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 陈建利:语文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7 次 更新时间:2018-12-19 08:27

进入专题: 语文   教育  

尤小立 (进入专栏)   陈建利  


南都周刊记者 陈建利


从政治逐步向人性回归


《南都周刊》:一下子看完45年的高考作文题,感觉怎么样?


尤小立:这些高考作文充分体现了“文为时而做”的特点。五六十年代的作文题,一般都比较政治化,但也折射出社会变迁后人们的思想取向。像1952年的《记一件新人新事》、1954年的《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的《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反映出的是进入“新社会”后,如何做一个崭新的人的迫切愿望,充溢着革命的理想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的《我的母亲》,这个颇有人情味的题目,可以说是五十年代作文题中最另类的。但自此以后,一直到1965年,作文题的革命倾向已经不能遏制,作文完全与政治,甚至是国际政治挂上了钩,这是最为异化了的一段。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一题目来看,政治的惯性依然在持续。实际对刚刚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而言,这个题目可能正合他们的口味。如果出一个非政治化的题目,他们可能反而无从下手了。


《南都周刊》:1980年以后的作文题,似乎政治化的题目少了很多,更多地开始谈人生、谈生活的哲理了。


尤小立:这应该是一种回归吧。意识形态的因素被淡化,实际上是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我们过去比较信奉“人是政治的动物”,但却忽视了“现实政治”对人性的扭曲和侵害。向“人”回归,是社会成熟的体现。这一点很好地反映在作文题目的变化上。


《南都周刊》:高考作文题目与时代主题挂钩,是不是有点和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一脉相承啊?


尤小立:将社会的大问题作为作文题目,确实有点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的味道。但现在的高考毕竟与科举选官不同,因为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走“出仕”一条路了,他们有许多选择的路径,他们也会成为多层次的人才。让人人都关心国家大事,道理上似乎讲得通,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少意思。我们在大学教书的人都有个体会,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他可以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从国内到国际,海阔天空地写,但就是不会写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文章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空洞”。


这种命题方式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不会写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应用文,他们不会表达自己,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键是这也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模糊,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思考真正的问题,只会在似是而非的假问题上费力地“思索”。


高考作文依然负载太多


《南都周刊》:现在的高考作文,你觉得达到目的了吗?


尤小立:现在的作文题给人的印象是形式不断翻新,实质内容却一成不变。作文一旦成了考试的一部分,就不可避免地程式化。以“应试”的心态写作文,是不可能出彩的。虽然近来每年都有高考的范文出现,但依我之见,这些作文都太“作”,不能算是真正的好文章。


《南都周刊》:这种作文方式,在高考指挥棒的带动下,很有可能转化成程式化的作文教学,从而脱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尤小立:一点不假。现在的学生写作文是有公式的,老师教给他们的不是如何观察,如何欣赏,而是教他们如何用几个作文公式去套。这些作文公式就像万能钥匙,随你什么题,往上一套,然后发挥几句就行了。这样哪是真正在“写”作文啊?而是“套”作文,省事嘛!


但是,这么一“省事”,学生肯定不会写文章。因为高考题你可以猜,这种东西现在都职业化了,就应试的水平上说,许多中学老师都是专家级的。反正就这么几种题型,不是这种就是那种,今年这种,明年就是那种,“规律”掌握住了,告诉学生就行了。然而,到工作时,就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具体情况千变万化,你到哪儿去找老师呢?还是那句话,抱着走的孩子走不远。


《南都周刊》:但在目前高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高考毕竟还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做法,所以高考指挥棒还是要转的。怎么办?


尤小立:我同意高考是一种无奈之举的说法,我也认为在没有更好替代方式的情况下,高考仍应继续。但高考中的问题不能因它的无奈被忽视。如何体现公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考这个指挥棒怎样指挥着老师与学生向教育的本质上、向人的培养上回归,也是应该考虑的。


拿作文题来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架子放下来,关注一下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人呢?另外,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在改作文试题时,少一点成见,多一点宽容之心呢?


其实,写作能力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手段。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负载太多。一篇文章只要自然、通顺、清楚就行了,硬要加上文采,要抒情,要“上纲上线”,要有远大理想,这就过分了。另一个过分之处,是将人生、教化都当成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不仅对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将这么多东西加到语文上,语文还有多少趣味可言?


对比一下解放前的作文题,我们的中学生确实太成熟了。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你想想,一个人没有童年、少年和青年,直接从婴儿蹦到成人,多可怕。你的人生至少是不完整的吧。就像现在城市种大树一样,整个就是急功近利的结果。


(刊2006年06月17日 《南都周刊》)



进入 尤小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语文   教育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06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