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1964年生,江苏苏州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近现代中国哲学,著有《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并在《哲学研究》、《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福建论坛》、《安徽史学》、《南京大学学报》、《读书》、《哲学与文化》(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传记文学》(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同时担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著名报刊的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和特约评论员,先后发表思想随笔、历史评论、文化评论、大学教育评论、时事评论、书评、散文小品、小说等三百余篇。
尤小立
尤小立,1964年生,江苏苏州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近现代中国哲学,著有《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并在《哲学研究》、《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福建论坛》、《安徽史学》、《南京大学学报》、《读书》、《哲学与文化》(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台北)、《传记文学》(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同时担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著名报刊的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和特约评论员,先后发表思想随笔、历史评论、文化评论、大学教育评论、时事评论、书评、散文小品、小说等三百余篇。
论文
- 傅斯年的学术自限
- 一九三○年代《涛声》周刊的“胡适批判”
- 顾颉刚的“出走”
- 大学治理为何要以“稳定”为原则
- “我”·对话·学术接续
- 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
- 政治传播学视野下“民主”观念的中国接受
- 《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
- 《论天人之际》与〈说儒〉:一个现代学术史的考察
- 误读革命,抑或创造革命? ——《惨世界》内外的思想与政治
- 不在现场的参与:顾颉刚与“五四”的思想关联
- 语言政治和话语权力:1933—1934年围绕“英语八五运动”的文化论争
- 中国科学社与英国皇家学会
- 现代中国科学派科学主义倾向的自我解构
- 任鸿隽和中国科学社对公共领域的拓展
- 胡适之《说儒》60年(1934—2014)研究史:评述与展望
- 留美学思知多少——基于《胡适许怡荪通信集》的新解读
- 民初旧派学者提升“史”的努力
- 从著作和回忆录看蒋廷黻的思想和行为取向
- 围绕胡适“What is Philosophy?”演讲的一些史实辨正
- 钱穆与胡适初识时间考
- 期待与失望:胡适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分歧的再考察
-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
- 胡适与“全盘西化”论再思
- 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
- “公意”与五四前后《新青年》左翼同人的思想转向
- 思想史研究与人的思想史——读《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
- 启蒙时代的隐性侧面——以陈独秀学术思想为中心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教的两难取向探析
- 从“宪政”到“直接行动”──陈独秀前期国家观演变述评
- 商务印书馆与现代文化精神
时评
- 社会招考咨询机构动不了大学的奶酪
- 大学教学的“科学管理”不能违背“人的教育”规律
- 大学不应在管理体制上来回折腾
- “不合理但有用”的管理偏向理应改变
- “扒背面”与大学教师的职业角色
- “不尊师”“没家教”背后的高教地位变化
- 教学“项目化”不利于教学
- “新文科”建设的勃兴和展望
- “逆向考研”不能替代教育的向上性导向
- 名校博士入职县城机关意味着什么
- 名校“退榜”是改变惰性管理的契机
- 大学教师的“焦虑”情绪从何而来
- 博士生高额津贴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 综合性与专业性:公立、民办大学的战略分工
- 科研项目评判不能变相鼓励“生意经”
- 当今大学教师为何缺乏“表率”意识
- “成建制”挖角与大学生态
- 研究生招生改革不应弃置“机会均等”
- 由博士生申考制想到导师资格申请制
- “培训时代”无法绕开的“浅智”话题
- 批评“躺平”,请先理解“内卷”
- 校外培训机构的实用和大学的“去培训化”
- 公立大学设置的社会价值和合理布局
- 大学改革应面对当下大学的重大问题
- 大学多“怪人”,还请多海涵
- 专业的自我窄化对大学未来的影响
- 学术评价“代表作制”的真谛
- “世界一流大学”,口碑、管理比数据更重要
-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 大学管理政策须以“尊师”为前提
- “云”课堂技术不能取代“人”的主体作用
- “泛教育”倾向与大学的前景
- 从“抢发论文”现象反思科研目标和管理
- 从危机公关看“北大退档河南考生”事件
- 师生关系的新倾向与大学教育的未来
- 换个视角看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及其争议
- 知识断裂——大学师生间不和谐的深层因素
- 在诺贝尔颁奖季谈大学的科研目标和策略
- 大学之“用”与实用之“用”
- 厦门大学礼聘谢泳的启蒙意义
- “超女”现象新解
- 耶里内克是谁
- 文化人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