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清。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廷。
暖老思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闻!
(《独坐二首》之一)
旧注解“燕玉”为少女,引“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为证。“暖老”,就是所谓“八十非人不暖”。自从宋朝人造成此说,元以后据为典故,于是“燕玉”这个词竟成为“小妾”的代称。千余年中,无一人质疑此语。岂非咄咄怪事!范著《中国通史简编》亦疑杜有小妾,可见通人亦受其累。
杜甫一生,豪雄朴质,笃爱妻子。对于声色,无所沾染。集中有关妓乐的诗都拙质可笑,如“愿携王、赵两红颜”之类。为什么诗人的才华在这方面显得这样笨拙呢?因为“志”不在此,兴会自然也就起不来。平时是这样,现在于饥寒病厄之余,却忽发遐想,思纳“小妾”,这怎么能和杜甫的生活、性情扣得上呢?幸而杜甫在史有传,传世有诗(而且有一千四百多首),足以考见他一生的思想感情,足以塞污蔑者之口!
且看看杜甫这句诗应当怎么解释。未说上句,先说下句:“充饥忆楚苹(原作萍,应正)”注引《家语》楚王得苹实如斗,使人问孔子。孔子根据楚童谣,说是“霸王”的吉兆。另外,在《渚宫故事》中还有近似的传说,以为大苹是王者之应。这种苹实据说“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就算不是霸王,想来充饥也是蛮好的。杜诗用这个故事,差不多有点自嘲的意味。其实,上句也是说吃。不过是说的“服食”。杜甫是颇信神仙服食之说的,已见“青精饭”条。又多与道士、山人往来(《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幽人》《寄张十二山人》《寄司马山人》《忆昔行》等)。朋友如李白、孔巢父等,都栖隐学仙。诗中提到服食的很多。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以外,如“药囊亲道士”“姹女萦新裹,丹砂冷旧秤”亦可为证。在服食药物中,他又最信餐玉法。服食,是六朝士人的普遍风习。距唐近的如后魏李预就是以餐玉出名的人。到了唐朝,这个风习还有遗留。唐玄宗就是迷信服食长生的说法的。传说他服玉,死后其脑化为玉髓。食玉除了长生以外,据说还可以御寒。这个说法来得更早。《周礼·天官·玉府》说:“王斋则共(供)食玉。”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玉以御水气。”郑众说:“王斋当食玉屑。”《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说:“玉屑……与水饵(吃)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为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据以上的材料,吃玉屑可以使人发热,可以御寒。那么,“暖老思燕玉”的意思就很明白了。老年无衣,就想吃玉屑来抵抗一下寒冷。总起来说,上句说无衣,下句说无食。如此而已,与少女何干!为什么说“燕玉”呢?这和“楚萍”一样,是出典本身带来的。苹实传说见于楚,故说“楚萍”,美玉传说出于燕,故说“燕玉”。燕、楚这种字,其实是足句辞,没有多大意义。“燕玉”的出典,最早见《淮南子》:“蓝田出美玉,燕口出璧玉。”又《晋书·载记》:“燕、常山大树自拔,根下有璧七十三,光泽精奇,异常玉。”又《搜神记》雍伯种玉于无终山中,田生美玉的故事,注家已经引了。无终古属燕。这些都是燕出美玉的传说,也是“燕玉”一语的由来。
试看《杜臆》和仇注。王说是“言衣食之艰难”。仇引杜甫它诗“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说“正当与燕玉楚萍参看”。可见仇兆鳌也是不信“小妾”之说的。但他又引“旧注”:什么燕赵多佳人及八十非人不暖之类。胸无定见,不是好注。
杜甫虽是长在封建社会,而且还出身官僚家庭,也显明地有许多落后思想(如相信服食),也有顽固甚至反动的思想(如主张恢复古封建制、主张镇压农民起义等)。但和那些“肉麻当有趣”、以荒淫无耻为“风雅”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杜甫一直是关怀“天下”,同情平民困苦的。从这方面看,杜甫的身形是高大的,始终是高大的!那些注解家曲解杜甫的“燕玉暖老”也不是偶然的。他们已经习于那种腐朽的生活,遂以为凡人皆然。实则干老鼠与璞玉究竟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