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8 次 更新时间:2022-12-26 10:07

进入专题: 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来 (进入专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在关联。

第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以赛亚·伯林指出民族主义力量强大,当其与其他意识形态所支持的运动发生矛盾时,民族主义都会胜出。照伯林所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性、地方性是一种欠发达状态非理性的抗争,将会被淘汰。马克思伟大体系的主要弱点即是没有正确说明民族主义的来源、性质及低估了它的作用。伯林很重视共产主义者赫斯,赫斯把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谴责世界主义对人类真实历史差别的抹杀,反对黑格尔在历史性民族和衰败民族之间做的区分,并认为国际主义对民族运动不是消灭,而是团结。伯林以此例意在说明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可以结合,而马克思对民族主义的忽视应改变。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和民族文化对立,而应结合。

第二,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伯林民族主义的主旨是强调文化民族主义的重要。其观点是任何政治体制都必须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或妥协;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理念不能支持文化民族主义。伯林认为促成人类繁荣的关键非政治自由,而是人们在共同文化传统中的成员地位。民族身份对各种社会建制中的个人都有意义,民族情感对各种社会政治团结都很重要,共同文化的认同对一切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持都是必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是各种社会赖以成立和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说伯林这些思想有针对性,则其针对的是当代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要求三大思潮中另外两支承认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所以伯林说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对包含自由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都有意义,这是一般自由主义立场所忽视的。

第三,民族性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民族性立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中国主体性更为突出,立足点和基础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所以新时期各理论的提法都应转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映中国社会的要求、适合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对待儒家文化及其价值,须在思想上以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为中心,明确认识到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三是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要求。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58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