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佳: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7 次 更新时间:2024-09-23 23:21

进入专题: 教育  

罗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德”,既是个人的品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大德。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小学和初中都使用了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等教材,高校全面加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发令枪”已然打响,“五育并举”、以德为先已成为教育共识。立德树人,目的是要着力培养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入到日常管理和教育实践中,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第一线。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代重任;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今,“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期盼更加强烈;“量”的短板已不是主要矛盾,“质”的提升成为紧迫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标。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将“教育公平”摆在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突出位置。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夯实民族复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应国家之所需,构建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发挥教育特有的内生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度融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在大国竞争和博弈中创造机遇、赢得未来。

(罗佳,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2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