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心性: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心性”的心理学尝试诠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905 次 更新时间:2024-06-29 22:07

进入专题: 心性   本能   理性  

吕嘉健 (进入专栏)  

 

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贡献是于旧理论和旧现象中发现观察的新方法。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一.“心性”的解构

保留下来的基因特性里,有一些是精神特性——在头脑中固化的结构和算法,决定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罗伯特·赖特

本文尝试运用心理学阐释“在本能与理性之间生成的心性”。

“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出自哈耶克的名著《致命的自负》。哈耶克认为,人类的本能(包括文化本能)只适用于小部落集体主义,不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在文明社会里,只能够运用一种通过学习和模仿而获得的遵守普世知识规则的行为模式,这是进化和选择过程的产物。这种行为模式对于扩展秩序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能与理性之间”是人性、个性和集体无意识融合的复杂的内涵。在心理学范畴内要找到一个包含这个内涵,还包括智力等更多特质的概念,且能表示是一个“活的综合体”的,很困难。

“活的综合体”指心性里浑融着活泼泼的心理状态,是诸特质成分以乘法方式融合、以化学聚变的方式生成或运用的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好概念:“心性”,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心性”

“心性”是中国哲学、宗教和文学的重要概念。“心X性”可以简略明其大意。它包括人类心性、文化心性和个人心性。

《红楼梦》第一百一回,写王熙凤患病经久不癒,于夜间在大观园中见鬼,一时肉跳心惊,“不觉把素日的心性改了一半”,也随人到寺院去求神拜佛了。凤姐“素日的心性”自然包括争强好胜的气性、欲控制一切的信念意志、斩罚决绝的气魄、周转万事的不择手段和灵活能力,也包括她那开朗愉快的心境、泼辣圆转的心思,和精明狡猾的智力等等。心与性,具象与抽象兼融一体。凤姐对平儿叹道:“我是早已明白了,我也不久了!…气也赌尽了,强也算争足了;就是‘寿’字儿上头缺一点儿,也罢了!”不久她就真的“衣锦还乡”了。

其实何尝可以改掉心性?心情可改而性格何尝改得了?应当严格区别“性格的表现”与“性格的改变”,我们常常将性格的不同表现误读为性格的改变,“假性改变”而已。性者,具体的长期稳定的根本的特质,心境随缘而生,性格的“表现”随环境或狂或遁,或狷或和,或酷或演,或顽或扈,精神意志也同样随形势而张弛昂伏,一到适合自我发扬的机会,本性、习性必然暴露无遗。只要在特殊环境中明白懂事,“素日的心性”就会自动调整。

心理学家说,想了解人类,应该学文学,而不是心理学,文学教你认识“人”,它用感性的现象表现心性的无限内涵。

“心性”表示中国人文经验对人的认知,表述对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构造认识:性是根性特质,心是根性的表征,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以中国人发达的直觉意会天性,时时可从心态直觉到人的根性。我们复杂的本性X习性时刻表现在心情神态上,而心理状态又时时启动着我们的本性X习性。

动机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首先产生感觉,再通过思维的知识将感觉变形为对传送信息的认知判断,接着修改感觉。这是一个连续相互作用的过程,“感觉、表情、生理反应、认知和与目标相关的行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过程”,它们在动机和情绪中扮演着合成及相互影响的角色。(罗斯?伯克)

“思维的知识”是隐藏在每个人大脑里积淀的整个本性X习性;个体对感觉的修改,以其所有的本质能量干预和控制着其感觉;情绪、态度和反应是一系列复杂反馈环路系统中的一连串现象:一种刺激启动了整个过程,于是进入一个感觉、生理变化、认知评估、行为冲动和心态表达之间交互影响的生成状态。其结果,就是直觉可以知悟的“心性”。

在中国道德哲学中,“心性”是一个中心概念。

孟子首倡“尽心知性论”。他认为人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既是心理情感,也是人性特质,是天赐的人性。既是道德性的,也是认识性的。存心养性,仁内义外。“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章句上》)由心知性。

道家的“心性”由自然、自在、自由与和适,致虚守静之道而来,是心境,也是无为的人性特质。

佛教各宗盛谈“心性”,其“心性”指人的本质。

禅宗说“心”即是“性”,“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从心意会本性。慧能主张由性造心:“性净自悟”。

程颐和朱熹都认为“性”即天理,而“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具神明之心,洞识众理,然后可高明地应对万事。陆九渊则认为“心则理也”,“心”“性”无别。宋明理学即“心性之学”。

儒、佛都承认“性为体,心为用”。

王夫之说:““性与生俱,而心由性发” ,“性为心之所统,心为性之所生”。(《读四书大全说》)

儒、佛讲的“本性”是一种理想化的纯净善良的“性”,人皆无别,亘古不变。人被现实社会的习性污染了,迷失了本性。除去污秽的习性,即可回归好的本性,成圣成佛。

王阳明说: “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

阳明将怠心、忽心、懆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和吝心都称作天理常道的“客气”,圣人之学就是时刻像猫捉老鼠一样聚精会神监察着这些私欲,一旦出现,知觉而消除这些“客气”。(《示弟立志说》)

既然承认由习心蒙蔽本体,有那么多的“客气”之心侵扰本性,又说“性无定体”,可见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现实主义的常人心性。

中国古代贤哲对人的心性实行“以上驭下”的思路,一切从圣人的理想人性出发,结果导致人们言行不一,要么成为虚伪的假道德家,要么成为麻木盲目的人。

总结而论,中国传统心性论大体是理想道德主义假设,被先验本质的理想蒙蔽了体认现实的认知能力。圣人之学不会关注常人的心性,失却了实践的价值。先哲们多陷于“理想的心魔”中。

(二)“心性”的解析

分解“心性”,大致可解为5个成分:

品性,情性,知性,气性和灵性。

品性是道德和审美的心性。

情性是整个心性遇事就境而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感情情绪。

气性产生于渴望别人承认和重视自己之失落。詹姆斯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 凡遭遇别人的蔑视,则陡然生出气概而应激意志;在与异见、不同立场信念、不同行为模式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时,“激于气”,容易反感和冲突,甚至产生憎恨之类的强烈情感和敌对意志,此即气概之争。在虚荣心、竞争对抗中表现的心性为气性。

王阳明悟出了西方心理学指出的“气概之争”:“气即是性。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气除了正善之心,也有不善之气,还有物欲私意。

王阳明也发现了“心魔”:“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传习录》)

知性则是个人支持着整体心性的心智能力,包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直觉、知觉、理智等。

诸性综合而使人产生神明般之直觉洞察力、妙想力,是灵性。

这五性都出自天资和习得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都是本性X习性。

人格心理概括了大半心性内涵,人格X知性,差可涵括心性的整体。不妨从卡特尔的人格心理学来看看。

卡特尔是一个“心理决定主义者”,它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人格及其情境的函数”,他确定了构成人格的16种“根源特质”因素,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特质。举几个例子:

高情感:分裂情感【外向、热情、乐群:缄默、孤独、冷淡】

支配性:服从性【自信、攻击性、有力量:不确定、谦恭、胆怯】

澎湃激荡:平静【健谈、快乐、敏于应答:沉默寡言、郁郁沉思、压抑和隐居】

娇养性情绪过敏:极度现实感【内省、敏感、多情善感、直觉:钝感、实际、有逻辑性、自我充足】

机灵性:朴实性【社会性警觉、善于识别人、精明计算、有计谋:社会性迟钝、粗野、无感情】

激进性:保守性【怂恿变化、反传统、自由思想:反对变化、保守】

高自我概念:低整合性【相信保险不信运气、对不确定性敏感、不许诺做不到的事、不说后悔的话:不谨慎、见异思迁、解决问题方式多样化、遇到困难不坚韧】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是由16种特质因素在个人身上组合不同而形成的。

卡特尔将本能作为人格的动机性元素之一:

本能:即内驱力,需求,是具有动力性质的根源性特质。①它使个体产生选择性注意而忽略其他;②它能激发某些刺激产生情绪反应;③完成或达到这些反应。(另两个动力特质是环境外能和辅助)

了解我们的大脑是认知自己复杂心性的前提。自然选择在我们的大脑里植入的,包括欲望、本能、感觉、幻想(觉)、各种情感(如爱,合作,焦虑,嫉妒,厌恶,好奇,复仇…),无数(针对专门问题的)适应性心理机制,还有一个默认模式网络等等。在文明进化过程中,大脑也植入了学习理性的适应器。

本能与理性不是对立的两端,我们更多的心性是“理性本能”。

二. “理性本能”之真实心性

创造文明的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驯化我们身上很多与文明相抵触的本能。

——哈耶克

(一)本能是自然选择植入大脑的产物

威廉?詹姆士的理论核心就是“本能系统”。他说人类的本能非常之多,并列出了人皆具备的本能清单。他对“本能”定义是“一种行为官能,它能够以某种方式产生特定的结果,但它对结果没有预见性,也不需要事先接受训练和学习。”本能可以被经验修正,或者被其他本能占得先机。许多本能相互矛盾,所以不会同时表达出来。常见的除了叹气、咳嗽、呜咽等之外,一些复杂的心理机制如模仿、竞争、好斗、恐惧、害羞、胆怯、攻击性、合作、社交、游戏、好奇、爱、谦逊、抚育子女和求知等等。

卡特尔认为人有11种本能特质:好奇;性;合群;保护;自信;安全;饥渴;怒;厌恶;吸引;自我屈服。

乔纳森?海特说:人类有双重天性。我们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自私的、暴力的和不合作的),10%是蜜蜂(利他的、有团队精神的)。(《正义之心》)

进化心理学在论证人类本性进化时透彻地证明了,人类天性里主要的心性是“(平庸之)恶”。以最普世心性的“欺骗本能”为例,特里弗斯说,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动物一定存在对欺骗行为的强烈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极细微的自觉迹象,让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因此,道金斯称特里弗斯提出了“自我欺骗进化的理论”。(《自私的基因》)

研究者有一个更多地研究负面心性的倾向,人类普遍的心性处于无知病态的症状:盲目的,紧张的,躁急的,偏激的,执念的,轻率的,昏聩的,狂妄的,无知懵懂的,愚顽的,陷于心魔的,五迷三道的,情欲贲张的,自以为是的,逃避畏缩的,拒绝尝试的,死不认错的,任性的,狭隘的,势利的,残忍的,仇恨蒙蔽的,逆反对抗的,气概之争的,浅薄轻佻的,得意洋洋的,蠢蠢欲动的,过度自恋的,虚荣迷狂的,自制力缺失的,自卑的,自我欺骗的,浑噩默认的,控制欲强大的,认知错觉和记忆偏误的…

在柏拉图《理想国》里,有一个“格劳孔假设推论”:人如果得到一个可以任意隐形的“盖吉斯魔戒”,只要可以隐藏其真身而不会被发现追究,就会为所欲为地作恶,并不恪守正义。人们关心外表和声誉远胜于关心事实。

菲尔?泰特洛克发现:如果让人们放任自流,他们常常会表现出错误、懒惰和依赖于本能。人们思考的功能和目的仅仅是为了确保以令人信服的合理方式或自圆其说的方式去做事,并且思考只是为了说服他人和自己,并非为了追求真相。(《正义之心》)

人极少处于清醒洞察、冷静平和、明智通达的心性状态中,尤其在每一个戏剧性的、陌生的、自我主宰的、过度熟习的、充满挑战性的情境中,他必视而不见。要么直线思维,要么情急生乱,要么以偏概全,要么单一视角,要么二元对立…这些非理性都是人类的本能。

人的心性多数处于非理性状态。但真正的聪明人,在经验情境中能发现自我心性不可避免的缺陷,学会并养成了核心习惯,以积极的批判性思维时刻反思自己和洞识其他人的心性,以“自觉主动的纠错”来补救心性之弊。这个习惯是延缓判断、冷静沉着和复盘反思。建构自我纠错机制是文明进化重要的理性之一。

但更多人始终像驴一样地固执着,死不回首,永不反思,将一生本性、习性坚持到底,这固然也是能力缺陷、理性障碍所致。“执念”是人的本能,人总是从功利立场和心性惯性去决定自己的意识。

经过进化的认知模块,比如蛇探测器,人脸识别器,嫉妒的认知-情绪机制,反强奸的适应器,欺骗者识别适应器…是对人类历史环境中种种现象的刺激和信息输入之适应性反应机制。

这些模块反应的程序是:发现(预设的特殊对象)→感到(恐惧或紧张或…)→直觉反应→激发情绪(愤怒或同情或悲痛或憎恨或厌烦…)→以适应性的方式来改变主体的行为以应对挑战。

人的大脑既有对特殊对象具有探测器功能的神经回路,也有适应性反应机制的程序之固定的神经连接回路结构。

本能是大脑中被自然选择植入的适应性心理机制(适应器),它们拥有相应的基因组,是许多基因的合作产物。绝大多数适应器都是特定种族的典型特征(文化本能)。

人类具备无数的、能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的复杂的适应器本能,它们都是先验遗传的,经过百万年文化进化的经验形成的心理模式转化成物理的神经连接的基因组。它们具有第一时间反应和最后执着的强大本能力量。

大脑积淀的适应器对象丰富详尽,除了蛇、人脸,还有异性性趣形象,奇妙的自然景象,恐怖而未知的危险境地,集体狂欢的情境,亲爱温馨的人事,友好互惠的人事,偷窃者,不怀好意者,残暴伤害者,钩心斗角的人事…在进化过程中有大量的文化模因转变成为自然选择的设置之神经回路模块。

(二)一些常见的本能现象

其实“本能”不是贬义的,本能是我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心性,系统1的直觉反应机制就是我们最常用而有效的本能思维模式。(卡尼曼)语言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平克)。

感觉X情感X信念X思维认知模式习惯,会形成强有力的神经连接系统的倾向性,从而获得遗传。它们都具体化为社会行为:

1,八卦是一个重要本能。它是内群体互相知己知彼的联络工具,为内部社会合作传递信息。八卦主要是“扒粪’功能,它帮助人及时免遭欺诈和被占便宜。语言天生就是为了八卦而生。

2,异性相处久了,自然会产生情欲,男女冤家接触多了,也会莫名其妙地萌发好感而靠近;有趣的是,青梅竹马的异性会产生性冷淡本能。这表明异性的吸引力状态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新鲜期限。相亲相爱到一定时限,要么转为亲情,要么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是喜新厌旧的本能。人类还进化出了同胞之间性冷淡的本能,以避免近亲繁殖。

3,性忌妒情绪包含一种有组织的运转模式,它专门调度每一种心理机制,以从容应对暴露的不忠行为。生理上也准备好爆发出暴力等行为…制止、伤害或杀死第三者;惩罚、制止或舍弃配偶;渴望自己变得更有魅力,以吸引其他潜在对象;激活记忆,重新分析过往经历;怀疑原本的自信;普遍怀疑异性(其实是所有人)的信任度;相关联的羞耻程序可能会被触发,为该个体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公开场合展现暴力或惩罚举措,以消解公众认为其软弱的看法(或是想象的,或是真的);等等。(托比和科斯米德斯)

这段陈述几乎是对悲剧《奥赛罗》中人物心理之模式提炼。

4,有很多种“情绪组织运转模式”,一旦进入适应性情境,就会自发启动。这些情绪包括复仇,攻击,恐惧,焦虑,厌恶、以牙还牙,互惠利他,欺骗识别,自尊,自卑,服从,支配等。各种大情绪下衍生具体类别的情绪模式,例如语言攻击,家族复仇,事业嫉妒,政治服从,能力傲慢或性自卑等。每一种情绪模式有相关的各种配合的子模式行为和心理。

每个人的遗传本性、经验习得和文化模因不同,各种情绪模式的驱动力和合作效应会表现出纷繁的状态和结果。本能不会激发出本性各异的个体同样结果的适应性状态。

5,“满足惩罚感”。由于社会中欺骗和搭便车的问题很严重,人类进化出了惩罚逃避责任感的人之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特别强烈,在惩罚非合作者时,大脑的背侧纹状体区域特别活跃,人可以体验到格外快感,大脑奖赏中心的激活程度尤其显著,这就是“甜蜜的复仇”本能。(《进化心理学》)

6,过度的文化本能会阻止、限制和堵塞扩展秩序的文明发展。

例如人性中有一种文化本能: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区别对待心理机制。一般而言,人不能无情无义、不能偷盗、不能杀人、不能背叛等等,但在本族群里约束的正常规则,一旦对付外族人,本族群就会豁免并默认可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只要将他者看作敌人或非我族类,本族群就大致认可非平等歧视性对待。某些文化总是宣传外族群是恶人、野蛮人、不可理喻的奇怪人类、欺负我们的敌人等等,目的是在本族群里培养起对外族群人非道德的情感和行为标准,视行不义之事为正义。即使对自己人多行不义,背叛,造假,欺骗,暴力,也可以自动遗忘,但对外族曾经的侵略和伤害则耿耿于怀,永念复仇。这就是“内群体与外群体道德标准区别对待之本能适应器。”(《进化心理学》)

7,人会非常固执于自己的感觉,理由由左脑的解释器编造出来。

人会把自己感觉认同而得到别人赞成的观念移植为自己的信念,这既是唯我感觉至上,也是从众的安全感。

人天性就受蒙蔽。我们总是从感觉出发,感觉塑造感知,感知产生想法推理,感觉中大多是错觉和幻觉,而大脑里天然有一个默认模式网络,反复认可的感觉直接默认为我执的信念。信念便成为了我们认知的前提,甚至指引一切。此即本能反应阻碍探究真相。然而我们却有一个自我清醒的幻觉。

人会为了自己的认知而和别人据理力争,其实他从未详细思考过和证明过自己的认知。只要是属于我的,若遭遇反对,必加以对抗。

被人家说到心里去了,就会跟着别人的引导走,感觉很舒服就认为被理解了。

(三)“更靠近本能区间的真实心性”

有一种流行观点叫“反本能”,说要战胜自己的原始基因驱动,用对自己狠的方式最快地提升自己。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反人性的。别说普通人做不到,成功者也不会这么分裂。进化而来的本能弥漫于全身心,你根本反不掉。本能不能正常运作,人就会变态。反本能将导致专制统治。需要的是在成长中让理性逐渐与本能习得生成顺应而有效的心性。提升本能,让本能文明化。

真实的心性是更靠近本能区间的中庸天性,中庸是在现实生活中诚实而有效地行动,同时聪明地启动“纠错机制”。理想的目标是使本能与理性生成有效的“理性本能”之心性。极端就不是好东西。孔子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尊重本能可以理解他人而保持适当的界限距离,从而得体地尊重别人;通过本能认识自己,可使自我努力学习理性。这是“逆反助推法”。纠错机制的作用是运用理智去提升本能。当多数人的理性与本能良好地结合时,一个好社会就会逐步出现。一个重要的真理是:理性体现在社会上就是明规则的法治制度,法治的公序良俗,可以促使人们的本能提升为与理智紧密相生的心性。

达马西奥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天性,不仅指我们通过遗传得来的一系列适应性行为,也包含我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互动时有意或者无意习得的行为。(《笛卡尔的错误》)习性也会融合在本能中,而从本能基础上逐渐习得,绝不会从最高级处凭空生长。

“理性”是什么呢?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罗伯特?诺齐克:《合理性的本质》)

有些人会有较强的掌握理性的天资,而有些人则很弱。掌握理性需要学会冷静客观地观察现象、证据校准、运用概率思维、逻辑分析和科学推理,要有合理的目标排序、有效的行为和情感调控、适应性的行为、自省、批判性思维和明智决策等能力。

理性不可以遗传,进化使较文明的人们具备了学习理性的天资。掌握理性须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理性的建构需要时时与根深蒂固的强大的本能争夺大脑和身体。符合人性的生活倾向于理性与本能结合。多数人的心性总是根据情境的制约或需要,在本能与理性之间滑动,优秀者则具备了融合生成“理性本能”的力量。

哈耶克强调,创造文明的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驯化我们身上很多与文明相抵触的本能。(《法律、立法与自由》)说得再明确不过了,理性不能创造文明,人类需要“经过驯化后的本能”。“禁绝一切罪恶,诸多益事亦将受阻” 。(阿奎那)

哈耶克还说过: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致命的自负》)

一个好例子就是:在文明的进程中,欧洲宫廷社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从此影响了西方历史很长的阶段,一再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它摆脱了体力暴力和禁止直接的感情冲动。贵族的文明政治是理性化的合理的斗争模式,阴谋,相互制约,人们习惯于“心理学的观察”方式,对较长的动机系列和较长的联系链条进行精确的观察。感情用事的程度减少了。(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本能与理性之间”涉及到文化习得和文化变异关系的解释路径,认知人类学家斯伯贝尔和赫西菲尔德用模块的“原初诱因”和“即时诱因”予以诠释。原初诱因是自然模块设计时所针对的一组目标,即时诱因是所有会激发模块反应的相似物。

文化会收拢或扩展任何模块的即时诱因。例如在过去的50年里,西方同情的受苦动物种类增多了,反感的性行为种类减少了。

乔纳森?海特说:“改变模块设计及其原初诱因的基因进化需要在许多世代后才能完成,但即时诱因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改变。”(《正义之心》)

基因的自然选择并非只是遥远的原始时代的事情,神经回路结构的改变和建构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持续地进行着的。几十年前的行为模式会在今天人们的神经回路里得到呈现反应。人类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心性一直向着文明进化,关键应该是本能在演进。

海特以“适应性挑战→原初诱因→即时诱因→特有感情→道德模块”的逻辑来推演进化的自然选择程序。他设想了一套人类大脑“道德模块”形成的版图,建基于如下猜想:

大脑中有一套“如果-那么程序”,帮助人们面对适应性挑战:

如果模块探测到别人的关怀,我们就会产生感恩之心;如果探测到未获他人关心,就会产生怨怼;如果探测到别人故意施加伤害,就会产生愤恨;如果探测到自己未回报别人的关切,就会心生愧疚…

有些是天生的“学习模块”,能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具体模块。

海特设想有5大基础的普世道德认知模块:

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圣洁/堕落

以“公平/欺骗”模块的演化反应来看:

其适应性挑战是“以双向的合作方式获得利益”;其原初诱因是“欺瞒、合作、诈骗”;其即时诱因是“对婚姻的忠诚、遭破坏的自动贩卖机等”;其特有感情是“愤怒、感激、罪恶感”;其相关美德是“公平、正义、守信”。(《正义之心》)

(四)“理性本能”的心性

在自然和人为之间还有第三种范畴,它兼有两者的某些特征。(哈康森)

哈耶克说:道德规范,尤其是我们的财产、自由和公证制度,并不是人的理性所创造,而是由文化进化赋予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第二禀性。(《致命的自负》)

本能自身是具有很强适应性的心理机制,适应着文明的公共规则而逐渐生成一种“第二禀性”的本能,是“文化进化”的深刻含义。让许多与文明没有抵触的本能有效地发扬,是使人保留正常人性的传统之路。在文明的扩展秩序中,学习和模仿普世价值,就是驯化那些与文明抵触的本能之过程。

这个过程和逻辑是这样的:

在交往中养成互守契约的行为模式→它为群体带来范围不断扩大的有益影响→使陌生人为了各自目标而合作→在扩展秩序中双赢→用规则来弥补自己的无知。

遵循本能是满足人性,理解本能、从本能入手,无论自己与自己相处,还是与人交往,或者社会管理,都能顺应有效。文明需要的是一个理解本能而约束它的适应性理性。

本能复杂而微妙,远非人们所能完全了解,心理学也不能穷尽解释。进化已经使很多本能与理性有机融合,男女情欲已不仅仅是传宗接代那种动物本能,没有个人美感迷狂的,经常性趣索然。

试看一些启发性的例子。

1,“寻找意义然后获得生存的深层快乐”,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本能。寻乐是简单的本能,而在快乐中增加一些意义,就会感到快乐更持久,快乐得使自我感动。这是理性融化进了快乐中的缘故。通过努力掌握了某种能力、知识和思想后而获得了事功,人就有成就感,快乐就非同凡响。人会惊异于不易得来的成就,尤其是自己具有超过很多人能力的成就。

2,唱歌和舞蹈是抒发感本能,体验旋律是享受美感的本能。习惯听高级的音乐作品,体验和谐乐音的旋律,和谐美感象征着有秩序的意蕴丰富的精神体验。多数人都有这种理性本能,但他们都不是专业音乐家。

3,今日心理学家相信,判断人的行为之意义和价值标准是感觉。以感觉本能为判断标准,就不是过去以《圣经》或者国家主义学说为准则,这是尊重人的自由意志,人文主义认为人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这是现代的“感觉和情绪价值观”。科技不断加强人的幻觉,个人主义成为了本能理性的王者。感觉不对了,婚姻或可毁或可无。在情感中感觉就是理性。

4,“从容”不是人的本能,冲动却是。但高明者却有沉静本性。与从容者相处,你会自动降低自己的情绪,这是互相模仿和互动合作的理性本能的调节。和猪在一起会成为猪,与文明人一起,会启动理性本能。

5,有动机需求而得到满足,人会欣然而生感谢心;自己并不需要而别人给予自己的,常常不感激,甚至怀疑对方的殷勤动机。理性本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启蒙也一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提问比说教强百倍,前者尊重+促人思考,后者暗示对方是弱者、无知者、有错者,挑战了对方的自尊心本能,带着侮辱性。

6,在讲高尚时,让别人同时占一些小便宜,这种搭配就是理性本能的诀窍,事就成了,很合人性。

“在本能与理性之间”意味着,如果使自己更人性化的话,你不得不顺其自然,但永远不要放弃理性的努力。总是停留在本能,你就会重复原始的祖先和你自己;不遵循本能,你会成为一个没有人性的建构理性主义者,生活在一个空洞抽象的唯理主义虚幻世界。“在本能与理性之间”,是指我们应当成为一个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性本能人”。

三.作为“活的综合体”之心性

我们每人的人格特征不同,是由于由十六种人格因素在各人身上的组合不同所决定的。

——雷蒙德·彼·卡特尔

探讨人类心性、文化心性和个人心性,都是复杂和具有严重不确定性的难题。它本身就是一个黑洞,是一个“活的综合体”。心性从来不孤立,心性与环境交互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哪些本能心性冒了出来,这是随机就境激发的人格和认知状态,而心性X环境互动的结果,又再形塑成它新的自我,再与环境循环互动。不能说心性与环境谁更重要,它们是一个乘积关系。遗传和环境两者的影响对每一个人都不相等,有人遗传因素作用大些,有人被环境影响的因素大些。(艾克森)这就是“活的”和“综合”的意思。

(一)动态的“意识心”

心性作为“活的综合体”,“活”的意思是生动的感性波动的心理状态,也指心性由不同成分组合生成,总是在情境中变化着。首先要理智地认知自己的大脑机制。

心理学家告诫说,我们要留意审视大脑的混乱。活的心性有可能混乱,也可能有序地活泼浑融,充满有目的之创造性。

在进化心理学领域达成的共识“大脑模块说”里,认为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评估情境而做出反应,模块之间互相作用塑造着主体的行为,模块之间没有等级分化,所有的模块是一个放任自由、自组织的体系。(加扎尼加)这种状态发生在潜意识,在某一个特定时刻,哪一种状态冒出来占据主动,你意识到的就是哪一种状态。这是一种“大脑状态”的“意识心”。

大脑状态由感觉激发;大脑状态在不停地转换;每个人大脑里最执着的就是无法去除的幻觉,以两种幻觉为主:“意识自我幻觉”与“自我品德和能力的幻觉”。而每一个模块都带有不同的幻觉。任何人都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是一系列的自我,它们轮番随机地上场,机会主义地掌控着大脑的局势。这叫“想法自我思考”,这就是“意识心”。(《洞见》)

大脑生成各种动机和情绪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我们处于特定的情境中,情境输入信息刺激我们的感觉,感觉激活大脑的某个模块,模块生成想法,想法进入意识,从而成为动机和目的意志。个体在非情境中也会由潜意识自发产生某种感觉。

刺激→感觉→模块→想法→意识→动机

人天生有倾向性,喜欢的、厌恶的、幻觉的,注意力聚焦于目标,倾向性体现出人的本性(个体的本性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本性)。感觉中嵌入的价值体系,是一个人占据主导的价值观,即自然选择认为何为好,何为坏,该追求什么,该躲避什么,这些始终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信念。(《洞见》)

要透彻仔细理解何为“意识心”。“心”是大脑状态,即随情就境的心理活动,大脑状态的替换是频繁而冲动的,在心的背后是强大的潜意识。潜意识就是轮番冒出来的模块制造出来的。这就是大脑混乱的根本意义。

赖特提问得非常好:“驱动想法的燃料是什么?”

赖特用“想法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和“默认模式网络居于意识控制地位”两个因素来陈述这种驱动力。

人的感觉特别强烈。很多感觉都是原始情结的,例如思虑,好奇心,嫉妒,惩罚欲望,复仇心和情欲等等。你思虑着你负责的项目难题,忧虑着项目中无法排除的障碍,或者幻想着与邻居的配偶上床,或者担忧自己的配偶和邻居上床,或者想象着惩罚与你配偶上过床的邻居,或者你耿耿于怀着股市暴跌,或者你想查明隐藏的造谣者,或者心心念念每日在地铁见到的那个心仪的陌生女子,等等。每一种想法都有推进剂,而推进剂与情感相关。当思绪游荡时,当你的默认模式网络处于控制地位时,它决定了某一个时刻由哪一个模块推动想法进入意识。(《洞见》)

这就是“心性”,或者叫做“动态的意识心”。

(二)活泼泼的分裂的心性时刻挑战我们的意志

大量的想法产生于大脑中复杂的模块,里面装满了积淀下来的遗传X习得的本性,集体无意识,经验,知识和信念,它们就是驱动想法的燃料。推进剂是那些“燃料”的品质和特性生成的目标意志和动力。此即“心由性生”的本质。你的独特的大脑模块生出想法,然后将想法注入意识。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生成怎样的想法。“遗传下来的基因特性里,有一些是精神特性,在头脑中固化的结构和算法,决定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洞见》)这些“精神特性”就是“心性”的“性”,本性。

假使你的虚荣心夹杂着自卑心,好胜心特别强烈,这会导致你形成锐利的偏见、对他人不依不饶的猜疑幻觉、执着报复对方和绝不让步的气概之争的想法,你的默认模式网络(确认偏误认知)和你的幻想力会产生很多错觉,这些想法推进到极端,夹杂着怨念、厌恶感、妒忌心和幻想着每一次刻薄地报复对方后的快意。这种心性习见不稀。文学上的好例子是《傲慢和偏见》中的伊丽莎白。

赖特曾经具体演绎过人的心性状态。在冥想体验的经历中,几乎所有的冥想者都体验过,大脑拒绝停留在一处,而难以冥想,即发现大脑走神。通过观察不能驾驭的大脑,即观察“默认模式网络蔓延的大脑”,发现掌控人们大脑局势的不是意识的自我,而是脑中不同的模块在竞争着受试者的注意力。在人们努力专注于呼吸时,会被一些思绪使注意力偏离呼吸,最常见的思绪是:

想象和有吸引力的异性同事约会的情境,想象着要说的妙语或俏皮话取悦对方;回想昨天的偶遇,揣测对方话中的深意;回想对手含沙射影侮辱自己的情境;幻想对手卑鄙的真面目暴露并遭受公开羞辱的情境,沉浸于复仇的幻想中;想象着对手的覆灭,自己畅快地喝着啤酒的状态;回味昨天打出精彩的一杆,回想着同伴们钦佩的神情和自己机智的妙语使众人开怀大笑;担忧明天要做的PPT展示,或忧心幼儿园里的女儿;怨愤于某朋友不愿帮忙;期待与另一朋友聚餐,向他发泄对上一个朋友的不满。等等。

这些思绪都可以归入大脑某一模块:吸引和保住配偶;提升社会地位;贬损或制胜对手;关爱亲属;经营友谊等。(《洞见》)

这些无意识联想暴露了人们心性的真相。

人的心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但却有着基于一个解释器机制的自圆其说的功能,这就是一种进化形成的“复杂的、机会主义的判断或决策与狡猾的自圆其说为自己寻找理由”的心理机制。

(三)平衡的“活的综合体”

1,只有理性的心性缺乏人性

绝对理性的人冷酷无情,满脑袋乌托邦空想,和抽象、虚幻、僵硬的概念。他们是自我建构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所有的“理性”都是“自我定义”的。他们的大脑里,欲望直接通往理想,理想直接通往手段,手段直接通往结果。丰富的感情和正当的本能已经被手术摘除。他们的词典里没有“真假”概念。按照语义学派的观点,经过两级抽象的语词,遗漏掉的属性越多,其内容就越贫乏,使用起来就越危险。心性亦如是,被抽象浓缩的心性只剩下贫乏扭曲的本质,他们生活在感情紊乱和神经错谬的目的性幻想中,完全不关注复杂具体的现实现象,凡不符合其意志的,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猜忌、狂热的气概。干枯的理性与幻想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2,好的知性能够驯化感觉与情感本能

感觉与情感这两者总是一定会主动成为主角,喷薄而生情绪化冲动,自动生成动机性推理,形成过度虚荣和争胜的气性。如果以心性给人评品级的话,情绪化和冲动是最低级的。动不动就生气的,没有一个是智者。情绪就是心魔化动机。当情绪爆发时,它的力量已经笼罩一切。

心性高明首先代表着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准很高,美感和智慧有高级的品位,看不起负面情绪,也不接受凭感觉得出的结论,美感和智慧会掠过不屑一顾的东西。情绪是不能控制的,要不让情绪和感觉成为主角,必须依赖长期主义的品性习惯,即理性已经生长在本能的骨头里,与好的本能亲善一家。在较高层次的心性结构里,认知能力给情感爱护和助推,使情感始终保持着不激不沉、不卑不亢和自我正念的状态,就能够在广阔的视野和透彻的认知里理解事情和人心,低端本能的感觉和情绪已经被驯化。

有一个女子对某人说:

“我不会拆穿你,但我会远离你,不动声色地淘汰你。我向来只做选择,不做教育。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底线。对不起,你已经出局了。”

3,平衡的“活的综合体的心性”需要一个顺应生成期

自然选择赋予了人们一种“心性顺应心理机制”本能,有人或过度,有人或不足,较好的角色是平衡与匹配。

阿尔波特给“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动力组织”表明心性是充满着动机和情绪的驱动力,它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织,时刻在动态地冲突着和磨合着,各方面都是连续的,经常变化中的,正在组织建构中的。它涉及心理生理的系统,各种组成成分都不安分,而个人内部精神世界并没有一个中心自我,各个大脑模块随机地显现部分的自我。

这个动力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顺应环境”,顺应能力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着。可能经常出现的是逆反冲撞。

人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征性的危机作为转折点。积极的办法会解决掉阶段危机,而增加和形塑“自我同一性”,加强其顺应能力,使人形成一种美德,心性就逐步趋于完整,而增加了应对下一阶段危机的力量。(埃里克森)

“自我同一性”是自我完整的感觉,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意识,能获得所期待的认可之内在自信,是对自己心性和力量的信念。体验到心性与环境的顺应和匹配是认识个人命运的关键。如果处处感受到不匹配,自我无法与环境顺应,就会频繁产生与所接触的关系和社会的冲突,出现“逆反心性”。

埃里克森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如果年轻人不能承担正常的社会角色的话,他宁肯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一个不伦不类的人。

阿尔波特用“统我”作为人格各种特质统一、整合形成的过程。统我经历8个阶段:自我躯体的意识;自我同一性的意识;自尊的意识;自我扩展的意识;自我意象的形成;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本性统我的浮现;理解自我的形成。

优势者具有品格、情感、知性、气度和灵性融合在一起的高度平衡性,能够将多数心性成分融合得大体浑融平衡,这肯定是天性里具备很强的“心性顺应心理机制”。

4,心性平衡即处于“心流状态”

脑神经影像研究显示:心流状态的形成涉及两个关键因素:①丰富的经验;②释放控制,即放手,让那些负责创意产生的大脑网络区域在几乎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由运作。

当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其心性会处于最佳的平衡和高度发挥优质效能的境界。其品性、情性、知性、气性和灵性,生理-心理皆处于最优体验状态,精神无意识地凝注于一个目标上却完全放松,各个脑区模块贡献出共和合作的能量,排除了其他干扰成分,神经网络连接最灵敏活跃,有序而通畅,舒适而纯净,忘我而致最愉悦的时刻。此时本能和理性完美地和衷共济,一切心理冲突尽皆消弭。

此即幸福,心性和谐,有符合主体理想意义的快乐。

结语:现实中每一个人在心性上都是带着问题缺陷的“活的综合体”。“心性和环境的乘积”之理念很关键。心性与环境的互动、自主性与机遇偶然性积极灵活地匹配的综合执行能力,将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性。

 

主要参考书籍:

迈克尔·加扎尼加: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

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张勇 蒋柯译,商务印书馆,2015

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舒明月 胡晓旭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5

罗伯特·赖特:洞见,宋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12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心性   本能   理性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71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