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预算报告与以往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往年更注重让数字说话,而今年则适当加大了对财税改革、财政政策解读的力度。”在仔细研读预算报告之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预算报告展现出的一系列“积极”信号,为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期待。
发挥好财政耦合“正能量”
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2014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开局良好。“透过预算报告所述的各项财税体制改革措施与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一年,财政工作的宏观视野扩大,系统性思维增强,发挥出了财政的耦合功能。”在刘尚希看来,这些“正能量”对进一步做好财政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是经济和社会的耦合。近几年来,尤其是去年,在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财政对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随之增强。
二是效率与公平的耦合。2014年各项预算支出中,涉及到促进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长率普遍较高,如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增长了11%、教育支出增长了8.2%、住房保障支出增长了9%等。此外,财政支出在引导和促进创新、支持创业等方面也有所倾斜,为微观经济主体营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可以说,财政既在促进社会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率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预算与政策的耦合。预算收支数字的背后是政策,政策是预算的灵魂,预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政策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预算审查的重心要转向支出与政策。从今年的预算报告看,预算作为资金分配与管理的工具,其内容更充分地反映了政策要点与政策执行,预算与政策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相互融合。
四是改革与管理的耦合。改革是制度构建,而管理是制度运行,深化改革需要同时完善管理。去年财税体制改革进展明显,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试编中期财政规划、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等多方面完成了顶层设计并迅速推开;与此同时,财政管理力度也大为强化,特别是在预算支出的标准化、地方债务甄别与统计、财政业务的流程化、操作性风险的显性化等方面效果非常明显。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也加大了,除涉密信息外,中央财政预决算、中央部门预决算全部公开到功能支出分类最底层的“项”级科目,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公开到了具体项目。
积极财政政策“升级版”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编制好2015年的预算,对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至关重要。刘尚希认为,从2015年的预算安排看,财政将继续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与增效并举。刘尚希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中央定下的宏观政策基调。从今年的预算安排中可以看出,积极财政政策在发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发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力度与效果的结合。
例如,今年,在增加赤字规模的基础上,将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刘尚希认为,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从过去主要考虑如何扩大总需求进一步转向如何创新供给的角度,以新的供给带动需求。这比仅仅从外部扩张需求更具有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其效应更好。
二是预算安排上优化存量和用好增量并行。刘尚希表示,以往财政部门更注重财政资源的增量,将财政安排重点放在增量分配方面。如今,在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盘活财政资源存量。预算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预算报告中还提出,要加快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等。对此,刘尚希表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将财政资源存量与增量直接进行结合的工具,若不编制资产负债表,就不清楚存量到底是什么情况,增量与存量也就没办法去挂钩。因此,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使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绩效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是预算资金使用方式上更注重投入与引导结合。以往强调更多的是财政要扩大投入,现在更强调如何让财政资金产生扩大效应、乘数效应、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等投入公共领域。例如,今年的预算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领域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项目转型中开展PPP示范项目建设,有效释放社会投资潜力。
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