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这一波的国学热与书院热持续了十多年,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是由民间推动的。社会各界的老百姓,包括商界人士,急切希望自己与子女了解他们在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未曾学到的本国本土的文化,于是各种国学培训与讲座应运而生,热度有增无已。此种需求也波及到政界。
一、书院的兴起及其利弊
国学热在今天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书院热,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有人估计,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万所书院,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正如我们对国学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一样,我们也对书院热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评。
传统的书院,包括嵩阳书院等最有名的书院在内,60多年来只是文博机构,成为文物,或博物馆或旅游景点,不再具有古代书院的职能。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是岳麓书院,该院得天时、地利、人和,结合传统与现代,使千年书院获得新生。该院不仅把旅游与文博事业做好(除老文庙、老书院修旧如旧,成为著名博物馆外,近年又新建了专门的书院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该院又是现代化大学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有了现代大学的结构与功能,从事正规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事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学术。现代大学建制固然对书院有一些束缚,但岳麓书院今天的兴旺发达,仍获益于这一体制、机制,同时它又有相对独立性,在体制内办一些体制外的属于老书院的文化事业。尤其是该院得到政府、佛教团体及现代媒体的支持,使这所千年学府真正活了起来!该院开办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文化学术活动,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岳麓书院的经验对各家老书院来说,不可复制,但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肖永明教授等院长把书院办得如此有声有色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老书院、老文庙不能只躲在文物局下吃皇粮,无所用心,而应努力重新恢复一定的教育、培训与传承文化的职能,至少可以与附近的大学中学联合办一些讲学、培训活动,使书院有人气,活起来,尽可能对周边的乡村或城市小区做一些国学普及工作。
地处曲阜的中国孔子研究院、地处贵阳的孔学堂是现代官办的文化机构,尚不属于书院,但多少带有一点书院的色彩。我与这两个机构都有密切联系,很看好以孔子命名的这一北一南,一院一堂,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发挥书院的精神与功能。他们也努力与学界相结合。厦门筼筜书院是厦门市政府指导下办的,该院与学界与厦大国学院紧密联系,独立办了闻名全国的系列讲座、高端论坛及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活动,因地利与传统,又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人文学者联络的纽带。筼筜书院所以办得十分成功,与前述岳麓书院一样,与主办团队的热情、懂行、敬业、开拓有关。最近,湖北省与武汉市修复重建了历史上有名的新洲问津书院。该书院过去是庙学合一的机构,目前拟连手武汉大学国学院开展文化活动。
今天的书院,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者办、民办,或官学商或官学或商学或民学合办等多种。汤一介、王守常教授的中国文化书院是学者办的典型。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是官学合办的两种不同的典型。我推崇的学者办的书院是牟钟鉴、王殿卿、颜炳罡、赵法生等在孔子的诞生地泗水县办的尼山圣源书院,该院努力培训青年学人,尤其在当地推动乡村儒学,颇有成效。我推崇的商办、民办的书院是河南省建业集团办的本源小区书院,在郑州市天明路楼盘内成功地办了一家,并在各地推广。该书院在小区办人文学堂、少年国学院、图书馆与义工中心,活动有声有色,且讲实效。有的一家几代人一块儿在此接受教育,而且非本小区的居民也可参与。该书院还培养推广国学的义工,主要对象是在读的大学生。他们让国学走进小区的经验,值得推广。
今天的民间书院应如何办?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端正目的,端正办学理念,不能以赚钱敛财为目的。我们还是要从传统书院吸收精神营养。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朱子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大家耳熟能详,其中规定了学院的目标和学生的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它要求学生明白义理,并落实到身心修养上来,按学、问、思、辨、行的次第,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最终实践笃行。
现在的书院职能各异,可以结合实际订立学规。经心书院是一代名臣张之洞于1869年创办的,原址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其旨归为:“以治心者治经而经正,以治经者治心而心正。”张之洞强调经世致用,故一时间,名儒宿士投身其中,而书院肄业诸生或才识出众,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亦学有所成,造福社会,不辱使命。
经心书院2015年在武昌东湖复办,是湖北、武汉若干企业家发心办的公益性的文化传承与培训机构。在学术文化上,该书院依托于武汉大学国学院,我忝为该书院名誉山长。我对这一书院提出了学规:
以行己有耻、修身立德、知行合一为宗旨;
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生的指南;
以孝亲、守礼、笃学、敏行为条目(步骤):孝亲----爱父母;守礼----懂规矩;笃学----读经典;敏行----做公益。
座右铭:“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书院运行一定要在这些义理的指导下进行。总体上是要贯彻孔孟仁义之道,提升办院者与学员的人文道德素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经心书院将成为儒商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既然是书院,不是会所,不是游乐场,那就应以读书讲学为中心。书院是潜沉读书之地。
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兴起,令人欣慰,这是恢复民间活力的初步。但目前最让人担忧的也是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这些书院也分几种情况:从目的来说,有的是以盈利敛财为目的,有的是以公益为目的;从对象来说,有的是成年人(如企业家、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办讲座、搞培训为主,有的对象则是儿童与青少年,搞课外教育或全天候教育。
由于什么人都可以办书院,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书院办得越来越滥。现代中国大陆的管理,常常是“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循环。由谁来管?谁有权力管?怎么管?由官方教育部门把书院管起来也会有问题,同时也不胜其管。
现代书院的兴起本来就是国民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自发需求的产物,本来就是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的产物。对官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也分两种,一种是对其不系统讲中国的国学、传统文化的不满,急需补充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另一种是对现行体制内的办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全面逆反,特别是客观上一些孩子跟不上压力很大的应试教育。针对以上两种不满,应运而生出两类书院,即有的只是课外教育,是课余补充,读一点经典,教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而有的则变成对孩子们的全天候教育。这后一种书院也有办得好的,强调全面性教育的,但不多。更多的则大有问题,令人担忧。
二、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趁着年轻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蒙学读物与《四书》等,义理以后可以慢慢领悟。我们一直希望能有多一些的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成必修课,有系统性,至少能让《四书》进教材。我们希望能多一些国文课,让中小学生能接受到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推动儿童诵读经典,但是发现目前有的国学培训机构或书院只是让孩子们、青少年背诵经典,也大有问题。背诵不能无度。有人把背诵作为学习国学的唯一形式,让孩子乃至青年越学越蠢。只强调背经典,完全在误人子弟。背那多有什么用?没有必要。根本上我们要寓教于乐,要有一些办法让青少年去乐学,同时学国学不是背书就够了,是要让青少年通过接触经典,学会分析与思考问题,提升理解能力与理性能力,特别是要做一个好人,有良知有道德的人。而且一定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文明,不能脱离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要全面打好数理化的基础,不能偏废。我们呼吁不能废了孩子们。我曾接待过一些地方上来的人,我了解有人打着国学学校旗号,他们办国学学校或书院是为了敛财,而且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有些家长做生意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交给他们,在封闭的学校学习所谓国学。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总是劝他们宁可少赚钱、不赚钱,也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进体制内的中小学。但有的孩子赶不上体制内学校的步伐了,很遗憾。我建议学习广东罗定市喜耀粤西学校,该校有理念,有方法。这是按香港学者霍韬晦先生的理念与方法办学的,他们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心读经典与英语,有爱心有创意与动手能力,把正面的做人的道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学生,让学生从小培养好的性情,有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潜力。云浮市、罗定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所属各小学推广喜耀粤西学校的经验。这是正面的经验。
现在大陆各中小学都亟待开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目前还不能进入必修课,只是选修课。现在各路诸侯都在编各种传统文化的读本(是读本而不是教材,即证明还不能进入中小学正规教育,只是课外读本)。另一方面,中小学又急需教传统文化的师资。
三、大学的国学院与国学学科
目前大陆各大学有了一些国学院,可以培养师资及国学传承的人才。为什么我们要在大陆的各大学办国学院、设置国学学科?因为大陆各大学的中文系与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及师范大学的国文系)不同,根本上不读经史。我们再不这么做,将来就没有读懂古书的人。
数十年来,大陆现代高等教育将中国传统学术分割,分别纳入文、史、哲、艺等学科,以至于今日,能够用融通整合的眼光理解和诠释中国经典者愈乏其人。例如儒家五经,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经典,但是数十年来,仅成为文史哲专业研究的语料和史料,六艺之古学遂告式微,或许终将泯灭不传。再如,即便在当下条件优特、以科系为畛域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学生也不再认真通读《诗经》,而且坚定地以为,三礼、《春秋》经传绝不属中文院系应该处理的范围;历史系学生也少有系统精读三礼、《春秋》《尚书》者,同时他们一般认为《诗经》是文学书;哲学专业学生则翻翻《周易》,并认为《诗》《书》、三礼、《春秋》不属于其专业内容,绝不寓目焉。而中国古代围绕着儒家经典所展开的内容丰富庞大的小学、经学学术,其考据方法和义理展开,普通文史哲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毫无了解和涉猎。因此创立“国学”学科,重新恢复中国古典学术的合理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出能融通、深刻和准确理解中国经典的人才。职是之故,我们才发心办国学班、国学院,培养能读古书及文史哲兼通的人才。
2001年,我在敝校武汉大学开设“国学本科试验班”并坚持至今。10多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院。2012年,敝院与人民大学国学院等联合发起“全国高校国学院长高层论坛(联席会议)”,首届会议在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当时参加的大约有20余家国学机构,其后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又连续举办了3届。每届参与会议的机构都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全国大学内的国学机构已经有五十余家。但是,在国学机构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显示出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多两少。
其一是虚体多,实体少。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国学院是机构健全、教学科研并重的实体学院,其余多为挂靠性机构。其二是研究机构多,教学与人才培养机构少。五十多所国学机构中,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设立国学本科专业,人大、武大等自主设立了国学硕、博士培养体系。还有少数学校在国学研究机构招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一方面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国学院学生的招生与就业都面临困难。导致这一现状的瓶颈就是国学没有户口,即没有纳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没有名目与代码。而中国各大学的招生、就业与学术研究都以此目录为据。2015年5月出席在敝校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大学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的专家们再次强调国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由国家层面设立“国学”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中国古典学术向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分野和基本面目,以考据、义理、辞章、经世为一体之多面,颇有异于西方体系主导下的大学教育学科体系。
学者们认为,即便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研究,也都可以独立于文、史、哲、艺之外与之并立不悖,成为西方人文学术和大学教育体制内重要的支脉。中国现代的国学教学与研究,颇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领域。在西方,神学、古典学、东方学、汉学等综合交叉性学科各自的整体性得到了尊重。由此可见,即便从当代西方学术体系的视角,“国学”学科也有其设立的合理性。
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学”学科的倡立,并非要替代现行的文、史、哲、艺等学科,“国学”学术的视野和方法,主要是加强古典语文学(小学)与基本文献的训练,遵从中国古典学术的眼光和进路,例如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基本格局,考据、义理、辞章融会的学问路子,由小学而入经学、由经学而入于史、子之学、理学与文章之学的路向等等,它是对当下按照西学格局而设的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有益的补充。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学术的精义,全面理解中国智慧,以开放心态与当代全球视野与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积极对话,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精神家园的建设。
(原载台湾《国文天地》2016年2月第31卷第9期,总第369期,第37—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