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的3年多前,2005年初,四川、陕西等省(市)曾有过一次防震减灾总体发动,提出了包括加固危旧校舍等一系列要求(见5月7日《南方周末》我所写的《重读2005年防震文件有感》)。在各省的相关文件中,都能看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精神……”的语句或类似说法。这个“国发[2004]25号文件”很不寻常,我建议紧紧扣住它下达后的执行状况,循此线索,一环环检查震前减灾工作。但它的原文没有公开发布过。
汶川地震是在无戒备状况下骤然降临的。中国地震局称,对汶川地震,没有能够做出年度和震前短临预报。但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披露,对5.12汶川强震,中国地震局曾做出15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在2004年,对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作了新的圈定,“其中的甘孜-阿坝危险区包括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和中段,对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应急加密观测和研究。”(见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08-06/30/content_1435752.htm)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在2004年9月27日下达了国发[2004]25号文件。这是中央政府的防震减灾决策,国家层级的地震长期预警。而汶川地震是对它的严苛检验。
国发[2004]25号文件迄今未正式公开,但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半解密”文件。它的基本内容已被各省的公开文件引用,如防震指导思想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等。加固校舍的要求极有可能也是这个文件首先提出的。我猜测,当时不宜公开的,可能只是新圈定的“22个未来15年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具体资料。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资料能否公开?去年9月2日,四川省副省长魏宏建议将这一机密解密,与公众见面,以利于政府部门规定防御措施和社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扩大防震减灾的公共参与。查1998年起施行的防震减灾法,其实并无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定为“机密”的字样,可能是实际操作中的不成文约束。事实上,汶川地震前,在一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已经把所谓的“机密”公开向民众吹风,如成都、德阳、绵阳。(见德阳市防震减灾局网站:http://www.scdydzj.gov.cn/news_view.asp?id=93)
笔者曾指,包括地震活动背景、地震烈度区划在内的10-15年长期地震预报,不应对公众封闭。3年左右时段的中期地震预报意见,政府也应以恰当的方式应向社会披露。在汶川8级大地震后,自然界已生巨变,科学工作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也会有新的认识,国发[2004]25号文件已无密可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也没有将重点监视防御区定为“机密”。我建议,在全面总结反思时,解密国发[2004]25号文件——这个在汶川地震前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的源头文件。“复盘”这个文件的执行情况,对巨灾防范,良有益焉。
(本文刊于2009年5月8日《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