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教育与戏剧:始于模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28 次 更新时间:2015-11-01 19:25

进入专题: 教育   戏剧  

孙惠柱 (进入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文要求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特别提到要开设戏剧舞蹈影视课程,这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十多年前我发的第一篇报纸时评《<悲惨世界>与戏剧教育》(《文汇报·文汇时评》2002/6/26)就是建议学校开戏剧课,现在国务院发了指示,这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与戏剧的关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真要普及戏剧教育殊为不易。

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一般总是社会中最稳定的领域之一——四十分钟左右一堂课的结构全世界都一样,无论教的内容多么不同,各国都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和课纲。而戏剧,尤其是源于西方的话剧,长于表现各种冲突,喜欢标新立异跟体制唱反调。在以儒教为主导的古代中国,虽然文史哲音早就很发达,却很晚才有成熟的戏剧——要到儒家道统中断的元朝才出现文人写的戏剧,而且一冒头就凸显出关汉卿那样强烈的反抗精神。在现代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话剧艺术家也起了很大作用——大多数戏剧家都是左翼知识分子。近现代西方的大戏剧家也多是这样,雨果、易卜生、萧伯纳、密勒、贝克特、品特、达里奥·福等都是各自社会的著名批评家。所以,把教育与戏剧放到一起,怎么协调?

戏剧进入学校课程比音乐和美术晚得多——音乐可以通过集体模仿来教学,很容易被排进规范严格的中小学课程;如果以音乐课的普及程度为标尺,戏剧在所有国家都还差得很远。然而,毕竟戏剧正在逐渐进入学校,这又是为什么呢?

戏剧和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人的模仿本能。亚里士多德在公认最早的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指出,悲剧是一种行动的模仿;他还有个独到的教育理论:“人从孩提时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可以说艺术的模仿和教育的模仿并不完全一样——戏剧用演员在舞台上模仿人生给观众看,教育让学生模仿老师来求知识、学本领;但二者都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都要精选典型的模仿范本,探索有效的模仿方法。

正由于这个共同点,历史上各国戏剧都承担了对没钱读书的多数人进行教育的使命——从历史到伦理到文学。在没有强大教会的中国,戏剧的教育作用更加突出。逢年过节戏台上的人物故事是长辈教晚辈的最方便的范本教材。社会对戏剧的要求也常常是从教育的效果出发。古代演艺市场不发达,包场远多于靠散客买票的纯商业演出,出资包场的士绅自然会把教化方面的考虑放在娱乐之上。

虽然戏剧一直都在自动地对大众进行教育;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教育与戏剧都基于模仿、始于模仿这个在学理上极重要的共同点。当现代学校制度在西方普及的时候,那里的戏剧正在离开徒弟模仿师傅的传统方式。现代表演理论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演员从自我出发,通过情绪记忆等方法,找到自己与剧中角色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演员模仿的范本从表演老师转向了剧本的角色。但很多人错把这种对新范本的模仿当成了不要模仿,以为演员只要“自我表现”了——当时主流戏剧之外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崇尚自我表现的先锋派。先锋很难持久生存,不少先锋戏剧人后来进学校当了老师,发展了西方的教育戏剧。我曾在美国加拿大四所大学戏剧系任教十年,教过的学生中最大的一个就业群体就是中小学戏剧教师。

以鼓励自我表现、自编自导自演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教育戏剧对开发人的智力和表现力很有帮助,但对参与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西方人一般从小就比较善于表现,班里人数又少,那些极个性化的形式在发达国家开展得相对顺利,但并不以全面普及为目标。他们的方法对我国的戏剧人和老师们都很有启发,但是很难复制到中国的中小学课堂上来。

国办文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要求:不能再“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要“实施课程化管理”。我们要为全体学生普及戏剧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又不能打破学校40分钟左右一节课的结构,就必须充分认识戏剧和教育都要从模仿开始这个基本规律,设计出最好的范本教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好玩,还要便于学习复制,指导学生分组模仿学习表演。中国有千百年的戏曲传统,戏曲教育和音乐一样,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戏剧教育的路来。

巧得很,我们编创的第一套教材又是《悲惨世界》,是根据中国学生的需要新改编的一系列短剧——从立德树人的内容到专业水准的表导演,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不但喜欢看,还喜欢演。我们将和经过培训的艺术老师一起来教学生演,当然还要讨论。这样的系列示范剧就好比音乐的练习曲,学生通过模仿学演“练习剧”,可以对戏剧有切身的体验与认识;更重要的是,学演好戏能让大家学习通过角色进行当众表达,学习通过团队完成合作项目,学习从无到有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套教材是我们的综合艺术教育基地第一个以复制普及为目标的项目,希望能在得到各方面的反馈后进一步改进提高,为戏剧全面进入中小学课程走出坚实的一步,也为解决戏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进入 孙惠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戏剧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36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