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1955年生,辽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概念和理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出版了《断裂》、《失衡》、《转型与断裂》、《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等著作。
孙立平
孙立平,1955年生,辽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留校任教于社会学系。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概念和理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出版了《断裂》、《失衡》、《转型与断裂》、《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等著作。
论文
- 关键的问题是明确国家的方向感
- 孙立平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 利益表达制度化之路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 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 矛盾、冲突是社会常规化的组成部分
- 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1]
- 郭于华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 化解贫富冲突要在调整社会结构
- 机制与逻辑:关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研究
- 利益分化利益博弈的机制建立更根本
- 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得变迁
- 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
-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 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 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
-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 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
- 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
- 权利失衡、两级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
- 孙立平 晋军 何江穗:以社会化的方式重组社会资源——对“希望工程”资源动员过程的研究
-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
-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断裂的社会」之演变前景
时评
- 民生不是用来折腾的
- 趋势与变化:客观理性地研判中美经济实力的比较及其演变的可能性
- 修昔底德陷阱:在目前中美关系中的适用性及其问题
- 房产税有可能毁掉中国经济的未来
- 预期是个大问题
- 中国会不会迎来艰难十年?
- 政策多变期与政策风险
- 谈谈非制度化生存现象
- 说说林同学的错读及道歉
- 班农主义是理解美国战略思想变动脉络的一把钥匙
- 资本抽离与社会断裂
- 民营企业家的心结在什么地方?
- 通往荒谬的梯子是如何搭造起来的?
- 新经济体现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逻辑
- 从新经济资本逻辑的角度解释传统经济的资金困境
- 当今时代的三大新特征:高成本、收缩型、不确定性
- 从垃圾人说起:好人坏人是从哪来的?
- 两个转型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
- 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四个可能趋势
- 利益诉求的困境
- 中国的脆弱性——真还是假?
- 官煤政治:几篇06年的小文章
- 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 理解新一轮改革的四条基本线索
- 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
- 极权主义杂谈之六:极权主义为什么不能容忍反对?
- 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
- 撬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
- 改革进程遭遇转型逻辑
- 市场机制的缺失让农民富不起来
- “转型陷阱”的提出与意义
- 极权主义杂谈(之五):恐惧的生产与再生产
- 极权主义杂谈(之四):极权主义的逻辑在过程中延伸
- 极权主义杂谈(之一):极权主义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统治形态
-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 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
- 既得利益群体用维稳绑架社会
- 我们该如何反思文革?
- 在中国,依法治国究竟是个什么问题?
- 重建公信力关键在机制
- 渐进式改革的危险性更大
- 复杂性社会的积极管理
- 也谈改革共识
- 孙立平 秦晖:过渡性制度不能固化
- 放下体制性的虚荣
- 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 正视财富转移对分配格局的扭曲
- 共识破裂暂停改革是理性选择
- 警惕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
- 贫富差距再思考
- 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 社会失序是当下的严峻挑战
-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这代人
- 形成了结构上的强势和弱势两大群体的格局
- 经济增长:一种现实中的悖论
- 结构先于制度定型与改革逻辑的变化
- 中国要跳出社会维稳怪圈
- 政治参与权不能不平等
- 置业时代的“需求锁闭”
- 民工荒——一个时代的终结?
- 绝望比贫穷更可怕
- 群体性事件断想
- 中国经济从没有危机到有危机是一个进步
- 中国寡头统治之社会结构已定型
- 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
- 再谈官员财产申报问题
- 邓玉娇与邓贵大
- 财产申报如何才有可能?
- 官员财产申报久拖,配套措施是借口
- 改革的新动力在于利益均衡机制的确立
-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 危机的波浪式推进:危机波与冲击波
- 危机与缺陷
- 危机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 对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 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链条
- 危机中的“中国经济问题”
- 社会结构定型与精英寡头统治的初步凸现
- 理论的思考
- 如何重建公信力
- 公车改革的启示
- 消除“不稳定幻像”
- 中国的稳定问题新思维
- 穷人的尊严与不羞辱
- “感恩门”背后的荒谬逻辑
- 如何界定谣言的边界?
- 基层政治是如何溃败的
- 营造保护讲真话的制度环境
- 信息是如何被屏蔽的
- 我们如何容忍了罪恶?
- 黑窑奴工与底层的生存生态
- 生存生态恶化与底层沦陷
- 中产阶层成为仇富替罪羊
- 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
- 保护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
- 中产阶层与社会和谐
- 防止中产阶层成为仇富的替罪羊
- 体制性的虚荣
- 基础秩序瓦解与不可治理状态
- 信息透明与质询制度
- 说“运作”:去除暗箱操作存在的基础
- 监督的基础是什么?
- “中国式”势利
- 过度保密与权力运作神秘化
- 解析中国社会的暗箱操作
- 高校自主招生:选择的困境
- 选择的困境
- 法律剪刀差
- 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是规范财富分配
- 政府势利将损害政府的超越性和公正性
- 法律、力量与正义
- 中国社会的腐败扩散令人心惊
- 家庭结构与房价飞涨
-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 改革争论: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
- 权利平等与社会底线
- 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 “公仆”的谬赏主义逻辑
- 失衡的社会必然导致畸形的房市
- 何时接轨 何时国情?
- 黑车与反制度式抗争
- 有关《无极》的林林总总
- 如何解读社情民意
- “冰棍现象”与非常态国企
- 反腐原来很简单
- 社会生活的底线何以频频被突破?
- 论新改革观
- “扭曲的改革”与利益最大化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方式?
- 利益博弈新手段
-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 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
- 足球革命的政治结局
- 舆论的作用与边界
- 中国·社会:利益时代的思维
- 中国已出现强弱分野的阶级对立
- 郎咸平的三个命题
- 降低社会冲突的烈度
- 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 看北大教改: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笔
- 社会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分,并无中西之分
- 真正的大国重器是小民琐事
- 超越还是制衡:在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
- 极权主义诱惑每一个人
- 黑龙江:收缩型社会的前锋
- 我喜欢什么样的知识:全面正确还是片面独到?
- 关于人性几个问题的再澄清
- 扼腕长叹,那被扭曲的人性与人伦
- 何谓供给侧改革?
- 未来的30年,充满着不确定性
- 权贵集团使社会固化了
- 社会不公导致各阶层的普遍弱势感
- 中国的维稳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逐级复制的作恶授权
- 中国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 不同群体应有平等博弈权
- 贫困是什么?——你知道贫穷吗?
- 信任的缺失与以不信任为基础的结构
- 极权主义杂谈(之三):极权主义诱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 极权主义杂谈(之二):极权主义的能量来源于对社会情绪的乌托邦式系统整理
- 沈原 郭于华 一代宗师 高山仰止
- 有感于美国皇帝与海螺共和国
- 阳光如何穿透暗箱
- 中产阶层的公共精神
- 制度的宽容与容纳
- 走出体制性拘谨
- 为什么尚未共同富裕
- 探寻实践中的逻辑与机制
- 优化社会结构 走出断裂社会
- 马路上的利益与政治
- 建构和谐社会的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
- “真话运动”
- 利益博弈的一年
- “大混居、小聚居”与阶层融合
- 扭转“繁荣而不富裕”的局面
-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 侵蚀阶段与转型阶段
- 重思调整与发展
- 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几个新特征
- 建构和谐 走出失衡
- 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
- 贫困是什么?
- 中国·社会:如何构架好的市场经济?
- 内需不足的社会学分析
- 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
演讲
访谈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