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68 次 更新时间:2017-02-24 20:40

进入专题: 语文   教育改革  

张志恒  

作者按:网上经常出现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但大部分都是在语文教学的原有基础上去谈改革,我这里提出应该彻底改革,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讨论。


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最多,学子们为此耗时、耗精力也最多,语文也是高考最重要的科目。然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诟病也最多,社会很多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也归结为语文教学太差,提出要在大学普遍开设语文课,要加大语文在高考中的权重……。这里让我想到柏杨的“酱缸文化”的观点,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提高写文章、看文章的能力?提高做人的素质?提高政治觉悟?会写、看诗词? 恐怕都有关,也都不完全。我这篇文章希望理清这些问题,谈语文教学的本质,探讨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


要为“语文”正名,名不正言不顺


近二、三百年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更多的人类矛盾和冲突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决,而“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这些丛林法则正在逐渐退出,人类文明社会是“契约”为基础的社会。除去“自然法”之外,绝大部分“契约”是用文字来记录、流传的,而文字所以能出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签订了最早的,天然的,不言而喻的“契约”。而学语文就是学人类最基本的这个“契约”。


中国古代“语文”和“文化”两个概念是不太区分的,“读书”就是学文化。文字固然是一切文化的基础,但随着发展,文化必然会产生“分支”,而“语文”只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但中国的皇权统治者总希望文化为自己服务,而将文化为具体生活和经济服务的内容贬为“器”,不屑于也不重视在这些方面的运用,文化只是为科举制度服务,也就是所谓“学得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语文”无形中也就和“政治”有了紧密联系。上世纪初中国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打破世俗权力对文化的垄断,让文化摆脱世俗“权力”回归民间,很可惜是这一关系民族兴亡的文化回归运动在战乱中夭折了,至今没有能达到目的,语文教学上的混乱是个明显例证。


从经济上看,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学文化是个“奢侈品”,与大部分人没有关系。一些殷实人家的子弟读书,如果不是为了仕途,则学文化成了去学习“文学”,满足填充精神空虚的需求,这只是促进了语文修辞学的发展。但在经历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科技进入中国后,出现的大量工作机会都与文化有关,人们迫切需要受教育,不仅教书成了读书人的职业,也让相当多的人可以通过“上学”来获得谋生手段。上学对人生如此重要,但中国历来学校教育的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过去归于民众贫困,而今天辍学现象原因何在呢?不难发现,不重视文化的“实用价值”是辍学现象严重的直接原因。“实用主义”在中国教育中是长期被贬低甚至被批判的思想,而“实用”是文化存在的真正价值,脱离实用的教育也使语文教学长期限于混沌而效果低下。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应该是“中性”的,不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是要摒弃语言有什么“阶级”属性。无论古今中外,语文课就是学习识字和文字组合成句子的法则。语文教学应当只是对一种“工具”的学习和熟练的过程,并不是关注这个“工具”去做什么。真正应当成为语文教科书的首先是字典、词典,语法通则,继而是公认的“百科全书”。这样去学习显然枯燥而不符合教育规律,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通过选“范文”来学语文,就要注意我们学习的是范文“如何表达”,而不是学范文“表达了什么”。人们常利用语文学习中的范文来进行道德说教,这是难免的,但不能“反客为主”,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课”。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混乱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语文教学原本的目的。


人们常在语文课本选材上产生争论,这是语文教学被“异化”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明确无误的告诉学子,任何真实的历史、现实、将来都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的,语言也不能准确无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字和现实是不可能“无缝对接”的。语言的意义在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所以能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解决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是双方对这最基本“契约”的遵守,同时也是对“对方”有宽容态度的结果。学习语文一是避免“对方”误解,二是也不误解“对方”。把握这两点去进行语文教学,教材必须把容易写错的“字”、“词”,容易出现的“病句”,容易产生歧义的话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范文”不妨选几篇“差文章”来警示学子。


语言文字作为一门学问是很很广、很深的,但作为一种“工具”不可能是复杂的,作为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工具”如果不好用,人们一定要想办法“改良”或者“换一个”。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得“会说话”和“会写文章”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这对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今天有文化人中的绝大部分,包括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也只是作为“工具”层次。这就如同对汽车司机的要求是会操作和知道交通规则,而不需要司机知道什么“热力学定律”。作为“工具”的语文学习在人出生不久就已经开始,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高考把语文作为首要科目是没有道理的。心平气和来讲,汉语是比拼音文字难学一点,但今天的白话文所需要的常用汉字并不多,掌握它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在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再经过初中的“夯实”,学会现代汉语的基本应用是没问题的。


语言文字也常常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但这只是它的附带意义,是没有必要过分突出,世界向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汉语如何发展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认识繁体字有用,恢复没必要;汉字总个数应当限制,生僻字应当合并,不可提倡;文字要会写,但作为美学的书法课应纳入课外活动,没必要人人学习;要允许直接引入和使用外来语,现今词典有外来语缩写解释词条,这就符合“什么时代说什么话”。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用语言文字来激发民族情感是不合适的,不仅不符合现代世界和平发展潮流,而且降低了语言文字的使用效果,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双重的伤害。值得我们三思、再三思。从法治角度看,应该出台汉字、汉语使用规范,要本着简单实用,能有承上启下功能,有和其它语言对接的功能去编写。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语言文字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没错的,但如果认为民族的东西就应该赞扬,并把这个作为“爱国”的标志就完全没有道理了。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简单易学,准确表达是基本的评判标准,汉语有它独特优美的地方,但作为“工具”是有不少缺点,比较复杂和缺少逻辑性,后一点很可能是和传统中国文化缺少逻辑性是有关的,谈过多是有些跑题,这里举两个例子。“救火”和“救人”中的“救”竟然是截然相反的意思;“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从逻辑上看应该是相反的意思,而这两句话都是讲中国队赢了,是一个意思,这不是很奇葩吗?联合国允许使用六种语言,中文包括其中,但联合国文件中使用中文的,不到百分之一。用汉语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没有必要,同时也没必要担心汉语的消亡。语言的形成和消亡都是以千百年来计算的,我们没必要杞人忧天,只是需要认真学习运用和发展它,要牢记“实用”是一切文化存在的真正基础。


语文教学的基本道德操守


怎样“说话”(写文章)是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当前社会上充斥了各种大话、谎话的现象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思考,提出你的意见,起到做教师的责任。胡适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讲“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这应该是怎样“说”的原则,也就是强调对自己的话语要负责任。对别人的话语,从书本看到的语言文字,要通过思考,作为自己的再说出去。谎话、大话无非是违心的话,或者是不负责任的话,“说自己的话”实际就是要坚持“说真话”,避免用各种理由来逃避自己所说话语的责任。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这关系民族素质的问题上做出思考,这也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上的“道德操守”,也是语文教学剥离非语文教学内容的理由。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将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看”的主要内容;将“命题作文”作为写文章的训练;具有标准答案试题作为检查评价的标准,这些常用的教学方式无形中诱导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不是强调对说出的话语要负责任,而是学“代人说话”,重视话语的“轰动”效应。现在随处可见各种“明星”做商品“代言人”的广告,有些明星甚至不再继续自己的“行当”专门“代言”。他们替别人“说话”而获得不菲的经济收入,靠的是个人的“颜值”,和“语文”没有一点关系,这点优势是广大普通人不具有的。语文教学如果是学习“代言”,则作为交换的是什么呢?不客气说就是出卖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灵魂。


语文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它知识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同时语文又是人几乎从出生就开始学习的文化基础。语文教学所以能一直延续到高中,甚至大学,是把“文化”和“语文”相混的结果,使语文教学在学校被“神化”,这种现实也造成语文教学改革的困难。我们从讲“真话”,讲“自己的话”入手,语文教师应该首先站出来,剥离掉不属于语文的知识。要明白很多知识难以掌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难学、难懂,并不是语文。最典型是数学,听不到有人把数学学不会怪罪于语文差。物理学比较难学,但其中的文字小学三、四年级就认识。其它学科也是这样,例如“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有什么难认的呢?而要解释清楚这个词组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吗?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师只能去教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恰恰是违背这条基本原则去进行教学,似乎由于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很多学科的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尤其是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常常通过语文去讲授,时间长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传授自己都不懂的东西。语文教学在中小学阶段是耗时最多的,结果也是争论最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语文”的本质,承担了太多的“代人受过”。语文教学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改革以写文章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教育领域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太差,甚至主张理工科大学也应当继续实施语文教学,这种看法同样是对语文教学真正目的认识不清的结果。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是必考的内容。“写作文”似乎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内容,笔者也一直这样认为,但在退休前后发现这是一个明显误区。写一篇能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固然需要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有件事情”告诉大家的激情,或是有“想法”和大家交流;当然也有为了其它目的而替“别人说话”,例如高考写作文是以得到“分数”为目的,揣测“考官”的喜好去写;或是替领导写规划和总结。不是在这几种情况下,不会有文章被写出来。看看自己和周围的“读书人”,在其一生中很难遇到写文章的“需要”(这里除去直白的应用文)。语文教师很多,有几个能自己写篇范文来教学生呢?我上班时所在学校是省里重点高中,学校经常利用假期集体外出旅游,按理大家应当“诗性大发”,但罕见语文老师写一篇给学生的游记范文。学校校长、书记利用公款去美国、台湾、香港“考察教育”,从个人“激情”来讲,而更重要在职责上讲,都应写“文章”给大家一个交代,而实际上听不到他们有什么想法,对被说成是“公款旅游”一点也不避讳。在工作学习中既然没有写“真文章”的需求,中小学何必耗时耗力去学习呢?!


一个人思维清晰,表达事情有条理,没必要通过“作文”来得到训练,更多机会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讨论、演讲都是得到这种锻炼的机会,而这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短板”。笔者在看法治电视节目中,不少事件当事人文化水准并不高,但写的事件过程都很清楚、准确。看来到十分需要写文章时,谁都可以写出“文章”。也就是写出好文章,并不是你语文学习成绩如何,而是是否“需要”。


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所以写不出好“作文”,是语文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结果,语文是“工具”,而出文章更需要“材料”。让学生有好的写作能力,在十二年的语文课上只需要完成好一项“作业”,这就是记日记或周记或月记。如果能坚持下来,必有效果。相信当你高三毕业时,看着厚厚的你的“作品”,你的头脑是充实的,下一步人生如何走,你将很清楚。在学校得到作文的基础训练具有一个“天然”的场所,这就是办“高仿真”的校报,使每个学生获得写文章的机会,而校报的质量也是这所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对中小学生写作能力负有责任的是所有教师,尤其是历史、政治(如果有这门学科)和班主任,不只是语文教师。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写作”(包括回答各种问题)都要有在语文层面上有监管的义务,要指出在应用语言文字上的优缺点,如指出错别字,要求书写规范整齐,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把写出好文章(著书立说)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则这高深的“语文”是根植于所有学科之中,没必要也不可能单独拿出来学习。今天学生作文素质低的真正原因是长期“命题作文”的结果,是将语文在高考中定为必考科目,成了“敲门砖”的后果。写出好文章,必须首先有写文章的主动性,甚至“激情”,而不是“听命”。


要重视各种“契约”的书写


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为了“传情达意”,一是将形形色色现实转化为“语言”而实现超越时空的“交流”,知道很多没有亲自感知到的“东西”,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要求别人做什么;二是将人的想法、思想和精神,以及学者们形成的理论等等,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实现交流。但语文教学主要学习是第一类,而后一类语言是在前类语言基础上“再思考”而成的,目的是用于交流和深入思考,结合了更多的“专业”内容,不再是语文的范畴了。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命题作文,多是写散文,表现个人的“心情”,而实用的应用文训练不足。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是靠形形色色的各种“契约”,而语言文字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契约”用“白纸黑字”表现出来,这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要求别人做什么”。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习惯用写“契约”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如何规范各种“契约”的写法上似乎不屑理会,没有这方面的范文,缺少这方面足够多的训练,更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也使语文教学失去实用性。实际上从请假条、借条、通知到各种规则,再到学习(工作)规划和总结,再到社会问题探讨,构成了“契约知识”漫长的知识链条,有深度也有广度,而这部分知识的“共性”正是语文知识。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是和社会上对遵守“契约”的认知程度低是一致的。今天如果我们确定要走法治国家的道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有关“契约”的读写知识。从文字使用的基本规则上去堵住“漏洞”;而不是相反,用语言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去破坏“契约”。“指鹿为马”的典故对中国法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在话语上能“违约”,还有什么“法”是神圣的呢?


“语文”和“文学”必须分开


语文中有关修辞手法的教学似乎是没有争议的内容,在“传情达意”的文章写作中,适当的形容是需要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造成“宾主倒置”。写文章准确传达信息是首要的,而“修辞”多少都有夸张的作用,在很多场合并不合适,在有关法治的言语中应当避免使用修辞手法。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从没有引起重视。对修辞的偏好使得中国文化只是重视语言文字的“华丽外衣”,而不重视语言的真本质和真作用。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将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混在一起的。在小学利用文学上的“美文”达到学语文知识的目的,可以是“一举两得”。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渐渐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汉语有比较强的修辞能力,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这些是汉语的优点,是它华丽的地方,也是中国古汉语给世界留下的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常提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是戏曲、散文,唯独没有系统的,逻辑脉络清晰的思想学术长篇著作。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要认识到重视语言的“华丽”,很容易使语言的作用产生异化,也就是把原本传情达意的语言,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或者是拿去充填精神上的空虚,去起到对人精神的“安慰”、“兴奋”作用。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领奖时讲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将文学和语言文字知识混杂在一起的语文教学是不科学的。


从现代分科实施教学上来看,文学应当划归到“美学”范畴,它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不是语言文字的“本身”。将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习混在一起的“语文”不仅拖累了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也同样耽误了学子们应受到的美学教育。一个人的美学修养如何,关系到他的心理道德修养,关系到认知观的形成。文学不少内容是表现人的心理、心情,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随便去表现自己和窥测别人内心世界不是“君子”所为。现今社会道德素质的滑坡很大程度上是和民众缺少美学素养分不开的,没有美学基础,人们往往从文学中得不到“营养”,而是得到“毒素”。现在庸俗不堪的影视节目一再受到“炒作”,也是广大中青年美学素质低的表象。“美”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一切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山水的“美”是它本身,我们喜欢它,是去游山玩水,如果是把它变为“文字”去欣赏,从文字中满足快感,则是一种病态的美感。“语文”和“文学”不分的教学是典型的“双败”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之一。


莫言认为现行语文教学也培养不出文学人才,这个认知是有道理的,他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大师,是因为他早早辍学,成了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但他对语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而没有考虑到它的更多更重要的使用。莫言说吕叔湘先生虽然能写出语文语法大作,但没能写出本小说,从而认为学习语法没有用。莫言的这种认知反映了我们对语文和文学分不清楚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现在热点话题常有在中小学中是否提倡阅读四大文学名著的讨论,对产生的利弊各抒己见,这种现象也是“语文”和“文学”不能区分所造成的。“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应该有必须达到的标准;但“文学”应该是选修科目,其中重要的只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值得学习,而有关小说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我们把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喻为“食品”,则文学和小说不过是“烟、酒、茶”;而语文是“饮用水、粮食”。当前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写小说和看小说的人会越来越少,很可能成为一个只有少数人关注的“专业”。也就是将来“文学”中文字内容一定会走向没落,而它在社会上的作用会让位于多媒体。认识不到变化,让学子在文学方面瞎下功夫不是有点误人子弟吗?


语文教学应该减少文学内容,而应该考虑加入“新闻”的读写教学。今天新闻的传播速度太快,涉及面、影响面太广,几乎成了人们须臾难离的事情,我们语文教学不能熟视无睹。新闻文字有什么特点,如何去看和写,应该纳入我们的语文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小结


在小学的语文课中集中学习字词的书写、读音(拼写)、含义,学习说话有条理,做到能说的话,也能写出来。一些美文和诗词的学习以熟读、背诵为主,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含义是什么。从初中起要减少文学内容,学习各种通用“契约”类文字的阅读和写作,课本应该是标准的、优秀的、有缺陷的各类“契约”,学习重点是围绕“文字”的使用规则和语法,例如哪些词语不适合在“契约”中使用。在高中应当完善语法学习,学习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学习如何“讲理”,如何辩论,得到“思考”的锻炼。当然这些学习也主要围绕“语言文字”来进行。范文可以选用世界基本没有争议的优秀理论性文章,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语言文字中有“文言文”这一历史阶段,今天对文言文是否要学习是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放在高中阶段选学,作为今后学中国史、文学、哲学史的必修课,作为今后学“理科”的选修课。


配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考虑对中国教师职业重新确认,在小学和初中大部分教师应该是通识类型的,这部分人应该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比较广泛的社会人文基础知识。具有专业的教师主要在高中和大学。对于师范院校来讲,应该将“语文”设定为所有师范生必修课,要将语文功底视为每个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基本功。现在语文附带的文学教育,应该由文学教师去担当,语文附带的道德、政治思想内容应当设立“公民”课,由相应教师去完成。


彻底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太多的理由,从历史上看,它沉积了太多过时而腐朽的东西;从语文的本质上看,它已经出现严重的异化;从社会环境上看,它应该对社会诚信的下滑,话语中的“假、大、空”现象负有责任;从教学效果上看,语文是学子们耗时、耗精力最多的学科,付出和收获远不成比例,学很多没用的,很多实用的又欠缺。今天我们面临电脑、网络等高科技对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挑战,语文教学的“错位”不可能继续下去,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自己的轨道上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空谈误国”是今天最重要的警示语,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中小学几十年不变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说空话的过程。根除“空谈”必须要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从娃娃做起”,这不仅是为“兴邦”,更是“救救孩子”。


    进入专题: 语文   教育改革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33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