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用高质量发展来创新机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70 次 更新时间:2023-06-16 22:11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刘尚希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实现更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条件来自开放,保障来自改革。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承认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稳步提高发展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企业层面来说,应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针和宏观趋势,超越“经济人”定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新的价值;从社会层面来说,应认识到数字化作为一种趋势,能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所有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国家也应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将数字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新机遇 数字化

 

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实际上是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新机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理念,即从过去依赖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转向具有内涵和技术支撑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实现未来更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基于这一核心逻辑,2023年两会就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下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战略主动。

一、高质量发展是最大的确定性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不可预料因素、事件和情况不断增多,可以用高度不确定性来概括当前形势的基本特征。例如,近期“硅谷银行”事件引发自媒体的各种解读,一些观点认为这可能是金融危机的开始,另有观点认为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影响有限。我们虽然不能确切预测接下来的演变趋势,但类似这些不可预料事件频繁发生,将导致国内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一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依然不小。虽然从2023年1—4月份数据来看,国内经济整体形势似乎不错,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景气度不高,需求收缩压力较大,供应链冲击风险增大。2023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环比下跌0.47%。全国制造业PMI为49.2,时隔3个月再度跌破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但低基数效应发挥了不小的影响,如果以四年复合增速来看,4月消费的景气度较3月有所回落。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投资增速的上涨,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增速较1—3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二是受内外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国可能面临通缩风险。美国当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而我国经济数据显示,目前PPI、CPI等国内物价指数呈下行趋势,这表明我国可能面临通缩风险。一旦陷入通缩,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实现5.5%的预计增长目标、促进经济整体好转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持有不同观点。有人利用M2衡量疫情三年来中美货币政策,认为中国发行的货币数量较美国多,可能更容易出现通胀。事实上,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通胀,而是通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是当前投资、消费不太景气的重要原因是存量拖累,资产负债表的损伤未得到弥合。资产负债表包括居民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过去三年,疫情反复冲击导致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不少人提前还房贷,正是由于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在缩表而非扩表,这是通缩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理论认为,当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在缩表,即使央行扩表,也可能出现通缩;而当央行在扩表,其他部门在缩表时,也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风险较大,因为国际供应链、疫情、双减政策、双控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影响带来一系列风险,给企业、居民、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了多次冲击。由于资产负债表受损后的弥合在短期内存在难度,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高度不确定性。

要在上述三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构建战略的确定性,就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走好群众路线。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讨论时专门谈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基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讨论会上也作了信息量很大的重要讲话,再次提出民营企业是“自己人”,是我党长期执政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这些话很有含金量,既可以从“两个毫不动摇”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也可以从群众路线来领会,我们从前搞计划经济,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群众是没有自主权的。改革开放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在经济建设中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配置资源、激励群众创造财富。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路线走得非常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改革开放以后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去配置资源、创造财富,这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党长期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让群众去配置资源,走自主创造财富的道路。因此,“两个毫不动摇”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

从群众路线来理解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能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民营企业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且一直都会存在。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还要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就此来说,民营企业是“自己人”,群众路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承认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还有一个理论线索可支撑民企长期发展壮大,即社会财富所有制形态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的使命是夺取政权,同时消灭无产阶级,让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共同富裕就是让所有人都有产,即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就是人人占有生产资料。例如,人人都有一些存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转换成投资,投资变成资本,就转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生产资料。马克思讲的那个时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夺了劳动者的自主权,没有生产资料就没有劳动,没有劳动就无法获得收入。无产者变成了有产者之后,这个问题就完全不一样了。理解马克思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一定要与时俱进,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富起来,而不是还保持无产者状态。

从这点来看,社会财富的所有制形态在发生变化。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放到社会财富所有制形态变化中去理解,民营与国有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所有制形态的区别,但并不决定经济的社会性质。国有制只是马克思设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过渡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占有,其实质是人人占有生产资料,每个人都会因此获得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收入扣除消费以后,剩下的变成储蓄,储蓄转换成投资,就变成了生产资料,形成人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再生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生产资料已经逐步转变为社会占有,纯粹的私有制已经被一点点地扬弃,只不过是通过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形式来实现的。这一理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大约五六千万人,全国劳动力达七亿多,劳动年龄人口有九亿人,让大家富起来必须鼓励大家去闯、去投、去干,所以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通过群众自己去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共同富裕就有了可持续的机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实际上回答了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什么说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这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且持续对抗不确定性的过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构建的最大确定性。高质量发展,其动力来自创新,条件来自开放,保障来自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法宝”。

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高质量是相对的,没有止境。与过去相比,我国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与强国富民的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相比仍不够高。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追求高速度,转向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转段以后,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重要,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在一定速度中不断提升。但高质量的标准是相对的,跟过去比,跟国外比,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竞争力上。竞争力增强,意味着发展质量有提升;竞争力不够强,说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所以竞争力(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横向与国际比较、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竞争力水平仍存在差距,发展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未来发展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我们需要构建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去实现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发展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确定性就会增加,离目标也就更近了。所以,我们要在不确定性世界中赢得未来,唯有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的未来要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来保障

国家层面需要高质量发展,微观主体即企业层面也需要高质量发展来保障。从企业层面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大政方针,也是发展的大趋势。民营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大政方针、顺应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与这个趋势相背离,企业生存都会成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底气,是中国在大变局中保持战略主动的一个抓手。

高质量发展既可从物的角度理解,也可从人的角度理解。从人类文明史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民美好生活的体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依靠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生态环境。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依赖于高质量发展。

从物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理解为科学技术。高技术可能带来高质量,作为前提条件,高质量就实现了有形态的物质基础,而物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最终要落到人力资本积累上来。我们过去讲,“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从去年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来看,人口数量“红利”已经消失,必须依靠人口的质量红利,即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来实现发展。

人的高质量发展既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继续发展的目的。创新需要依靠人,有更高素质的人,创新就有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有了更高素质的人,就会有更多的创新行为;有了更丰厚的物质基础,就能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高质量人的发展又能为更高质量物的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反映出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企业要赢得未来,就要依靠高质量发展来保障。

企业发展的机遇是自己创造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企业未来的机遇,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机遇,就没有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转变一些思想认识和思维模式,重新认识和定义企业。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企业定义来理解高质量发展。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的传统认识是一个“经济人”,是以利润为目标的个体,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也认为企业仅仅是追求利润的。但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要用高质量发展的立体眼光开辟道路、创造机遇,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义。从法律意义上讲,企业通常被视为法人,属于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民事主体;从经济意义上讲,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经济人”;同时,企业也是“社会人”,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人”看作是企业唯一特性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比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就抛弃了传统的将企业假设为“经济人”的理论逻辑,利益相关者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企业周围的环境、职工、供货商和顾客等方方面面,而不应是唯利是图、只考虑自己的传统“经济人”角色。

企业这个概念现在正在被改写。国际上倡导、开展的ESG理念和运动,作为一种新的衡量标准,要求企业披露ESG信息,其中E讲的是环境,S讲的是社会,G讲的是治理,这三者综合衡量的企业,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也可以说,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受到社会的约束将越来越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正在重构。

与此同时,企业家也需要一个重新的自我认识。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对企业有一个新的认识,否则我们将陷入传统的“经济人”逻辑,仅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其他因素。这种纯粹的“经济人”企业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企业应关注其主业,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讲话中所提到的,民营企业家要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这表明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人”的概念。由于经济学领域很多理论分析和模型设计的基本逻辑都是建立在纯粹的“经济人”假设之上,这种假设越来越脱离现实,由此形成的学术观念俨然已经误导了社会。新时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家也需要重新进行定义。把市场、企业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观念和方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更不用说那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经济学理念。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不一定是通过财务指标衡量,比如香港交易所最近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型企业赴港上市。上市规则从看重财务利润转向企业价值,将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就像独角兽企业可能亏损了几年,但风投基金仍纷纷去投,这是为什么?因为风投看的是企业的未来价值。从企业来说,高质量要落在企业价值上,而不是原子化地落在产品和服务上。如果企业有价值了,毫无疑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是有价值的,但反之不一定能成立。企业追求的高质量,应是追求企业价值,其中蕴含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文化品位。企业价值等于“经济价值+公共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附加值,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是企业的基础;公共价值体现为社会价值,包括对员工是否负责,对社会是否负责,对供应商、消费者是否负责,生产的过程是否对社会友好、对环境友好等等。评价企业价值,应抛弃传统的仅从经济价值角度的度量,而是要叠加公共价值。公共价值可能成为经济价值的放大器,使企业价值成倍提升。高价值、高质量等于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上也越来越明显,因为在国际贸易方面不仅要看重企业的产品、更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ESG理念。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创造新价值,共享新价值,是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关键。

三、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重新认识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有如工业化之电力,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数字化拓展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可交易边界,使得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不能交易的资源变得可交易。数字化时代也促使社会财富在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如私家车原本是消费资料,但通过网约车共享平台可以变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界限已经不那么分明了。私家车位和企业的仪器设备,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让更多人、更多企业实现共享,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财富更为充分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数字平台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的存量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数字化实现了虚实融合,提供了很多可以替代简单劳动、重复劳动的工作方式,比如说元宇宙、ChatGPT。工业经济是以实控实,数字经济是以虚控实。

数字化是一种基本趋势,高质量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基本趋势。所有企业都需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发展的底层逻辑。一是数据的所有权呈现相对化、虚拟化特征,数据不能按照传统的所有权概念谈确权,按照传统的思维解决数据的所有权确权问题是走不通、做不到的。现在的竞争是平台生态之间的竞争替代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跨代的竞争、换道的竞争,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是一个概念。二是消费者参与生产过程。行为数据、个人偏好成为生产要素并创造价值。过去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两者是分离的,现在开始一体化了。三是供需匹配的即时性。在数字化虚拟时空中,供需可以跨越物理时空,实现即时匹配。四是数据开放是新的基本规则。企业之间、政府之间、国家之间的数据开放,成为未来开放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新挑战。如何占领人类虚拟空间开放的制高点,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赛道。

数字化是民族复兴的机遇,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数字化类似于过去的工业化,一些国家抓住了工业化机遇,自然就走在了前头,中国的工业化滞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发展落后了。数字化的一个特性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抓住了数字化机遇,可能就会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如果没抓住,这个机会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如果说工业化还有“补课”的机会,那么数字化连“补课”的机会都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化不能慢慢来,必须有紧迫感。所有企业也要有紧迫感,如果在数字化转型中没有跟上,意味着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大势,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我们就会迎来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 本文系作者2023年3月13日在第二期全国工商联大讲堂“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数据有更新。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7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政科学》2023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