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健:偷窥与被算计

———— 从一部法国电影联想到一种社会心理学情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56 次 更新时间:2015-11-11 15:43

进入专题: 偷窥与算计   爱情的公平感   社会心理学   道德  

吕嘉健 (进入专栏)  



本文要分析的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你窥视和仰慕着一个你心仪的人物,后来天赐良缘你有幸认识并和他渐渐醉入情网,当双方热恋到达高潮之际,你突然发现原来对方掌控了主导权而精心设局使自己不知不觉成为了他的猎物,你刹那间陷入了惊惧和彷徨的情境,进耶,退耶?”


人间世大约不少这样的某种状态,包括并非是恋爱性质的“双方暗中有意而只有一方知己知彼并设局主导事态的发展”类似的情形。——是为包含着偷窥(侦察)的算计和布局情节(暗算)。


对这样的“某种状态”的感悟来源于一部法国电影。


某夜夜半,在澳洲SBS电视台看了一部法国电影,不知道是什么片名,法语固然完全听不懂——英语尚且仅捞得残汤剩水的,何况法语——幸好有英文字幕,然而对话快,英文字幕也消失得快,否则我应当可以通过字幕完全了解电影内涵,现在大概只能看懂三分之二罢。


这部法国电影表现的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已婚女子偷情与在中途骤然退出的彷徨状态。她还会继续去偷情吗?还是再次拒绝呢?她准备要离异和遗弃子女吗?你无法判断。在这里,道德判断缺席,与此无干。也没有结局,只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你对视,因为这部电影全部起源于“偷窥”。


法国人从来不在“通奸”和“偷情”问题上做道德判断,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甚至说:“全部的文学史就是一部通奸文学的历史。”无疑的,乔治·桑是第一个动摇了婚姻永久持续性信仰的根基的人,她说过:“没有人能够控制爱情;没有人会因为他爱或不再爱而有罪。”乔治·桑不愧是浪漫,热情,神经质,迷幻摇荡,肉欲泛滥且喜欢乱来的高卢人的代表,据说在法国,女人多情和几乎人皆有情人是两个相等相关的事实,所以看法国电影,这也是最平常稀松的题材。


先谈谈这部法国电影的故事:一个正当盛年的女子C,已经结婚9年了,大约28岁的年纪(巴尔扎克有一本专门描写30岁女子情欲矛盾的小说,所以凡30左右的女子,都有戏,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从所挑选的女演员的形象来看,其实就像一个少女差不多,身段和容貌还没有完全的开放,却非常优雅妩媚,不像一个母亲。她居然是一个宰鸡工厂的女工,可是她的形象却像是一个女大学生。她的丈夫,是一个常常外出远门打工的粗人,从外形上看,与她也很不相称。丈夫大概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即每个星期做爱一次。


C经常从住宅的窗子窥视小巷对面住宅一个斯文的戴着眼镜的男子,当她每晚寂寞之时,就在熄灯的卧室里透过窗子窥视对窗的男子,有时看到那个男子带回来一些女孩,喝着红酒,然后把女孩带入卧室,她就怅然若失,在黑暗中忧郁莫名。不禁引起自己情欲焚烧的饥渴感。


忧郁常常是向往不果的心理转换,现实失望而带着对理想无法得到和无法满足欲望的伤感,对未来不可能获致更好状况的悲剧感,无法解脱的沉积压抑,就是忧郁。C的潜意识里饱含着对英俊帅气的文士之向往,而对自己粗俗低等的丈夫深深失望,而产生无趣的厌弃感。这也是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忧伤。鉴于C是一个宰鸡的女工,从她低下的等级向上仰望中产阶级的男人,情欲忧郁的深层次,也就是地位和命运失落与渴望的忧郁感。在历史深处积淀而来的女性之情欲理想就是通过爱情改变命运。所以C渴望着像对面密室被带进去的女子一样,可以改变她宰鸡的命运。


某天,她丈夫在外面带回来一个迷路的老男人,失神无语,且失忆,老人不知道回家的路,于是他们照顾他,给他饭吃,让他在沙发上睡觉。当晚丈夫要和C做爱,C以害怕老人听到为借口拒绝和丈夫亲热,其实是内心填充了对小巷对面白领美男子的想象,而对粗俗的丈夫生出拒斥感,到底却拗不过丈夫,十分勉强而冷漠地任由丈夫发泄。C要求丈夫第二天把老人带走,但是丈夫不愿意,C只好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老人继续在她家里住着。C常常在休息日给某酒吧做蛋糕,赚些外快。这天晚上要去送蛋糕,只好把老人带上,开车出去。在酒吧里,她所心仪的对面住宅的男子和她见面了,说一直喜欢吃她的蛋糕,但是似乎从来不知道她是谁,这是初次认识了做蛋糕的主人,这使她芳心轻轻的颤动起来。接着发现老人又失踪了。于是那个男子L和她一起去找寻老人。从此,两人一起照顾起老人,也开始了频频约会。


C和L心旌摇摇地接吻了,C庆幸自己心仪暗恋的男子居然和自己幸运邂逅,如愿以偿。C知道了L是某银行的高级白领,而很惭愧地说,自己只是宰鸡场的女工,自己很不喜欢这个工作。而C和丈夫之间的矛盾越加分明,开始了公开的争吵。丈夫莫名其妙两人的分歧。


C终于进入到她窥视已久的L的家里,L精心布置了浪漫烛光的氛围,甫一见面,两人的嘴唇就粘在了一起,紧紧拥抱起来,然后滚在了地上,互相疯狂地吻着对方,这是渴望已久的干柴烈火式的肉搏。L喃喃频语:“我终于吻到了你的眼睛了,吻到你的嘴唇了,吻到你的头发了,这是我透过窗子看过无数次的,在远望中渴望已久的……”这话顿使C清醒过来:“透过窗子?”她斜视内室,说:“就是里面的卧室的窗子?”是啊,L答道。C挣脱L的拥抱,慢慢走进L的卧室,来到窗前,把窗子打开,透过窗子,看到了对面自己家中的所有情景,包括自己家里卧室的暴露无遗的一切,还有这时候走进卧室的丈夫,可是对面却看不到这里的她。C愕然,恍然,原来,原来L和自己一样,都是蓄谋已久的慕情窥视者。这差不多相当于一首中国现代诗的意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可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么说,她每晚的怅然若失的慕情,她对这里的渴望,她的灵魂和肉体的寂寞,她在灯下窗前抽烟徘徊,她和丈夫做爱,都一览无余地给别人窥视了,然而自己却完全无知!并且还给自己所慕情仰望的男人设计的邂逅相识故事蒙骗了!这时候的她不能接受这一事实,L请求他原谅,再次拥吻她,她拒绝了。她离开了L的家。


C陷入了迷惘和犹豫,她把这些都告诉了丈夫,希望丈夫帮助她,她的丈夫只有痛苦无奈。C在窥视中爱上了L,却不能接受L的窥视和设局。她辞去了宰鸡场的工作。一心做起蛋糕来。L失望之余,只好搬家离开,临别依依凝望C的窗子,久久不能离去。C的邻居来告诉C,那个男子在楼下。C犹豫片刻,终于冲下楼去,可是当她冲出大门,L的汽车已然绝尘而去。


某日,C茫然走向某处,在春风迨荡中,含情脉脉地看着城市的风景。电影就在对她眼睛的长镜头特写中结束。“偷窥”,都是偷窥暴露了一切。当发现自己偷窥的对象也在偷窥自己,她对偷窥这一行为产生了恐惧。原来偷窥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还暗藏着不可知的危险。——但是,谁胆敢说自己没有过偷窥呢?难道出于向往的偷窥也是有过错的?我自己也是情不自禁地偷窥他,为什么知道了他也在偷窥我,我就对他产生警惕之心呢?C是否在想:偷窥是多么地诱惑人啊!偷窥还可以满足想象的渴望,知道了真相,梦便完全破灭了。我为什么一定要计较L的偷窥呢?我也是偷窥者啊!


由此可见,人类的道德只是一种自利的他律,只要求别人遵守,自己却属于道德戒律之局外人。我可以偷窥别人,而他人偷窥我,则是对我的侵害。——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还有更为复杂的心理原因。容后再加解构。


C是否和L继续发展这段还没有正式开始的婚外情呢?她的家庭和孩子的未来处境将会怎样呢?这对于法国人来说,完全是不需要关心的。法国人只是对这样的“某种无知和未知的神秘状态”之揭示和由此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感兴趣:你窥视仰慕他人,却落在了对方也对你的窥视和仰慕的圈套中而不自知;当你知道真相时,你的爱包含着怀疑和不信任、徘徊和渴望,怎么办?——由此引出对偷窥行为的反思。


所有艺术意味尽在其中。拉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对绘画和戏剧做了详尽的比较分析,说明戏剧的生命在于从开端到高潮顶点之间的过程,高潮一到,戏剧就要落幕,一泻无余。宁愿不要结局,戏剧的艺术性只在过程,即只在“某种状态”之中。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全是为了思想的启示。


中国人只是关心要不要离婚,这是不是道德,对还是错?结局如何?法国人从来不关心结局问题,至于道德判断,对错问题都无关乎艺术性。偷情只是诗学的一种,只有艺术性值得高智商的心灵去探究。软弱而温柔的,动摇而风骚的,神经质而浪漫的法国人,恰恰在文学艺术里对人性和人的心理感性状态与灵魂深处表现得最出色,无论是乔治·桑,夏多布里昂,波德莱尔,还是福楼拜、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包括现在我说的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了《包法利夫人》,偷情原本很刺激,福楼拜笔下的爱玛最后却服毒自尽了,因为她发现自己原来就像一个瞎子!


用偷窥的不道德他律并不能解释C对L爱情的拒绝。问题的症结在于:C和L两者的偷窥有不同性质和界限的区别,C只限于满足独自想象性的偷窥,而L则是有连带着追求目的和设局行为的偷窥,在偷窥中,C沉浸在忘我的情境中,而L知道C正在偷窥着自己,所以会表现出甚至有可能伪装出优雅高尚的形象吸引和迷惑C,L完全掌握了C的心理,设计出浪漫的情节制造巧遇机会慢慢情迷了C,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俘虏。这是令C担心和感到不安的内涵。


人性是不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的算计和设局安排的。这就是法国人艺术所暗示的张力所在。我们共同的人性心理状态是:偷窥不是重点,被算计和被安排才是危机。爱如果被算计了,即使也是被对方爱着,这种爱还纯粹么?姑且不管这种爱是否纯粹,然而,此时此刻你的爱已经被一种出乎意料的算计所震撼和干扰了,你的爱已经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或者混乱。一切关系中,被人设局安排,不但是一种阴谋,更是对尊严的蔑视。没有人可以接受被安排的命运,即使是爱情。


由此可见,爱是完全不能接受杂质或者不良居心的,更说明爱完全出自单纯的恋爱感觉需要,而不允许复杂的猜疑和被算计的无知在其中。L深知算计已经伤害了C,所以结局只能分手。当C正在踌躇之际,爱飘然而去,C便在混乱未决和失落空洞中感到了双重的迷茫。这是多么的纠结啊,你害怕和震撼于对方对你的偷窥和算计,可惜你仅仅只是一个偷窥者,你不晓得算计,于是你落荒而逃。


让我们慢慢扩大我们的视野。在这个世界之竞争或者奋斗情境中,一种戏剧性的状态就是:螳螂捕蝉,而蝉的心却在螳螂的身后。狼看上了狐狸并且暗中窥视着它,狼不知道狐狸暗中也在算计自己;当狼惊喜于得到狐狸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落入了狐狸精心设计的一个完美的陷阱,自己是一个被动的被诱惑者和傻乎乎地乖乖地进入圈套的笨蛋。你以为你是一个主动者,可惜你却是一个放松了警惕的被动者。这时候已经不是与狼共舞或者与狐共舞的问题了,而是自己被玩弄被算计的失败感和自尊心缺失的状态,还有多少秘密是我尚未知晓的?究竟他是猎物还是我是猎物?究竟他是诱饵还是我是诱饵?在我无知放松警戒的状态下,我被偷窥的是真实心性,而我所偷窥到对方的,却全是伪装的假象。对方是“信息的控制者”,我是一个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傻瓜!


在眼下这个时代,中国大量充斥着侦察与揣测的社会心理学情境,无论是在商业竞争、政坛角力、学术竞赛、情感三角戏或者美丽时尚之争艳斗彩方面,即使在网络信息交际的来来往往中,无不泛滥着偷窥与被算计的博弈游戏。善于伪装者,能够抹平外部表现之强烈觊觎的棱角痕迹,找到一个可以从容窥视的角度平台,周到细致深入完整地研究目标物。然后在聚光灯的映照下不经意地徐徐出场,吸引猎物的眼球注意力。再策划设计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程序,风度翩翩地显示实力,使目标自动投怀送抱,却并不感觉到是在被操控中跟着你的脚步行走。故事慢慢生长,心理点点滴滴积累。啪,球终于滴溜溜地进了洞!


你的成功只是别人设计中的一个假象,第一种情形是:你对设局的无知让你得意忘形;第二种情形是:当你以为按照自己希望的目标获得成就时,被对手告知:这是他巧妙安排策略让你渐入佳境的,你强烈地感到被耍弄的侮辱。


由此归结本文一个结论,这是一个老掉牙却始终有效的教训:诚实与尊重是信任的前提,你真的爱他/她,不要耍弄手段,除非你把对方当作对手和敌人。以下更多一些额外的延伸:社会心理学指出:人类最讲究公平感,人们将公正理解为公平——或者说付出与获得之间要成比例,你对不住我的,恰恰要和我对不住你的相等,如果超过了,那就是不公平。冲突中真正对立的目标只是核心处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来自对对方动机和目标的误解。我们总是在动机和目标的误解中对并无恶意的对家视为敌人或者防范者,正因为双方都习惯于通过手段和技巧来达到目标了。


本文最后想说的是:这部法国电影表现的重要问题其实是现代人涉嫌“不择手段”的负面道德问题。不择手段是政治文化堕落最重要的标志,延伸到生活政治方面导致全社会也不惜滥用卑劣技巧。手段的卑鄙,证明动机的丑恶,打着公正的旗号欺骗天下,一旦得到了天下,就会继续运用卑劣的手段侮辱和损害苍生;为了所谓目的的公正而动用不公正的程序,是极权文化社会的惯例习俗,只要有一次动用了不公正的程序而获得了好处,就会持续破坏规则,法治精神荡然无存,结果除了自身利益集团的目的,并不存在普世价值目的的公正。程序不公正,那么一切都不公正,这是西方古典政治文化的定律,但是在东方中国,它始终没有建构过。进化到今天,在盛大辉煌的背后还是以不择手段和不守程序为荣者,盛大和辉煌终归要为之付出代价。


这是一个基本的人性道德:一切美好的事情,可以允许偷窥之艳羡,但必须成就于公开而正当的程序。


进入 吕嘉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偷窥与算计   爱情的公平感   社会心理学   道德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37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