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男,汉族,武汉市人,1947年生。1966年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至1970年在天门县杨场公社金星一大队四小队插队当知青,1970年至1978年在湖北省化工厂动力分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提前毕业,于1981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1984年12月毕业留校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1987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9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至1990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萧萐父先生。1992年8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文学院院长(2000-2003)、哲学学院院长(2003-2007)、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2005-200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六届,2003-2014)、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两届,2001-2013),长期担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人文学部召集人。现为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哲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2009- )、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2007-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第五至八届,1999-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2005- )、国际儒学联合会(ICA)理事暨学术委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 )、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2014)等。曾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我国台湾大学的高访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我国台湾政治大学的客座教授。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讲学。曾到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鲁汶大学等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995 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3年),教育部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1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湖北省政府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一等奖(2013年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以及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1年)、“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发的“国学研究成果奖”(2014年)等。2008至2012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所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系列,于2012年进入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与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演讲。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哲学史》、《儒学与儒学史新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以上独著),《诸子学志》、《梁漱溟哲学思想》、《钱穆评传》、《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以上合著)等,与冯达文共同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儒家文化研究》辑刊等。主讲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国学通论、《四书》导读、《老子》《庄子》导读、中国文化、儒家哲学专题研究、哲学史方法论、《礼记》会读等。
郭齐勇
郭齐勇,男,汉族,武汉市人,1947年生。1966年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至1970年在天门县杨场公社金星一大队四小队插队当知青,1970年至1978年在湖北省化工厂动力分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提前毕业,于1981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1984年12月毕业留校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1987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9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至1990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萧萐父先生。1992年8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文学院院长(2000-2003)、哲学学院院长(2003-2007)、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2005-200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六届,2003-2014)、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两届,2001-2013),长期担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人文学部召集人。现为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哲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2009- )、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2007-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第五至八届,1999-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2005- )、国际儒学联合会(ICA)理事暨学术委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 )、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2014)等。曾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我国台湾大学的高访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我国台湾政治大学的客座教授。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讲学。曾到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鲁汶大学等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995 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3年),教育部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1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湖北省政府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一等奖(2013年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以及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1年)、“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发的“国学研究成果奖”(2014年)等。2008至2012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所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系列,于2012年进入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与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演讲。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哲学史》、《儒学与儒学史新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以上独著),《诸子学志》、《梁漱溟哲学思想》、《钱穆评传》、《传统氤氲与现代转型》(以上合著)等,与冯达文共同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儒家文化研究》辑刊等。主讲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国学通论、《四书》导读、《老子》《庄子》导读、中国文化、儒家哲学专题研究、哲学史方法论、《礼记》会读等。
论文
- 萧萐父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精神遗产
- 中国哲学的自信与使命担当
- 郭齐勇 陈乔见: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 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
-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 从小康到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礼记·礼运》为中心的讨论
- 崔涛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探讨
- 廖晓炜 改革开放40年儒学研究
- 论中国哲学智慧
- 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 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
- 王阳明的生命关怀与生态智慧
- 正确理解孟子论舜的两章——兼谈王守仁、李贽、王夫之的相关评论
- 论文化自信
- 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
- 国学与文化软实力
- 弘扬书院精神,提升书院品质
- 立足“返本开新” 关注生活世界
- 综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兼谈我的开放的儒学观
- 郭齐勇 王晨光: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调适
-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熊十力的人格风范与哲学智慧
-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
- 钱穆《国史大纲》述评
- 牟宗三的形上学体系及其意义
- 牟宗三的“三统并建”说
- 墨学概观
- 理念·教材·师资——略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 《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
-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
- 怀念刘述先先生——兼论刘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 大陆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
- 《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
- 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与马一浮
- 牟宗三先生“三统并建”说及其现代意义*——以“开出民主政治”说为中心
- 《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
- 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
- 郭齐勇 肖雄: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具体建构——近年来中国哲学史前沿问题研究
- 郭齐勇 肖时钧:也谈《论语》“父子互隐”章——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
-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
-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 张志强 也谈“亲亲相隐”与“而任”——与梁涛先生商榷
- 民间儒学的新开展
- 郭齐勇 周晓明等:“新批判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 五四的被人忽略的另一个传统: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 郭齐勇、陈乔见: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 近50年出土简帛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 略谈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趋向
- 史慧欲承章氏学、诗魂难扫璱人愁
- 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
- 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
- 《老子》《庄子》“道”论发微
- 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
-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 秦平、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
- 关于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的思考
- 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 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的意义
-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 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
- 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意蕴
-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 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
- 儒家的公平正义论
- 现代性与传统的思考
时评
随笔
- 我是中国文化讲习班的首届学员——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 忆恩师萧萐父:中国文化如何走出西方中心主义
- 胡承诺的实学
- 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 亦师亦友半生缘——怀念冯天瑜先生
- 怀念星云大师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郭齐勇 杜永宽:读《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赵匡胤》
- “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熊十力的人格风范与哲学智慧
- 《恭读〈朱子读书法〉》读后
- 中国文化“两创”的智慧
- 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 黄钊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 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涯
- 恭贺冯天瑜先生八秩华诞
- 怀念李泽厚先生——一位同时开启两道闸门的思想巨匠
- 身体与病痛——庚子年重症历险记
- 对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一种新理解
- 郭齐勇 王晨光:论中国文化精神
- 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
- 船山哲学的现代意义
- 德业双修、言行相掩——忆萧萐父先生
- “睹物思人、手泽犹温”——感念萧萐父老师的教诲
- 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 昌明国故 融会新知
- “特立独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 国学经典传递的治世智慧
- “生命的学问”与“学问的生命”——杨祖陶先生周年祭
- 试谈儒学的创造性转化(论纲)
- 论儒学及其现代意义
-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贡献
- 尽伦尽职 问心无愧——怀念汤一介先生
- 守行蓄德光前裕后——汤一介的人与书
- 续佛慧命的菩萨——净慧长老周年祭
- “仁”“义”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 增加儒家经典教学
- 特立独行的怪杰——熊十力
- 怀念张岱年先生
- 作为思想家与知识分子的萧萐父先生
演讲
- 以儒家智慧应对现代危机
- 以儒家智慧超克现代弊病与危机
- 近5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涌现的新议题和新贡献
- 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的生死观
- 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特点
- 郭齐勇主题演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 儒家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 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与马一浮
- 王阳明的坎坷人生与思想智慧
- 仁者爱人与义以为上
-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伦理与法理之反思
- 谈生命与死亡的智慧
- 论国学教育——在第三届全国国学院院长会议上的主题发言
-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反思
- 评何谓普世谁之价值
- 郭齐勇先生国图讲座:五四的被人忽略的另一个传统
-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 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 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以“亲亲互隐”为视角
-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
- “亲亲相隐”
-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
- 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
读书
- 倪培民教授《儒家功夫哲学论》读后
- 析字句义理 求正本清源——《论语新诠》读后
- 郭齐勇 李健君:阐旧邦以辅新命——读《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
- 中华文化“两创”工作的新收获——评《德本体——德道论》
-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自序
- 朱高正先生《传习录通解》序
- 国学经典丛书总序
- 沈清松《科技、人文与文化发展》序
- 书房·课堂·路上——2013年的读书生活
- 让国学经典进中小学课堂——“国学基本教材”总序
-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序言
- 书·书房·读书
- 萧公文选序
- 郭齐勇;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 四书学的过去与未来——序新版《四书章句集注》
- 游神淡泊 冲和闲静
-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 《儒家伦理争鸣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