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云图》上映之后,毁誉参半,还有许多人暗暗抱怨看不懂,却又被媒体上“高智商大片”之类的说法劫持,怕说自己看不懂《云图》被人笑话,只好硬撑着不声不响,甚至违心地跟着说好话。
我对《云图》评价很低,可以说相当失望。且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尝试分析一番。
有小故事,没新思想
1977年《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2005)横空出世,向观众展现了奇幻的、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撼的景观,上映之初就震倒了一堆未来的科幻片大导演,那是靠景观成为科幻影片里程碑的,它在思想性方面则完全乏善可陈,所以我以前在影评中将《星球大战》称为“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但能否提供奇幻景观确实是评价科幻或幻想影片的两项重要指标之一。另一项更重要的指标是思想性,特别是思想的深度或高度,而科幻影片最有价值、也是最独特的思想性,就是对科学的反思。在这方面,《黑客帝国》迄今尚无影片能出其右,但它在景观上也有相当令人震撼的呈现。
我主张评价科幻或幻想影片用上面的两项指标,是因为这两项指标通常是科幻或幻想影片最能够表现的,而且我们通常不会去苛求别的类型片在这两项指标上有出色表现。
《云图》被大部分媒体和观众视为科幻片,我也完全赞同。因为影片的六个故事中,至少有两个是典型的科幻主题和科幻形式:故事五,首尔2144年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故事六,人类文明衰落之后第106个冬天的故事。还有故事三,1973年美国旧金山女记者和老博士揭露核电站黑幕的故事,也是典型的科幻影片主题,尽管没有采用科幻形式。
如果你采用上面这两项评价科幻影片的指标来衡量《云图》,你肯定会非常失望。
《云图》中的六个故事,从思想性来说,全都乏善可陈。其中看起来最有思想性的故事五,即复制人星美-451的故事,涉及了复制人的人权问题。但是熟悉科幻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也可以平移为克隆人的人权问题,或者机器人的人权问题,而所有这类问题早就有科幻影片反复讨论过了。想想《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1,复制人的人权)、《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2005,克隆人的人权)、《变人》(Bicentennial Man,1999,机器人的人权)等影片吧,和它们相比,《云图》中星美-451的故事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五个小故事所表现的思想性,也都完全没有新意。例如,故事六描写了人类文明崩溃之后的世界,有人从中看到了“轮回”的观念,就感到“深刻”了,其实这种“文明崩溃—重建”的思想,在许多科幻作品中早就表达过无数次了。例如威尔斯(H. G. Wells)早在1895年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也有同名电影)中,已经想象过公元802701年文明崩溃状态中的未来世界,那光景与《云图》故事六中非常相似。至于“轮回”,在《黑客帝国》第二部结尾处,造物主告诉尼奥,Matrix已升级过五次,尼奥已是第六任同一角色了,这不就是“轮回”吗?
顺便说说景观,《云图》中的景观平淡无奇,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科幻或幻想作品应有的惊奇,更不用说震撼了。例如故事五中,从星美-451的人物造型,到场景道具,无一不透出小制作平庸科幻片因陋就简的气息。
“有故事不好好讲”的创新
不过我承认《云图》确实有一点创新,这个创新也确实有一点技术含量。这个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故事不好好讲”。
《云图》将六个故事分别在时间轴上切成碎片,然后再将这些碎片逐渐拼贴起来,并且不断在六个故事之间跳转——先贴故事一的第一片,再贴故事二的第一片,……直到故事六的第一片;然后再贴故事一的第二片,接着是故事二的第二片,……如此等等。最终仍然将六个故事都从头到尾讲完。
许多人不喜欢《云图》这种“有故事不好好讲”叙述方式,但我倒愿意为《云图》找出两条辩护理由:
首先,如果平庸的故事还用正常的方式讲述,谁会有兴趣来听?所以必须用出人意表的方式来讲述,才有可能吸引观众,并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搞清楚这六个故事上去,就可以掩盖这六个故事本身的平庸。
其次,这种支离破碎的叙述方式,本身确实暗含着一些技巧,我至少注意到了两点:
1、节奏。这六个故事在时间轴上切片时,是越往后切得越小的,这样,随着各个故事情节的进展,不同故事间的跳转也越来越频繁,这就渐渐造成一种急管繁弦的效果,给观众以情节推进越来越快的感觉(其实只是加快了跳转的节奏,并未真正加快情节的推进),所以影片开头虽然有些沉闷,但明白是在平行叙述六个故事之后,越往后越能吸引人。
2、在拼贴故事碎片时,巧妙运用了隐喻、互文之类的后现代手法。这一点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例如,第N个故事的第M碎片之后,可以让第N+1个故事的第M碎片的场景或情节,形成对第N个故事的第M+1碎片情节的隐喻。
这就是《云图》的创新。这种“有故事不好好讲”的创新,剑走偏锋,偶一为之尚可,但终究不足为法。所以《云图》是一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作品。从影史的角度来看,它难免湮没在无数已问世和将要问世的电影作品之中,将来至多只会作为一部在叙事技巧方面有过探索的影片被人记起。
《云图》与《黑客帝国》相比落差太大
影片《云图》如果出自一般导演之手,无疑也可以算及格线之上的作品,不幸的是它出自名字永远和《黑客帝国》联系在一起的沃卓斯基(Wachowski)姐弟之手。
平心而论,我最初对《黑客帝国》系列的评价虽然不低,但并未将它们视为巅峰之作,后来随着看过的科幻影片和读过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多,我对《黑客帝国》系列的评价就越来越高——真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啊!《黑客帝国》系列我迄今已经整整看过五遍,那部有九个短片的《黑客帝国卡通版》(可以帮助加深对《黑客帝国》的理解),也看过三遍了。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作为科幻影片,《黑客帝国》竟能够破天荒吸引一众哲学家来研究它,讨论它,讨论它所涉及的哲学问题(比如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瓶中脑”问题、人工智能的前景问题等等)。《黑客帝国》三部曲,思想有深度,故事有魅力,视觉有奇观,票房有佳绩,“内行”激赏它的门道,“外行”也能够享受它的热闹。可以说,世上自有科幻影片以来,作品之全面成功,未有如斯之盛也。
超越前贤固然很难,超越自己往往更难。沃卓斯基姐弟在推出《黑客帝国》这样的巅峰之作后,再要超越自己确实也非常非常困难了。在《黑客帝国》之后,《云图》之前,沃卓斯基姐弟只有两部作品:2005年的《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5)据说剧本早在《黑客帝国》之前就有了,这是幻想作品中反乌托邦传统下的一部佳作,尽管名头远不及《黑客帝国》,但若与《黑客帝国》比肩倒也不致汗颜。而2008年的《极速赛车手》(Speed Racar)则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云图》当然也不可能成为沃卓斯基姐弟的“中兴”之作——他们只是在其中玩了一把技巧而已。
载《新发现》杂志2013年第4期
科学外史(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