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儒家生命共同体意识与生命关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8 次 更新时间:2022-05-09 10:14

进入专题: 儒家   生命共同体  

韩星 (进入专栏)  


中国文化从上古就逐渐形成了天地人三才观念,后来经儒家继承并不断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观,认为人类与天地及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即生命共同体意识。

中国上古一些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就有生命共同体意识。三国时期的徐整在《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是他的生命诞生了天地,形成了宇宙,然后他自己化成了天地之间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田土、金石、珠玉、草木,以及人类。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宇宙观,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人体小宇宙,天地大人体”。

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是以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方式表达的。董仲舒论天地人一体云:“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意即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共生共养、和谐一体的生命系统。

张载《西铭》以天父地母论三才一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正蒙· 乾称》)张载继承《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的说法,将天地视作父母,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阻隔全面破除,对天地人一体的境界作了形象的论述:乾、坤就是天地,人与天地万物同处于一个无限的生命链条和整体之中,在天地乾坤之德的创生中同生共长,浑然无别。这样,塞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即形成人之形体,而主宰天地之常理,即为人之本性。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也如朋友同侪,彼此血肉相连,痛痒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程颐说:“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以道贯通天地人,即认为三者在道上是通而为一的。二程还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医学上通常说人的手足麻木不仁,意思就是指手足与己无干。人得了痿痹病,就表现为手足麻木不仁,觉得手足与自己没有关系。反之,仁爱则是指手足与己相干而为一体。具有仁爱之德的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与此非常相似,凡有“仁”德天性的人都能与天地万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密切相关而为一体,能够体现仁爱的人能够与天地万物感通,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有生命力的整体,把天地万物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故能爱人爱物,如同爱己。

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 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大学问》)在王阳明看来,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乃是出于“其心之仁”的显现,全然无私利计较之意。而这个仁心,人人固有,只是小人因躯壳的自我限定,蔽于私欲,不能时时呈现仁心的感通的作用,所以有物我之分,而无一体之感。虽然如此,但当仁心一旦真实呈现时,感通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故见孺子入井,恻隐之心自然流露,思以救之,不救则心不安。由此而言,恻隐之心已与孺子相感通,成为一体,孺子之伤痛即我之伤痛。同样,人见鸟兽、草木与瓦石不得其生、不得其所,也会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也就是说,人通过这些感应活动,与鸟兽、草木、瓦石成为一体。

这样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就使得儒家特别重视生命关怀。这种生命关怀是以仁爱的途径,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展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在践行上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要具备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儒家认为这是根植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内在形成的品质,是人道德行为的发端。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自爱。自爱包含了对自己身体的爱惜,强调仁爱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但不是以自爱为中心)不断扩展。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子道》篇借颜渊之口提出了“仁者自爱” 的观点。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意思是: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几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也常常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一个人如不自爱,又何来他人爱己的需求呢?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爱人,没有注意到自爱。没有自爱作为基础,爱人也是悬空的。

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善于事奉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还有什么仁爱之心呢?所以,孝道乃为道德伦理的根本与基础。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爱他人,因此,孝悌为仁爱之根本。

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孔子又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学而》)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敬爱自己的父母,也要敬爱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爱局限在狭隘的空间,不要太自私。《弟子规》把这一宝贵思想发挥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说,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第五,爱万物。儒家还把仁爱之心推向天地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尚书·武成》反对“暴殄天物”,孔子虽然没有把“仁爱”推及物的明确论述,但他对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怜悯之情。《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钓鱼用鱼竿而不用网捕,射鸟不射巢中的鸟。这就充分体现了孔子爱物及取物有节的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道德观,主张推人及物,在爱人的基础上,将爱心进一步向外推展,将仁爱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自然联结为一体。

这五个层次是在承认亲疏远近差别的前提下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推衍的,形成了爱的连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让人与人之间彼此隔离,家成为被隔离的最小单元,成为我们的“避难所”。中国人重视家庭,家庭的亲情之爱,使人们避免了过度焦虑和恐慌,也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爱和伦理关系。

但很多人并没有只是躲在家里过自己的日子,有很多最美逆行者,他们在危难关头选择了告别温暖的家,告别可爱的家人,冲出小家,勇敢地奔向最需要关爱的同胞。灯光下,那些穿着素白衣服奔跑的白衣天使,一波又一波地在屏幕中频频展现。许多女护士为了抗击病毒,甚至剪掉了自己美丽的长发。他们从早到晚不知疲倦,拯救了一个又一个人,谱写了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命关怀,首先是对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人的关怀,如经济上的帮助、心理上的疏导、情感上的关爱等。其次是对参与抗击疫情医护人员的心理关怀。他们是这场战斗中最承压的接触者,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治疗着大量的确诊病例,目睹着最后一刻的决绝,忍受着常人无法察觉的痛楚,消化着最多最难受的负能量。很多护士甚至出现了轻度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他们做出了很大牺牲,需要得到关心、鼓励。再次,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我们曾经不断呼吁不要漠视武汉人,不要漠视湖北人。现在,我们又要再一次呼吁:不要漠视新冠治愈者,不要对他们避之不及,不要让他们孤立于社会,他们更需要家人的关爱、组织的关心、朋友的安抚。最后,疫情防控需要儒家生命共同体意识,人与人之间更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不要暴殄天物,要关爱自然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生命共同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3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走进孔子》2022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