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从美国戏剧的影响看中国文化

——吴卫民《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12 次 更新时间:2008-10-02 15:07

进入专题: 美国戏剧   中国文化  

孙惠柱 (进入专栏)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着最丰富戏剧遗产的国家,而就演出的总量和影响而言,眼下戏剧的超级大国还要算美国。这两个戏剧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虽不如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那么引人注目,却也是关乎21世纪世界前景的大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先后都跨进了“体验经济”的时代,而戏剧是体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两国的戏剧交流状况可以折射出两国文化的总体乃至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状况。这就是吴卫民这本书的深层意义所在。

记得第一次见到卫民是在2000年复旦大学的一个讲座上,题目好像是关于文明冲突和跨文化交流,并不是戏剧。听众席里有个人提的问题特别专业,多是关于中美戏剧交流的。我一边回答他的问题,一边心里在想,复旦也有如此深入研究戏剧的学者?是中文系还是外文系的?讲座结束后交谈起来,得知他时任复旦校长助理,更是吃惊。但他马上告诉我,他的学术背景是戏剧研究,在美国访学期间搜集了很多材料,准备写一本关于中美戏剧交流的书。几个月后他回到云南艺术学院当了院长,写书的事情我想自然就搁了起来。没想到,他在当了六年院长,把学院办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还实实在在地读完了博士,出色地完成了这本专著《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

中美戏剧交流在圈外人看来也许是个冷门的题目,其实这本书牵涉到现当代中国的许多重要话题,对不少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例如,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说中国的现代话剧肇始于1907年的东京,而卫民列举众多史实证明,话剧的真正影响来自美国的小剧场运动,并不是仅仅催生了文明戏的日本新剧。这个新观点听起来好像并不太复杂,但提出来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学术自信。现代中国进步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留日的职业作家兼革命家——鲁迅、郭沫若、夏衍、田汉是最著名的几位;留美的文化人归来则大多在高校供职,相比之下他们在左翼文化中的政治影响几可忽略不计。留美的洪深虽是中国第一位职业导演,且有为“话剧”定名之大功,却一直在大学当教授为生,算不上文化界的领袖人物;熊佛西是著名戏剧教育家,影响更主要是在教育界;张骏祥也正式留美学过戏剧,但很快就离开戏剧界去搞电影了。英语极好的曹禺曾以中国首席剧作家的身份应邀访问美国,却没有太多好印象,更不愿承认美国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吴卫民站出来发表他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

卫民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澄清一个历史事实,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赞赏美国的影响。恰恰相反,他对中美戏剧交流中的美国一方有很尖锐的批评。他从美国找出不少中国学者前所未闻的第一手史料(早到19世纪中期的英文地方报纸),发现美国人曾将中国人演的戏剧当作排华运动的靶子,在剧场大喊“中国人必须滚蛋!”而后来当美国式戏剧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却多是由中国人演的,公开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欢迎,还就怕学得不到家。两国对对方戏剧的接受显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卫民不胜感慨。胡适等人信奉的“文学进化论”是当时中国文化人如饥似渴学西方的主要理论依据,现在看来显然太陈旧了。卫民以受毛泽东理论影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为主要的理论武器,结合中国国情,对“五四”时期声势浩大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戏剧、一切以欧美为圭臬的倾向提出严厉的批评,而对当时闻一多、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提倡的短命的“国剧运动”给予极大的同情。“国剧运动”没有特别“进步”的政治倾向,一直被视为跟五四精神唱反调,其鼓吹者又没有什么政治、经济资源,只能落得纸上谈兵。卫民在21世纪为80年前的国剧运动“翻案”,是不是看到了我们现在创造新的国剧运动的可能?

中美戏剧交流中好像也有过不少“好日子”。1930年梅兰芳访问美国,取得了任何外国巡演剧团都要羡慕的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里,两国戏剧家的来往日益频繁。但卫民还是从中看出了很多问题。梅兰芳的成功让胡适等人大吃一惊,那么先进的国家怎么会欣赏这么落后的国家的艺术呢?阿瑟·米勒到北京排戏,用中国戏曲的美学来解释他的戏剧,也让我们的演员大吃一惊。卫民为中国戏剧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无知和妄自菲薄深感痛心。问题的关键在文化地位不平等,由此导致了两国文化人对对方的态度也天差地别。这里我还可以补充一个例证,就是那位对戏曲有些研究以至可以使中国演员赧颜的米勒,从北京载誉回到美国之后去各地讲他的中国见闻,说话剧在他的《推销员》之前简直一无所成,完全抹煞了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成就。这位国际笔会的主席真是“以天下为己任”,一心要帮助中国人,但他把自己的“责任”看得也太重了些,对中国的了解又实在太挂一漏万,他就是再好心好意,终久还是个自以为是的西方中心主义者。

那么,中美戏剧的平等交流还有希望吗?事实上,近十多年世界格局的改变让我们看到,希望已经浮现。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使得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底气更足,这样的底气当然也应该反映到文化、戏剧的交流中来。可惜“应该”还不是“现实”。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开放在文化艺术上带来的恰恰是几乎全面的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在一个开放的文化市场上,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化怎样才能吸引住国人的兴趣?我们应该怎样来推进中美戏剧文化的交流?怎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的艺术从交流中得到提高,而不是在交流中迷失自我,变成美国文化的三流拷贝?读一读吴卫民这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进入 孙惠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美国戏剧   中国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15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