,他来这个城市出差,想见一面。嘉丽决定见他。开始时她准备去美容店修饰一下,再买几件精品衣服。但是在一家旧货商店门口她偶尔有了一个主意,于是买了一身旧衣服,化妆成为一个寒酸的女人,重新成为十年前的许嘉丽。的确的,化妆后的她,眼神疑虑,呆滞,面色苍黄,皮肤干燥,勉为一笑的时候,眼角有鱼尾纹。总之,又是一个穷人了。在街上,她遇到了一个证券公司的老总,他们曾经交往过,她为他打赢过官司,对她有些情意,两人暧暧昧昧的。但是现在近距离碰面,老总居然对她似曾相识又自惭“认错人”了!嘉丽坐上公交车,刻意去逃票。进到旅店,被服务生拦截,嘉丽大发脾气。

许嘉丽和科长十年后第一次见面了。她谎称自己已经离婚。两人拥抱做一团,嘉丽早就准备今天要和他上床的,但是她继续在编一个虚假的故事,说自己十年来何其悲惨,现在成了一个下岗女工。多年来,只靠着种种男朋友接济过日子。可是科长却误会她现在是一个妓女了,今天来是给他做妓的!许嘉丽愤怒之下,恶作剧地把戏演练下去,问科长你有多少钱?你嫖过吗?说,是啊,嫖要花钱的,而你舍不得花钱。嘉丽睡在床上,等候科长来动她,可是科长半夜里爬到她的身边,却不动她,第二天清晨就走了。嘉丽醒来,查看他是否给她留下一点钱,什么也没有。许嘉丽裹着一身可怜的旧衣服走出旅馆,像狗一样地抖了抖身体。连早起等候施舍的乞丐对她也毫无兴趣。

故事大抵如此。许多细节刻画入微,似乎是曾经的过来人才能够有这样切肤之痛的经验。精彩。然而精彩的却是它的心理描写,并由此透露出深长丰厚的精神意味。

“化妆”的题名很诡异,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当下中国人“精神化妆”的真相。不要轻轻放过许嘉丽“偶尔灵机一动”的化妆心态,原本她准备是要化妆为一个精致丽人去见老情人的,十年了,她忍耐了多少刻骨相思,不愿去再续前缘,就因为她原初在他眼里是一个又穷酸又寒素的灰姑娘,如今她成功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尤其是在唯一的曾经献身过的情人眼里,按照常识、常态心境,一定是要盛装赴约的,以高人一等的姿态享受今番骄傲的情欲。这真是太正常不过的期待了。然而潜意识的心态出卖了她。

我真正佩服作家的一刹那,是对“逆反化妆”的思量之上。这不是什么故作惊人之语的情节设计,许嘉丽就是这样的人。“她爱穷”三字足以概括她的精神本质。当她化妆重新变成一个穷人的时候,那个十年前的自己:暗淡,自卑,贫困。她的内心突然一阵温润,以至于开始颤抖。她第一次发现,三十年了,没有哪件事会让她如此激动。其实她这次的化妆,下意识里便有一个重拾自我的验证,果然,不仅仅是形态酷似,那精神上的本质就是那个胚子,形神一致,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她平庸,相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出身底层。”“她认真地看着这些,仿佛有一天会失去它们:这本属于她的一切,她要把它们全记在心里。”

请所有中国人都要记住,我们曾经是无产阶级的话,那种无产阶级的精神烙印是打在人的身体形态和外貌上的,更从神情举止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不文明的行为必如水银泻地般的自然而然,但是贵族气派却是化妆不来的。俗话说:“相由心生”,信然。人要变坏举手之劳,但是要提高品质,则难于上青天!许嘉丽一化妆,连几乎是朋友的有意要和她发生暧昧关系的证券公司老总也认不出来,连城市中心的所有公司职员都对她目不斜视,平日当她丽服雅妆之时,多少双挑战或者艳羡的眼睛在打量着她啊,可是今天无人关注,连老情人科长也不怀疑这番化妆。可见这就是她的本质,剥去十年来的尊贵外衣,回归本原,本来面目罢了。其实许嘉丽的丑陋化妆就是不化妆!

是的,许嘉丽热爱穷困,不由自主的爱它。那是她的生命的过去,为此她付出无数的精神去应对它,感觉它,斤斤计较它,它曾经如影随形的存在于她的所有之中。存在过的经验会制约你的一生,恰如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终生一样,心理记忆和性格习惯是无法摆脱的下意识,越是刻骨铭心的经验,越是塑造你不变的精神底蕴的母床。童话“灰姑娘”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灰姑娘童年生活阴影对未来的决定性影响。许嘉丽后来暴发了,现在的生活反而觉着陌生。当嘉丽放弃她的轿车,挤上公交车时,车厢里一团汗馊味,这是她多么熟悉的气味呵,这拥挤在一起的无数张的脸孔,黄色的,紧张的,扭曲的……“嘉丽看着它们,热爱它们,这是她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她离它们远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些年来,她过着怎样的堕落生活,她背叛了她的贫困,也背叛了她的人群。”

读这篇小说需要追问的唯一问题就是:“她为什么要化妆为穷人去会旧情人?”当我们最初接触到这部小说时,大概不能够接受许嘉丽“化妆”的事实,但是,我再三思考之下,觉得这是这部小说最深刻的地方。在许嘉丽的人生里没有丝毫浪漫的东西可以炫耀,她要确证,她要寻找,她需要重温。她知道科长也是贫困的,如果她以一个成功而富有的高级白领之身份去约会,风致流丽,其气度会为庸颜增添七分的妩媚,气势压人,科长大约会不敢亲近,相敬如宾。科长本来就是一个庸碌、胆怯和小器的男人。在华贵之下重温旧情,断不能证明过去的真实。由此看来,许嘉丽的心理非常复杂。作家对此隐蓄甚深,留下巨大的空白给读者去思考。

首先是许嘉丽的验证心理值得咀嚼:今日的许嘉丽一直失婚,她之所以失婚,肯定是当年的贫困和过去不熄的情欲在从中作梗。唯一值得她怀念的情欲就是十年前的偷情淫乱,可是当时却颇有似爱犹娼的感觉,带着巨大的遗憾,她不肯再延续那段初恋和疯狂情欲,但是她并非没有沉浸其中的留恋。在穷而屈辱的感觉下,在渴求得到真正的爱情之失望下,当年的艳情成为了心中永远的障碍。如今机会来了,执著的许嘉丽要验证―――当初你是真爱我吗?这个悬疑今天终于有机会可以考验。女人就是这样傻,为了验证一个誓言,为了知道事实的真相,只有再以原来面目出现。可是女人的全部错误就在于以为真有纯洁的爱情,如果你再没有如花烂漫的可人意儿,男人还爱你什么呢?假如你贫穷依旧,而姿色不再,科长怎么可以还会迷恋于你?有些执著是十足愚蠢的执著,许嘉丽是其一也。她为什么要验证呢?女人就是这样的幼稚,并且永远的为情所累,非常的要强,始终没有安全感。

其次要叹息的就是许嘉丽可怜的寻找心理:32年的人生,怎么成功之后竟然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爱情?32岁远远不是人老珠黄的时期,何况她未曾生育过,已经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保养不可谓不用心,多少30岁的女子正当盛年,夺目灿烂地开放,珠圆玉润着哪!情欲丰沛呀!可是她怎么就失婚呢?她不是也谈过几个男朋友吗?怎么就无疾而终呢?当然是当年的艳情和曾经的穷困使她走不过去!她寻找谁呢?如今她居然傻傻的要以昔年的旧貌出现,下意识里为的就是重温当年甜蜜而疯狂的情欲!一直得不到的渴求,只有在曾经短暂如梦的记忆里时时回味。现在再来重拾此情此境,假如盛装浓抹华艳欲滴地缠绵,那就不是当年那种震颤芳心的记忆了!那种似爱犹娼、且狂且痛的记忆啊,那是她此生最最撩拨心尖的刺激性的快乐呀。这就是许嘉丽的“寻找潜意识心态”导演的“化妆舞会”。可惜的是化妆的试验还是以更惨重的失望告终。小说的结尾留下了更大的空白:连当年的旧情人也鄙视她了,她还有什么可以寄托的呢?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凄凄……在现实生活中寻觅不到,常常在回忆中寄托而已。毕竟这个男人曾经陪伴她一起开放过。

然后我们要看看许嘉丽这个人特殊的稀奇古怪的性格心理。小说开篇写道:“嘉丽的眼睛里有光,她的脑子里整天会像冒气泡似的冒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小念头和小想法,那真是光,磷火一样眨着幽深的眼睛,又像是蚊虫的嗡嗡声,飞绕在她的生活里,赶都赶不走。有时候她担心有一天会被它们所驱动,一不小心做出什么惊人之举来,但有时候,她又像是乐在其中,沉浸在一种无与伦比的激动和快活里。”毕业实习而爱上一个有妇之夫,且是一个远在异地的男人,这本身就是许嘉丽出格性情的真实表达,当然也是她22岁人生情欲压抑不得宣泄的爆发。一定要知道:22岁不重要,不是说22岁就会情欲张牙舞爪得不堪,关键是她穷困,她没有一个可以正当恋爱的理由,只能够眼看着别人放肆的玩弄情欲,而她因为穷困却不允许去爱或者被爱,所以当机会来临时,那种畸形的情欲便火山压抑不住的喷发了。十年之后再见,她又玩出一个“检验化妆”的把戏,她只有来自于穷困之敏感心态和不熄的执著的不愿失望的心理,曾经唯一的一次,结果连唯一的一次也永远失去了。

年轻时候曾经为毛泽东的一句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所激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那时候真的相信。多年以后,才知道这句话是谎话,是卑贱者自我膨胀的空言。毛式语言是最具极端性的经典,那种绝然对立的对偶句,简单化地颠覆常识观念,非常有欺骗性,包括什么“站起来了”、“赶超英美”和“跻身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等等的宣言,都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一厢情愿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慰而已。毛的宣言很自负于卑贱者的高贵感觉,可以说使中国人从此自豪得再也走不出虚假的心理牢笼。人的高贵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精神,精神背后的是实质性的背景地位。阿Q说的:“我们曾经阔过!”是毛同样精神状态下的表白。出国多年之后,看到海外的中国人依然那么小器,那么计较,那么贪小便宜,那么首鼠两端,顿时自己就泄气万分,包括自己在内,没有那样的实力,何来“站起来”的感觉?更遑论高贵了。卑贱就是卑贱,丝毫没有什么伟大可言。只有一点是确实的:卑贱者最有小聪明罢了!

许嘉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执著计较性情的人物,最能够表现“卑贱者永远卑贱”的文化心理。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篇小说是“穷困心理学”和中国人目前时代文化心理的真实刻画版本。性格和心理的本性常常制约着人类的命运。“这穷在她的心理里,比什么都重要。”“她这一生中最爱的是什么?是她的穷,她恨它,亦爱它,她怕自己在这个字眼里再也跳不出来了。”卑微者为什么永远卑微呢?因为痛彻肺腑的时时刻刻的惦念,骨子里的猥琐已经生长到灵魂的本性中了,她比谁都敏感,受过伤害,她耿耿于怀。许嘉丽这个穷人既渴望钱,又害怕钱,穷困腐蚀了她的灵魂。科长给她礼物,她害怕被科长认为她以色谋财;科长给的少了,她又感到自己价钱比妓女不如;分别之前科长把她干完以后马上给她300块钱,意图在周济她未来拮据的生活,可是她偏偏就往歪处惦念了,她于是更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了妓女了!说实话,科长大不了就是爱她年轻滋润新鲜,从身体到灵魂的清甜芳香,有一种少女的娇柔妩媚,哪个中年男人不是寻求这种特殊的爱呢?科长绝对不会把她当做一个妓女来玩,妓女的烂俗风情怎么可以和一个从来没有任何爱情体验的初放芳心的少女相提并论呢?可是!许嘉丽却偏偏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妓女似的感受着!穷困呀,不在穷困中造反,就在穷困中产生屈辱,许嘉丽就是屈辱的标本。这穷困之辱终将一直带到坟墓去。

穷人的心理更脆弱,极端敏感,首鼠两端,容易受伤。穷入骨髓,会导致自尊心和自卑心的崩溃,要么麻木,要么无耻,要么仇视,要么自怜萎缩。许嘉丽就是后者。因此她永远生活在一种怀疑和猜忌的颠倒扭曲的心理之中:他是爱我的,不,他只是爱我的身体,我只是他的娼妓,不,甚至连娼妓也不如。我是爱他的,我就不能收他的钱,但是,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不爱我,这才是真的,纵使他在我身上花过一些银两,也是应该的,嫖娼还要付钱呢,这半年他在我身上花的钱不足一个嫖客的三次嫖资,三次!我几次?嘉丽哭了,她的价位还不及一个娼妓。不是科长把她当做娼妓,而是她自己把自己比作娼妓且自觉得比娼妓也不如。这就是穷困心理学的弯弯绕微妙之处。穷困者最计较,最敏感,最没有自主性格,最不自信。这么多年,她为什么要躲避科长?因为她觉得自己是在最可怜的状态下被人施舍爱的,而且只能作为别人的情妇,不能够正大光明地恋爱,所以她不能够再面对,以后越成功越不能面对。中国有句俗语真是非常精辟:“英雄莫问出处!”英雄怎么能够容忍别人追究他的来历呢?那是耻辱呀!许嘉丽也是不能够让科长重温她的耻辱的。一面对她,她就会想起从前的羞愧。但是后来又为什么要化妆回到从前去呢?就因为要验证。既怕得到爱,又怕失去爱,许嘉丽的种种矛盾无法解脱。这也就是许嘉丽式的“二律背反”情结。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第一贫穷并不是一种美德。第二贫穷并不必然产生美德。”在困境中的人最典型的心态就是“自惭形秽”,由此导致自我矮化,从有形和无形的镜子里总看到自己的猥琐卑微,丑陋失当,举止失措,进退失据,我们很少会看到底层的人有高尚大度的作为,道理就在于此。无产阶级值得同情且需要拯救,但是不应当让他们担当人类的主导地位。从许嘉丽的个案中,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

许嘉丽和科长都是穷人,在性爱的问题上被钱字作祟得尽现小人物的灰色尴尬处境,当然这背后就是中国当下时代文化环境的扭曲所为。他们本来可以同病相怜,弥足珍贵地享受小人物偷欢以纾解尴尬人生的短暂的忘情。可是许嘉丽的性格执拗地要破坏这初尝禁果的单纯激情,于是我们要进一步追究,小说的任务不仅仅是写出人物生活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关键的还是人物的性格特色和心理戏剧。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说过:“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三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P186)小说家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而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所以说到“穷困”,更重要的应该是“穷困心理学”的艺术。大约我们会同意魏微的这篇小说的真正主角应该是“钱”字,是钱在主宰着许嘉丽的命运和心理。可是,我更认为一个“钱”字在同样是另一个穷人身上,它的影响是有不同的作用力的。因此,魏微强调了许嘉丽在平庸外表下独特的稀奇古怪的性格微妙之处,这就是纳博科夫所说的起决定作用的“未知因素X”。

正如莫泊桑《项链》中把未知因素X―――偶然的失误或者乐极忘情之后的不谨慎所造成的尴尬,作为了主人公十年代价的巨大不平衡冲突,以博取读者耿耿于怀的叹息一样,假如主人公是厚颜无耻之小市民,覥颜向项链的物主告诉丢失的真情,那么小说的后半部就无需再写下去了。然而主人公偏偏是要面子的小资产阶级,于是小说的意味就异常的丰厚而使我们流连不舍了:人生就是这样的作弄人啊!有多么的风流就有多么的折堕啊!乐在虚荣,苦也在虚荣啊!偶然的失误就足以毁掉你一生的梦想啊!原因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只是人的命运和心理上的感叹。

同理可证:许嘉丽的命运被“钱”字或者“穷困处境”所制导的人生,环境原因已经不甚重要,重要的只是她的心理性格带来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扭曲之处。我们仅仅关注这个―――,因为这对于当下的中国人很重要,怎么样走出卑贱的精神牢笼?怎样成为一个享受健康精神生活的人?

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心理有这样的一条定律:“憎人富贵嫌人贫。”人靠衣妆,先敬罗衣后敬人,势利的社会文化心理占据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主体。所以中国人总是在“钱”字和“穷困处境”的漩涡中走不出去,执著于无休无止的斤斤计较,所谓中国式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贪小便宜损人利己”的代名词。什么自尊心,做人的尊严,平等,公正,自由,爱和快乐都无法摆脱“钱的计较”和“贫富的制约”,所以我们才会有许嘉丽式的自惭形秽和进退失据,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遗传因素”,不能说不是许嘉丽变态“化妆”的重要原因!小说耐人寻味的细节就是:当许嘉丽丑陋化妆之后,一旦重新成为穷人的模样,行人侧目,朋友不认,服务生阻截,连旧情人也把她当成妓女!最后的“误会情节”真是入木三分的设计哟!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环境因素,不,这是文化的“遗传因素”,它遗传在你和我,他和她的身上,构成一种无形的文化推动力,使所有的中国人都如此势利,如此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如此的斤斤计较,如此的揣摩,如此的敏感,像许嘉丽似的如此反复折腾……

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始富裕了,但是有多少中国人表现出了丰裕的精神状态呢?我们不是还始终藏着一个“小”字在金玉外衣之下吗?许嘉丽以及大多数已经富裕的中国人,其实今天的金钱和地位才是一种“化妆”,小说讽喻的是:我们的精神始终还生活在一种卑微的状态之中,只是在外表有一层金碧辉煌的化妆而已。反之可证:当下中国人疯狂的浪费装点还不算富裕的国家,号称“辉煌盛世”,不也是一种“化妆心理”下的活剧吗?

当我们走出了卑微的精神牢笼,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站起来了,才会真正地跻身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愿众生在这篇小说中得到深长思之的启示。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化妆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39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