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现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燕园问学记》、《东亚儒学九论》、《宋明儒学论》、《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陈来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现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燕园问学记》、《东亚儒学九论》、《宋明儒学论》、《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论文
- 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 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 西周的天命信仰
- 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有哪些突出特征?
- 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 熊十力的见体论
- 论朱子学“未发之前气不用事”的思想
- 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重写中国哲学通史
- 百年来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 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
- 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
- 朱子学的时代价值
- 张荫麟、贺麟朱子太极动静说论辩简析
- 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论述的多元范式——以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为例
- 乾道后期道学理论的建构:以朱子及张南轩的太极解义为中心
- 论李泽厚的伦理思想
- 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
- 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 朱子论羞恶
- 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
-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 当我们讲“义”时,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
- 《大学》的作者、文本争论与思想诠释
-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 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 《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 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
- 李泽厚的“两种道德论”述评
- 朱子《太极解义》的成书过程与文本修订
- “儒”的自我理解 ——荀子说儒的意义
- 宋明儒学的“天地之心”论及其意义
- 守望传统的价值
- 中国宋明儒学研究的方法、视点和趋向
- 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
- 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倾向
- 《冯友兰教育思想研究》序
-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序
-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
- 简论浙学
- 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
- 宋代理学话语的形成
-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
- 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及其意义
- 王船山《正蒙注》的终极关怀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篇》
- 战国时代“儒”的刻画与论说
- 宋明学案 为往圣继绝学
- 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
- 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
- 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
- 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
- 春秋时代的德行论
- 春秋时代的天道观念
- 早期中国文化中经典的成立
- 礼乐文化的解体与转型
时评
随笔
- 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 程颢为何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 贯穿在宇宙论、人性论、知识论、人心论中 ——宋明理学“理”的意义是什么
-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儒学能为现代化提供适当的人文环境
- 王阳明的精神境界
-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文化
-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关于《迂回与进入》
- 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
- 默然而观冯友兰
- 朱子学与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性
- 史家本色是书生
- “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
- 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
- “中国主体 世界眼光”——谈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
- 一份值得信赖的古典学术名刊——写在《文史哲》创刊70周年之际
- “创造性转化”观念的由来和发展
- 荀学与大陆儒学的复兴
- 怀辛公
-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 古代宗教的类型
- 那个时代中国学术的人和事
- 北大哲学门经典系列总序
- 庞朴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议发言
- “万物同体”——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 《论语》为什么以“学而时习之”开篇
- 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 王阳明的“有”与“无”
- 回忆与汤一介先生的交往
- 故人老沈
- 给冯友兰先生当助手琐忆
- 朱子其人其学
- 社科书店的老黄
- “关学”的精神
- 政府应树立“中华民族心灵建设”观念
- 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 从儒家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问题
- 评李泽厚
- 当代的官箴之作——省思录序
-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 涵养培育民族精神
- 我立意以仁本体回应李泽厚的情本体——《仁学本体论》后记
- 世界意义的儒家
- 你的笑容——怀周晋
- 如何看待国学热
- 犹记潇湘细雨时
- 怀念季羡林先生
- 孔子与当代中国
- 痛悼易学哲学研究大师朱伯崑先生
- 岂弟君子教之诲之——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
- 一介书生周一良
演讲
- 儒家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
- 在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在明代朱子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 “儒商”和“儒与商”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
- 在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上的总结
-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
- 读书论世: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
- 儒家思想与“宗教会通”
- 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 乡愁的文化诠释
- 中国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 国家意志对大学教育的总体制约
- 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学
-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
- 《中庸》的地位、影响与历史诠释
-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以“慎独”为中心
- 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
- 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
- 中国世纪与中国价值
- 子部文献的重要性
- 《陈来讲谈录》序
- 悼念方立天先生
-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 百年来儒学的发展和起伏
- 关于民族主义
- 儒家思想传统与公共知识分子——兼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