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陕西蓝田人,1960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分别获文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学位。社会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孟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北京四观书院导师,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北京中和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儒教研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走进孔子——孔子的思想体系、价值和命运》、《大学 中庸读本》《孝经读本》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山东教育电视台“孔子大学堂”、陕西电视台“知道中国”主讲嘉宾。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韩星
韩星,陕西蓝田人,1960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分别获文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学位。社会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孟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北京四观书院导师,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顾问,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北京中和书院院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儒学、儒教研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儒学新诠》《走进孔子——孔子的思想体系、价值和命运》、《大学 中庸读本》《孝经读本》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山东教育电视台“孔子大学堂”、陕西电视台“知道中国”主讲嘉宾。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论文
-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视域下的个体
- 张载“和”哲学论纲
- 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的历史起源及启示
-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
- 西化与传统回归,守成与西学引进——胡适、吴宓中西文化观与学术活动的比较
- 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的孔教观
- 儒家的隐者——曹南冥的思想、道路及其意义
- 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 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学思想的变异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 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
- 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
- 港台后新儒家的基本转向之一——记霍韬晦教授及其法住文化
- 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化精义辩析
- 中庸之强——《中庸》“子路问强”章诠解
- 曾子学派的孝本论
- 刘宝才教授的先秦思想文化研究
- 《大学》君子之道论
- 德政合一与布衣教王侯
- 以《论语》为主探讨儒家德行与学问的关系
- 尧舜之道的理论构建
- 齐家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 韩星 张铁诚:中国文化的道统重建——以牟宗三为例
- 韩星 倪超:熊十力:以经学为基础的新儒家哲学建构——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 仁者寿——儒家以德为本,内外交养的养生观
- 论儒家超越性——以孔子为典范的讨论
- 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与法统
- 修身为本,家国天下
- 重建道统,传承学统——道统、学统及其关系
- 段正元思想学说渊源探析
- 上帝归来——段正元的上帝观及其现代意义
- 德礼教刑——《尚书》的治理体系
- 尊师重道立师道——段正元师道说发微
- 回归原典,整合儒道——唐力权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解读
- 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
- 春秋德礼思潮及其人文精神
- 学问·学与问·问学
- 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 儒家学问之道——以《论语》为主的讨论
- 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
- 梁武帝处理三教关系的教训
- 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
- 儒家“三祭”之礼的人文精神
- 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
- 中国式的道德精神
- 董仲舒以经学为基础构建儒学思想体系
- 场有与中道
- 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
- 新国学的内在结构探析——以新经学、新子学为主
- 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
- 荀子的治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韩星 何大海:荀子礼教思想与社会教化
- 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以儒为主,多元整合——对秋风《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一文的商榷
- 寓治于教——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
- 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
- 骊山坑儒谷与秦文化反思
- 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
- 面向工商社会的儒学发展
- 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
- 内圣外王之道与当代新儒学重建
- 儒道与儒教
- 由文武之道到文武之政、文武之教
- 先秦儒家道统意识与批判精神
- 儒家教统:教化、教育与宗教
- 儒家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
- 儒学的社会维度或社会儒学?
- 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
- 社会儒学的逻辑展开与现代转型
- 仁道——人权理论的价值基础
- 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
- 汉代经学与“五常”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韩星 韩晓圣:和而不同:全球多元文明和平共处之道
- 韩星 杜晓宇:和而不同——香港六大宗教和谐共处之道
- “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 华夏文明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
- “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 回儒——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 魂归祠堂,慎终追远
- 近代以来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局限性
- 韩星 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 国学·大学·德育
- 更化与整合——董仲舒的治道思想
- 帝尧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 当前国学研究与传播的几点思考
- 当前殡葬改革的问题与思考(提要)
-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
-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 《群书治要》的治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论语》的为政之道
- 《韩诗外传》的治理之道
- 儒家“三祭之礼”的人文精神及其与基督教的会通
-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
- 礼教——社会儒学的实践途径
- 中国的乡贤文化析论
- 国学概念及其演变
- 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
- 论大陆儒教派的学术理路
-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
- 反专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