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无疑是《水浒传》中最主要人物之一,小说专门用十回篇幅叙述他的故事。金圣叹对武松评价极高,认为他超伦绝群,将他捧为“天人”,称赞他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在金圣叹眼里,武松乃是天下第一人,近乎完美无缺的天人。
的确,武松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人物,在中国民间拥有很多的粉丝。喜欢造神和拜神的人,甚至将武松奉为武神,对他顶礼膜拜。实际上,所谓天神、天人、真人,无一不是人为塑造或吹捧出来的,往往经不起检验的。恰似某些形象工程,看上去气派雄壮或富丽堂皇,其实是银样蜡枪头,稍有风吹草动,便会露出“豆腐渣”的本色。
老实说,被金圣叹捧为第一的天人武松,也是名不副实,经不起检验的。
看官,容我先从武松的行者身份说起。所谓行者,有多层意思,也特指那些修行佛道的出家人。武松成为行者,并没有履行正规的手续和仪式,他是逃亡到张青家,由孙二娘一手策划,利用一个死去头陀的行头而装扮为带发修行的行者。
严格地说,武松不配称为“行者”的。因为,行者有行者的行为规范,至少遵守佛家的五戒。五戒即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上五戒,武松恐怕有一半没有做到。他嗜酒,起初喝酒滋事,差一点闹出命案,不得不投奔柴进处躲避一年多。他好杀,为了给哥哥报仇,他私设公堂,杀死了潘金莲、西门庆;为了报复张都监,他在鸳鸯楼大开杀戒,一口气杀死十五人。尽管武松杀人,具有正当报复或防卫性质,但是报复过度,防卫过当,而且不合法。当然,这些只是武松成为行者之前所为,依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可以既往不咎。
那么,武松装扮为行者之后,是否弃恶向善呢?没有,绝对没有。武松作为“行者”上路,望见草屋里有一个道士搂着一个妇人,就想把那个道士试刀;他拿起石头打门,一个小道童走了出来,质问他何以半夜三更敲门打户;武行者睁怪眼,大喝一声:“先把这鸟童年祭刀!”说犹未了,手起处,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倒在地下。道童的师傅亲近妇人,与道童何干?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无辜小道童杀了。如此草菅人命,哪有一点行者的悲悯,说他丧失人性也不为过分。
或许有人辩解,武松只是一个假冒的行者,不能以行者的标准要求他。其实,佛家的五戒如果稍作修改,改为“不杀人、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和不过量饮酒”,就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作为一个文明人,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或良民,都必须遵守这“五戒”。武松,只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行者,别说做一个合格的行者,就是做一个文明的良民也难。他所穿戴的行者行头,原是一个被孙二娘谋害的头陀(僧人)留下的,可以说是一个罪恶的见证。武松披着这罪恶的外衣,仍然不改暴戾的本性,举起刀就胡乱杀人。
在文明社会,杀人无疑是最不可饶恕的恶行。可是,在金圣叹看来,李逵、武松等人胡砍乱杀,倒是很纯真很爽快的事情。不过,作为文人,金圣叹未曾体验过杀人的快感,倒是品尝了被杀的滋味。1661年秋天,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处以极刑。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不过,这种被杀头的痛快,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惧怕且不愿亲历的。
武松毕竟是伪行者,若用行者标准评判他,未免强人所难。不管怎样,用中国传统价值观来衡量他,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义”。
所谓“仁”,其内涵非常丰富,核心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他人为爱。在此,不妨考察武松在“仁”上表现。从他敬爱哥哥武大郎的表现来看,在孝悌方面绝对没问题,可以打满分;从他与宋江、施恩等朋友效来看,他在对待朋友方面也没有问题,是可以打高分的;从他目无王法及其反对宋江招安等行为看,他在忠于国家方面有问题,是不及格的;从他砍杀道童和血溅鸳鸯楼等事件看,说明他对他人缺乏仁爱之心,这方面是不及格的,甚至可以打负分。
综合分析,武松在“仁”上是不及格的。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他人缺乏仁爱之心,对他人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杀死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人,你就是报复过度了,又何故把一家老小赶尽杀绝?不良道士猥亵妇女,你出面干预算是打抱不平,把小道童杀死,这是什么道理?!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与西方所崇尚的博爱,其实是一脉相通的,是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普世价值。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重新发现人,就是张扬博爱平等的文人精神;其后这种精神渗透到立法和司法当中,构建了文明的法治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人权。可惜,“仁爱”在中国古代只是停留在文本和口头上,既没有深入国民灵魂深处,也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更没有形成文化传统。国民缺乏仁爱精神,就会像李逵、武松那样暴戾恣睢,胡乱杀人;国家缺乏仁爱精神,就会推行无视人权的恶法,稍有得咎,便草菅人命,甚至株连九族。
再看“义”,其内涵也很丰富,主要体现为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行为,如主持正义,伸张正义,仗义执言,行侠仗义,等等。对于江湖好汉,人们往往看他们是否行侠仗义。在此,咱们考察一下武松是非行侠仗义。怒杀西门庆,客观上打击了黑恶势力,其目的和动机却是替为了兄长报仇,算不上行侠仗义;鲁智深为了解救素不相识的弱女子,拳打镇关西,痛打小霸王,才是真正的行侠仗义;假如西门庆没有霸占嫂子,没有毒害哥哥,武松看他有为富不仁行为,出手教训他或将他打死,也算是行侠仗义。醉打蒋门神,为施恩夺回快活林,看上去有锄强扶弱的味道,其实是江湖上黑吃黑;再说施恩格外优待过武松,为他充当打手,动机是知恩图报,还人家人情,谈不上行侠仗义,顶多算讲江湖义气而已。而鲁智深,尽管与林冲只有一面之交,却在林冲危难之际,暗中保护他,可谓义薄云天。
从行侠仗义看,武松是不配得高分的,打及格就算拔高了。如果从正义角度看,恐怕还要给他减分,因为他心里并没有强烈的正义感,只要不伤害到自己,他会容许别人作恶的。大家知道,孙二娘在十字坡开黑店,不是开一般的黑店,而是做宰杀客人出售人肉的勾当。武松路过这家黑店,也遭到了孙二娘暗算,因为有所防范,他并没喝下毒酒,却佯装被麻翻。当孙二娘准备动手的时候,他马上进行还击,将她按倒在地。张青及时赶到,向武松求情,武松便饶了孙二娘。随后,张青夫妇命伙计宰杀鸡鹅,好生招待武松。酒肉管待三天,武松感激张青夫妻厚意,便与张青结拜为兄弟。假如武松真有正义感,不说摧毁这个黑店,至少也要劝阻一番。可是,对于毫无正义感的武松来说,只要事不关己,别管这个黑店怎么祸害别人,都可以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不管善恶好歹,只要人家给我酒肉,就是我的好朋友。
可见,梁山好汉所崇尚的“义”,只是江湖义气,而不是社会正义。像武松这样的好汉,并不能维护和伸张正义,相反,倒容易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成为他们的帮凶。假若武松活在当下,作为执法人员受命去调查某个黑窝,这个黑窝涉嫌制造与销售地沟油、毒牛奶、有害食品或药品;黑窝老板热情接待武松,安排他到大酒店胡吃海喝,再让他洗桑拿,接受小姐全套服务;他肯定觉得黑窝老板够义气,于是两人称兄道弟。以武松的性格,也会乐意为兄弟两肋插刀,尽力帮黑窝老板打马虎眼,敷衍了事。渐渐的,武松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黑窝的保护伞和帮凶。或许,这就是国家设立那么多机构却无法阻止有毒食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社会文化原因。武松的武功尽管是超一流的,但是他颇适宜打老虎,却不大适合打黑除恶,因为黑恶势力都是张青式的江湖好汉,他们与武松趣味投,很容易把武松摆平。
从仁与义方面评估,不说武松不及格,起码有严重缺陷。站在现代人角度,咱们不妨考察武松的IQ和EQ。IQ和EQ,分别为智商和情商,一个关乎智力,一个关乎情感,二者相互关联,很难割裂开来。
说实话,论IQ和EQ,武松也很难打高分。相对而言,他的EQ比IQ更低,直接证据就是没有处理好叔嫂关系,导致兄嫂都落得悲惨结局。武松由于打虎功劳,当上了阳谷县的都头,并遇到了自己的兄长。他在兄长家住了下来,嫂子潘金莲对他悉心照料,并产生了爱慕之情。一个飘雪的冬日,叔嫂在一起烤火喝酒,潘金莲向武松传递了爱意。如果武松EQ高的话,完全可以做出别的选择。
上策,应当是接受潘金莲的感情,自己娶她为妻。毕竟潘金莲当初是出于无奈嫁给武大郎的,两人极不班配,谈不上有感情。武松是高大英俊的帅哥猛男,潘金莲爱上他,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再说兄弟娶嫂子,虽然有点不合礼数,却并非大逆不道,古代帝王娶自己继母、兄嫂弟媳或儿媳做老婆,倒是屡见不鲜的;人家贵为天子都不介意,你一个九品都头在乎什么?再说,武大郎也有自知之明,武松若跟他挑明嫂子移情别恋,他肯定会主动让贤,成全叔嫂两人结缘。若是武松觉得对不住哥哥,可以给他另找一个合适的老婆。这样,既实现 “肥水不落外人田”,又使哥哥有了更加稳定的婚姻,岂不是两全其美?!
中策,恐怕是拒绝潘金莲的感情,让哥哥与他离婚。武松如此选择,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他既要顾虑哥哥的感受,又要考虑社会的舆论。因为人言可畏,如果武松是一介草民倒也无所谓,问题是他借打虎当上了都头,从作案嫌犯忽然成为国家干部,的确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假若他娶了嫂子做老婆,他肯定会预计到对自己有负面影响,担心领导和同僚对自己怎么看?会不会引起非议或被人瞧不起?会不会妨碍自己的前途和进步?其实,凭他一身本领,就是不当国家干部,办一所私立武术学校,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你武松从自身前途着想,拒不娶自家嫂子,也是情有可原。既然,你已经看到嫂子并不爱哥哥,就应该劝他俩离婚。你不娶嫂子,就让改嫁别人好了。但是,任凭不对称的婚姻维持下去,无异于一个炸弹埋在哥哥身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下策,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情况,武松选择了拒绝爱情和回避问题。没想到,在他出差到东京办事期间,家里发生了巨变。嫂子跟当地大款西门庆好上了,哥哥遭到了西门庆踢打,还被毒害致死。为了报仇雪恨,武松杀死了潘金莲、西门庆;王婆也因参与共同犯罪,被官府处以“剐”刑。最终,既让四人丢了性命,又让武松丢了官位,并且刺配到孟州去充军。这样的结局,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尤其对于当事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假如武松EQ很高,做出前两种选择,事情就不至于弄得那么糟。所以,兄嫂悲剧的发生,武松负有很大的责任。
阅读小说,还可以找到许多事例,证明武松的IQ和EQ有些偏低。
例如,武松到柴进庄园躲难,人家管他吃喝一年,算是够意思了;可是,武松非但不领情,还时常闹情绪。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你是久住常客,人家怎能天天拿你当贵客招待?宋江也是客人,有空陪你聊聊,给你十两银子,你就对他感恩戴德,真是不知好歹。
再者,像宋江、林冲等人进入牢城营,都自觉依潜规则行事,向有关人员赠送银两,武松却不屑一顾,你以为你骨头硬,别人不敢拿你怎样?幸亏你遇到施恩,人家要利用你打蒋门神,否则猛打一百杀威棒,肯定打断胳膊腿脚,让你半死不活的。武松如此硬气,固然令人敬佩,但是富有智慧的人懂得应变;有道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还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武松也不明事理。比如说,对于招安,李逵一向持反对态度,动不动就捣蛋,武松也跟着他起哄,显得很幼稚。要知道,宋江第一次谈招安,就是说给武松听的。当武松决定投奔二龙山的时候,宋江就嘱咐他:“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武松若能领悟宋江的心意,就会懂得招安是正确的选择,坚定地支持宋江。然后,他却跟李逵一道起哄,足见他与李逵一样没头脑,没有眼光,只图一时快活。
古语云:“知子莫若父。”最了解小说人物的,莫过于小说作者。施耐庵将武松描写为伪行者,并让他失去一只手臂,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隐喻,喻示着武松在心智和身体上都有残疾,或者说残缺不全。相对来说,另一个行者鲁智深身心更加健全,人格更为纯真,功德更加圆满,因此他能够禅定坐化,证得了果位。守候在他身边的武松,还需要长久的禅悟修行,等到真正明心见性了,才能算是一个行者。
金圣叹认为武松兼有众多好汉强项,并将他视为天人,可谓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其实,武松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教养的平民,武功高力气大,是他最大的亮点,他身上有值得肯定的闪光处,也有不可忽视的劣根性。对于任何人,都应该从人文角度去评价,既不能刻意贬低,更不能妄加拔高。像武松、李逵之类人物,你若将他们捧为天人、真人或英雄,他们却视你为草芥、蚂蚁或鱼肉,随意践踏,随意杀害。
武松,并不是什么天人,他是一个能打虎的武林高手。在乱世,他凭武功以暴易暴,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在治世,对于武松这样有本事而有缺陷的人,很有必要加强管教。管,就是依法管理,让他们遵纪守法,不能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帮凶。教,就是人文教育,要让他们懂得敬畏生命,尊重他人,不能迁怒加害于无辜者。否则,这样的人,将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