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对“语文”概念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1 次 更新时间:2019-03-19 00:07

进入专题: 语文  

张志恒  

  

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发展如何,是由两项基础学科来决定,一是数学,决定科学技术和工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语言,它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契约”,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前一个学科的重要性是很容易看到的,而“语言”学科往往被忽视,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和语言有关系。反过来,世界上一切冲突与矛盾最终是要靠语言来解决。社会混乱,矛盾冲突多,是社会“契约”得不到遵守,最终反映的是“语言”工具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或是没有用对“地方”。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和民众“语文”水准的高低大有关系,或者说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


我们社会生活中常见有关“语言”方面的现象


人类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中国也如此,但中国人在“竞争”中讲究靠“智慧”取胜,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赞赏使用“计谋”。而这“计谋”的本质就是“谎言”,这就使得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谓“善意的谎言”比比皆是,人们羡慕能说会道的人无非就是这类“善意谎言”制造者。跨年度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姥姥的饺子馆》,一个普通人家改革前后变化的故事,有段很有意思的剧情,“姥姥”用谎言为老实近乎愚的“三哥”讨了个农村的漂亮媳妇,后惹出不少麻烦,大家都认为是农村贫困而缺少文化的结果,丝毫认识不到是说谎带来的。今天人们最喜欢职业就是当演员,是为产品“代言”,“靠说话”舒舒服服得到报酬,丝毫没有对说出去的“话”负责的意思。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制造“善意谎言”的喜好,每到逢年过节媒体充斥了各种“吉祥话”,而媒体上众多的“广告”无非就是“善意谎言”的泛滥。人们的确在制造“广告”,或者说在制造“善意的谎言”上有高超的技术,但这“善意的谎言”正是“语言腐败”的最初表现,也是语言被用错的地方。


每年315都会掀起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提出严惩“不法商贩”,每年都搞这项活动说明每次收效不大,原因也是没有找准地方。首先“不法商贩”的提法就是对“商贩”的贬低,每个人都可能违法,把“不法”和职业联系起来是没有逻辑性的。例如打击“投机倒把”,而哪项商业活动又不是“投机倒把”呢?“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造成危害不是商品质量出现问题,甚至“粗制滥造”是人之常情,哪个生产者也希望把产品又快、又多、又省的制造出来。一件“产品”进入市场,少不了各种合同、协议、产品广告、产品说明、“命名”等等“语言”的使用,而这些也是“话语”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用途。产品出了问题,市场出现混乱,不可能是具体的产品造成的,而都是相关“话语”出了问题,是不守“约”的现象,是“谎言”泛滥的问题,是事情不能准确描述的问题。例如“假冒”产品,没必要打击生产者,也没必要说质量如何,而是要打击最早说这是“真”的这个“人”,是打击说谎话的人;对“伪劣”产品要追究是“谁”违反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契约”,还是“契约”存在瑕疵。总之,市场出现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买卖双方”)的矛盾,是“契约”出了问题。打击“假冒伪劣”的关键是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语言文字”,而做到这一点只能靠民众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要用好的、完善的“契约”取代差的、有缺陷的“契约”,拒绝信口雌黄。要认识到好的营商环境不是产品的好坏,也不是商品的贵贱,而是“谎言”少,“谎言”会被追究的环境,而这种环境首先需要民众有讲“真话”的能力,经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契约”类话语都和我们密切相关,而认清这里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语文”的原因,。


如今自媒体非常发达,人们可以很方便“集合”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群体”是由中高学历者组成的,同学们或同事们在一起,没有了“时空”的限制,按理这些近乎“私人会所”的地方,需要谈论的具体事情一定很多。而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在转发“养生秘诀”、“奇闻趣事”,大部分内容是比较庸俗的,尤其缺少个人的见解。究其原因,固然有为了避免“敏感”问题而伤了彼此感情的大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写文章的能力较差,没有把具体问题浓缩为几百字文章的“技术”。现在具体急迫的事情都是电话联系了,不再写信,“写文章”和绝大多数的人几乎无缘。现在真是不需要普通人“写文章”了吗?并非如此!举个小例子:如今不少可以说是“中产阶层”的人都住在“封闭小区”,是购买的商品房,大家也知道应该成立“业主委员会”,非如此无法成为房屋的真正所有者。但现实是很少有小区成立业委会,媒体上倒是经常有业主与物业之间起纠纷的报道。分析其原因在于业主们和物业管理者没有自己的“喉舌”,分散在各行业的业主们要组织起来,不可能没有“话语”交流平台,而且“话语”必须是完整的,必须是“文章”的交流,也就是必须有属于小区的“报纸”,这在今天首先没有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障碍,“报纸”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也谈不上“不允许”,所以没有是随手就能写真文章的人在业主和物业管理人员中比例太低,建立不起来这样一个小区业主们交流的“平台”。大家不能实现对小区问题实质性交谈,偶然有了问题,除去情绪化的短语之外听不到“真声音”,业主们组织不起来不是很自然的吗?人们不习惯也不会把自己对身边发生事情的看法清晰完整表达出来,也就是写成文章,这是语文水平差的结果,也是中国人常被说成“一盘散沙”的原因,是今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中最大的“暗礁”。


社会所以平稳有序,源于存在大大小小各类“契约”,而社会发展本质就是各类“契约”的完善和充实的过程,而这些工作又完全依赖民众对语言文字掌握程度如何。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的中、小学12年期间全部都开设了语文课,而且是每周6课时,而如今我们社会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问题最多,到处充斥着“谎言”、大话,看不到人们对问题准确中肯的议论,能随手写出文章的人非常少,这原因何在呢?


从历史上看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


中国文化发展,也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异于世界他国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稳定系统的“宗教”,他国在发展宗教的同时也在发展“文化”,宗教本身就是文化现象;而中国在发展文化中产生了科举制度,这是将文化和世俗权力“联姻”的制度。“文化”原本靠民众对它的需求而存在和发展下去,但“科举”将“文化”和广大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也使“文化人”离开了“权力”无法生存,好比一只可以自由翱翔天空的猛禽被豢养在鸟笼里,久而久之变成了“画眉”,成了只会“唱歌”但不可能靠自己生存下去的可有可无之鸟。中国自秦以来,社会形态发展缓慢,剧烈的社会动荡一再轮回,与中国文化被“关进笼子”里大有关联。语言文字发明出来是需要在社会中广泛运用的,但皇权利用科举把“读书人”控制起来,使他们与普通民众隔离,把文化和权力结合起来,贬低文化也就是语言文字在民间的运用。民间的各类契约的书写本来是学文化重要内容和需求,而科举的出现使这些重要的文化内容成了“不屑一顾”的东西,甚至打压这方面的“能人”。例如古代从事类似律师工作的人常常被扣以“包揽讼词”予以打压。中国传统是重视“读书”的,但除去科举之路,“读书”的其它目的就很茫然,“读书无用论”是盛行的,也是现实的,也是不被承认的(这是奇怪现象,本文也是对这现象的讨论),这使得民众绝大部分是文盲,能写、读文章的人太少。


在教育教学中错误出现和广泛使用“语文”这一概念


新文化运动是从推广白话文开始的,而白话文运动的要害并不是讨论“白话文”和“文言文”哪种文体更好。而是提出了“语言文字”发明出来就是要使用的,“文章”不能生涩难懂,说话也要注意准确。也就是“说话”和写成文章必须是统一的,不能是两种形式。“文言文”不可能成为日常的话语,白话文就是规范化的国语的书面化,从逻辑上讲你会写字、会说话就会写文章。但“新文化运动”只是让人们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并没有从“科举制度”的思维走出来,这又是造成百年来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更是动乱不已和今天困局的重要原因。“科举思维”是以“等级”为基础,不同于“契约”对平等的追求,在对“话语”运用上造成这样的现实:用在科学技术上是可以的,运用于文学艺术上的自我欣赏是可以的;但在用于交流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想法”上要受到限制,运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完善和增加各类“契约”要受到限制。任何思维的存在不可能没有具体“现象”,今天“科举”表现形式就是“考试”满天飞,如今活跃在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充斥我们今天的大、中、小学教育,甚至向学龄前儿童蔓延,这些现象说明“科举”废止百余年了,而其“灵魂”远没有退场,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古代无论是书院还是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为科举服务,除此之外就是文学内容。新式学校兴起后,大概是“历史的惯性”作用,传统“学校”学习内容在“语文”学科中很好保留了下来。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就是要准确传递“信息”,学习中文主要就是学“字、词”的使用,和语法的使用,学习写文章只能局限于人们普通日常生活,而不是有“专业”性质的。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完全冲淡了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民众真语文水准低下。又由于语文教学中大量文学知识的学习使得说不负责任话语的能力又很突出。


自有新式学校以来,教学都是分科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私塾。“语文”教学应该是指对母语的学习,以“中文”或“国语”为名称比较合适,以区别于“英语”、“日语”等语言基础类学科。任何国家和民族对母语学习都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每个人自从出生不久就开始了,到学校不过是学“说话”和“文字”结合,使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取名“语文”实则是将传统不分科而笼统混为一谈的非科学教学方式保留了下来,科学方法最重要就是“区分”,使概念清晰,反对似是而非,在教学上表现就是明确的“分科教学”。而我们“语文”是将各方面内容混杂在一起教学,降低了对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为很多思想混乱埋下伏笔。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以“科学”为基本方法展开教学,而这“语文”学科的设置就是反科学的,如此我们能学到科学的真谛吗?


“语文”概念的错误引用本质上是所谓的“名教”现象。语言文字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的逻辑思维,也就是任何一个概念必须有比较清楚的“内涵”和“外延”,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范围里不需要苛求,但在教育中,在学习学问和基本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上,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原则”。我们设立了“语文”学科,是学什么呢?识、写字?时政?历史?文言文?文学?道德伦理?科普知识?……,真是什么都学,而那一部分也不能代表“语文”。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媒体上报道几十年语文课本中都有的文章《陈涉世家》被删除而引起了热议,也从侧面说明“语文”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内容,随意性是很强的。类似“语文”这样的概念,没有什么明确的内容,是含糊的,是“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也就是“内涵”和“外延”都不是清晰的,如果人们反复使用这些概念,十分重视这个概念,甚至顶礼膜拜,这种现象和宗教的形成过程很相似,也就是把“文字(概念)”当成“偶像”,被喻为“名教”现象。“名教”也就是不重视“语言文字”所表示的实际内容,而只是对“话语”本身十分重视的现象,是对“语言文字”的崇拜。喜欢“吉祥话”,重视“咒骂”,喜欢“标语口号”,都是“名教”现象。我们学习“语言文字”这门学科,是要认识“话语”的本质,而我们的“语文”所以成为十分重要的学科,不过是“名教”情结的结果,是“语文”二字的重要,如此何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今天全国语文教师有几百万之众,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其实他们的专业是“文学”。我接触的语文教师在讲文学类文章时,讲修辞手法时,都充满激情,而讲其它内容时多是照本宣科。“名正言顺”是任何“事物”正常持续发展的前提,广大普通民众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主要是写文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结果,是“语文”概念的使用成了“名教”现象的原因。不去重视概念的“实质”是什么,而只看“名称”,这种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有,是糟糕的反科学认知方法。从这一点看,我们认真思考和检讨为什么“语文”这一概念会普遍和持久运用,对理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有极重要的意义。


长期采用的“语文”教学方式违背了使用语言的初衷


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八项主张”,后又概括为下面四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四点和前面提到的“八项主张”都是常识性的,可以作为我们“说话”(包括写文章)的原则。我们回顾十二年的语文学习,从头到尾不变的模式就是:学习范文,继而模仿写作。而每过一段时间的重头戏就是命题作文的练习和考试。每年高考为几乎被全国人关注,而其中语文试卷中作文题是什么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把语文教学过程和百年前提出“说话(写文章)”的“原则”相比较,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违背这些原则的,让广大学子和百万计的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上费尽辛苦而收获寥寥。这样的语文教学哪里是在教你“说话”?倒是在教你如何不会“说话”。


我们每个人都要“说话”,其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通过交流来知道更多的事情和别人的想法;二是向别人提出“请求”。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当然要“说自己的话”,而“说别人的话”本身就是违反“语言契约”。例如我们读了一篇描写某地风景的文章,又参加了一次旅游活动,你内心有了种种想法,把它写了出来,这是在说“自己的话”;如果没有冲动,认为不过和自己家乡一样,也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有什么必要去“作文”呢?如果我们学了写风景的范文,我又不打算否认,又何必去模仿呢?如果需要把某地风景介绍给别人,我只能围绕是否“值得去”谈个人的感受,至于风景到底怎么样,这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述的,任何“美文”只能是作者的“感受”,而不可能是实际风景!“命题作文”不就是学说“假话”,学习说“别人的话”的过程吗?大家都说“别人的话”,“话语”还有意义吗?


中国是有较严格“等级”制度的社会,所以有关“契约”类的文字不仅少而且不严谨,出现“争议”是由高“等级”的人来解释,不是靠完善“契约”来解决,使得“语言文字”在民间需求很低,有之也是表现在精神需求上,即在文学艺术方面。但到近现代以来,文化不可避免要得到发展,人们需要从完善“契约”的角度去解决众多民间纠纷,“说话”和“写文章”的能力需要在民众中普及和提高,而这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说“吉祥话”的能力,不是写“美文”的能力,说到底是“说自己话”的能力。“契约”的签订和得到尊重需要每个人必须也只能讲“自己的话”,要为说出去的“话”负责任。去模仿说“别人的话”不就是轻视“契约”,不打算“守约”吗?“说别人的话”也是对他人“话语”的不尊重甚至歪曲。语言文字的主要作用毫无问题是用来表达个人对事件的看法,而个人最重要道德修养是避免极端看问题,“说自己的话”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得到别人的“纠正”,这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中的一环,实在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今天人们最喜欢的职业是“演员”,而出名后最喜欢的是去“代言”,这些能力的基础是学“范文”,是学说“别人的话”。今天媒体充斥了“广告”,而“广告”就是不说“自己的话”,去替别人说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广告写作课”。今天中国广告词之精巧、繁多、震撼是古今中外不可比的,谁也不会否定广告在商品营销中的作用,但绝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尤其在中小学基础阶段更是如此。学会“广告语”是我们语文教学上的“正打歪着”。语文教学最根本目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对自己周边切实的各种复杂情况通过“话语”表达出来,不是去重复别人的观点。老师也是“普通人”,也和你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你只有表达的是“自己的话”才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纠正,得到“表达能力”的提高,才是在进行语文教学。至于范文的作者的思维和所叙述的环境教师并不了解,所以不可能从中学到真“语文”。


今天各种媒体十分发达,我们似乎是同时生活在“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里,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实实在在”的,需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口渴需要喝水,而不是“望梅”;我们需要接触大自然,就去旅游,而不是去读“美文”,更不是去写“美文”;我们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去努力,而不是听“祝福话”。这种把“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范文,陶醉在“语言文字”中,是在进行“文学”教学,作为精神享受是可以的,但那是在“锦上添花”的环境下,而我们所处的是需要“雪中送炭”的环境。


是“笼统”去看问题,还是“分科”去看问题,实际上是谈论了一百多年的老问题,也就是“主义”和“问题”的争论,现行的语文学科不过是“笼统”实施教育教学的方式。“科学”不能代表“正确”,也不是现实,但我们的学校是要崇尚科学,实施“分科”教学;还是“笼统”实施教学,走古代传统教学之路;这是一个“真问题”,而“语文”学科的存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试金石。


    进入专题: 语文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57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