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东方乌托邦与后现代浪漫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13 次 更新时间:2022-03-26 11:22

进入专题: 东方乌托邦   后现代  

鲁枢元  


乌托邦,是一个外来词,来自英文Utopia(尤陶皮亚),指存在于人们理想之中、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完美国度。

“乌托邦”,曾经是一个褒义词:像是一片漂浮在空中的福地乐土,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不料,当这片五彩云霞落实到地面上之后,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反倒成了一片污泥浊水。于是,“乌托邦”渐渐变成一个贬义词。尤其是在学术界,“乌托邦”已经成为一个否定性的用语,成了批判的对象。

于此同时,诞生了一个新名词:dystopia(兑斯特皮亚), “反乌托邦”。人们精心设计的美好国度,大有可能成为一个违背自然、违背人性、令人窒息、令人恐惧的地方。


这一演变是如何发生的?

美梦如何变成了噩梦?

今后的人们是否还可以做梦?

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新的梦想“乌托邦”又是什么?

这个话题已经涉及时代的价值选择与社会的进展方向。

下边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乌托邦思想的源头,一般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全书的主题是关于社会制度的设计与国家的管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宗教、国民教育、婚姻家庭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柏拉图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他不喜欢文学艺术,认为诗人艺术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必要时可以将其清除出理想国。

对于最具感性内涵的婚姻爱情,他也是高度理性的:


结婚,要国家统一配给。优秀的男人与优秀的女人要多结,劣等男女则少结或不结。

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做爱时,谁也不能想入非非,不应该带有过多情欲,出发点只能是“改良民族的品种”、“增强国家实力”。


这话已经有些法西斯的味道!


在乌托邦漫长的思想史中,十六世纪的英国大法官托马斯·莫尔撰著的《乌托邦》,成为又一座里程碑。该书于1516年出版发行,书中写到的重大社会问题有:


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彻底废除私有制,平均分配财产,避免贫富两极分化;重视科学研究。实行义务教育、公费医疗,住房由国家统一配给,大家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食堂集体用餐。


稍后,他的英国同乡培根出版了乌托邦小说《新大西岛》。培根的理念是科技强国,书中充满对于未来科技社会的策划:天气预报、地震预测、活体解剖、人工育种、望远镜、显微镜、空中飞行、水下航行等等。在这个理想国,科学主宰一切,人们利用科技手段开发自然、创造财富,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有。


世界进入十九世纪后,关于乌托邦的想象更是层出不穷,布满天空。其中最杰出的是法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欧文、傅里叶。

圣西门,法国伯爵,是一位主张“工业兴国”的实力主义者,他反对利己主义,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主张由实业家组成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与宣传手段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提高国民的福利。

傅立叶出生于法国一个商人家庭,著有《新世界》。他认定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主张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社会各阶层都住在同一座酒店式的建筑里,上层阶级住高层,中产阶级住中层,下层群众住底层,大家和睦相处。

欧文,一位企业家,拥有管理工厂的丰富经验。他开创了工会、劳工食堂、工人消费合作社、公费医疗和养老金制度,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在这一时期,欧洲还曾涌现三位人类乌托邦史中的“圣斗士”,巴贝夫、卡贝、魏特林,这三位与前面资本家出身的三位不同,均出身于下层无产阶级。他们试图凭借革命斗争推翻旧制度,把想象中的天堂搬到人间。


早先这些乌托邦设计者的初心毋庸置疑,不少人为自己的理想受苦受难甚至献出生命:然而这仍然没有能够避免美妙无比的乌托邦变成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如今处处可以看到当年乌托邦这棵理想之树上结下的果实,只是这些果实并不都是甜蜜美好的,其中不少成了苦涩的果实、腐烂的果实,甚至有毒的果实。


就发生在20世纪的状况看:科技进步了,战争却越来越惨烈;经济发展了,生态灾难越来越严重;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心却越来越焦虑、越浮躁,甚至越来越自私、越贪婪。

随着人类的聪明才智越来越高,人类面临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世界越来越动荡,个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甚至生活越来越没有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

只能说问题仍然是出人类自身。

是人类的自作聪明给自己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自然界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即使不说有自己的规律,起码也存在着自身发展演变的有机过程。


人类在石器时代行走了数十万年,在农业时代行走了大约一万年。人类学从使用“热能”(用火)到学会将热能转换成“动能”(蒸汽机),花费了30万年时间;而从“热能”到“核能”(核动力航空母舰)仅仅用了不到300年!


人类走进工业时代不足300年,这300年里整个地球却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正的天翻地覆!到此人们竟然还不满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一万年或许太久,急功近利肯定是要坏事的!


一是坏在“跑偏”了,片面追求科技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

二是坏在跑得太快了,急功近利、贪得无厌、高速发展、无限发展!

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疾步狂奔,其后果可想而知。


乌托邦作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设计的社会蓝图,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准则,以发展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无限度地增长物质财富为目的,如今在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前,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了。


上述乌托邦全都是西方的,西方杰出人士的规划,可谓之“西方乌托邦”。近300年的世界进程基本上也是由西方主导的。


有人断言:东方没有乌托邦,中国没有乌托邦。

真的没有吗?

有人说: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又有人说:洪、康不过是仿照西方乌托邦做的文章——包括东方的现代化也是仿照西方的。


那么,东方拥有自己的乌托邦吗?

有,是在中国古代。


梁启超在他1933年出版的《陶渊明》一书中曾指出:“陶渊明有他理想的社会组织,即桃花源,他说:我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东方的乌托邦。”

稍后,朱光潜也作出过类似的判断:“桃花源是一个纯朴的乌托邦。”

陶渊明是“中国乌托邦大师”,“桃花源”是典型的“东方乌托邦”。陶渊明在诗中这样描绘桃花源里的生活情境: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这些诗句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学过,不必解释了。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原始农业社会的日常情景:星转斗移,春华秋实,人们尊重自然、顺遂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劳智慧,不设官府,不交赋税,生活简朴,邻里和谐,男女老少怡然自乐,过着平静、愉悦的生活。


这也是中国首席哲学家老子学说中的理想社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循道治国,以百姓心为心,轻税薄赋,休战息兵,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知足常乐,宁静和平,民风淳朴,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桃花源”作为乌托邦,从空间上说,隐藏于人世之外,“一朝敞神界,旋复还幽蔽”;从时间上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空全都虚无缥缈,比乌托邦还要乌托邦!


老子的“理想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都产生在公元前五世纪的“轴心时代”,但内涵却截然不同。中国陶渊明的桃花源与英国莫尔、培根们的乌托邦也截然不同。


1、西方乌托邦是物质的、务实的、理性的、豪华版的、工业型的;东方乌托邦是精神的、虚幻的、诗性的、朴素版的、农业型的。

2、西方型的乌托邦是向前看的,进取的,指引人们走向未来的;东方型的乌托邦是向后看的,退隐的,诱导人们回归过往的。

3、莫尔、培根的乌托邦是可以实现的,也已经实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至今没有实现,似乎永远也不能实现!

4、柏拉图、莫尔、培根、魏特林们的乌托邦不断“进步”的结果,终于在人间落到实处,甚至超额完成任务。然而,美梦却变成噩梦。  陶渊明的乌托邦,一再呼喊“归去来兮!”呼喊了一千多年,始终不能落到实处,仍然虚悬在诗歌中、梦境中、想象中,美梦却依然还是美梦!


像“桃花源”这种既不能在人间实现,又显得消极被动、同时还总是呼唤倒退回归的乌托邦有什么意义呢?(负能量?)


是否应该这样看:对于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始终追求高效益、高利润、高速发展、无限发展、欲望强烈、竞争激烈、日益豪华、日益奢侈的社会,多一些回顾、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冷静、多一些简朴、多一些调适是完全必要的。


对此,东方乌托邦精神: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负阴抱阳,怀素抱朴,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欲速则不达,温故而知新,有为有不为,正可以作为反思现代社会、构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参照系。

我衷心希望把我理解的陶渊明精神介绍给更多的人。

(插入:推销陶渊明,陶渊明已经死去)


事实证明,在现代人的内心深处,仍然牢固地潜伏着一个陶渊明的幽灵,即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的追慕与向往。

日前,在中国横空出世一位“当代女性陶渊明”,她制作的视频凭借“田园风光”、“乡土风味”,爆红网络,赢得千千万万民众的心,被誉为“直播时代的田园诗”。

她就是四川女孩李子柒(李佳佳)


李子柒以气质清雅、着装飘逸的形象与工业文明抗争。她在网上种庄稼、挖莲藕、磨豆腐、酿米酒、搭灶台、弹棉花、扎篱笆、采野花,她返璞归真、身居原野、白衣素手、克勤克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动一静都是一首田园诗、一幅田园风光图。

有人发表文章赞美:陶渊明与李子柒一样,是中国最令人羡慕的农夫和农妇。

不到一年时间,李子柒在“油管”(youtube)的粉丝超过1400万,微博阅读量高达数亿,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政府大力表彰她为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优秀成绩!


未过多时,网上便披露,李子柒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农妇,而是杭州微(wei)念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她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清纯质朴的田园牧歌背后是丰厚的巨额利润,成名后的李子柒只能说是一位当红的博主、成功的电商。所谓“陶渊明”、“桃花源”只不过是她营销的各类货品上的一层包装。不久前由于股东们分红不公,已经打起官司!


互联网上议论纷纷,女版陶渊明“人设”遭遇危机。


我的看法:

一、李子柒作为一位美丽、勤劳、智慧的成功创业青年无可厚非,应该尊重;

二、杭州微念公司的“陶渊明”“田园诗”是伪造的,毋庸置疑;

三、千万现代人对于陶渊明、桃花源、东方乌托邦的向往和期待是迫切的、真诚的!

四、微念公司2020年营销额16亿,2021年30个亿,资本家赚取的是大众的“情商税”。


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慨叹:“一天能卖三个假,三天卖不了一个真!”

在网络时代,这句话恐怕要改为:一天能卖三千假,三年卖不出一个真!


如果陶渊明真的在当下复活,恐怕只会带着老婆与五个孩子在哪个荒山野岭艰难度日。可能会得到政府的“低保”,不止于挨饿,但绝不会有小女子李子柒的富足与风光!


在现代,可以称得上“东方乌托邦”的,有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1910-1998)创作的“水车村”,这是他在生命后期创作的电影《八个梦》中最后一个梦。


水车村没有任何工业化、现代化的东西。在那位老爷爷的价值观里,最好的东西是清爽的天空、清洁的水源、丰饶的乡土、和谐的人际关系、顺应自然的人生!

“水车村”俨然是又一个“桃花源”,一位当代日本艺术家心目中的“桃花源”。


身居工业高度现代化的日本社会的黑泽明,一生轰轰烈烈的黑泽明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理想社会、幸福人生安顿在农业型的乌托邦里、东方型的乌托邦里。

这很值得人们深思。


有人说,黑泽明的“水车村”就是一种“后现代浪漫”!


“后现代浪漫”,是著名旅美学者王治河、樊美筠夫妇在他们的《第二次启蒙》一书中阐发的一种观念:

后现代浪漫主义者寻求的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能够细细品味自然的生活。他们又是一些人性丰赡(shan)、呵护精神尊严的人,理性但不机械,诗意但不矫情。他们一方面与他人、社群、自然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同时又能够活出生命、活出风格、活出优雅,活出自由、活出美。总之,这是一群“天然的生态主义者”,一群重视情感与想象、轻视理性与分析、不合时宜的“空想者”。


作为“不合时宜的空想者”,后现代浪漫主义者也是沉浸在东方型的乌托邦中的人。


《第二次启蒙》中还推出一位“后现代浪漫主义者”的楷模——美国当代诗人、散文家、有机农耕的先驱与精神领袖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1934- )。

这是一个活出自己生命的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被工业化、现代化大潮挟裹时,温德尔·贝瑞为拒绝时代潮流的裹挟,毅然辞别令人羡慕的大学教职和城市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乡下落地生根当农民,过着有机耕种的乡村生活。返乡后,他一边参加农业生产,一边读书写作,共写下了40余本诗歌、小说、散文集,他在诗中写道:


我渴望那朴素的宁静,

知足便是常乐,

渔夫在沉默中感受河流的优雅,

园丁在静谧里聆听树林的音乐,

我们来自大地,

最终也将回归大地。

我们的存在基于农业之中,

乡土田园是我们自身存在的血肉。


从这位后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身上,任何一位中国读者都会自然地想起古代东方诗人陶渊明模样,也会看到黑泽明影片中那位水车村老渔夫的身姿。

不难发现:

从桃花源到水车村;从前现代的陶渊明到后现代的贝瑞;从东方乌托邦到后现代浪漫;这些话题全都与乡土、农耕、农民,与已经成为过往的农业时代相关。


美国生态批评家卡洛琳·麦茜特(C·Merchant,1936- ),在其《自然之死》一书中指出:这种农业型、田园式的乌托邦也是“生态乌托邦”


继形形色色的许多乌托邦幻灭之后,生态学意味的乌托邦已经在当代人的精神空间中升起。这是一种与乡土、农耕、农民、农业时代密切相关的社会理想。后现代浪漫便是生态乌托邦精神的展现。


以工业取代农业,以城市取代农村,以农民工取代农民,以人造环境取代自然环境,以科技产品取代人的自然天性,这是以往西方乌托邦的核心理念,以往人们总把这些视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已经被证实乃人类的偏执与狂妄。

由于这种偏执与狂妄,地球上的农业文明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日渐败落,这也是地球生态渐进恶化的原因之一。


复兴农业文明已经成为拯救地球生态危机的重要环节。

世界生态运动的先驱小约翰·柯布(J. B.Cobb,Jr,1925- )常年关注中国的农业发展,他指出:


乡村,是旷野与城市之间的缓冲地段,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场域,又是大自然的留守地,其中蕴藏着质朴的人性与蓬勃的生机。良好的乡村生态维系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维系着人类理智与情感、认知与信仰之间微妙的协调。

乡村文明的复兴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世界性潮流。建设性的后现代应该继承前现代的优良传统,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乡土精神汲取精神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其要。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家曾繁仁教授将回归乡土视为“家园意识”的萌发,他说: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还意味着人的本真存在的回归与解放,让心灵与精神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这是一种审美的终极关怀。


这也就是说:

乡土,并非只是土地开发的资源,它还是人类天性的根基;

农业,并非只是发展经济的产业,它还是传统文化的渊薮;

农民,并非只是一种职业,它还可以成为诗意生存的楷模。


你看:在桃花源、水车村、东方乌托邦、后现代浪漫描绘与期待的生活情境中:

没有斗狠斗勇的恶性竞争;

没有无妄损耗的生命内卷;

没有自暴自弃的躺平;

没有无可奈何的佛系;

有的只是清新的自然、淳朴的精神、岁月的静好、诗意的人生——我把这叫作“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

   

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正是在做着这方面的实验:为城市人灌输农耕意识、培育乡土情感;为农村、农民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水准。


文化知识的确是需要下农村的。以往,我们搞过“知识青年下农村”的社会运动,失败了,败得很惨!


有一件事让我有所感悟:北京远郊有一座“原乡小镇”,一批退离休的科学家、医学家、金融家、法学家、出版家、社会学家、诗人、艺术家即高级知识分子,“栖居”在这里,种菜浇园、钓鱼养鸡、下河戏水,上山采集、读书画画、唱歌排戏,自得其乐。我想如果将这些社会精英、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实际上的农村、农民打通、融和,将会如何?

国家的政策是否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知识老年下农村”?


我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最近正在与一些大学合作,有望在河南温县黄河北岸一个叫作“段村”的千年古村做一点普及生态文化的实验。这也是我的乌托邦吧,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近300年来,人类社会急急丛丛、挤挤抗抗向前赶路,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有些疲惫厌倦,有些“未老先衰”。

我们是否应该重温人类早期的梦幻,回味一下人与自然浑融一体的那个开端,然后调谐、整理自己前进的步伐。这样,或许会使我们的世界“返老还童”、重获生机。

   

谢谢诸位!


2022年3月18日·姑苏暮雨楼



    进入专题: 东方乌托邦   后现代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28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