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 樊轶侠:当前经济处于结构性收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1 次 更新时间:2012-12-13 22:18

进入专题: 结构性收缩  

刘尚希 (进入专栏)   樊轶侠  

政策需从总量性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能仅仅以经济增速为依据。当前的宏观经济趋缓下行,其性质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国内外结构调整变化叠加影响导致的“结构性收缩”。

结构性收缩是经济内在力量发挥作用推动结构调整的自然反应,政府政策应顺势而为,从总量性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正常状态。

中国经济处于“结构性收缩”

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经济趋缓,多数人归结为总需求不足,特别是把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外需不足视为重要原因。这种判断忽略了当前的具体情况和深层因素。

要准确判断当前经济趋缓的性质,至少要关注三点:一是当前的经济趋缓是从接近于两位数增长的“高位”开始的,与从“低位”开始的经济下行有质的区别。二是在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的基础上出现的,尤其是实体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附加价值低的行业和产品占比大,而且反映在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国因素与全球因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已经产生了“质变”,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全球环境、全球流动、全球军事、全球政治等等都会对我国产生深度影响,并从我国反射到全球,这不仅仅是一个“外需”的概念所能涵盖的。因此,当前的经济下行如放在全球时空坐标来观察,可看作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结构性调整与我国结构性调整相互影响叠加而产生的一种结构性收缩效应。

为什么说是结构性收缩?从产业结构来观察。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常态,但有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之分。倘若是非市场因素导致某些行业产能长期过剩,则是绝对过剩。产业结构的扭曲,往往是指后面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结构不合理。

在产能绝对过剩情况下,任何刺激政策都会失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的过剩产能往往可以通过全球市场来消化,在全球市场高涨的情况下,绝对过剩的产能往往被掩盖了。一旦全球市场陷入低迷状态,“水落石出”,就会使产能过剩问题暴露出来。我国市场经济现阶段还是政府主导型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政府因素,但后者的作用更显著。而且,作为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我国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原材料市场都是如此。这使我国的产能过剩很容易从相对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而过剩产能的淘汰,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在经济下行时期,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往往会留下“病灶”,使绝对过剩的产能难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彻底淘汰。这样,产能过剩就会在“下一次”变得更加严重。累积到一定程度,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政策,经济增长都会收缩。我国当前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

这次经济危机推动全球结构调整,极有可能引发以数字与信息化产业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提前到来。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产能绝对过剩,而且是“大”而不“强”、升级困难,在国际分工中,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从量上来看,我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跟美国差不多平起平坐了,但附加值却相距甚远。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 .5%,而全球平均水平在35%以上,美国、德国都达到40%以上。我国在自主研发、高端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自主品牌、自主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都十分薄弱。我国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一方面产能绝对过剩,而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却普遍不足。面对这种格局,靠扩大总需求来稳增长显然是难以收到效果的。

从过去的经验看,扩大总需求之路现在已经走不通。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消化过剩产能问题上的两大法宝就是出口推动和以“铁公基”、房地产为重点的投资拉动。然而,经过几轮房地产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推进,特别是2008年以来“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施,要消化当前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过剩产能,这两条老路都已经走不通了。

总之,当前经济下滑是国际国内结构性收缩叠加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回落,实质上则是市场力量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就业视角看中国经济仍属正常状态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出现的结构性收缩,是经济结构从扭曲到合理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如何正确认识这个过程,则是我们面对的新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不足以成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结构性收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趋缓下行,这对习惯于仅以经济增长速度来判断经济形势的传统思维来说,意味着经济形势在变“坏”。

其实,判断经济形势好坏的临界值指标,并不是经济增长率本身,而是就业的状态。只要劳动力趋向充分就业状态,即使经济增长趋缓下行,也说明经济形势良好。就业状态指标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更具有综合性,包含了经济增长、社会状况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比增长曲线变化更全面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趋势,为政府政策选择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就业状态良好,经济形势没有变坏。从我国当前的就业状态看,尽管经济趋缓下行,但就业状态良好,说明当前经济形势没有变坏,宏观调控无须做大的调整。

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就业竞争指数走势变化情况,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紧张程度指标(C IE R )连续3个季度在1以下运行之后,2012年第一季度重新回到1以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94万个,完成全年900万个目标的77%,创下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尽管青壮年劳动力供应下降,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趋缓下行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缺口,但从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劳动力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下行,自然也会使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趋缓下行。这也意味着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支撑过去的那种经济增速。因此,从劳动力的角度观察,经济趋缓下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自然的结果。

劳动力是关键生产要素,也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其就业状态决定了经济增速的上限。就此而论,从就业来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比经济增速本身更具有逻辑的自洽性。

结构性政策需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从就业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正常状态。当前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经济增长趋缓下行,而另一方面就业却在增加,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招工难,主要是因为现实情况发生了不曾有的新变化,即就业状态不同了,不仅劳动力供求关系在逆转,就业能力、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就业区域都已经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不仅如此,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是那些G D P效应明显,而就业效应不明显的行业,因此,从G D P来看增长慢了,但对就业的影响却不大,从而出现了增长下行,而就业并未同时下降。这也说明,这种无失业增加的增长下行,并不值得担忧。

经济增长下行是国内外结构调整叠加影响导致的结构性收缩效应,这也可以看作是经济结构扭曲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经济体自身产生的免疫反应。面对当前的结构性收缩,政府要控制扩张总量的冲动,顺势而为,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结构性政策为主。以工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抓手,有保有压地推进供给端的结构转型升级,把创新、创业作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结构性政策的重心应放在创新、创业上。政府可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创新激励和创新风险分担方面发挥市场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加快强化创新要素的培育,如科研、教育、职业训练、劳动力培训等。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技师、技工、熟练工人等,仅仅靠市场是不够的,政府应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不言而喻的是,实施结构性政策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的相应推进,结构性政策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在“稳中求进”的政策框架下专注于有效增长与就业状态。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要顺势而为,要着力防止走老路,避免政策路径依赖,通过总量放松来追求以“量”取胜,改变过分注重增长速度的倾向。“稳增长”是必要的,其内涵是避免“停车检修”,以使结构调整在相对平稳的轨道上运行,以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坚决防止为增长而牺牲结构调整的倾向。经济发展要从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实现有效增长,唯一的路径是结构转型升级,改变发展方式。因此,稳增长要从促进结构调整的角度着眼,只有与此相符才是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内容,任何偏离结构调整的稳增长都是要不得的。那么,在经济趋缓下行到什么程度才需要“稳增长”呢?关键看就业。只要就业指标在合理区间内,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回落就没有必要草木皆兵。

实行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与有 差 别 的 信 贷 政 策 相 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结构性的,主要从结构方面发力。一是结构性减税,二是支出的结构性调整,瞄准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给予定向支持。面对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回落的压力,结构性减税有打折扣的危险,尤其在地方,已经出 现 了 地 方 税 收 收 入 逆 向 增 长 的 现象,值得关注。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结构性减税与税制完善结合起来,应当尽快推进。

货币政策应重新回到稳健的正确轨道上来,并适时适度回调,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于结构而言,比总量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信贷政策。把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如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差别化的行业贷款政策、差别化的企业贷款政策等,尽可能地使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对中微小企业、农村、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给予特殊的融资政策支持。

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度。在政策取向上,我们长期以来注重“做大”,而忽略“扶小”,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相当艰难。尤其在地方的招商 引 资 , 更 是 关 注 “ 大 ” , 忽 略“小”,在当地的小微企业基本上在政府视野之外。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政府转变对小微企业的认识。

支持创新创业,在政策上不应锦上添花,而是要雪中送炭。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其政策的边际效益通常是最高的。从就业分布来看,小微企业在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是就业的主要吸纳者。小微企业的发展,在我国比在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重要了,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科所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结构性收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8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