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现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1964年9月生,湖南桃江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检察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多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著有《公共风险论》、《收入分配循环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税收与消费》、《税收与民生》、《科技与经济融合》等。
刘尚希
刘尚希,现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1964年9月生,湖南桃江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检察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多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著有《公共风险论》、《收入分配循环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公共风险视角下的公共财政》、《税收与消费》、《税收与民生》、《科技与经济融合》等。
论文
- 论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底层逻辑
- 刘尚希等: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 刘尚希 李忆朋:国家治理中的财政角色演进与重塑——基于风险社会的观察
- 论风险权衡
- 财政政策如何注入确定性?
- 基于风险逻辑的中国财政学
- 刘尚希 李成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分析
- 用高质量发展来创新机遇
- 刘尚希 赵福昌 孙维:中国财政体制:探索与展望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主题文章——论人民至上的市场经济
- 新分析框架下经济形势研判与金融风险防控
- 构建适应数字文明时代的新财政理论
- 刘尚希等:全面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论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基础
- 风险社会与财政转型
- 我国城镇化对财政体制的“五大挑战”及对策思路
- 刘尚希 樊轶侠:税收与消费:从理论反思到政策优化
- 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态势及其着力点
- 刘尚希 韩凤芹: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
- 论预算理念——微观有绩效不等于宏观有绩效
- 防控公共风险成为财政政策的基本职能
- 财政金融协同的目标应转向公共风险管理
- 构建大国财政,应从转变观念开始
- 基于国家治理的新一轮财政改革
- 中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
时评
- 财政体制改革应转向“分责制”
- 对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部署的若干建议
-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突出“人本逻辑”
- 中国需要一次更广泛的改革
- 重新认识财政的金融功能
- 从风险权衡看债务风险
- 基于国家治理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 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需要四个条件
- 以社保制度的可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确定性
- 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中国需要一次更广泛的改革
- 对财政的另一种认识——风险社会对财政理论的新呼唤
- 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为共同富裕铺路搭桥
- 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重在“安心”
- 当前国内经济从复苏到繁荣的可能选择
- 促就业不能走老路——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 民营企业的未来要靠高质量发展来创造
- 识别和判断风险要以人为本
-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基本手段是法治化
- 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 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
- 找到牵引共同富裕的“牛鼻子”
- 调节收入分配的重心在于调节风险分配
- 财税调节收入分配只具有短期效果
- 走向共同富裕,要突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
- 未来经济的主导形态
- 多元目标下如何实现激励相容
- 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 建设统一大市场,财政体制设计需要新思路
- 思考养老问题始终需要风险思维
- 发展数字经济,不要急着考虑设置“红绿灯”
- 数字经济治理须树立风险整体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
- 顺应“三化”趋势,加快治理转型
- 以创新的精神去应变求变
- 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 人民财政观
- 构建政策协同的生成机制
- 关于共同富裕和再分配关系的一点思考
- 加强数字财政建设 为财政治理现代化赋能
- 促进共同富裕 财政如何发力
- 在新发展阶段摆脱思维惯性与经验主义——推动高质量发展需防范“不确定性叠加”
- 房地产税是小税种,大问题
- 刘尚希 :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
- 没有民营经济,何谈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基于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 共同富裕要实现人的共同发展,缩小群体性消费差距是重中之重
- 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正发生新变化
- 促进共同富裕应全面融入人的现代化过程之中
- 共同富裕的两个维度
- 从存量和流量两个维度来理解共同富裕
- 鼓励灵活就业是促进就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 区域价值是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 以新逻辑新思维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 行为主体活力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 当今财政政策面临的新课题
- 把国有经济的发展定位在“国有资本”上
- 我们的生产、生活成本,应该怎么减?
- “一带一路”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 分配改革主线: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关系
- 对城镇化要有新认识
- 如何做实“民生财政”
- 财政政策需要新思路
- 财政改革四十年的深层逻辑
- 刘尚希 吉富星:公共资源的公共产权不能缺位
- 刘尚希 傅志华 程瑜: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 把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 论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
- 着力发挥高质量发展中现代财政作用
- “宏观审慎”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
- 把握稳进平衡 提高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破除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认识误区
- “大国财政”:作用在扩大 认识要跟上
- 社会化改革要从“长个子”到“长精神”
- 理顺央地财政关系
- 调整财富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
- 稳中求进的关键在稳定预期
- 当前的改革实质是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
- 改革不能“空转”
- 财政新常态: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权衡
- 社会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平等
- 扩大公共消费是改善社会公平的关键
- 刘尚希 韩凤芹:对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仍有模糊认识
- 不宜片面认识积极财政政策
- 下一步改革应着力公共治理体制建设
- 把财政改革放到公共治理的核心位置
- 改革:从二分法思维转向三分法思维
- 进一步转向民生财政
- 用友好型税制激励社会创新
- 2021:财政政策须贯通风险思维
- 这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及以后的重要任务
-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本质与防范
- 更好发挥财会监督的重要作用
- 如何理解疫情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如何更积极有为
- 新的条件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 疫情冲击后的发展风险及其建议
- 用开发性政社合作助推“新基建”
- 管理公共风险,财政政策的新思路
- 财政改革40年:基于公共风险变化的多维观察
- 四十年财政改革的逻辑本质是什么?
- “降成本”关键要加快改革步伐
- “降成本”关键是降低宏观成本
- 建设创新型国家须先破科研事业单位体制
-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 用财税改革撬动治理方式转变
- 从整体和风险角度认识降成本
- 这四大激励到位了,中国税收制度将是创新友好型的!
- 如何理解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
- 营改增能否推动市场化资源配置?
- 结构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四个脱节”
- 结构性改革需要整体观
- 营改增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 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营改增
- 建言财政改革
- 如何把钱花好就是积极财政的着力点
- 刘尚希 赵福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切入点
- 结构性改革是激化发展新动力的关键
- 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 社会改革应作为“十三五”改革重点
- 全面减税能解除经济增长的抑制吗?
- 财政的使命:融合效率与公平
- 重构财政学才能实现财政的伟大使命
- 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三个维度的认识
- 减税与增税的逻辑
- 正确认识“土地财政”
- 深化国资体制改革需系统性重构
- 积极财政也要量力而行
- 从预算报告看财政如何“积极”
- 财税改革化风险任务更重
- 分权治理贵在因地制宜
- 地方税改革关乎国家治理
- 规避资源陷阱的财税改革
- 当前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误区
- 城镇化最大风险是人的对立
- 准确把握财税改革的节奏
- 财税改革“再发力”
- 简政放权背景下的财政改革
- 财政改革与国家治理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 财政改革的新认识、新思路和新举措
- 财政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 刘尚希 赵全厚:正确认识地方政府性债务
- 公共治理体制建设是整体改革的牛鼻子
- 观察分配制度改革的整体视角
- 刘尚希 樊轶侠:当前经济处于结构性收缩
- 刘尚希 樊轶侠: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结构性改革为主
- 共同富裕有赖于社会改革
- 社会身份固化加大收入分配差距
- 民生问题的要义: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演讲
- 以数实融合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
- 正确认识数字经济大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
- 如何“看见”宏观经济风险
- 风险是如何转化为企业成本的?
- 数实融合要有新认识
- 改革是财政货币协同加力的前置条件
- 从长期问题入手,化解短期矛盾,实现我国下半年经济稳增长目标
- 关于空间财政的几点理论思考
- 关于数字经济特性和规律构建的几点认识
- 关于MMT的四个观点
- 要从宏观角度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
- 共同富裕有赖于社会改革
- 扩大消费:从转变认识和体制改革入手
-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内在逻辑发生了变化
- 以公共价值为导向,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 居民储蓄增加未必是好事,会加剧需求规模的收缩
- 社会因素对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
- 高培勇等:1994年财税改革20年
- 整个社会科学思维还停留在牛顿时代
- 城镇化还停留在想象中
- 正确认识省直管县改革的适用范围,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