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主要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老北大的故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等。
下载爱思想APP,推送实时更新
陈平原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主要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老北大的故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等。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论述的“弹性”以及表达的“迂回”——关于洪子诚先生的学术品格
- 客厅里的陶渊明与鲁迅
- 中文系的使命、困境与出路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现代中国演说家的理论与实践
- “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
- 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
- “文学”如何“教育”
- 陈平原 :与时代同行的学术史研究
-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
- 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 工诗未必非高僧——说寄禅的“痴诗”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 编一册少数民族文学读本,如何?
- 从古典到现代——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
- 也与武侠小说结缘
-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 关于金庸
- 说书人与叙事者
- 学问该如何表达
- 如何谈论“文学教育”
- 人文学科学术评价的7个问题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上)
- 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
- 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
- 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
-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下)
- 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上)
- 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
-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时评
随笔
- “北京学”
- 感怀三个读书类报刊——兼贺《中华读书报》三十周年
- 陈平原 袁一丹:学者王瑶的革命者精神底色
- 我见证了一个时代
- 百战归来仍战士——读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感
- 江南春雨与浙江文脉
- 美食三柱
- 演说之于现代中国
- 那位特会讲古的严老师走了
- 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 自学成才的好处与困境
- 读书要兼及精神与物质
- 百战归来仍战士——读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感
- 在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之间——重提王元化的意义
- 于秋水长天处寻味——写在朱自清诞辰120周年之际
- 金庸何以超越雅俗、长盛不衰?
- 出好书的“命”
- 舆论家的态度与修养——作为北大学生的成舍我
- 散淡中的坚守
- 一百二十年商务印书馆:品格与出版的立场
- 在学术与思想之间
- “好读书”与“求甚解”——我的“读博”经历
- 一代人的“国际视野”
- 内地/香港互参: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
- 大学三问
- 岂止诗句记飘蓬
- 假如我办燕京学堂
- 从“大侠”到“大学”——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
-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 我的“读博”经历
- “中文系”与“文学院”
- 从小学生教到博士生
- 训练、才情与舞台
- 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 诗歌乃大学之精魂
- 何为大师?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
- 学者的人间情怀
- 走不出的五四
- 我看北大百年变革
- 老北大的故事之七: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
- 老北大的故事之六:不被承认的校长
- 老北大的故事之五: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 传道授业的责任与魅力
- 老北大的故事之四: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 老北大的故事之三:学问家与舆论家
- 老北大的故事之二:校园里的“真精神”
- 老北大的故事之一:“太学传统”
- 行过未名湖边
- 听君一席话
- 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
- “当代学术”如何成“史”
-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 “清道夫”与“建筑工”
演讲
- 现代中国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 我的教育理念及实践
- 跨界的诱惑与陷阱
- 读书三策
- 为何以及如何在北大讲北京?
- “现代中国”的视野以及“人文史”构想
- 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文学教育的当代命运
- 文学教育与成长经验
- 乐黛云:大器晚成与胸襟坦荡
- 中国大学“双循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专业精神与人间情怀
- 互相包孕的“五四”与“新文化”
- 在范式转移与常规建设之间
- 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
- 大一统教学的弊端要反省
- 大学何以成为“大学”
- “做大事”与“做大官”
- 人文学的“三十年河东”
- 大学:如何“宁静”,怎样“致远”
- 民族自信与文艺复兴
- 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
- 王德威 许子东 想象中国的方法
- 请加入这道“风景”——在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
-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 解读被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