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至200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著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批判》《中国信访制度批判》《底层政治:对话和演讲》《底层立场》《父亲的江湖》等。
下载爱思想APP,推送实时更新
于建嵘
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至200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著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批判》《中国信访制度批判》《底层政治:对话和演讲》《底层立场》《父亲的江湖》等。
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诉求与社会稳定研究
- 机会治理: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
-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
- 要让农村宅基地流转起来
- 于建嵘 石凤友: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
-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以2012年重大群体性事件为例
- 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合法化研究
-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于建嵘 魏汝久 郭道晖等: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与法治建设
- 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和出路
- 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
- 必由之路--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纲要
- 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路向
-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于建嵘 李人庆: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践与政策建议
- 县政运作的权力悖论及其改革探索
- 社会冲突与刚性稳定——对近期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
- 村民自治的价值和困境
- 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治理方式变迁
- 压力维稳的政治学分析——中国社会刚性稳定的运行机制
- 稳定系于落实宪法
-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 不同的农民工有不同的政治
- 中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和出路——共治威权与法治威权
- 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
-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 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 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 于建嵘 李连江:县政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
-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 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
- 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
-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
- 清代与民国保甲体制的比较
- 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 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
- 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
-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三)
-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二)
-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一)
- 在农民反抗的背后——湖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 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 村组干部话说“三农问题”
- 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
- 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 乡村自治: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
- 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
- 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
- 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对湘南40个“失控村”的调查
- 失范的契约:形式民主下的枷锁
- 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岳村与南村的比较
时评
- 中国当前三类不良社会风气
- 我为什么主张废除信访制度?
-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态势和特征
- 警惕中国民众政治心态的两极化
-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 官员“权力傲慢病”本质及其危害
- 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 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
- 面对变革,他们的态度——于建嵘与《南风窗》对话
- 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路径
- 李炜光 秦晖 于建嵘 李成才:财税改革与经济繁荣
- 寻找突破——基层人大制度改革实验
- 不应过度约束媒体官微
- 新型城镇化——从权力驱动走向权利主导
- 户籍制度改革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 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存废之争
- 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最大陷阱
- 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
- 稳定压倒了什么?
- 于建嵘 单光鼐等:群体性事件呈现许多新特征
- 国际先驱导报:从“一片骂声”中听取民间智慧
- 社会转型首先应解决社会不公
- 破解“政绩共同体”的行为逻辑
- 如何实现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的转变
- 稳定压倒一切,却压不倒腐败,压不倒违法拆迁
- 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
- 公民郭德纲的法定权利哪里去了?
- 中国工人现况分析
- 工会异地维权折射的困境
- 精英主义束缚底层政治
- 专职人大代表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
- 人大代表专职化是基层政治发展的方向
- 专职人大代表改革值得期待
- 职工没有罢工权就没有尊严
- 劳资博弈并不影响社会稳定
- 以规则建设化解社会戾气
- 中国阶层分裂源于模化的排斥性体制
- 司法改革是治理“民告官”案上访难题的基础
- 我为何主张尽快废除劳动教修养制度
- 为中国深层次矛盾解套
- 地方政治家的改革困境和出路
- 反社会人格,最恐怖的发泄
- 除了宪法,我们还有什么?
- 公民参与是社会稳定的缓冲器
- 让宪法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 唐福珍们会后悔自焚吗?
- 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
- 信访问责的制度反思
- 当煮锄吃土成为弱者的武器
- 谁能保护唐福珍们
- 一个民族的真正软实力
- 不要因李庄案而妖魔化律师制度
- 寻找民意的底线
- 政府的就业年龄歧视,理应检讨在先
- 妖魔化律师制度不是正确的态度
- 农民:三十年的得与失
- 城乡同等选举权是一项宪法原则
- “民富国强”时代的政府责任
- 于建嵘 田成有:司法改革的问题与出路原题: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 和谐社会的“抱怨”有理
- 人大代表,能否城乡同比例选举?
- 警惕信访制度进一步异化
- 建立县级改革试验区的设想
- 有一种“抽象愤怒”
- 寻找为新闻立法的张宗厚先生
- 工会不改革,全总的通知只能叫自慰
- 尽职尽责之前政府应少谈人道关怀
- 与民争利的出租车新政可以休矣
- 吉林国资委在通钢血案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 劳资和谐需要制度建设
- 化解泄愤事件根本在恢复民众对基层党政信心
- 公盟的困境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 政治问责需要放权和赋权
- 县域治理的瓶颈如何突破?
- “省管县”难破县政困境
- 如果王荣代市长能为农民工做些实事就好了
- 网络时代需要有更高的执政能力
- 花钱买不来稳定
- 实行村民自治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
- 大学“信访专业”应研究啥
- 国家信访局官员常驻省市不值得期待
- 村级非法选举是利益和制度的博弈
- 警惕信访制度的进一步异化
- 当纪委成为了股东,我们还可以信赖什么?
- “减副”须先减负且要依法
- 社区自治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方向
- 支苗们是如何为孙东东辩护的?
- 王帅案中谁更应道歉
- 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进行风险教育
- 总理亲自接访又如何?
- 精神病学专家孙教授的拍脑袋学术
- 群体暴力袭警案何以频频发生
- 不能用所谓的“社会敌意事件”来误导社会
- 村民变股民需要系统的制度设计
- 失业农民工无法生存就得自己承受?
- 是什么逼得我们在自己的房里暂住?
- 剥夺穷人生存权就会同归于尽
-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 如何破除山西省长们的宿命
- 超越“省管县”,县政自治才是治本策
- 对一封来信的两点回答
- 侵犯信访公民合法权利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 治乱与治吏
- 土地流转要遵循自愿有偿原则
- 如何走出施政和维权的暴力困境?
- 改革与法治及解释权
- 谁在承受截访的成本?
- 再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反思
- 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
- 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 于都事件——共产党县级政权第一个集体腐败案
- “全民低保”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 让劳动者有能力保护自己
- 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 农民土地维权抗争的调查
-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 启蒙与知识精英的话语霸权——来自田野的思考
- 三农问题的关键何在?
- 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 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
随笔
演讲
- 移民城市的文化困境
- 精英移民与地域族群成为城市文化发展和冲突的双刃剑
- 寻找重构中国政治的力量:信息技术与民众抗议行为
- 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 村民自治与共治
- 中国民众为何抱怨?——2009年8月14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 让一个和谐的中国走向世界
- 信访制度改革需要新思维
- 刚性稳定:中国社会形势的一个解释框架
- 当前中国能避免社会大动荡吗?
- 当前的社会冲突与制度变革
- 为基督教家庭教会脱敏
- 解读和谐社会 问题和对策
- 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我的梦想
- 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 解决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 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 2006年4月3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 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
-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秩序重建
- 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 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
- 终结革命:背弃承诺抑或重构价值——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 中国农村的政治危机:表现、根源和对策
小说
访谈
- 户籍改革别止于政府报告
- 别和政府作对
- 苏海南 李实 王小鲁 于建嵘等: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
- 别把公务员当作“官”来做
- 社会“变狠”是今天严峻的问题
- 以权利看待公平——于建嵘对话联合国驻华机构特聘专家及官员
- 知识分子不能忽略个体的命运
- 社会矛盾是再改革动力
- 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关键在于确权到民
- 区分公共治理中政府与公民的边界
- 来自经验的权力
- 于建嵘 裴宜理: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传统
- 仇富和仇官是因不公平 底层百姓看不到前途
- 让乞讨儿童回学校是文明社会基本常识
- 梁鸿 熊培云 贺雪峰 当代中国乡村调查忧思
- 一个人的声音能传多远?
- 基层正在起变化,不能光施压不放权
- 于建嵘 党国英 吴忠民 丁宁宁:“新底层”的现实意义
- 中国家庭教会调查
- 谁在扼杀中国底层知识青年的中国梦
- 于建嵘 杜平:我们最缺的是信仰
- 罢工不是群体性事件
- 社会转型下的绝望
- 于建嵘 魏甫华:不同的农民工有不同的政治
- 于建嵘 裴宜理:中国政治的活力与困境
- 于建嵘 田成有: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路径
- 县政改革:解决社会危机要以空间换时间
- 展江 于建嵘等:石首事件: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
- 别把失业农民工当不稳定因素
- 社会危机治理暨公民社会转型论坛纪要
- 于建嵘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
- 于建嵘对话毛里和子:政治发展:东亚经验和中国特色
- 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向何处去?——与家庭教会人士的对话
-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于建嵘对话裴宜理
- 于建嵘对话蔡永飞:呼唤县级地方立法权
-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于建嵘答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问
- 于建嵘对话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
- 于建嵘对话斯科特:底层政治与社会稳定
- 乡村政治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农民维权重心出现重大变化
未分类文章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