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提倡“制度儒学”的研究路径,即强调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关系。近年来关注儒家天下观念的现代意义的阐发。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保教立国》《儒学小史》。多部著作以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的《政治哲学史》七卷本获2019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王道理想与儒家世界秩序观的建构
- 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
- “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
- 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
- 孔子梦周公和庄周梦蝶
- 重温贺麟先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 从历史和信仰来理解国家和民族:康有为与章太炎的分歧
- “本心”与“民本”——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指向
- 王道与天下
- 天、天命、天道: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理性”和“信仰”
- 儒学史的叙述与建构反思
- 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 干春松 : “感”与人类共识的形成——儒家天下观视野下的“人类理解论”
-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儒家伦理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 康有为与现代中国
- “心之所同然”:戴震的“人性论”与实践解释学
- 教化与感动:儒家与中国美学传统
- 民族、国民与国家——康有为、章太炎关于建立现代国家的分歧
- 高富贵 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 王国维对中国哲学核心范畴的解释尝试
- 儒家的爱与恨——儒家经典与生活世界中的“复仇”
- 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 梁漱溟的“理性”概念与其政治社会理论
- 康有为与现代儒学思潮的关系辨析
- 近代国学“运动”与研究反思
- 民族主义与现代中国的政治秩序
- 王道政治的未来
- 干春松:王道与天下国家——从儒家王道政治重思天下国家观念
- 王道理想的世界主义回归——儒家政治哲学与国际秩序再平衡
- 《战略与管理》:“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北洋政府”研讨
- 李泽厚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
- 从康有为到李泽厚
- 李泽厚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
- 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
- 儒学复兴声浪里的“生活儒学”——评黄玉顺重建儒学的构想
- “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公羊三世说与夷夏观念的冲突与协调①
- 知识和信仰的分途:近代社会变革中儒学的宗教化和知识化的争论
- “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
-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
- 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
- 张申府、张岱年对唯物论哲学的接受和阐发
-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①
- 近代学术视野中的子思研究
- “国”之意象转移——以章太炎、胡适和顾颉刚、傅斯年为主轴[1]
- 潘宇 一个乡绅的心情——以《退想斋日记》为案例(下)
- 潘宇 一个乡绅的心情——以《退想斋日记》为案例(上)
- 皇权、绅权和地方权力的建构——儒家制度化和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 清末新政和儒家体制的崩溃
- 一以贯之和生生不息:儒家的构成和发展
- 近代教育模式的建立和传统儒家传播体系的崩溃
- 儒生的公众形象和自我定位
- 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
- 哲学是什么?
- 1973年的梁漱溟和冯友兰
- 从康有为到陈焕章——从孔教会看儒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 《中庸》与儒家的“天下”观念
- 从方法选择转向问题意识——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一种解读
- 王国维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建构
- 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 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
- “天下体系”,全球化时代的“托古改制”
-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
随笔
访谈
未分类文章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