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勇:语文教育40年得失与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82 次 更新时间:2016-12-28 21:17

进入专题: 语文   高考  

文勇  

(本场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文勇主讲,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杨占平博士主持,爱思想网授权转载。欢迎大家加入QQ群“韩军在线” 422346984,一同探讨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文勇,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组研究员。先后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一、直面人性、尚德审美

在文勇看来,语文是关乎人格、关乎人性、关乎信仰、关乎生命的文明符号,因而他带着对人格的追求、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感召耕耘他的三尺讲台。文勇的课堂艺术就在于他的情感艺术,他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

作为中央教科所《语文与传统文化》课题组研究员,2007年7月,文勇曾受邀参加为全国千名中学教师上过高中语文示范课,教学的过程体现了“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一深刻理念,让众多教师耳目一新。正如文勇所提及的,在文化日益荒漠化的当下,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文学教育,更承担着文化薪火相传的重担,而语文教师正是荒漠边缘生命力最旺盛的荆棘,以其弱小不失顽强的生命,奋力抵抗着沙漠的蔓延。

当多数语文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时,文勇却痴迷于语文教学“教什么”——教的是文本内涵和意蕴。他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作者的情感因素、学生的精神诉求以及课堂的传感境界。不惟教参是文勇的教学特点,每篇课文他都必然躬身潜读。


二、旁征博引,精思慎辨

文勇的课堂特点首先是知识量大,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事实材料运用的比例较大,与文本相关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资源,都能为其所用。

文勇老师撰写的《存在的神话——听文勇老师讲语文》一书,终于在今年7月经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这是一本让我期待已久的著作。之前就在相关的语文杂志上拜读过文勇老师的一些教学实录,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百家讲坛”式的、关乎文化和哲学的饕餮盛宴。十三个课堂实录(阅读11篇,写作2篇),每一个标题都直指人性、文化,带有很强的哲思,诠释着语文的强大使命;每一堂课的内容充实而有力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心智的觉醒、理性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对艺术的敏感与高贵气质的涵养——这也是文老师所言的“语文的根本任务”。

——“韩军在线”主持人杨占平


以下内容为文老师讲座实录:

各位同仁晚上好!我是文老师,今天应韩军兄弟的邀请与大家谈谈40年来语文高考的得失与我们的反思,我感觉责任重大,如果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思考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那将是无比荣幸的事。

胡晓明教授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不要小看语文考试,考试本身当然不能保证促成一种活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生态,但是考试是一个集结号,是一个动员令,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没有了它,难免不会军心涣散,队伍不整,甚至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某种意义上说,抽掉了考试的语文教育与中文社会,就好比是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拿走了定海神针。我们决不能自乱语文生态的基本秩序,我们只是需要将考试变得更好,使良好的语文成为生命一体同在,金针度人,可久可大,使定海神针变成每个人生命中的舒卷自如的绣花针!说到底,解决与渡过危机的密钥,仍然在语文工作者的手中!”

以福建省这几年高考题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感觉到高考指挥棒的厉害,福建省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2005年开始改革,砍掉了前面6道基础题,结果考生与舆论哗然。

2016年起取消高考自主命题,采用全国大纲卷,题型恢复二十年前的题型,要考拼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全福建师生一接到通知,立刻转舵,名著不需要了,语基更重要,于是书店里的汉字注音、成语造句之类的辅导书又成了抢手货。

语文高考40年,让我欢喜让我忧!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大步。”依我看,民族文化的进步,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应该在高考中起步!但反思我们的语文高考,却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刚才一位老师说了体制这样,我们有什么办法?但我还是觉得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不能改变大气候,但我们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影响未来的社会形态。

下面我先谈谈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看法。

标准化考试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课本的指导思想过分集中在语言的工具性上。这与当时斯大林的“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的绝对权威理论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语文课本,长期片面性地拘泥于工具性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也片面地纠缠于字、词、句、段、篇的模式,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和语言的个性,无异于取消了以人为本,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文性了。 当西方语文教育思想涌入时,我们又饥不择食,阴差阳错地,匆忙地接受了托福考试的标准化模式,而且一旦接受,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机械化的应试教育使得西方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都受到了窒息,语文教学又一次陷入困境。

          ——孙绍振《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家园 》

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选择题始于1983年,在1990年代达到极致,其中1998年选择题多达27题。数目众多的选择题使试卷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可以按知识体系一一考查,但是使得语文考试深深地陷入只见树叶(知识)不见森林(素养)的泥淖之中。

孙绍振教授于2001年、2003年先后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的文章。他指出,客观题、标准化,是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进来的。把问题简化到剩下四项选择,为了增加难度而设置干扰项,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掺和,这种试题往好里说是考核学生思维的精确度,往坏里说,是逼你钻牛角尖。干扰项造成了一种人为的难度,到了比较复杂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人为的难度就变成了人为的荒谬。这种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进来的标准化客观题、简陋的是非题模式被考试专家奉为神明,然而在美国人那里旧托福模式却早已寿终正寝。

2004年11月4日《厦门晚报》刊登《孙绍振与记者的对话》。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试卷里的作文和知识题,知识部分占的分太多,本末倒置,违背了课程标准。60%是知识题,20-30%是能力题,把语文当知识是一个很大的谬误。”

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与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烟雾缭绕,一不小心就掉入错误泥淖之中,说实在的,让我们专家来做题也是胆战心惊的。

           ——温儒敏《如何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作用?》

年龄大点的老师可能知道,1997年《北京文学》发了一篇文章《误尽苍生是语文》在全面引发了一场热议,后面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书《语文忧丝录》,后来这本书被禁了。但我看这本书写得非常好。“误尽苍生是语文”,因为97、98那几年题目,叼钻凶狠,我把它说成是王熙凤式叼钻凶狠,专门为难学生。有难度无深度。

真正的语文是一种生命方式,真正的语文考试要让人的生命鲜活、激昂、站立起来,成为考生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好的考试制度注重创造与灵性,是让生命飞扬的阶梯,而不是压抑摧残生命的罪魁。

我们深陷泥淖,但我们必须做一个清醒者。

把知识传授知识当做教育的全部,这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

上个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就批评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校变成了警犬训练基地。警犬有技能,但是像警犬那样的是人吗?他就一个高中生的话,讲什么教育。你把在学校所学的所有知识忘记掉,忘记干净,剩下的就是教育。这个话我琢磨了好长时间,以为是讽刺这个学校,他原来是说什么?把这个学校所学的所有东西,我们今天跟学生讲的A,B,C,D答案全部忘记干净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这个人的人品,人格精神,做事的原则,思维,能力,这就是教育。教育要看见无形的那些东西。

但恰恰我们现在做不好,我们现在都知道基础教育出了大问题,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其实我们老师自己有很大的责任,我们不能改变大气候,但是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师构成学生的人文语境》。大家翻一下2007年第7期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头版头条全文复印了这篇文章。

卢梭讲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一个是军人,一个是老师。我说天下有两个最危险的职业,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为什么?他们都有合法伤害对方的权利。为什么过古人把老师的定位定的那么高?”天地君亲师“是有牌位的,要供奉,是看到老师的精神价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非常有道理。

好的考试制度注重创造与灵性,是让生命飞扬的阶梯,而不是压抑摧残生命的罪魁。我们现在的语文题及卷子,基本是就是压仰摧残的罪魁。

科技说明文我做了30年没有进步,现在还做不到,为什么?它不存在能力增长,它就是个忽悠,一个深圳的语文老师,原来我们华师一附中出了一个模拟卷全国都要,跟我打三道电话,文老师,你跟我寄的卷子,千万要附送答案。我说为什么?自己不会做吗?他说,尤其是科技说明文,我根本做不到的,你设的那个点在哪里,我根本想不出来,你说我们学生厉害,他比我们老师还狠,学生有时做的还是对的,这些考试思路是原始,落后,他变成了奴役我们学生和老师的一部分,他变成了封建专制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邪恶的一个地方。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人们在其商品中认出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和错层式住宅、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过去决定着现在,因为人类还没有掌握自己的历史。”

——【德】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人们在其商品中认出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和错层式住宅、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过去决定着现在,因为人类还没有掌握自己的历史。”

——【德】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为什么中国抱着标准化考试不放开,刚才讲了中国的具体背景,30年来我们抱着斯大林的理论,语言是工具,这些错误的理念,当然今天西方的哲学,已经不像这么讲语言了,语言是工具这个话已经被淘汰了,现在的西方语言哲学讲的是什么?语言就是人本身,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中国出现这30年来非常顽固的标准化,还有世界大背景,那就是整个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机器,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嚣张,这样一个宏观的大背景。

泰戈尔讲“人与世界的本质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我们今天把机械的因果规律当成了人与世界联系的主体,这是方向性错误。200多年前一个法国的哲学家孔多塞在监狱里写下了这句话“一个没有哲学引导的社会必然成为江湖骗子的乐园。”

我感觉我们高考命题人员也是江湖骗子一部分,这才是危险,真正危险。

语文标准化的严重后果表现在于:

在教育的竞争主要是考试竞争的今天,语文教师早已失去老夫子当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儒雅,忙着知识点的清点、肢解和题海战术,以己之短与人之长相较量,甚至泯灭了学科自身的文化特色。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看到了应试教育的严重问题,他说“应试教育就这样塑造了国民的畸形人格,不仅把他们变成滑稽可笑的考试动物,而且对未来民主制度的建构,形成最大的威胁。”我非常同意他的这个看法。这种人格擅长模仿、抄袭和剽窃,以作弊和应付的方式完成工作;擅长放弃主体性,拒绝独立的价值判断,服从威权,按别人的思路行走;擅长在被规训的压力处境中生存,成为在集体和公务空间里说谎的能手;擅长从社会责任和义务中逃脱,是钱理群先生最近总结的,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整个社会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文化永远大于政治,道德永远大于法律,所以看到我们今天深层次的问题,语文老师有关,拯救天下,舍我其谁?在我们语文老师的身上,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人不能办教育》。

只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这些表面的东西,表面上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教育者和被教者关系的异化。将教育的本质“德性的互动、心灵的互动”转变成可耻的“经济的互动”与“技术的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下,教育者无心实施对被教育者的德性培养是必然的现实选择,被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德性的培养。社会公德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人与世界的本质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

                       ——泰戈尔

只专注于花瓣,嗅不到花的美!

                       ——泰戈尔

一个没有哲学引导的社会必然成为江湖骗子的乐园。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一个杰出的人,除了具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之外,还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司汤达

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菜根谭》

我们有时候需要根据这些思想理念来调整我们的教学与考试。我在学生中这样做了,老师更受学生尊重了,这是我的强烈感受。

我担任过一届理科实验班班主任,他们高考平均分639,有20人上了北大清华,请看他们写的日记:现在的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1、身上有座山,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忘了感动,忘了伤怀,也忘了眷恋路边的野花,只能偶尔抬起迷蒙的眼看着前方崎岖的路。没有心痛,没有欣悦,眼眶已干涸,心却在流泪……

2、我就像一个陀螺,飞速地旋转,世界在我的眼中都失去了本色,只剩下一片灰白……花季雨季中却没有花的芬芳、雨的晶莹……

3、翻翻旧照片,我有些鼻酸。我就样长大了吗?十六年来,我的知识在积累,这就是我长大的标志,如同我的身高刻度在一点一点地上升。我可以头头是道地分析一道几何题,但我却不懂怎样去交一个知识心朋友;我可以把一道物理题讲得清晰准确,却听不出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美在哪里……我被成功地变成了一台知识储存器,我想我唯一没有退化的就只有那点鼻酸了。最正规的现代教育塑造了我,我可以在正规教育的考试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但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我感到的却是一片迷茫、无奈与无助……

我看了学生的日记觉得不能瞎教语文了,学生给我的启发很大。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所白白浪费掉的精神资源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而且正如这个故事所试图展现的:社会促成了这种浪费!毫无疑问,教师是罪魁祸首,但正是这个世界为他撑腰,并从他的课堂上择取学生。

                                             ——(美)亨利·亚当斯

最高贵的善良是恪守文化的良知,最卑贱的德性便是伤害文化的良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现代文明的标准和起点在哪里?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语文教育的起点在哪里?我觉得我们需要思考两个起点,这不是唱高调,这是确立底线。

当然这些年中高考卷也出现了可贵的进步。比如福建卷就为什么删减语基试题做的解释就很好。

首先,必须对高考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高考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大学甄别和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新生。一名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大学新生,应该具备较厚实的知识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素养,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阅读、写作的能力,是具备良好发展潜能的关键,删减语基试题的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删减语基试题并不是不考基础知识,而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融会到阅读、写作等运用实践的考查之中。一切知识只有化为经世致用的能力与素养,才具有价值意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陆  敏《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有关社科文究竟应该怎么考的问题,2005年的北京卷就做了很好的尝试: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社科文阅读,文本略)

15.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试题,其文本题为《戏剧与戏曲》,文中谈的是前些年流行的“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中国戏曲的“梅兰芳表演体系”)。通过阅读可知,斯坦尼斯拉夫体系与布来希特体系的不同在于:是模拟现实场景还是无场景无场次;是演员融入角色之中还是演员与角色的“离间效果”。至于梅兰芳体系,当属于“神形兼备”的写意的表演体系。有关中国传统戏曲“写意”的表演特征,是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原高中课文: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至于《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文本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则是当代中学生课外应当接触的。这些电视连续剧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最为接近,答案为A。对结论的推断由此(文本信息和考生的文化储备)及彼(试题中设置的问题),强调学以致用,文化积累和理解能力、推断能力是完成此题的基础,且选项语言简洁,语意明确,不以玩弄文字游戏迷惑考生为能事,是一道很朴实的题目。我很欣赏这样的题目。

例二:2008年福建高考试题

(社科文阅读,文本略)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考试(高考语文版)》2008年第24期刊载的柯望《福建卷启示录》和《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一书都对这道试题给予肯定的评价。《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称这道题“颇有特殊的讨论价值”,并分析说:

这道题的“选项内容都是文章中的主张或原理的具体体现,其逻辑是:如果文中所说的原理或主张是正确的,那么这个选项的说法就是正确/错误的。……选项中的信息不是对某语句隐含信息的挖掘,而是文中所没有的信息,需利用文章中的道理进行推理判断。”“这种思路的命题虽然数量少,但是很有价值。这种命题思路强调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强调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非常接近阅读活动的真实目标;不仅要准确吸收信息,还要正确运用所吸收的信息。这对避免一般选择题容易导致的如割裂文本、设置不必要的陷阱、拼凑无效信息等弊病,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2011年福建卷《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2012年福建卷《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从设题形式到考查重点都值得称道。

2011年的辽宁卷《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属于逻辑思维最严密的题目。

文言文与古诗考查应该说问题少些:2011年江西卷读黄庭坚的《清明》。

2011年辽宁卷读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1分)这个题的第二问涉及到很高的艺术修养问题,是真正的艺术鉴赏,命题很见眼光与修养。

这些年宋诗经典大量出现在考卷上,值得高度重视。(文天祥、谢枋得、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米芾、王禹偁、陆游、杨万里)

2012年北京卷第十一题值得称道,有新变化。

几年来湖北卷的诗歌鉴赏均不错,属于正常。

文化经典阅读考查我觉得应该加大范围,变一变方式也可。看看台湾怎么考?2005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5.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下列《论语》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选项是: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化经典的考查应该加大开放度,涵盖古今中外,不局限于诗词歌赋。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杜鹃声感客中客,蝴蝶梦飞身外身。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在绝对的光明与绝对的黑暗中均看不清东西。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些经典可不可以出现在考卷上?也许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2010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23.下列引用《论语》的文句诠释经典名篇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诸葛亮于《出师表》中,充分展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态度。

B.苏辙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述基于“仕而优则学”的体悟,进京求师。

C.韩愈《师说》中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意。

D.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心理,等同于“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

E《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郑伯委婉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同样是选择题,其取材范围和命题形式都比我们灵活得多,选项内容干净明朗,不像我们那么絮絮叨叨。

2010年浙江高考试题: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浙江卷的试题结合考查了《论语》名句的默写,侧重于理解(意思相仿),拟题时要注意答案的唯一性;默写名句和分析思想这两小题之间关联性太大,意思相仿的名句找错了,分析表达的思想很可能也错,这是其不足。但是,考查对《论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的理解,并迁移用以分析欧阳修《朋党论》所表达的思想,设题思路开阔而不拘泥于对原著只言片语的拆解。

借鉴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借鉴取长补短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试题。如何区别经典阅读与文言阅读的考查侧重,如何考查对文化精髓的真正理解和迁移运用,如何让试题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而不是絮絮叨叨、肢解文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

好的文学名著阅读试题应当具有如下的特点:1.不要拿死记硬背来为难考生,但解答试题又必须以对原著的阅读、品味为基础,尤其要做到让那些只读情节梗概而不会鉴赏的考生没有优势。

2.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主体性,从对文本的简单复述向鉴别、赏析和评价迁移,侧重考查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

3.要注重创造性阅读,破除文本至尊的思维模式和对标准诠释的迷信,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独立思索,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

4.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倡导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甚至与命题者之间的自由对话,引导考生联系更为广泛的阅读体验与生活实践,将阅读成果转化为经世致用的生命智慧,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与考试训练是两回事,前者关乎生命质量,后者关乎生存竞争;前者是崇高的、诗意的,后者是世俗的、野蛮的。应试教育为平庸之徒提供了生存舞台!为真正的智者设置了遍地榛莽!

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语文素养高,干什么都高起点、如破竹;语文素养低,搞什么都极弱智、自伤神!心智的觉醒、理性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对艺术的敏感与高贵气质的涵养才是语文的根本任务!

                            ——文勇《存在的神话》

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夜深还照读书窗

                                  ——葛兆光

 “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登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乐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放于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可我们的考试却是:书中意味、心头素养并不重要,关键倒在记住“书中所言何事”,美其名为文学名著阅读,表现出的却是反文学、反审美的倾向。

抄几幅古人妙语给大家,过几天再聊吧谢谢朋友们:

以财货害子孙,不必操戈入室;

以学校杀后世,有如暗箭伏兵!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朱熹题福建漳州书院联

一心履薄临深,畏天之鉴畏神之格;

两眼沐日浴月,由静而明由敬而强。

——曾国藩再题江苏省金陵湖南会馆






    进入专题: 语文   高考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69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韩军在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