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主任。1959年生,山东莱西人。文学学士(山东大学)、法学硕士(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任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1990年8月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部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万里文选》编辑组编辑、河北省涿鹿县委副书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1995年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担任第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曾任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发展项目顾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6-1997);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2000-2001);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2001-2002);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2003,2008);德国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2012);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合作研究员(2010-2011,2016-2017)。主要著作有: 《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2011年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2017年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农民的政治》、《农民的新命》、《农民的鼎革》、Rural Governance in the Midst of Under Funding. (M.E.Sharp.2006);Township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2013);Regeneration of Peasants (Springer,2017);The New Fate of Peasants (Springer,2017);The Politics of Peasants(Springer,2017)等。
赵树凯
赵树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主任。1959年生,山东莱西人。文学学士(山东大学)、法学硕士(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任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1990年8月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部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万里文选》编辑组编辑、河北省涿鹿县委副书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1995年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担任第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曾任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发展项目顾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6-1997);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2000-2001);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2001-2002);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2003,2008);德国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2012);哈佛大学燕京研究所合作研究员(2010-2011,2016-2017)。主要著作有: 《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2011年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2017年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农民的政治》、《农民的新命》、《农民的鼎革》、Rural Governance in the Midst of Under Funding. (M.E.Sharp.2006);Township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2013);Regeneration of Peasants (Springer,2017);The New Fate of Peasants (Springer,2017);The Politics of Peasants(Springer,2017)等。
论文
- 机构沿革与政策变迁
- 改造基层治理研究的“空心村”
- 多元权力格局下的政策竞争——关于1980年代农村改革的新解析
- 乡村治理的百年探索:理念与体系
- 正确对待农民 正确对待基层 正确对待实践——农村改革时期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经验
- 围绕包产到户的高层纷争(上篇)
- 赵树凯 米健:变革中的村级组织体系
- “金桥”的崩塌——为人民公社60年而作
- 家庭承包制政策过程再探讨
- “弱村”禁牧记
- 一号文件与九号院困境
- “底层研究”之于中国
- 九号院里的“农研中心”——九号院里的机构改革故事之二
- 九号院里的“农研室”——九号院里的机构改革故事之一
- 当代中国农民身份问题的思考
- 理解农村治理冲突
- “大包干”政策过程:从“一刀切”到“切三刀”
- 基层治理需要新思维
- 村民自治的检讨与展望
- 县乡政府治理的危机与变革
- 新世纪的国家与农民——2002-2012乡村治理述评
- 地方政府公司化:体制优势还是劣势?
- 当代中国农民身份问题的思考
- 农民“新命”
- 农民的命运——终结与开始
- 从乡镇治理看政府改革
- 农村问题与政府制度化
- 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
- 赵树凯 赵晨:探索变革社会的新治道
- 农民的政治:迷茫与断想
- 乡镇政府之命运
- 关于乡镇改革历史进程的考察
- 农民流动三十年
- “底层研究”在中国的应用意义
- 民间组织监管机制亟待创新
- 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
- 基层民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 基层政府的体制症结
-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与治理困境
- 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四)
- 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三)
- 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二)
- 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关于农民流动管理问题的研究(一)
- 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
- 农民评点“民工潮”——关于818名外出就业农民的问卷调查
时评
随笔
- 杜润生在1955
- 万里发动农村改革立足何地?——《中国农村改革史丛书?滁州卷》编撰座谈会发言(下)
- 我和商务印书馆
- 邓小平与雇工政策
- 重温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 《万里文选》编辑轶事
- 从胡耀邦的一则批示想到的
- 农村改革中的华国锋
- “农民意识”之启蒙
- 华国锋迁居九号院
- “弄潮儿向涛头立”——散忆纪登奎
- 我和供销社
- 陆学艺先生的“名士风骨”
- 陈大斌先生的“忧乐农缘”
- 九号院寿星——怀念石山先生
- 农村改革的政治逻辑
- 九号院里的“前台”岁月
- 华国锋与农村改革
- “农民协会”轶事
- “农研室”的演变——九号院里的机构改革故事之三
- 农民的脚步与制度变革
- 走近1978年高考
- 走进九号院
- 九号院里的勤勉学者
- 农民流动三十年
- 华国锋与九号院的“建立”
- 制度安排应当追随农民的脚步
- 关于小岗村,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 小岗故事考究
- 九号院的“前台”岁月
- 胡耀邦与“包产到户”理论突破
- 胡耀邦与“包产到户”政策突破
- 九号院与中国农村
- 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 傅高义的境界
- 难懂纪登奎
- 为什么纪登奎没有被毛泽东选为接班人?
- 改革英雄的迟暮岁月——怀念王郁昭先生
- 听纪登奎闲谈人物
- 纪登奎与高层派系
- 纪登奎对毛泽东的感情
- 纪登奎的“左”与“右”
- 听杜润生谈:怎样做政策研究
- 杜润生的工作方法可概括为五句话
- 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 1978年之后的命运转折
- “农业学大寨”的一段历史——散忆纪登奎之六
- “文革”期间的 “农口首长”——散忆纪登奎之五
- 九号院里的“政治反省”
- 九号院里的“副总理”
- 九号院里的“研究员”
- 从九号院离去
- 从中南海到九号院——为什么要写“散忆纪登奎”
- 从权利的角度看待农民
- 从中国改革看“农民落后”论
- 济世情怀 学人风骨——追思陆学艺先生
- 农民仍需代言人——陆子修侧记
- 县长 省长 九号院——王郁昭散记(下)
- 县长 省长 九号院 ——王郁昭散记(中)
- 县长 省长 九号院(上篇)
-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不宜”
- 九号院诸“老”——九号院与中国农村之二
- 基层民主进程中的“主导”与“主体”
- 发展基层民主的基本策略
- 万里与农村改革(下)
- 万里与农村改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