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试探日本神道学说于中国道家的吸纳与融会,亦即道家方面的精神来源,所说"来源"非仅"文字"的来源,且是"语意"与蕴含精神的来源,据此可知中国文化元素曾经如何渗入进日本神道,且是产生如何的影响。日本神道是日本古代文化之精神支柱及精粹所在,从对日本神道与中国道家关系的研究殊可理解中国与日本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由此愈加认识亚洲文化,尤其东亚文化的共同精神风貌。
关键词:日本神道 吸纳与融会 东亚文化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关系。日本自古信奉"神道教",与传入境内的佛教不同,神道教为日本"自产"宗教,然而在其诞生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1、"神"、"神明"与道家语境
津田左右吉对中国道家评价不高,却又周密实证日本文化与道家自古不得分舍。他于《日本的神道》一书陈述神道与道家内在联系,举《神祗令》的例子说明:日本平安时期有律令《养老令》,其第六篇第二十条列有国家祭祀的规定,为《神祇令》。《神祗令》有义解释"神玺"云:"犹云神明之征信",有"供神明"、"祈神明"的意思。《清和实录》贞观十一年关于伊势神宫和石清水神社的告文云:"我日本朝所谓神明之国,神明之助护賜",此语与"我日本乃神国"语义一致。以上诸例同证:神道之"神"即"神明"。
津田览《庄子》、《淮南子》等道家经典,又发现"神明"一词屡有出现:《庄子·知北游》云:"神明至精"。《天道篇》说:"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天下篇》则有"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一句。《淮南子·精神训》则道:"静默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津田对"神道"概念的考证说明:从语义分解角度来看,"神明"概念来自中国,具体出自道家语境,日本"神道"的全称实为:"神明"之"道教"。
津田说:"在道家思想中,道是自然之存在,作为外界之存在的自然作用也是道,同时得道之人神也是自然而然。如此众多之意义归结为'神明'一词。"在津田看来,日本神道引用了"神明"这个概念,不仅是字句的搬运,也有内蕴意义的体会与活用。
2、伊势神道与"创世说"
伊势神道在日本是处于国家地位的最高神道,由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等创立于14世纪,也称外宫神道或度会神道。伊势神宫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由内宫(皇大神宫)和外宫(丰受大神宫)构成,创建于持统天皇四年(690年)之前。
神宫以象征皇权的八咫镜为神器,内宫祭祀皇大神即天照大神(《日本书纪》),或称天照大御神(《古事记》)、天照皇大神、皇大御神、天照坐皇大御神、大日孁贵、大日女尊、大日灵,是日本神话里三贵子之一、高天原的支配神、太阳的化身,也为日本天皇的始祖、神道教的最高神。外宫祭祀的丰受大御神,《古事记》作丰宇气毗卖神,《日本书纪》作丰受媛神,又有丰由宇气神、大物忌神、丰冈姬、屋船丰宇气姬命、止由气大神、止与宇可乃卖神等别称,传说是掌管食物的女神。
伊势神道的经典为《神道五部书》,即《倭姬命世记》、《宝基本纪》、《御镇座本纪》、《御镇座传记》、《御镇座次第记》。以上经典为镰仓幕府(1192-1333年)时期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氏所撰。五经典强调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皆为"天上宗神",确认伊势神宫至高无上的神道权威及内外两宫相依相存之历史传承。度会氏为提高外宫地位,假托所著系远古宝籍,阐说外宫奉祀之丰受大神,系内宫所奉祀的天照大神的祖神,又反对"本地垂迹"说,力倡"神主佛从"理论,启发"神国"思想的创立,在日本神道史上产生重大影响。
伊势神宫创始人之一,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1236一1305年)著有《伊势二所太神宫神名秘书》呈献龟山天皇(1249一1305年)。度会行忠云:
"盖闻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万物灵,是封名虚空神,亦曰大元神,亦名国常立神,亦名俱生神。希夷视听之外,氤氲气象之中,虚而有灵,一而无体。故发广大慈悲,于自在神力,现种种形,随种种心行,为方便利益。所表名曰大日灵贵,亦曰天照大神。为万物本体,度万品。"(《丰受皇太神宫御镇座本纪》,《国史大系》第7卷,东京:经济杂志社,1898年,第460页。参见张谷:《道家哲学对日本中世伊势神道的影响》。)
3、"创世说"概念使用与《日本书纪》同
如果具体分析,可以知道体现在伊势神道中的创世说其直接来源是日本史书《日本书纪》。日本有两部最重要的史书,一部为《古事记》,一部为《日本书纪》,合称为日本史书"记纪"。《古事记》,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分上中下三卷。公元712年太安万侶记稗田阿礼口述汇编,献给元明天皇。元明天皇(661-721年),日本第43代天皇,开启奈良时代的女皇帝。707至715年在位。谥号为"日本根子天津御代丰国成姬天皇"。《古事记》作者太安万侣(おおのやすまろ)生年不详,逝于养老7年〔723年〕)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官。姓朝臣,名为安万侣或安麻吕,官位从四位下、民部卿。
《日本书纪》,初称《日本纪》,入平安期称《日本书纪》。共三十卷,另有系谱一卷。为至今所见日本史籍中最早的正史,被称为"六国史之首"。壬申之乱后,天武天皇为表达皇统指示舎人亲王等人所撰,仿中国史书编年体例,使用汉文,历40年,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史事。
日本《日本书纪》开首有这样的记载:"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涬而含牙。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博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其中焉。"将这段文字与前述度会行忠(1236一1305年)所著《伊势二所太神宫神名秘书》相对照,可以看到语句重复之处。度会行忠语:"盖闻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而《日本书纪》则说:"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涬而含牙。"其中"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这三个概念,两者同用。
4、《日本书纪》与伊势神道"创世说"的共同来源为中国道家
老子《道德经》第25章云:"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是说:有一个物体诞生于混沌,早于天地,自然而然。孤独寂寥,特立独行,而无所改易,其伟大无比,乃天地宇宙之母。无以知其名,称呼它为"道"吧。将《伊势二所太神宫神名秘书》中的词句与《道德经》比较,所谓"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显然与《道德经》中"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意义相通。
中国道家思想中具有"混沌观",又见《列子》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列子·卷第一天瑞篇》)以上列子说的"浑沦",就是"混沌",其云天地之初"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与度会行忠说的"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也同样具有内在的联系。
列子诠释中国传统天地形成路线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太易",寂然空虚,至太初而出现"气"。然后由气生物。至于"太始",万物从无形到有形。必须注意"太易"虚无寂静,郑玄注《乾凿度》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万物灵,是封名虚空神,亦曰大元神。"度会行忠说"大元神"为"虚空神",这里的"大元"与中国混沌论中"太易"具相似相通之处。
津田左右吉主张这个观点,他说:日本神道理论中"有一个叫'大元'的东西,说它是'无名之名,无状之状'",其实"虚无即是无名无状之义,从而可说大元在此意义上自然自然是和太易一起被同等看待的。关于太易、太初、太始的解说,是从《易纬·乾凿度》以及《列子·天瑞篇》拿来的思想。"(津田左右吉:《日本的神道》,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页。)
5、中国古籍《三五历记》及《淮南子》的语意沿用
中国古籍有《三五历记》,作者为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叙中国远古三皇故事等,记盘古开天地传说。书已佚,部分段落遗存于《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国又有道家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书题中的"鸿烈"两字,"鸿"为广大,"烈"即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编著,糅合阴阳、墨、法和儒家思想而以道家为宗。内容"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所著《淮南鸿烈集解》 具中国式"创世说"的描述。
《三五历记》说: "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太平御览》卷一引) 又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为天,圣为地。"(《艺文类聚》卷一引)
《淮南子·天文训》则说:"虚霩生宇宙,宇宙为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清妙之合未易,重浊之地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将以上例句与日本伊势神道创世论比较如下:伊势神道云"盖闻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一个说"天地未剖",一个说"未有天地"。一个说"阴阳不分","是名混沌",一个说"混沌状如鸡子"。
再将以上与《日本书纪》创世纪比较:《三五历记》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日本书纪》则说:"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涬而含牙。"语意相同,"混沌"、"鸡子"、"溟涬"、"牙"等用词同出一辙,一目了然。《三五历记》说:"天地开辟,清阳为天,阴浊为地。"《日本书纪》记载:"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 。前后都使用"清阳"这个概念,其他概念也只是字句的些微转换。
6、吉田神道对于中国道教的受容
日本室町文明年间(1469-1487年)京都吉田兼俱(1435一1511年)创立吉田神社,其神道理论融和中国道学道教思想。吉田兼俱祖上掌管龟卜,故又称卜部兼俱,所建道派又为"卜部神道"。吉田神社为供奉藤原氏神的春日神社的支社,故借助藤原氏扩大声势。
吉田神道反对教义的佛教依附性,倡神道独立,奉《日本书纪》所说"国常立尊"为宇宙根本神即"太元尊神",论其为万物本体。反对神为佛的化身的说法,而说佛为神的化身,以建立"纯一无杂"的神道。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日本神职人员之一半属吉田神道系统,可见其影响之大。
吉田神道曾接受道家影响,现在往吉田文库犹可见《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太上老君常清静经》、《陈先生内丹诀》、《修真九转丹道图》等诸多道书藏书。(松下道信:《天理图书馆所藏吉田文库的道教文献简介》,《上海道教》2013年第2期。)
吉田神道经典为《神道大意》、《神道由来记》、《唯一神道名法要集》等,对中国老子思想多有融会。菅原信海撰《吉田兼俱与〈北斗元灵经〉》指出,吉田兼俱《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中具有道教《北斗元灵经》内容,如以三清天形容日本神话中的"高天原"云:于无色界之上有三清天。颂曰:太极玉清,上清太清,无上极天,是乃高天原。又借用《北斗元灵经》语句称颂吉田神道所崇拜之"神":"真者,神也,正也,直也,化也,圣也。灵通而妙明,谓之真者也。天无真,万物不春;地无真,草木不根;人无真,不能御神。"(《儒·佛·道三教思想论考:牧尾良海博士喜寿纪念》,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1年版,第87页。)
《神道由来记》说:"国常立尊,无形乃形,无名乃名,名之曰虚无大元尊神。"(卜部兼直:《神道由来记》,载早川纯三郎编:《神道丛说》,东京:国书刊行会,1911年版,第1页。)语中"无形"、"无名"、"虚无"等多为老子《道德经》语汇。
吉田兼俱云:"神者,天地万物之灵宗也,故谓阴阳不测。道者,一切万行之起源也,故谓道非常道。总而器界生界,有心无心,有气无气,莫非吾神道。"([日]吉田兼俱:《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东京:日本社会教育协会,1942年,第89页。)其中"道非常道"等也见于老子书。(引见孙亦平:《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以吉田神道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
以上试探日本神道学说于中国道家的吸纳与融会,亦即道家方面的精神来源,所说"来源"非仅"文字"的来源,且是"语意"与蕴含精神的来源,据此可知中国文化元素曾经如何渗入进日本神道,且是产生如何的影响。日本神道是日本古代文化之精神支柱及精粹所在,从对日本神道与中国道家关系的研究殊可理解中国与日本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由此愈加认识亚洲文化,尤其东亚文化的共同精神风貌。