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错觉、默认与确认偏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63 次 更新时间:2021-08-17 14:37

进入专题: 错觉   默认   确认偏误   认知心理学  

吕嘉健 (进入专栏)  

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們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丹尼尔٠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本文追究确认偏误的发生过程。探讨从错觉到确认偏误运行的心理轨迹,有益于自知之明。

在信息-媒体-智力时代,竞争优势在于“认知智力”,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直觉思维是低端族群致命的思维习惯。


一.你所不知道的你的错觉


1. 后现代文化的簡單的无意识聪明。

德国心理学家格尔德٠吉仁泽在《直觉思维》一书里系统论述了直觉思维是“无意识的智慧”。它认为:

大脑里的“适应性工具箱”储存着很多经验法则(即“启发法”),由进化机制和文化教习层累生成。

经验法则在直觉思维中依赖简单策略,不经思考、超越逻辑地进行无意识推理。最先出现的感觉就是最好的。适应不确定性只能用单一理由决策的直觉,忽略信息。不存在最佳策略。简洁能救命,少即是多。道德行为只要遵循道德直觉和默认值規則即可。信任本能的直觉就轻松,成本最低,适应性最强。

吉仁泽回避解釋关于解决复杂情境和较高级的社会問題之理性学习和认知探究思维。

直觉思维的确是后现代文化之一种适应性机制,这是对知识极化和残酷的认知竞争之一种逆反心理。低端族群没有解决复杂和深奥难题的能力,与其绞尽脑汁去跟进认知智力,不如做一个头脑簡單的平面人。


2.第一反应很可能是错觉。

对吉仁泽的直觉思维优越论,首先需要质疑其直觉的有效性:直觉非正觉。

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面对无知困境、不确定性情境和知识交集的难题,用直觉思维就是瞎撞。

首先看一个人们熟知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孟子٠滕文公下》)

现代人解这个“淫”字,十有八九解作“淫荡”,它成了通行的默认理解,你批评这种解釋可能会犯众憎。

“淫”的本义是浸渍,懂文字学的人一看就明白。引申为沉溺-迷惑-过度-通奸;过度、超越常理、没有节制是常用义项。

孟子的原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解为“使…惑乱”,整句意思是不受富贵权势迷惑,明道而行正…方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现代人对原文“淫”字的误解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觉”。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解语文的错觉。误解除了阅读理解力不足,还缺乏古今词义的辨别力。当代教育的知识固置在你的记忆,你看到这个字第一反应即错觉为现代文,接着闪现出它的现代解釋,于是望文生义。

在某些簡單行为反应時进化机制赋予的最先感觉的确是最好的,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問題,最先感觉的往往很多都是错觉。错觉是内生性的。

人心有“直觉反应合理论”,很少人会自知直觉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差别值甚至仅仅是表面的相关联系。对直觉不较真,一路寻踪滑行,把一个直觉发展出来的一系列判断自以為是地视为合理推理。世界上多的是各种错觉之間的气概之争,极少有“随方解缚”(慧能語)的逻辑证伪。

心理学家丹尼尔٠吉尔伯特认为:即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陈述也会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例如“白鱼吃糖果。”你看到后会有一个鱼和糖果的模糊印象,这个印象的产生,就是联想记忆自动搜索“鱼”和“糖果”两个概念之間各种聨係的过程,于是会觉得这个荒唐的说法有道理。(转引自《思考:快与慢》,P65)

人人天天懵懵懂懂生成很多错觉,从来很少错觉的自知之明。


3.不可信任的直觉与种种错觉

⑴直觉来自于内隐潜意识的本性机制与外在环境刺激合力下之直接反应,并不经过理智的审查;

⑵直觉有50%的概率是正觉,另一半概率是错觉;

⑶直觉反应往往伴随着本能、惯性和行为模式共生;

⑷如果主体误判复杂的外部环境,或主体与外部环境逆反、冲突,其直觉很可能是错误的、为了气概之争的、情绪化的和任性的;

⑸直觉有潜意识主导的强烈实现之动机,我們意识不到它的深层运行机制;

⑹产生直觉的经验法则由基因进化遗传、文化模因和个人无意识集合而成,它们并不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社会和新的知识体系;

⑺当你跨入无知的、不确定性的情境中,你的直觉很可能是在自以為是地胡乱投射,尤其是知识人跨界发言時將无知错觉为已知。

直觉反应为何很多错觉呢?因为很多现实情境或問題都是新的复杂的情境,而默认设置是对过去经验默认所固置的记忆。经验法则的固执与你对新情境的无知,就使你轻而易举地发生錯覺。

有很多错觉:知识错觉,无知的错觉,认同的错觉,偏见的错觉,信念错觉,感实性错觉,聚焦错觉,认知错觉,因果关系错觉,解释性深度错觉,记忆错觉,有效性错觉,控制错觉、幸福的错觉,理性决策的错觉…

理解人性可以很简单,从其惯性看其直觉反应:有些人的惯性直觉是暴躁而歇斯底里;有些人的惯性直觉是不讲道理、没有逻辑和强加于人;有些人的惯性直觉则是自恋娇作、唯我任性…惯性释放(路径依赖)→直觉投射→行为模式就成了某种性格。

直觉总是与本能、情绪化、习惯和特定动机纠结,而在一个高度規則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情境中,直觉的主观性神不知鬼不觉地將它扭曲为错觉。


4.直觉只是观点和态度的前奏,不是事实的认知。

要克服直觉的蒙蔽,唯一方法是分清事实与观点。能够就事论事地认清事实的人才可以进入理性大门。

有一位李XX自称为虔诚的儒家信徒者,当他看到历史学家余英时去世的消息時,立即发了一条微讯:

“我没看过他的书,仅仅看过《读者》转载的他的一些文章。单说看的几篇文章的印象。充满了被西方文明驯化后,在研究中华文明時面对中国人的优越感。清末以后,中国好多文人的骨头被西方打断了,被西方文化驯化的服服帖帖了,自以为掌握了更加文明更加现代的規則,所以在他自己的民族和国人面前,在对待本国悠久的文明前,充满了骄傲和自得…从他自己的民族和人种而言,是没有真正的根基的。这就是我对余英时先生的印象。”(《今日头条》)

李先生自认,这是他读了几篇文章后的印象,他没有读过余的书。这种不是去了解完整详细事实而立即根据印象发表观点态度的方式,在言论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研究余英时的学者会很小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余英时。余英时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儒学、朱熹、戴震、章学诚、方以智,以及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余英时几十年“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煌煌成就,一条微博就否定显得非常轻率。

没有弄清楚事实就发表终结性评论,以宏大概括前提去推断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对象,分不清事实和观点,这是常见的問題。你可以就某一个事实与余英时辨证真伪,也可以就他的一个观点陈述你的观点(观点之争基本是鸡同鸭讲)。糟糕的是不调查研究就盖棺论定,从错觉得出宏大论断,从一个案例上升到整体评判。逻辑嚴重缺陷,向空胡乱扫射。

直觉是观点态度的前奏,事实的认知需要在存在、真确和曾经发生的意义上确认,要有多角度考证的证据。有一幅照片很有趣:从侧面看威廉王子伸出中指,你会惊讶王子如此粗鲁,可是从正面看,他伸出的是三个手指,表示准备生第三个孩子了。事实与错觉的差距就是如此。如果对事实没有准确清晰的认知,第一印象肯定是错觉,后面的观点也不会合理。


5.默认设置里有很多知识错觉的积累。

直觉假设隐藏着大量错觉。有两类错觉:一类是静态的晶体智力存在的错觉,另一种是动态的流体智力发生性的错觉。

不要完全相信我們潜意识里储存的既成知识(晶体智力)。吉尔伯特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获知某种说法之后,就先入为主地相信和接受这种说法,后来只会在有时间、有意愿的时候才会想着去验证一下。但是这种有时间和有意愿的情况是极少出現的。所以人类是一个容易轻信的生物。

假如问你:物理学有没有“時間”的概念?你根据生活和人文知识的经验法则,就会迁移推理,作出肯定回答。

爱因斯坦说,在物理学家看来,过去、現在、未来都是一种幻觉。物理学家认为世界没有过去未来之分,没有时间性,时间可逆。

但在人文学和人的心理来看,時間就是生命和文化。在双方各自看对方,对方都是错觉或幻觉。

非专业人员习惯于以生活常识来判断专业问题,而在一个高度知识专业化时代,即使是专业人员的迁移性直觉肯定也是错觉。糟糕的是迁移性直觉就是类比性推理的前奏。

我們对自己潜意识的内隐积淀必须时时抱持警惕心理。潜意识里囤放着的是印象、错觉、在情感状态下生成的情绪因子,和长期被动地作为忠实受众接受的集体无意识。你不可能对它们一件一件有条理地梳理过,分析过,内隐很深,太多了,太复杂了,无数新的感觉或经验纷至沓来,层累地生成,混沌地积淀着。

形成错觉后默认,会产生一种假设,形成一种自认为合理的判断,储存在潜意识中,成为种种经验法则。被默认的错觉-假设判断,自己不知道它仅仅是一种假设,也不会意识到它源于一种错觉。在遇事時它们被自动启发作为推理的前提。你还会不断用符合它的证据信息、经验、感觉和情绪对它确认认同,丰富它,固置它,使它成为你不会质疑的信念。

知识会以细节的更新导致系统的更新,一些基础常识被新的研究证伪了,于是整个系统要加以重新组织或解釋,甚至置换。假如你不是时时刻刻地好学又有广目天王的巨眼,那么你根本不知道你坚信的知识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一定会凭着以往的经验法则产生知识错觉。

遑论文化模因在现代文明情境中带来的文化认知错觉了。

我們大脑的自发式系统1安装有几种类型的模块:

适应性的模块(进化而来的)/先验知识的模块(经验法则)/

問題人际化模块(特定社会文化人事关系的潜规则)/某种思维的叙述模式(特定文化、所生活的共同体通用的叙事慣例范式)/有意設計和类型模块。(《机器人的叛乱》,P121)

这些模块里面的默认设置就是认知错觉的发源地。


二.认知错误的自动生成


1.对错觉默认往往是经验法则的生成机制。

要分析认知错觉启发法的問題。

下面是一个关于错觉默认的情境:

错觉的产生有时源于恰到好处的暗示。想象你是一个年轻而害羞的女子,正站在一艘轮船甲板上,海浪起伏,你初次在海上,内心里弥漫着空洞的感觉和莫名的恐惧,你感到了摇晃带来的生理反应和不知所措的紧张。这是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帅哥,他扶住你的胳膊说:“你一定很不舒服吧!你的脸已經发绿了!你是不是晕船了?要不要我扶你到船舱里去?”这时候你的脸可能马上就会变得毫无血色:帅哥的暗示与你自身的恐惧产生了共鸣。是不是晕船呢?这可能就是一个错觉,可惜你立即就默认了。恐惧和紧张把晕船的错觉传导到心理控制中心,你的生理反应机制就立刻产生同步的晕眩感觉,在心理发酵引导下,生理感觉越来越强烈。生理反应又加劇了你的心理确认。最后,你真的就晕船了。

心理反应是通过内外合作完成的。默认设置与外来植入的信息刺激互动,生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影响力。外面植入的暗示、指令和评价,一旦得到内隐经验法则和自我评价或感情认同(确认)就会变成意识指令,你会跟着它行动。

错觉是认知的一个启动,是认知过程的程序之首。它反映了主体诸种即时反应:感觉反应,应激反应,预设的默认设置之反应,情绪反应和预期反应。

为什么说启动的是错觉?认知不可能在瞬间获得准确而合理的反应理解,你原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慣例决定了你的反应水平,它是默认设置自动生成的。除非是簡單又熟悉的重复情境,否则多数会以错觉启动。

多数人的认知問題多出在把首因效应的错觉默认下来,初觉就终结了思考。

立即默认错觉源于“错觉灵感”,很多错觉是灵机一动的感觉,在有所触动的情境中获得漂亮的启发,砰然激动,感兴深心,或者表述得很精辟。可是它只是一个尚需验证或修改的幻觉。

弗洛姆说:“有些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幻觉就是一种错觉。

当我們被提问或质疑的时候,你会紧张怀疑自己的答案或反应是否得当,假如没有人挑战你的直觉時,你总是一路凯歌流畅地对直觉开绿灯。于是错觉肆无忌惮。

启动错觉的过程,是一种连贯性联想机制,它的问题在于但求流畅连贯。


2. 从错觉到默认过程的联想机制最容易出错。

联想机制供给默认的材料包括:

易得性的证据/眼见为实的证据/锚定启发的证据/情感启发/信念主导/经验法则/期望或过分关注效应/固有的因果关系模式/知道的错觉等等

易得性的证据指可得性的,最常考虑的、熟悉的和最近经常使用的证据,但真实而有效的、想不到的大量事实证据却被忽略了。

一个例子:我要重新找回养老金的USERNAME和PIN,致电管理公司,需要询问一系列复杂問題,因为事前准备不清晰,当问到我的email地址時,我随口將最近常用的而不是真实的地址报去,结果一个细节错误导致全盘否定。信任度减分,只好重新再提供更多证明资讯。

启动是当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并列或混合在一起時,使你在它们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是联想激活。例如:

香蕉  呕吐

本来香蕉不会引发你呕吐的生理反应,但这两个符号并置,你的反应指令被要求作出一个解釋,于是你不管它们是否有必然关联,你先天的因果解释默认设置瞬间就对它们建构起一种自以為是的错觉解釋,这种错觉没有生成一个语言展开的过程,只是直觉中整体的理解,即“悟”。

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随意并置,你的反应是自动化生成的“强解”。无论接触到任何认知对象,无论它们多么荒谬,你都可以立即生成一个“强解”。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阴谋论或猜疑、谣言或误判泛滥的原因。只要你把那些猜疑或误判默认再加确认,它们就成了言之凿凿的谣言和阴谋论。

认知错觉自动生成的基本式:

唤起想法→激发其他想法→建构起连贯性→引发情感态度反应→形成认知情感反应的强化模式(《思考:快与慢》,P34)

再看一个实验:

实验前,实验人员給一批大学生发布了一条有关经常刷牙重要性的说服性信息,而另一批大学生没有收到这条信息。

接着对两批大学生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在过去的两周里刷牙的次数。数据统计显示:收到信息的大学生回忆起的刷牙次数比没有收到信息的大学生多得多。

显然,收到信息的大学生被这条信息改变了他们对待刷牙的态度,然后他们根据这个刚刚形成的态度作为自己的便捷式判断,来帮助他们进行回忆。

“他们必须相信自己一直采取一种理性而明智的行为方式,即使他们才刚刚发现什么是理性而明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动物》,P109)

这就是一个“形成错觉-默认错觉-重构记忆”的心理过程。收到的那个信息作为一个启发式条件启动了他们的便捷式判断,便捷式判断就是可得性联想,引起了认知态度改变,改变了的认知态度对其自我而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错觉。他们的内隐自我有一个适应性机制来处理这些错觉,随时调整自我认知,以消除认知失调的不安,每个人都会自我认同自己是理性而明智的。这个错觉的症结在于他们的自我认为在这个具体问题上自己是理性而明智的!那么这个错觉一定会得到默认,然后根据这个默认从记忆里提取印象,不自覺地对没有清晰记录的大脑印象进行修改甚至歪曲,根据错觉的方向来重构。


3.解释性深度错觉。

关注自己的解释性深度错觉,以免于陷入簡單思维状态中。

解释性深度错觉,是一种研究无知的测试工具。这种方法只是单纯地要求受试者对某事物给出解釋,并说明这种解釋如何影响他们对自身理解力的评价。(《知识的錯覺》,P76)

解釋某些很平常的事物之具体原理和详细的构造、运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除了专业人士,几乎所有人都不能过关。这些事物例如抽水马桶、你的大脑系统和思维特征。

至于通过对自己的解釋给出理解力的评估则更为困难。

这就是解释性深度错觉:以为自己具备深度解释性的能力。事实上深度解释性能力至少需要两类训练:其一是针对具体专业具体事物的知与识;其二是对自我认知力和解釋能力的训练和反思。

“知”有经验熟悉的“知”和“知”其所以然的“知”之别,两者相加才是知与识的融合,没有经验过的知识不是真知识。

人的思想要通过语言明晰表达,才能逐渐找到自己最深层想要表达的意思,將一个想法反复尝试来修正其意义,通过符号和形式使复杂的思想本身更准确、清晰,必须在每一个细节复盘显示,推敲揣摩,直至完整、周到和精确为止。这个过程是反思思想是否思考透彻和合乎逻辑的过程。

你最无知的就是对自己的无知。所以你要评估自己的理解力和认知力你必须超越你自己,以另一个我审视原来的我,还要懂得借助客观的理性标准和公共认知力的层次来比较。

人们不会承认自己无知和认知力的有限性,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程度是非常严重但却是正常的。无知却认为自己已知、有知的感觉就是知识错觉。

苏格拉底发现所有人都爱夸夸其谈,自以為是,热衷于跨界发言。

跨界发言尤其是知识人的恶习。知识人同样有很多认知错误。

有一种解释性深度错觉是逻辑错觉,有“三段论形式错觉”和“例证归纳式的错觉”。

三段论形式错觉常见的有盲目信任大前提和对局部判断作周延性推理。

解释性深度错觉的問題不可谓不严重,因为这个錯覺很难纠正,也很难自知,于是很多人会事事处处敷衍了事,根本不希望发现错觉,而且TA发觉错觉横行是人间正常,就越有浑水摸鱼的惯性。另有人將自己的感觉奉为正觉,將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走向唯理主义的思想专制。


4.从莎剧《奥赛罗》看错觉默认-确认偏误之过程。

伊阿古是奥赛罗的老部下,他恨奥赛罗不提拔他任侍从长,恨奥赛罗这个黑人娶了绝美的白人女子黛丝狄蒙娜为妻,又猜忌奥赛罗与自己的妻子艾米莉亚有染,于是設計了一个完美的诬陷局,诱导奥赛罗上当,使奥赛罗亲手掐死自己的妻子。

看看奥赛罗怎样自己让自己逐步上当。

伊阿古首先暗示奥赛罗,卡西欧为人应该不忠实、他内心里对黛丝狄蒙娜可能怀有不轨之心。做了乌龟会因强烈的嫉妒心而活受罪。他把这三颗带毒的种子种进了奥赛罗的心田里。

伊阿古又告诫奥赛罗,威尼斯最有良心的女人也会偷情,而且善于欺骗她的丈夫,不能相信。并推理黛丝狄蒙娜也一样。

接着用类推法:黛嫁给你的时候,瞒过了她的父亲;当她害怕你的时候她实际上是最爱你的。暗示黛也会瞒着你、骗你。

伊阿古的洗脑使奥赛罗内心波涛汹涌,怒火燃烧。

伊阿古继续加码:黛丝狄蒙娜不爱那么多求婚的人,他们的国籍、肤色和地位都和她匹配,按她的天性应该喜欢的,可是,她犯了一个违反天性的不正常的错误。現在,她如果回到正常的心思上,也许就会拿你和她本国人的相貌相比,也许她会后悔的。(奥赛罗是非洲摩尔人,黑人)

伊阿古教奥赛罗:留心看你的夫人,她会不肯罢休地接二连三地苦苦哀求你恢复卡西欧的职务。

在伊阿古的诱导下,奥赛罗的反应浮想联翩:

①伊阿古非常老实,也非常老练,懂得人类行为的各种品质。

②如果黛丝狄蒙娜真是野性难驯,那是因为:

a.我是一个黑人;b.我不善于讨女人喜欢;c.恋爱时我离开了她去出征,她抛弃了我;d.娇艳的女人很难满足其欲望;e.我們这种大人物注定了一种乌龟的命运!

奥赛罗的联想是决定性的判断依据。浮想联翩的都是便捷式的、代表性的、锚定的情感,经验,和信念,和并没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性材料,它们纷至沓来以坐实启动的错觉。

当别人將某些与你内隐暗合的种子植入你的心田,你的默认设置就会配合着投射出相同的反应,在此基础上的种种联想都是迎合内隐潜意识和外来种子发酵的毒药。

奥赛罗对新婚妻子黛丝狄蒙娜原本毫无猜疑,两人非常恩爱,为什么瞬间就被伊阿古蒙骗致使猜疑满腹、义愤填膺呢?

伊阿古在奥赛罗心里播下的种子全都是假设性的、可能的错觉,但奥赛罗全部默认为真。他不会从相反的或其他可能性的方面去怀疑伊阿古的说辞,他听不出伊阿古说的仅仅是一种猜测或推理,甚至自己从来也没有产生过不正常的错觉,听人一说,立即相信了。

有四个原因:

其一,奥赛罗非常信任伊阿古,认为他旣老实又善于理解人性,他不断地说,伊阿古是一个诚实的人;

其二,奥赛罗有一个轻信的簡單大脑,这个赳赳武夫并不善于分析复杂的情况,这些人物理解自己,并不比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好些(布拉德雷);

其三,奥赛罗潜意识里内隐着自卑心,自己是黑人,国籍地位和她也不匹配,黛丝狄蒙娜喜欢自己是不正常的,現在她后悔了;

其四,奥赛罗变得昏头昏脑,这是一种致命的禀赋,爆炸的情绪使他失去自制力,一有想法就立刻决定,不会冷静分析。

对错觉默认越顺利越快,证明你对输入的信息和自己输出的反应充满了信任感。对输入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怀疑态度是头脑简单者最突出的笨伯特征,来者不拒,越是无知越容易相信和堅持。凡无怀疑,即无证伪愿望。

奥赛罗的悲剧是天下愚蠢无知者的通病:盲目轻信+自我证实。

“將强烈情感与虚无思想聨係起来会提供错误的警报,受到操控的大脑会像面对紧急情况一样作出反应,它不会停下来进行思考,而只会简单地选择最明显的方式采取行动。”(凯瑟琳٠泰勒:《洗脑心理学》,P197)

情感的启发先于心理活动,它为感知和思想迅速打上一种标签:感受一种情绪→引起这种情绪的刺激→诱发大脑和身體的反应→与我們储存的原有内隐心理底蕴相互影响→不断进行评估解釋

伊阿古的诬陷使奥赛罗配合着谎言发挥了想象力。伊阿古不断对奥赛罗说,你想偷看她被人压在身下、亲眼看见他们偷偷地亲嘴、光着身子躺在一起吗?我亲耳听到卡西欧在梦中大喊:亲爱的黛丝狄蒙娜,要小心,瞒住我們的爱情!

奥赛罗完全陷于疯狂混乱痛苦的情绪中,满脑子想象着妻子淫荡的情境,充满了愤怒和耻辱,满怀强烈的报仇心。

情绪化和假想促使奥赛罗成了确认偏误下的蠢汉、莽夫和狂人,他全身发抖而昏迷过去。

伊阿古在实施阴谋前很有把握地说:“这个摩尔人天性坦率,正直大方,只要看见人的表面不错就认为他诚实可靠;谁牵住他的鼻子,他就会像驴子一样,老老实实地跟着走。”

伊阿古总结了奥赛罗默认错觉然后认知错误的心理过程:

“像空气一样轻微的风声,对于那些惯于疑心的人们就好像是圣经的经文一样确凿有据。危险的想象,它们的本质就是毒药,只要在血里起了一点作用,它马上就会像硫磺矿一样燃烧起来。”

奥赛罗只有直觉思维。他是一个战争的勇夫机器,没有头脑的行动者,他说:“我只要疑心一动,我立刻就下决心。”“

我如有疑心,我也要找证据,等我有了证据,立刻就把爱情或嫉妒加以结束!”

愚蠢的轻信者的确都会尋找证据,根据自己立场和情感、信念和思想过滤而得的证据。

伊阿古总结道:

“我把我想的事告诉了他,没有多说别的,只是让他自己去发现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现代心理学流派的莎评家证明了奥赛罗就是这样盲目、轻信、自我证实谣言的愚人。充分研究过莎士比亚的弗洛伊德认为,莎士比亚是天才的心理学家,其人物时常根据无意识逻辑、而不是根据清醒時的逻辑来行事。

天下多少人像奥赛罗一样,首先轻信了信息来源,再相信他散布的消息,然后自己放大想象,自我证实,最后盲目行动起来!


三.真正的认知是一个否定性思维的过程


从《奥赛罗》得到的最大启发是,我們都是轻信的被动者。轻信是头脑簡單的肯定性思维特征。

认知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直觉判断。合格的认知不断地试错,向各种可能性尝试,开拓,反刍,验证,加工,修正,之后达到深思熟虑和清晰明确的暂时结论。


1. 错觉-默认-确认偏误是一个错误肯定性的方式和过程。

认知错误的生成既有默认设置本身的偏誤,也有认知放松的默认偏誤,还有进一步“理智求证”時的确认偏誤。

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下一定会发生錯覺。凡情急之下、快乐之际、气概之争時和愤怒仇恨之中,直觉思维是直接活跃和决定性的,此时不假思索,没有认知,只有反应和爆发。

网络喷子擅长直觉思维,这些网上战斗族群在语言暴力情绪支配下,在互动式的意见刺激中,在簡單的网上资讯输入的即时状态,错觉联翩;错觉默认后确认偏誤间不容发,偏见错觉和敌对错觉得到感兴的鼓励,遂产生極端的意见和绝对的结论。

在信息泛滥和知识创新时代,网络媒体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广泛而深度的无知使人们时刻产生解释性深度错觉。

错觉默认是肯定性的无思维状态。泛滥的信息之所以是认知公害,不仅是海量的恐怖性,且具备有待鉴别真伪的迷惑影响力,足以使人失去认知智力。只要你对进入大脑的刺激反应予以默认,你就很难逃脱信息潮之控制。

处身于信息污染的舆论环境,轻信的人们毫无抵抗力,再加上“动机性推理”的本能,他们更容易去相信与自己内隐默认设置中既有观念相符的东西,而忽略或抵制不一致的信息。

这时候就产生确认偏误,即确实地认同和肯定偏誤的东西。

认知错误包括:

信念固著是认知主体内隐的默认设置,它配合着知识共同体的文化语境,表现出态度极化。当面对新事件或某认知情境,自然出現非理性首因效应和错觉相关,然后默认,最后作确认偏误论证。

信念固著:在反证出现后仍依然坚信原有看法;

态度极化:即使双方都依附于相同的证据,争执仍变得極端;

非理性首因效应:强烈的先入为主效应;

错觉相关:对两件偶然事件做无根据的连结之傾向;

理智求证的证实傾向:缺乏证伪的确认。

最大的错误是“确认錯觉”。人们总是对自己相信的判断努力去确认。殊不知经得起否定性批判证伪的判断,才是过硬的定论。不断确认自己的判断叫固执己见。

奥斯丁小说《爱玛》里这样叙述女主人公:

爱玛对韦斯顿太太说:“你经常责备我说,我一旦脑子里形成一个想法,就固执己见。”(这个想法可能是一个错觉?但她立即默认了它,之后不断地固置它)

爱玛心中不会与自己争辩。(不会产生另一个反对派的自我进行反思)

爱玛:我宁愿要欢乐也不想要明智。(情绪比明智更受大脑欢迎)


2.抵制默认才会发现错觉。

如果不及时澄清你的错觉,它们会成为你抗拒正确认知的理由。

错觉不是大敌,默认才会致命。理智意味着冷静、拒绝默认,延缓判断,进入批判性思考,错觉就会修正为正觉。

你的心性是由潜意识潜移默化积淀而成。一旦默认了第一印象的错觉,它就会沉潜入潜意识,而融合进你的价值观、信念、观念和记忆中。很多错觉积淀下来,层累地生成错误的认知和信念,它们便是你内隐的自我,成为你精神中的默认设置。

如果你的意识足够冷静和强大,有清醒的自治意识,你就可以主宰自己的默认设置过程,不会被错觉默认绑架。

值得警惕的是认知放松地信任权威,將自己的思考权利让渡給了洗脑主管部,丧失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顺从直觉是肯定错误的方式:將旧的经验法则之自动反应默认而推进种种相关联的联想机制,再尋找合适此关联的证据加以确认。

质疑直觉是一种否定性的方式:暂停自动反应的感觉,聚焦于此直觉,审视其是否为错觉,断绝错觉关联的联想和错觉分析,让理智搜索代替自动联想,理智分析代替错觉分析。


3.批判性思维就是否定性认知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对支持已有的想法或假设进行否证,对自己习惯认同的观念、信念和情绪进行审查,对自动出現的证据加以验证,跳出我方偏见。

抵制错觉-默认-确认偏误的认知过程就是避免被本能操控的理智状态。

通过否定性的批判认知抵制本能的惯性运行。本能惯性包括情绪化释放、动机性推理、自利性偏差、文化模因的固执和感觉决策法等等。

在联想扩展的思考中不断演算、调整、校正,复盘和审视,用概率来衡量。耐性使一个人冷静和聪明。

在否证中会充分展示经过考证的认知资源,去除纯粹感受性的,吸纳多元的深度解释,去除不准确的、不合逻辑的和违背概率的。

还要对认知方法论自我评估,对认知过程进行复盘批判,对认知结果进行客观评估。

错觉经过默认再确认,就会成为一个顽固的信念、观念或情感记忆,以后想要否定或者修正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在严谨的证伪认知否定了它之后,情感记忆还会保留原来的态度。例如:

经过漫长的现代医学教化规训,现代人对于医疗有了一个“治疗是唯一出路”的知识错觉,即相信疾病只有治疗是唯一办法,越来越倾向于过度治疗。即使医学研究不断告诫说,医疗的成效是有限的,不少是无效的,更多的是安慰剂效应,人应当更多地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依靠适度运动和信任身體的自愈系统来战胜疾病,可是人们依然仅仅將自己交给医院对待自己的疾病,却在养生、调心、运动和依靠自愈方面采取不作为态度。一旦医疗失败,病者和家属就会认为是医生的过失。这种医疗绝对化的知识错觉非常执着。


结语


吉仁泽的《直觉思维》夸大了直觉思维的价值。今日认知科学很多研究结论已經成为了心理学界的共识,后现代人更需要警惕无知和不确定性下放纵直觉思维的危害。

错觉无可避免,問題是不假思索地默认和动机性推理的确认。

错觉默认和确认偏误会遭遇一个相对性的文化难题。一个直觉是“正觉”还是“错觉”,不同的主体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评判。

直觉生成于文化心性的默认设置。经验法则的适应性机制与特定情境呼应而产生直觉,启动联想机制,一个特定的主体联想到的代表性的、锚定的、记忆的、情感反应的、期待的和因果解释的模式等等,无一不出自其积淀的默认设置。

一个特定的文化会助推其肯定的错觉,其知识共同体认为这是正觉,在互动和滚动的知行合一过程中,人们可能逐渐修正其错觉,可能在错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复杂的心性-情境决定命运。

科学尚可以运用科学公理和实验为标准,而人文、社科和政治则公婆各称有理,鸡同鸭讲。当认知对象过于复杂和宏大,找不到评判标准,同样进入相对价值冲突的困境。

人们并不善于发现自己完善或固执一个感觉和想法的过程,TA只是在意其感受和行为的反应,TA的性格和情感会影响TA的感觉和想法之是否得到尊重和实行。如果陷入了气概之争中,TA就会完全忘记了自己第一个印象和感觉究竟包含多少合理性和真实性。气概之争往往助推和放大错觉与确认偏误。

一个错觉可能会启动更多错觉,在复杂情境中遵从本能则会离理智越来越远,确认偏激会引发连环偏激,人们的思想合乎自身规律的轨迹命运,很难有更好的待遇。无论某些知识錯覺和确认偏误造成多么联翩不绝的难题或冲突,人们也难以醒悟,也不能中途易辙,他们不配有更高质量的命运罢了。除非他们是批判性思维的反思型者。

人有时故意让错觉优先或将错就错,为了战胜他者,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在复杂的多因素不确定性状况下,宁愿错觉主导,不会尝试新的探索。错觉往往与本能机制最直接关联。

“我們的无知大体上以未知的方式塑造着我們的生活。简而言之,人们倾向于做他们通晓之事,并在一无所知的領域手足无措。无知用这种方式深深地引导着我們的人生方向…人们难以发挥作为专家、爱人、父母,哪怕只是一个人的潜力,因为他们不知道可能性在哪里。”(戴维٠邓宁)


参考文献:

丹尼尔٠卡尼曼:《思考:快与慢》,胡晓姣等译,中信出版社,2013-7

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费恩巴赫:《知识错觉》,祝常悦译,中信出版社,2018-1

E.阿伦特:《社会性动物》,邢占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

格尔德٠吉仁泽:《直觉思维》,余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9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错觉   默认   确认偏误   认知心理学  

本文责编:lvjiaj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最新来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08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