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美学。1975年进入郑州大学学习,1981年和199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取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1994年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00-2001年度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和联合神学研究院亚联董访问学者,2005-2006年度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目前已出版《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情理利欲》等学术论著、译著7部(含合著);在《宗教伦理学》、《东西方哲学》、《亚洲哲学》、《国际中国哲学杂志》、《当代中国思想》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8篇(包括AHCI学术期刊论文9篇),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新华文摘》、《孔子研究》、《退溪学论丛》、《宗教哲学》、《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译文140余篇。有关儒家和基督宗教伦理悖论的中英文论著发表后,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刘清平
刘清平,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美学。1975年进入郑州大学学习,1981年和199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取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1994年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00-2001年度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和联合神学研究院亚联董访问学者,2005-2006年度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目前已出版《忠孝与仁义—儒家伦理批判》、《情理利欲》等学术论著、译著7部(含合著);在《宗教伦理学》、《东西方哲学》、《亚洲哲学》、《国际中国哲学杂志》、《当代中国思想》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8篇(包括AHCI学术期刊论文9篇),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新华文摘》、《孔子研究》、《退溪学论丛》、《宗教哲学》、《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译文140余篇。有关儒家和基督宗教伦理悖论的中英文论著发表后,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论文
-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深度悖论解析
- 走出“恶法亦法”的迷宫
- 论老子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维特根斯坦“正确”概念的语义分析:认知、逻辑和言行
- 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从实然与应然的互动视角看
- 怎样理解人性?——析元价值学层面的人性逻辑
- 描述、诉求和评判——从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视角看
- 作为“认知需要”的“求知欲”和“求晰欲”
- 怎样把“语言游戏”玩下去?——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事实与价值悖论
- 从需要-意志的视角理解市场自由
- 难以确定的“确定性”——析维特根斯坦哲学生涯的一个内在悖论
- 如何把能说的东西说清楚?——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中的事实与价值悖论
- 人性逻辑与语义逻辑的统一——有关若干情态助动词的语义分析
-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人生哲学的第一命题
- 中西形而上学复兴面临的挑战
- 合乎事实之“真”与合乎逻辑之“明”
- 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何以可能?——兼析韦伯的事实与价值悖论
- 电车难题新解:两难处境下的自由意志和自主责任
- 粒子有自由意志吗?——析量子力学中的自由意志定理
- 自由在于开放性的选择吗?
- 需要概念在人生哲学中的原点意义
- 为“经济人”正名:斯密利己经济人理念的悖论解析
- 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
- 利己主义的复杂道德属性
- 正当选择与自由权益的哲理关联
- 洛克自由意志观的悖论解析
- 儒家从“不能用”到“受重用”的命运转折
- 康德感性任意意志观的悖论解析
- 理性精神扭曲下的自由意志
- 混淆“认知”和“意志”的逻辑谬误
- 文化的主体性:谁在焦虑?如何认同?怎样自信?
-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 俄狄浦斯悲剧中的自由意志问题
- 善恶能够抵消吗?
- 不承认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主义者 ——哈耶克自由观的悖论解析
- 从否定意志自由走向认同君主专制 ——霍布斯自由观的悖论解析
- 缺失意志自由的人生自由 ——斯宾诺莎自由观的悖论解析
- 米塞斯否定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主义者
- “自由意志”能够随机偶然地行善作恶吗?
- “道德理性”是否可能?
- 认知能够凌驾于意志和情感之上吗?
- “人生意义”的元价值学分析
- “理性”何以“实践”?
- 自由、强制和必然 ——“自由意志”之谜新解
- “主观”何以变成了“客观”?
- 自由意志如何可能?
- “意志软弱”还是“意志坚强”?
- “避恶”对于“趋善”的前提性意义
- 怎样界定“政治”概念?
- 找寻经济学原理中的“人性逻辑”
- 新文化运动导致了道德滑坡吗?
- 墨子“正义”理念的现代意义
- 理性的悖论:工具神化为目的
- “移孝作忠”的儒家密码
- 怎样界定善恶概念?
- “应当”来自何处?——强制性义务的根源
- “亲亲相隐”怎样扭曲了国人的正义感?
- 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
- 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学的深度悖论
- 人权理念的普适性新证
- 孟子“民贵”说的实质是“尊君”
-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
- “事亲为大”不是“腐败”?抑或不是“血亲情理”?
- 儒家哲学的死东西与活东西
- 再论孔孟儒学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
- 试析全球伦理的深度悖论
- 科学与宗教能否和而不同?
- 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孟儒学的两个问题
- 儒家伦理怎样导致诚信危机?
- 为了亲情可以坑害人吗?——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
- “人为”与“情理”——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初探
- 《孟子》当然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 人为践履VS.认知理性:中西哲学比较
- 孟子何以“亚圣”?
- 试析罗尔斯人权观的三个理论缺失
- “Rights”如何源于“Right”?
- 关于善恶的元价值语义分析
- 敬天祭祖中的政教合一——析先秦文化的宗教意识
- 儒家“君臣父子”的血亲等级观念
- 儒家倡导的是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
- 试析诸善冲突的根源和意义
- 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
- 儒家与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 善与正当的语义等价性——兼论后果论的优势与缺失
- 论正当、权益和人权的关联
- 无为而无不为——论老子哲学的深度悖论
- 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
- 论孔孟德治观的负面内涵
-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
- 现代道德建构的历史性两难
- 关于正义的元伦理学解读
- 王本位,还是民本位?——儒家立场辨析
- 中国哲学语境下的善与正当问题*
- 父子相隐、君臣相讳与即行报官
- 儒家民本思想:工具性之本,还是目的性之本?
- 儒家伦理的悖论与正当对善的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